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褶皺與褶皺山
(1)褶皺
1)概念: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造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2)褶皺的基本形態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褶曲的基本形態是向斜和背斜。
(2)褶皺山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統稱為褶皺山。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綿延數千千米,如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2、斷層與斷塊山
(1)斷層
1)概念:當地殼運動產生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形成斷層。
3)斷層地貌斷層地貌是指地殼巖石受力發生破裂沿斷裂面產生相對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即在地質構造的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地貌。常見的斷層地貌有斷層崖(陡崖)、斷層谷、斷陷盆地和斷塊山等。斷層地貌的形成受斷層位移方向的影響。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異,如下:
(2)斷塊山
有斷層發育而成的山嶺,統稱為斷塊山。斷塊山的規模大小不等,大的斷塊山可以延伸數千米,如我國的華北,小的只有幾十米。
3、火山
(1)概念
處於地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巖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形成火山。
(2)構造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錐兩部分組成。火山口:地下巖漿上湧噴出地表的出口。特點是未被破壞的火山口為中央低凹封閉型窪地,有時積水成湖;被破壞的呈半封閉狀。火山錐:由火山碎屑物質和噴湧出來的巖漿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錐形體。特點是由多次噴發形成,上部坡度較大,下部坡度較緩。
(3)規模
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對高度可達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徑為數百米;小火山的相對高度不及100米。
(4)分布規律
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地下較深處的巖漿容易噴出地表形成火山。世界上的火山大多分布在環太平洋、地中海、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海嶺等地。
4、山地對交運輸通的影響
(1)山地對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
1)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2)原因:
①山地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幹線的成本高、難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3)實例: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後有青藏鐵路。
(2)山地對交通線路走向的影響
1)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型或「8」字型(線路儘量與等高線平行)
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
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
⑤儘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
⑥避免佔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2)原因
①儘量節約建設成本;
②降低技術難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如果選取最直、最短的線路,就必須開拓較多的山坡,填平溝谷,建造較多的橋梁或隧道)
3)實例
①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
②隴海鐵路的西段沿為何谷地伸展;
③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
④成昆鐵路按地形地勢曲折伸展。
(3)山地對交通線網密度的影響
1)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谷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2)山地地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繫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運營量。
3)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