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板塊中的印度半島脫離了亞歐大陸,將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無論是大陸底下的巖層,還是大洋底下的,它們其實都是源自於一塊又塊大板塊,而在這些大板塊之間則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又或者是幾千米深的海溝以及巨大斷層。、加勒比板塊等等,由於所有的板塊都在不斷地發生水平運動,所以板塊間的張裂以及碰撞是絕對無法避免的,如亞歐與印度洋板塊發生碰撞,產生的地面隆起,以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發生張裂,由此產生的紅海不停擴張。
-
世界三大半島-中南、印度、阿拉伯半島
印度次大陸國家通常位於印度板塊中,亦有些位於南亞。其中,印度河以東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位於大陸地殼上。而斯裡蘭卡這個島國位於大陸架上。馬爾地夫群島則位於海洋地殼上。它與東部的孟加拉灣,西部的阿拉伯海,南部的科摩林角和北部的喜馬拉雅山接壤。
-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的異同點
一、相同點 1.成因: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一月份季風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今天,我們以半島的面積來衡量,尋找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半島,這三個半島都位於亞洲,它們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三大半島衛星地圖從面積來看,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的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22萬平方公裡,形態像一隻巨大的靴子,南臨阿拉伯海,西臨紅海,東臨波斯灣。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裡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
-
地球那些事|印度和中國的衝突,源自618Ma的泛非運動
印度板塊的漂移我們先來了解一下「Ma」是個什麼單位?Ma是地質歷史中常用的一個表示時間的單位,是million anniversary(百萬年)的縮寫,這是國際通用的地質年代單位。很明顯,我是為了蹭618的熱度,當然了,有不少地質學家在實踐探索中,通過鋯石測年,獲得過618Ma這個峰值年齡,我在此處借用也無可厚非的。
-
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
-
被外族蹂躪多次,中國能維持「大一統」,為何印度就支離破碎了?
儘管一般人認為印度是印度教國家,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總量目前也超過了1.6 億。另外,印度幾乎被孟加拉國和中國切割成飛地的東北地區—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傳統上是從中南半島方向遷入的黃種人部族世居之地。儘管印度在立國之後,有意向該地遷入了大量印度雅利安人,並且佔據了核心低地區,但種族上的巨大差異,以及地緣位置上的獨立性,仍然讓這一地區成為印度最有分裂傾向的板塊。
-
為什麼北美洲最大的半島不是阿拉斯加半島,而是拉布拉多半島?
大陸海岸線越曲折,那麼出現半島的數量就越多,比如亞歐大陸海岸線曲折漫長,半島數量就非常多,世界三大半島就是位於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阿拉斯加半島有多大而非洲大陸的海岸線相對平直,所以半島數量就很少,索馬利亞半島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半島,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
-
地中海沿岸有四大半島,每個半島都產生了一個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數千年來,亞歐大陸上分布著四大文明區域,即中國、印度、中東、歐洲,而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分別為中國和歐洲。中國和歐洲,二者面積相當,地形卻迥然不同,如果說中國是海中地的話,那麼歐洲歷史上的中心便是地中海。
-
2019初中世界地理:印度
印度主要地理信息: 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僅次於中國;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處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幹高原。印度地形以高原為主,德幹高原佔印度半島的大部分; 3.河流:恆河—印度的母親河。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刻畫」印度板塊「漂移」史
科研人員介紹,印度板塊從岡瓦納裂離並向北漂移、碰撞拼貼至歐亞大陸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它對現代歐亞大陸地質、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關於這一板塊漂移的證據過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近日,該所李建國研究員團隊根據陸生植物易受海洋地理隔離影響的特點,通過最新地質研究詳細「刻畫」了這一板塊的「漂移」史。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印度板塊等三大板塊分開原因
新華社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因為它失去了「新疆」、「寧夏」和「緬甸」!
這些年儘管沒建交,中、不兩國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甚至有解決邊境爭議和建交的可能性。 對於這種情況,印度顯然是非常不願意看到的。這次與其說是印度為不丹強出頭,倒不如說是逼迫不丹明確表態站隊。世界上有五個可以參與全球競爭的一類地緣政治板塊,包括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不包括俄羅斯部分),以及印度。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大氣環流」是氣候形成原因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氣壓帶、風帶和季風環流,我們知道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是由於「三圈環流」的結果。而季風環流卻不是,季風是指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而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這種冬夏季節風向完全相反的現象,主要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而產生的。
-
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扮演「踏腳石」角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新近重建了蛙超科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並發現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充當了「踏腳石」。 傳統觀點認為,分離後的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中充當了完全隔離的「方舟」角色,它攜帶著岡瓦納古陸的生物類群在第三紀早期到達亞洲。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基於這個假說。
-
從地理,氣候和人文看印度文化中別樣的精神世界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猶太文明,埃及文明。今天分享印度文明,也就是玄奘不辭辛苦去取經的地方。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還不一樣。在地理上古印度指代的是南亞次大陸,該板塊分為三部分:印度河,德幹高原(Deccan Plateau)以及印度半島最南端。範圍比今天大很多。分析一個地方的文明也好,經濟也罷,地理環境是最直觀也是舉足輕重的因素,今天我們將從地理,氣候和人文談將開去。
-
地質界存在兩大疑案之一: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