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態的塑造——山地的形成

2020-12-03 初高中地理學習

1、褶皺與褶皺山

(1)褶皺

1)概念: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造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2)褶皺的基本形態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的基本形態是向斜和背斜。

(2)褶皺山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綿延數千千米,如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2、斷層與斷塊山

(1)斷層

1)概念:當地殼運動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形成斷層。

3)斷層地貌斷層地貌是指地殼巖石受力發生破裂沿斷裂面產生相對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即在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地貌。常見的斷層地貌有斷層崖(陡崖)、斷層谷、斷陷盆地和斷塊山等。斷層地貌的形成受斷層位移方向的影響。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異,如下:

(2)斷塊山

有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統稱為斷塊山。斷塊山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北,小的只有幾十米。

3、火山

(1)概念

處於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火山。

(2)構造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火山口:地下巖漿上湧噴出地表的出口。特點是未被破壞的火山口為中央低凹封閉型窪地,有時積水成湖;被破壞的呈半封閉狀。火山錐: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湧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特點是由多次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3)規模

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4)分布規律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地下較深處的巖漿容易噴出地表形成火山。世界上的火山大多分布在環太平洋、地中海、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海嶺等地。

4、山地對交運輸通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

1)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2)原因:

①山地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幹線的成本高、難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3)實例: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後有青藏鐵路。

(2)山地對交通線路走向的影響

1)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型或「8」字型(線路儘量與等高線平行)

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

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

⑤儘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

⑥避免佔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2)原因

①儘量節約建設成本;

②降低技術難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如果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拓較多的山坡,填平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或隧道)

3)實例

①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隴海鐵路的西段沿為何谷地伸展;

③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鐵路按地形地勢曲折伸展。

(3)山地對交通線網密度的影響

1)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谷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2)山地地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繫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運營量。

3)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

相關焦點

  • 地表形態的塑造——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們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如下表所示: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1)風化作用①地貌形態:地表巖石被破壞,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註: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②分布地區: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 【備考乾貨】高中地理地表形態的塑造知識點,附高考地理必考16種...
    4.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徵,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  二、海嶺與海溝  1.海嶺是板塊張裂形成的,形成在生長邊界,由于洋殼張裂,巖漿湧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兩側迅速冷凝,形成海嶺。
  •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說課稿一、說教材《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的開篇內容,教材第一節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過程。
  • 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地理教案:整合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13講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考點整合】  【要點熱點探究】  探究點一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表現形式 地  殼  運  動 水平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變曲變形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於地球表面  的方向運動 巖層隆起和拗陷
  • 地殼變動和地表形態知識點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
  • 什麼是山地?山地是怎麼形成的?
    在山地的分布區域內,處處呈現著不同於平原的自然現象,甚至在一座山上還同時存在著白雪皚皚和綠樹成蔭的景象。而且,山地還影響著我們所在地區的氣候。那麼山地是怎樣形成的?它有什麼樣的奇特景致呢? 一起來看看!華山什麼是山地?
  • 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相互碰撞和張裂,塑造地表宏觀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是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體所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從地形類型上來分,有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分別是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和山地。如果從地形分布區域的規模來分,又可以分為宏觀地形和微觀地形,而對全球地形分布狀況及成因的研究,是宏觀地形的最大範圍。
  • 地球表面形態之山地地形,關於山、山脈和山系的區別?
    地球的表面被厚厚的巖石所覆蓋,而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在內力和外力作用下,也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地表形態。地球表面的形態稱為地形,包括陸地地形以及海面以下的海底地形兩部分。我們根據不同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形態分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總結
    地質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表形態影響著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著人類活動。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內、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熱量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  (1)地殼運動:  ①運動形式:a.水平運動:造成巖層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
  • 為什麼同樣是侵蝕作用,河流常形成V型谷,而冰川常形成U型谷?
    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有著高低起伏、豐富多彩的地形和地貌類型,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力量主要有兩方面。流水和冰川在運動的過程中都會因為侵蝕作用而塑造谷地,但是我們發現,兩者塑造的谷地形態完全不同。河流地貌示意圖河流通常由於侵蝕作用而塑造「V」型谷,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河流分為中上遊和中下遊兩部分,由於自然界水往低處流,河流的中上遊地區通常位於地勢相對崎嶇的山地丘陵地形,河流流速較快,多表現為侵蝕性;而河流的中下遊地區通常位於地勢相對平坦的平原地形,河流流速較慢,多表現為沉積性。
  • 在造山運動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下,使美國猶他州形成「鋸狀山脊」
    我們生活的地球表面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態,我們稱為「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一直處在不停的動態變化之中,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形形態,只不過是地球46億年以來漫長的地質演化史中的一個瞬間和片段。當然,由於我們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很難在一輩子當中,看出地形的改變,但是母庸置疑,地球表面是處在不停變化之中的,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力量主要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常見地質構造,巖層彎曲形成的「褶皺」和巖層斷裂形成的「斷層」
    我們看到的各種地表形態,如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等,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強烈的碰撞和水平擠壓,使得巖層發生彎曲,從而形成的巖層形態很像衣服上的褶皺,所以就成為褶皺地質構造。褶皺從地表地形來看,褶皺在形成初期,通常背斜向上隆起,地勢比兩側高,形成山地或高地;而向斜向下凹陷,地勢比兩側低,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的熱能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者盆地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
  • 地理高考模擬題速遞(35)地表形態塑造
    (2020·山東開學考試) 某地理興趣小組考察某島(左圖)後,發現該島歷史上多次大規模巖漿噴發,且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後,形成平坦的臺地。
  • 冰川地貌是怎麼形成的?世界著名冰川地貌有哪些?
    冰川多年積雪,經過壓實、重新結晶、再凍結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冰川地貌。它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層次,並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壓力下,產生塑性流動和塊狀滑動。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範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
  • 2.1自然環境: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 第一課時
    】一、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讀圖2.1的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 我國面積最大的地形類型,是「山地」地形還是「高原」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具體來說是指一個區域地表所呈現出來高低起伏的各種形狀。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把地形、地勢和地貌混淆起來,這三個詞既相互聯繫又有區別,地形主要側重地表形態和結構,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地勢主要側重高低起伏,比如西高東低、中高周低、地勢崎嶇等都是地勢狀況的描述;地貌主要側重具有特定面貌的地表形態,比如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等等。
  •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它是如何形成的?
    山地是五種基本地形之一,通常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崎嶇,相對高度大的地表形態。山地通常稱「脈狀」分布,稱為山脈。在一個巨大的構造單元內發育形成的,在形態、成因和結構上有緊密聯繫的若干山脈,共同組成了「山系」,山系是山地地形的最高形態。
  • 山地地形中的「低山、中山、高山和極高山」是如何劃分的?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可以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只不過海底地形位於海面以下,很難直接觀察到,實際上海底地形和我們生活的陸地地形一樣豐富多彩。陸地地形我們都十分熟悉,依據海拔高度和地勢起伏情況,我們把陸地地形劃分為五種基本地形形態,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其中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起伏較大,地表陡峻的地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