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

2021-01-1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

洋中脊是綿延於大洋底的長達八萬公裡的火山山脈。地幔的熱對流在洋中脊處上升,快速冷卻為洋中脊玄武巖(MORBs),形成新的大洋地殼。作為板塊運動的一部分,隨著洋中脊的擴張,洋中脊形成的大洋地殼在接近俯衝板塊邊界的過程中逐漸變冷變重,最終俯衝進入地幔,形成一個大洋地殼的循環。俯衝的大洋地殼進入地幔之後的命運如何呢?這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一個經典的地幔模型把這種混入俯衝物質的地幔比喻成大理石蛋糕(Marble-cake) (Allègre and Turcotte, 1986),俯衝的洋殼就像緩慢倒入蛋糕糊中的巧克力,而地幔就像是內部不均勻得分布著巧克力的蛋糕。這些「巧克力」的一部分可能會隨著地幔對流上升,在洋中脊處重新熔融,進入到新生的大洋地殼中。長期以來,地質學家們都在嘗試用各種手段示蹤地幔裡的「巧克力」,揭示地幔的不均一性。根據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差異,洋中脊玄武巖被劃分為了富集(enriched-MORB),正常(normal-MORB)和虧損(depleted-MORB)三種類型。然而,洋中脊玄武巖化學組分上的變化所反映出來的地幔不均一性究竟是由地幔化學成分的不均一性導致的,還是由地幔巖性的不均一性導致的呢?這一問題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論(e.g, Hirschmann and Stolper, 1996; Donnelly etal., 2004)。

近日,美國國家高磁實驗室(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地球化學組的楊蜀穎博士及其合作者對全球近500件洋中脊玄武巖玻璃中的過渡金屬元素(First Row Transition Elements),鎵(Ga)和鍺(Ge)以及其它共60個元素進行了高精度LA-ICP-MS分析,並結合地球化學模擬為地幔的「大理石蛋糕」模型提供了全新的地球化學證據。有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Yang et al., 2020)。

精確的分析揭示,相較於虧損洋中脊玄武巖(D-MORB),富集洋中脊玄武巖(E-MORB)表現為低Ge/Si,高Fe/Mn和低Sc的特點(圖1)。Ge,Fe,Mn和Sc在地幔熔融過程中表現為弱不相容-弱相容元素,其在巖漿演化過程的分異程度較小,從而可以作為示蹤地幔源區巖性不均一性的地球化學指標。俯衝進入地幔的洋殼為輝石巖(pyroxenite),其主要礦物構成是輝石(~80%)和石榴子石(~20%);而大洋地幔為橄欖巖(peridotite),其主要礦物構成是橄欖石(~55%),輝石(~40%)及其它副礦物(~5%)。實驗巖石學的研究表明(Davis et al., 2013; Le Roux et al., 2015)Ge在橄欖巖中的相容性低於在輝石巖中的相容性,因此輝石巖熔體的Ge/Si比值較橄欖巖熔體低。Fe和Mn由於具有一致的分配係數在橄欖巖部分熔融的過程中不分異。而Mn和Sc在石榴子石中為相容元素,因此輝石巖熔體相較於橄欖巖熔體具有較低的Mn和Sc含量以及較高的Fe/Mn比值。部分熔融模擬計算顯示(圖2),三種不同成分的輝石巖部分熔融所獲熔體均表現為低Ge/Si,高Fe/Mn和低Sc含量的特點。如果把這些熔體和虧損洋中脊玄武巖(D-MORB)不同程度的混合,就可以得到正常洋中脊玄武巖(N-MORB)和富集洋中脊玄武巖 (E-MORB) (圖3)。也就是說,如果虧損洋中脊玄武巖(D-MORB)被認為是純地幔橄欖巖部分熔融的產物的話,那么正常(N-MORB)和富集洋中脊玄武巖(E-MORB)則是不同程度地混入了俯衝再循環洋殼的大洋地幔部分熔融的產物。此外,洋中脊玄武巖的親石元素成分變化(如Nb/Ta和Zr/Hf等)也可以通過地幔的巖性不均一性來解釋,這為「正常(N-MORB)和富集洋中脊玄武巖(E-MORB)起源於混有俯衝洋殼的大洋地幔」的這一結論提供了輔助證據。在此基礎上,通過洋中脊玄武巖中Ge/Si和K2O/TiO2的相關性(圖4)以及Ge/Si與輝石巖熔體相關性估算獲得的俯衝洋殼在大洋地幔中所佔比例為3%-5%。假設地質歷史時期的俯衝速率不變的話,由此估算的板塊構造起始時間應該在25-40億年前,與Korenaga等人的推測結果一致(Korenaga et al., 2013)。

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發現並系統論述了洋中脊玄武巖的Ge/Si比值可作為區分地幔源區巖性的可靠指標,並以此可以有效估算大洋地幔中俯衝洋殼的比例,從而對板塊俯衝的起始時間提供必要的限定。

圖1 洋中脊玄武巖的Ge/Si和Fe/Mn比值以及 Sc含量與地幔富集程度(La/Sm)的關係圖及相應的頻率分布(Yang et al., 2020)

圖2 部分熔融模型及混合模型顯示在平均虧損洋中脊玄武巖(D-MORB)組分中混入具有低Ge/Si比值和Sc含量以及高Fe/Mn比值的輝石巖熔體,可以得到正常(N-MORB)及富集洋中脊玄武巖(E-MORB)(Yang et al., 2020)

圖3 部分熔融模型及混合模型顯示在平均虧損洋中脊玄武巖(D-MORB)組分中混入具有高Nb/Ta比值的輝石巖熔體可以得到正常(N-MORB)及富集洋中脊玄武巖(E-MORB)(Yang et al., 2020)

圖4 俯衝再循環洋殼在洋中脊地幔中所佔比例的估算。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成分的俯衝洋殼(桔黃色.G2;綠色.Px-1)(Yang et al., 2020)

主要參考文獻

Allègre C J, Turcotte D L. Implications of a two-component marble-cakemantle[J]. Nature, 1986, 323(6084): 123-127.

Donnelly K E, Goldstein S L, Langmuir C H, et al. Origin of enrichedocean ridge basalts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dynamics[J]. Earth and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4, 226(3-4): 347-366.

Davis F A, Humayun M, Hirschmann M M, et al. Experimentallydetermined mineral/melt partitioning of first-row transition elements (FRTE)during partial melting of peridotite at 3 GPa[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Acta, 2013, 104: 232-260.

Hirschmann M M, Stolper E M. A possible role for garnet pyroxenitein the origin of the 「garnet signature」 in MORB[J].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96,124(2): 185-208.

Hawkesworth C, Cawood P A, Dhuime B. Rates of generation and growthof the continental crust[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9, 10(1): 165-173.

Le Roux V, Dasgupta R, Lee C T A. Recommended mineral-melt partitioncoefficients for FRTEs (Cu), Ga, and Ge during mantle melting[J]. AmericanMineralogist, 2015, 100(11-12): 2533-2544.

Yang S, Humayun M, Salters V J M. Ele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amount of recycled crust in the generation of mid-oceanic ridge basalts(MORBs)[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26): eaba2923.

(撰稿:楊蜀穎/美國國家高磁實驗室,王浩/巖石圈室)

校對:張崧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地球化學證據精確的分析揭示,相較於虧損洋中脊玄武巖(D-MORB),富集洋中脊玄武巖(E-MORB)表現為低Ge/Si,高Fe/Mn和低Sc的特點(圖1)。Ge,Fe,Mn和Sc在地幔熔融過程中表現為弱不相容-弱相容元素,其在巖漿演化過程的分異程度較小,從而可以作為示蹤地幔源區巖性不均一性的地球化學指標。
  • Science Advances:鈣同位素對碳酸巖地幔源區的啟示
    為探討碳酸巖的來源,前人開展了大量同位素研究,包括Sr-Nd-Hf-Pb同位素和惰性氣體等,用於揭示碳酸巖源區的組成,但碳酸巖中的碳為循環碳還是原生碳,始終無法確認。由於穩定同位素組成隨時間不發生變化,因此低溫環境中分餾的穩定同位素是示蹤幔源火成巖是否存在地殼再循環物質的重要指標(Halama et al., 2008)。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目前,大量地球化學和巖石學研究證明幔源中可能存在其他巖性成分(例如:輝石巖、輝長巖、斜長角閃巖等),而不是之前廣泛認為的單一的橄欖巖地幔源區。其中,作為俯衝板片的重要組成部分,俯衝下洋殼在研究洋中脊和板內玄武巖成因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是目前還缺少對這一重要組分在地幔熔融過程中的實驗巖石學約束。研究人員系統調查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不同深度的熔融行為及其與周圍地幔橄欖巖的相互作用。
  • 洋中脊,為何成海洋研究「香餑餑」
    不在陸地上,而是在海洋裡,它就是海底洋中脊。洋中脊分布在四大洋,它們互相連通,加起來一共8萬公裡長,佔全球海洋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是洋殼的新增長點,也是海洋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當地時間3月22日,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工作區內完成海底攝像拖體第一條測線工作後,開始進行多波束地形測線作業。它的工作區域正位於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 聊聊大洋中脊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大陸板塊移動原因竟然在這裡
    ,總面積與陸地面積相仿,叫大洋中脊,也可以叫中央海嶺。大洋中脊貫穿海底,從細節上看是不連續的,就像一個長條麵團,被鋒利的刀切成了許多段,從而導致山脊經常錯開數10甚至數百千米,也就是轉換斷層。也就出現了一條條垂直於大洋中脊的大峽谷,更壯觀的是沿著大洋中脊還有一條非常深的峽谷,地質學家稱為裂谷,科羅拉多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與之相比相形見絀,大洋中脊上是裸露堅硬著的玄武巖,沿著大洋中脊向兩側延伸泥沙厚度逐漸增加,談起地球上最年輕的山脈,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有人會說,是中國臺灣的中央山脈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要: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東北新生代玄武巖地幔源區的物質屬性,報導了大興安嶺哈拉哈河-柴河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全巖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組成.哈拉哈河-柴河玄武巖屬鈉質鹼性系列,具有與洋島玄武巖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明顯的Nb、Ta正異常等.它們具有中等虧損的Sr-Nd-Hf同位素組成(87Sr/86Sr=0.703 5~0.703
  • 海底熱泉的"煙囪林"中藏著什麼?
    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在"煙囪林"中有各種生物生存。  實際上,海底熱泉的活動並不一定形成煙囪。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紅海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現象,比如水溫和鹽度偏高,接著就出現了高溫滷水。1967年,在一處海淵中發現了在熱泉周圍形成的海底多金屬軟泥。從此,揭開了人類研究現代熱液礦產資源的新篇章。1988年,我國科學家與德國科學家聯合考察了馬裡亞納海溝。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該研究顯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研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這是繼醫學院、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團隊今年1月16日發表關於肺結核研究成果後,同濟學者研究成果再登《自然》。
  • 科學家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海底堅硬的巖石圈內是否有微生物存在?它們依靠什麼方式維持生命?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江濤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並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3月12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 Nature:金伯利巖Hf-Nd同位素揭示地球長期存在未去氣的原生地幔儲庫
    地球發生圈層分異以後,尤其是自板塊構造體制啟動以來,地幔的化學組成受到各種過程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如熔體的抽取可以導致地幔發生虧損,而俯衝的地殼物質則可以導致地幔在元素和同位素上的重新富集。對於地幔化學組成的制約主要來源於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和洋島玄武巖(OIB)的研究(Hofmann, 1997)。
  • 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由蛇紋石來源的流體誘發的地幔熔融產生的弧巖漿δ11B高達18‰,明顯比MORB地幔源區的δ11B值(-7.1‰±0.9‰)更高。小安第列斯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雖然富集B元素(50–160ppm),但它們與弧下蛇紋石來源流體相比明顯具有更低的δ11B值(約-15‰到+5‰)。
  • Nature:利用熔融包裹體的元素和同位素示蹤俯衝帶流體來源
    由蛇紋石來源的流體誘發的地幔熔融產生的弧巖漿δ11B高達18‰,明顯比MORB地幔源區的δ11B值(-7.1‰±0.9‰)更高。小安第列斯俯衝沉積物來源的流體雖然富集B元素(50–160ppm),但它們與弧下蛇紋石來源流體相比明顯具有更低的δ11B值(約-15‰到+5‰)。再有,島弧巖漿在淺部地殼會經歷一定程度的巖漿分異,都不再是原始成分,但是B同位素特徵主要由源區決定而不是分異過程。
  • 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一:垂直地帶性最明顯的山脈——吉力馬札羅山,今天我們來聊聊:自然之最系列之十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大洋中脊。大西洋大洋中脊示意圖說起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我們一定會說是位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其總長度為8900多千米。但是安第斯山脈只是陸地上最長的山脈,並不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 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中Cu同位素分餾:以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為例
    在地幔橄欖巖中,Cu主要受硫化物控制,而它們廣泛參與地幔部分熔融和熔體滲濾過程,因此推測地幔過程能夠導致顯著的Cu同位素分餾。為了證實上面的推測,我們測定了義大利南Alps造山帶Baldissero和Balmuccia地體橄欖巖的Cu同位素組成。兩個橄欖巖地體代表大陸巖石圈,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中侵位到下地殼深度。橄欖巖樣品包括17個二輝橄欖巖、3個方輝橄欖巖和2個純橄巖。
  • 研究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如:火山活動將地幔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向大氣釋放;大氣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這些沉積碳酸鹽又可能在地球板塊運動中隨俯衝洋殼進入地幔。這樣就構成一個全球體系的碳循環。估計這一碳循環的向上排氣和向下再循環碳通量顯然對認識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演化和氣候變化趨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於觀測困難,向下進入深部地幔的碳通量估計存在巨大分歧。
  • 大洋深處的「蘇軾」和「李白」,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但是作為死理性派,我們在聽聞振奮人心的喜訊之餘,自然還想了解這些中國風的名字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古人說得好,「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嘛。本文就帶大家一起走進新聞背後,通過一場酣暢淋漓的洋底漫遊,來了解這些大海之下的中國元素,都是些什麼樣的自然造物。
  • 同濟最新研究表明:冰冷的海底巖石裡存在微生物圈
    昨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李江濤聯合美國學者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確存在微生物,它們在依賴自養方式生存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靠攝取現成有機物的異養方式生存。研究由此揭示了海洋下洋殼巖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過去近20年間,地球深部生命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便是發現了海底洋殼生物圈。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3.4 微洋塊拼貼與太平洋板塊的異常快速增生模式4 西太平洋洋陸過渡帶微陸塊5 太平洋板塊消減與板下微幔塊6 太平洋板塊重建與關鍵構造事件6.1 145 Ma沙茨基海隆: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6.2 122 Ma翁通爪哇地幔柱事件與菲尼克斯板塊碎片化6.3 110 Ma地幔柱解體6.4 85~83 Ma太平洋板塊擴大與縮小、洋中脊躍遷6.5 75 Ma東岡瓦納裂解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