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不如中國?因為它失去了「新疆」、「寧夏」和「緬甸」!

2021-01-21 瞭望智庫

最近,中國和印度在錫金(印度)-亞東(中國)邊境爆發衝突,「龍」與「象」的較量也被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今天,庫叔分享一篇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的分析文章,作者溫駿軒將中國內部諸板塊與印度進行一一的對應比較,發現了十分有趣的差異。

文 | 溫駿軒

本文作者著有《誰在世界中心》, 中國國家地理 圖書出版。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其實自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兩國在邊境線上的小規模衝突可以說一直就沒有斷過,只不過不一定都見諸媒體罷了。然而這一次的衝突,倒的確有些不同。原因在於,中印兩軍對峙的那片面積約1000平方公裡的土地(洞朗地區),印度本身並不是當事方。 真正的爭議雙方,是中國和不丹兩國。 印度之所以自認為有資格出頭,是因為不丹的外交、軍事事務完全交由印度處理,經濟上亦嚴重依賴印度,甚至因此沒有和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國建交。

中印對峙區域示意圖

中國和印度是不丹僅有的兩個鄰國,並且是兩個有矛盾的大國。可想而知,不丹的處境有多麼的尷尬。從不丹的角度來說,將自己的命運交由一方,而與另一方為敵是非常不明智的。 這些年儘管沒建交,中、不兩國的關係還是很不錯的,甚至有解決邊境爭議和建交的可能性。 對於這種情況,印度顯然是非常不願意看到的。這次與其說是印度為不丹強出頭,倒不如說是逼迫不丹明確表態站隊。

世界上有五個可以參與全球競爭的一類地緣政治板塊,包括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不包括俄羅斯部分),以及印度。蘇聯解體之前,美、俄這兩個分別代表海洋、大陸勢力的前超級大國,是世界地緣政治舞臺的主角。冷戰之後,除了中國逐漸成長,印度作為歐亞大陸的另一個邊緣國家,一直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也已是個眾所周知的「秘密」了。

說到中國和印度,可比的東西的確很多:都是文明古國,人口都有十幾億,都被列強入侵過,現在都在復興階段……總之比下來無非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認為印度前景好,一種是認為中國後勁足。 印度人認為他們前景好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他的地理位置好,兩面靠洋(跟美國多像啊),而中國很難衝出第一島鏈。不過從印度本身的位置及周邊地緣政治環境來說,卻存在無法彌補的短板。這使得印度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註定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包括直接來自中國的壓力。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和印度在20世紀初的地緣政治狀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先來看看中國的情況,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直接控制區大體在長城以南,東北方向的「東北平原」,北方的「蒙古高原」,西北的「西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一直影響著中央王朝的穩定。中國強盛時,這些地方可以採用羈縻、朝貢的方式加以制約。 一旦衰弱,居於其上的馬上民族便有可能覬覦中原。 當某個馬上民族入主中原並融入華夏後,新的部落和威脅又開始在上述邊緣地區滋生,如此周而復始。

中央王朝及周邊各主要勢力示意圖

現在上述邊緣地區大都納入了中國的領土(外蒙古地區除外),中國的國防線得以大幅度推進,中央集權力也得到極大加強。客觀上,如果從實際管控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內部地緣政治狀況,是兩千年來最好的時候。

從外部環境來看,歷史上中國最大的威脅一直來自於北方,即使在海洋成為全球博弈主戰場之後,這一戰略威脅也並沒有被削弱。 在遊牧勢力被工業革命的力量碾壓殆盡後,俄國成為了中國在陸地方面最大的壓力源。當然,工業技術也讓人口佔優的中國,有機會積蓄更多的力量並反制北方(現在就是這種情況)。有鑑於此,蒙古國、中亞五國作為中俄兩國之間的緩衝國,客觀上為中、俄兩國建立互信奠定了基礎。以至於建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背靠背」式的戰略夥伴關係。

既然中國在內外地緣政治環境上,都比較樂觀,甚至解決了北方壓力問題,那麼一直對飆中國的印度,情況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並沒有那麼簡單。歷史上,「印度」更多是作為一個地理名稱,真正統一的時間非常少。大英帝國在南亞、東南亞的殖民史,反倒給了印度一個整合甚至擴張的機會。只不過在上世紀中葉,全球迎來民族獨立潮之時,完全被動依賴前宗主國制定整合原則的印度(不同於中國的主動爭取),並沒有機會將自己的邊境線,推進到一個安全的程度。

不管印度當時到底有多大機會做到這點,將英國控制下的南亞地區,包括曾經劃入「英屬印度」範圍的緬甸放在一起,拿來與中國內部諸板塊(以及獨立的外蒙古)進行一個對應比較,都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由此大家也能夠看到,印度和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最終呈現出了什麼樣的差異。

1、巴基斯坦―西域。 從地理結構上看,巴基斯坦的核心區是印度河流域。印度河也是印度文明的起源之地。然而歷史上,印度河流域一直處在印度次大陸,抵禦外部壓力的前線。一支支跨過開伯爾山口的中亞民族,最終使得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放棄了印度教、佛教等印度本土宗教信仰,轉而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的一員。也最終導致在1947年的印巴分治方案中,巴基斯坦脫離印度成為了獨立國家。

除去與中亞相接的地理位置以外,地理環境的差異也是巴基斯坦與印度漸行漸遠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與南亞整體所呈現的溼熱「熱帶季風氣候」不同的是,印度河流域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區。這一環境特點,使之更容易與同樣身處乾熱氣候區的中、西亞民族,在文化上找到共同點。

從位置上看,失去巴基斯坦並與之交惡,意味著印度失去了向歐亞大陸腹地擴張的可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半數居民呈現相同信仰(與巴基斯坦),並且在氣候、位置上亦極為相似的西域地區,建立了受中央政權管控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可以這樣說,如果中國在上個世紀失去了新疆,那麼中國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影響力將大打折扣。 上合組織、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幫助中國西進的平臺,同樣難以成型。

2、孟加拉國―西套平原。 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孟加拉國所處的恆河三角洲地區,歷來是印度的核心地區之一,也是英屬印度最初的突破點。70年前的印巴分治方案中,孟加拉國因為信仰的關係,也被劃入了巴基斯坦的範圍(稱之為「東巴」)。然而印度居於其間的格局,使得這一整合完全不具備持久性。1971年,在印度的軍事支持下,孟加拉國終結了自己「東巴基斯坦」的身份,成為了獨立國家。

由於與印度核心區地緣關係緊密,且遠離其它伊斯蘭國家,孟加拉國與印度的關係並沒有像印、巴關係那麼緊張。在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的上遊地區,依託「西套平原」而建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地緣類型上可以與之對應。很顯然,就中國內部的情況而言,無論從民族還是與核心區的地緣關係來看,寧夏地區都較新疆地區更為穩定。當然,無論是寧夏還是新疆,現在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有問題也容易在內部調解掉。至於印度,即使是現實威脅沒有那麼大的孟加拉國,也同樣有可能在地緣政治上為對手所利用。

3、山南地區―蒙古高原。 中國的北方強鄰是俄國,印度的北方強鄰是中國。大國之間需要一條穩定的地理分割線,或者緩衝國來維持平衡。中國北方和俄國之間的緩衝地是蒙古高原; 印度則希望最起碼能夠將中國阻止於喜馬拉雅山脈分水嶺之北。

就中國北方的情況而言,蒙古高原因中間的大漠戈壁分割,結構上分為漠南、漠北兩部分。歷史上,為保護長城以南核心區的安全,中原王朝一直試圖控制漠南諸遊牧部落。今天,漠南地區加上漠北的呼倫貝爾地區,形成了內蒙古自治區。

與之相比,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南坡(山南地區)的收穫也差不多。在喜馬拉雅山東、西兩端,印度的控制線大體都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分水嶺,這其中就包括與中國有爭議的藏南地區。在中段,儘管大英帝國在19世紀將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個王國,納為了自己的保護國,卻沒有將此三國變成「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這也導致印度,在獨立之時無法順勢得到整個山南地區。

不過印度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在1975年通過策動公投的方式,將錫金王國變成了印度的錫金邦,從而在尼泊爾與不丹之間,打開了一個與中國相接的缺口,此次中、印爆發衝突的地點正位於此。除此之外,印度還在極力阻止尼、不兩個緩衝國倒向中國。從戰略防禦的角度來說,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就像上世紀中蘇交惡之後,身處蘇聯陣營的蒙古國,加重了中國的北方壓力一樣。

4、錫蘭島―臺灣島。 與臺灣島情況類似的是,錫蘭島的絕大多數人口和文化,源自於對應的大陸,亦是同樣位於大陸東南角最重要的外島,戰略位置顯著。需要說明的是,在大英帝國控制南亞期間,這顆南亞明珠在行政上並沒有納入「英屬印度」的範圍,而是成為了英國王室的直屬領地。

與印度人主要信仰印度教不同的是,錫蘭島上的主體民族「僧伽羅人」信仰的是佛教。在印度獨立前夜,印度曾試圖將錫蘭拉入印度聯邦。不過堅持以宗教信仰作為分治標準的英國並沒有同意。獨立之後的錫蘭在1972年將國名變更為了現在的斯裡蘭卡。失去這個機會之後,在可能預見的將來,印度再想吞併斯裡蘭卡的機會基本為零。

相比之下,中國這邊海峽兩岸雖未統一,但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一個中國,統一隻是時間和技術問題。成功將臺灣問題拉回到「內政」範疇的中國,在外島控制上擁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5、緬甸―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地理位置上,並不屬於東亞的一部分,而屬於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一部分;緬甸也同樣不屬於南亞版塊,而屬於東南亞。在中國現在的版圖中,青藏高原目前大體被分為兩部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其中除了青海省會西寧所在的河湟谷地以外(這部分可追溯到西漢),青藏高原絕大部分地區接受中原王朝統治時間點,起始於清朝。可以說,是最晚納入中央之國範疇的邊緣板塊。

緬甸與印度發生政治聯繫的時間則要更晚些。公元1886年,英國在徵服緬甸之後,將後者變身「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完成了英屬印度的最後一塊拼圖。然而在英國勢力衰退之後,這種基於外部力量的強行整合併無法持續。1937年緬甸脫離印度,直接接受英國的統治,並在1948年獲得獨立。

從技術上看,如果中國失去了青藏高原,哪怕僅僅是南部的西藏,印度的北方壓力都將不復存在。反觀印度,如果得到了緬甸,則不僅能夠在爭奪東南亞影響力的問題上佔得先機,更能從雲南方向直接威脅中央之國的核心區。此消彼漲,地緣力量的天平在這個點上,開始明顯向中國方向傾斜。

6、印度東北地區―中國東北地區。 基於氣候原因,除了南部少量土地以外,中國東北地區在大部分歷史時期,都是大規模農業開發的禁區。由此導致的後果,就是東北地區在文化上,長期無法融入華夏。清朝建立之後,更是從留後路的角度出發,將東北地區圈禁為政治保護區。

然而受益於美洲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中國內地人口在18世紀時就開始出現爆炸式增長,人口壓力加上清朝開始進入衰弱期,導致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來自山東、河北等地的上千萬人口快速填充了這片土地(史稱「闖關東」),也使得中國東北地區僅僅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從低人口密度的邊緣板塊,徹底升格為中央之國核心區的一部分。

在中國開始利用人口優勢,融合東北地區之時,印度則剛剛在英國的幫助下,將印度東北地區納入「英屬印度」的範圍內(1838年)。在此之前,印度東北地區並不是印度的一部分,而是屬於一個叫「阿薩姆」的獨立王國。今天享譽世界的阿薩姆紅茶便是出產於此。

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印度東北地區一直是中南半島民族遷居之地。阿薩姆王國的建立者「阿薩姆族」,便是源於來自中南半島的泰民族的一支。由於印度東北地區歷史上,並不存在中國東北地區那樣的農業瓶頸(導致有足夠數量的土著人口),且種族迥異,使得印度開始想融合這片土地時,面臨非常大的障礙。以至於今天的印度東北地區,成為了印度分離主義思想最嚴重的地區。

更為致命的是,由於孟加拉國的獨立,印度東北地區與核心區之間,僅僅依靠一條狹長的「西裡古裡走廊」相連,而這條與錫金相連的走廊,又在中國(亞東)的威脅之下。可想而知,即使沒有種族、文化融合問題,印度東北地區也會天然產生分離傾向。

通過上述對比,以及中國和印度在世界地緣政治舞臺上的定位分析,相信大家心目對這場龍-象競爭今後的走勢已經有了答案。客觀說, 在從古老文明邁向現代文明的這個歷史轉折點上,中國抓住了更多的機會,印度則多少有點輸在起跑線上的感覺。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兩國當下的地緣政治結構環境上,更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及合法擁核國家身份,是顯示大國身份的兩個重要指標,也是印度這些年的努力方向。中國則早在上個世紀中期,就已經做到了這兩點。

事實上,以聯合國席位及擁核國身份這兩個指標來說,中國也是唯一以「發展中國家」身份,躋身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國家。正常情況下,作為一個未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國家,本是沒有機會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取得如此好的身位的。 這一切,包括今天中國領土的形成,都不是因為當年那些列強的施捨,而是100年來中國人民從未間斷的抗爭及巨大的犧牲換來的。

反觀印度,70年前的「非暴力不合作」及聽從宗主國安排的做法,固然為其求得了一個獨立地位,但當印度希望自己成為世界一極時,就會發現付出和回報其實是成正比的。即使今後能夠通過合縱連橫,解決兩個大國身份認證的問題,但對於印度來說,將自己國境線推進到一個更完美的程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文內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8年潛心創作,近60幅原創地圖,全景勾勒中國大國戰略路線圖,一本書洞悉未來十年亞太地區戰略博弈格局。全球權力重心已從陸權轉向海權,要鞏固大國地位,中國必先實現海上突圍。

相關焦點

  • 豹子和老虎生活的地方有重合,為什麼豹子沒有被老虎淘汰呢?
    爪哇豹:僅分布於印尼的爪哇島上印支豹: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華北豹:僅分布於我國的河南、河北、山西、北京、陝西、甘肅東南部和寧夏南部的廣大地區印度花豹: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印度豹和印度花豹不是同一種動物,前者是指獵豹在印度的亞種,而後者是花豹的亞種。
  • 緬甸發生5.2級地震是怎麼回事 緬甸為什麼經常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最新消息,當地時間11月14日16時50分許,緬甸(北緯23.55度,東經94.65度)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目前還未收到人員傷亡報告。據悉,緬甸地處全球第二大的歐亞地震帶,易多發地震。
  • 中國衛星回傳照片:新疆出現異象!引起美國注意!印度有些慌了
    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最終一定是會走向外太空的,所以不如趁早做些準備,所以科學家們也不斷研發出了很多的探索外太空的設備,就是為了讓人類能對太空多一些了解。中國衛星回傳照片:新疆出現異象!引起美國注意!印度有些慌了!
  • 歷史|古代中國和印度,習慣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基本沒有爭議
    雖然在當時並沒有取得成功,但它卻讓當時的人們知道了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身毒國就這樣出現在了中國的古史籍裡,但真正對這個地方做出貢獻的人卻是中國唐朝的玄奘。不難發現,他是在地圖上繞了一個大圈才到達印度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僅是因為路不好走,還有他對當時佛教起源地了解不明確的因素。當時,他只知道佛教是從西域經過河西走廊傳來的,並不能確切地知道佛教起源地在哪裡。 過河西走廊,經今新疆東疆與南疆,登上帕米爾高原,來到中亞。玄奘才知道佛教發源於印度,於是又拐向南方。翻越興都庫什山達坂,進入印度。
  • 2007年,中國和印度建成玄奘紀念堂,落成典禮當天,陰雲忽然散去
    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闢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這就是歷史上的張騫連通西南,尋找可以通往身毒的道路。雖然在當時並沒有取得成功,但它卻讓當時的人們知道了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身毒國就這樣出現在了中國的古史籍裡,但真正對這個地方做出貢獻的人卻是中國唐朝的玄奘。
  • 新疆巴裡坤縣發生5.3級地震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
    由於震中區域位於邊境線,距離縣城約160公裡,人員稀少,當地政府尚未接到人員傷亡報告,震區居民點和企業無人員傷亡和破壞情況。記者了解到,哈密地區消防支隊和巴裡坤縣消防大隊正密切關注地震災情發展動態,從人員和車輛器材裝備方面做好了各項救援準備工作。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位於新疆東部的哈密地區,北部與蒙古國接壤,縣城距離烏魯木齊約530多公裡。
  • 中國一條河流將不再流向印度,轉頭去了新疆,印度:這怎麼辦?
    說起我國著名的河流,很多人第一時間便會想到長江黃河,畢竟這兩條河流在我國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而且對於我國人民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義,它不僅滋養著我們的文化,更養育著我們一代代的炎黃子孫。但其實在我們還有另外一條高原河流,它不僅造福了我們國人,也造福了我們的鄰國印度,這條河流邊是雅魯藏布江,被藏族視為母親河,它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途經了好幾個國家一直流到了印度,而且印度它有一個全新的名字叫做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一條河流將不再流向印度,轉頭去了新疆,印度直言:這怎麼辦?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據新華社電昨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恐龍溝和寧夏靈武市兩處恐龍發掘點開始發掘。初步研究表明,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同時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體長達35米,是亞洲最長恐龍。
  • 中國地震帶分布圖詳解:中國有哪些主要地震帶?
    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
  • 象棋是由中國發明的。為什麼方舟子總是被稱為印度?理由太荒謬了
    文檔曹描述象棋是由中國發明的。為什麼方舟子總是被稱為印度?理由很荒謬象棋是由印度發明的,中國沒有大象近年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象棋被印度申遺」的消息。換言之,西洋棋被印度宣布為謠言,或者僅僅是幾條印度人的意見,也沒有提出任何申請。那麼,為什麼這樣的謠言在中國時有發生呢?只是為了打中網友的癢,得到奪人眼球的效果。雖然是謠言,但我們還是忍不住要注意,尤其是「文化遺產」的保護。
  • 如果把雅魯藏布江引到新疆,那裡將變成大糧倉,求印度的心理面積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有著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同時我國也是地形複雜多樣化的國家,很多地區因為自然環境不是很好,大片的土地處於閒置狀態,大量的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就比如我國西部地區雖然面積廣闊,但是沙漠卻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缺少水資源,也極大的限制了當地的開發和生產經營。
  • 緬甸:躺在山野中的臥佛,凝視著天空,思考人生!
    文/橙桔遊天下(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因為出生的不同,我們每個人從小所接觸、見識的都不同,所以我們的人生信仰也都不一樣。在世界各地,每個人的信仰都是不同的,在我們國家,很多人都信奉佛教,但在西方國家,都是比較信奉基督教的。
  • 蝗蟲為什麼這麼厲害?
    2020年初,4000億蝗蟲從非洲奔湧到亞洲,在印度形成巨大的災害,波及到的國家包括:東非的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蘇丹、烏幹達、坦尚尼亞,西亞的伊朗、葉門、阿曼,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等。據報導,肯亞已經有約105萬畝土地受到影響。印度555萬畝農田受害,損失超百億盧比。為什麼看似不起眼的小蟲子卻能如此厲害?
  • 印度人表示:中國人總吐槽恆河髒,是因為其他方面中國都不如印度
    有印度人表示:中國人總吐槽恆河髒,是因為其他方面中國都不如印度。這個印度人認為中國每天只會吐槽印度的恆河髒,說恆河的垃圾多。這只不過是因為中國的其他方面都不如印度,只能夠抓住恆河水髒這一點來吐槽。
  • 緬甸
    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誌。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 靠近中國,說景頗語:那加蘭叛軍為何成為印度最大獨立武裝?
    那加蘭人的歷史,同緬甸克欽邦的克欽族(同中國景頗族是同一民族)的歷史緊密相聯。他們也信基督教,二戰時又一同作為英美的盟友共同對付日本人。那加蘭人有三十多個部落,分布在印度東北的那加蘭邦、偽阿魯納恰爾邦、曼尼普爾邦、阿薩姆邦。他們說的語言大多和中國景頗語相同或相近。
  • 印度和中國都在崛起,為何中國受到西方打壓,印度卻備受支持?
    印度和中國都在崛起,為什麼西方不打壓印度,反而鼎力支持呢?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呀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和大家聊聊西方國家為什麼和印度走的近?最近中國的「嫦娥」五號順利將月球的「土特產」送回我國,聽到這個消息印度一如既往地羨慕不已,並且自我安慰說「如果不是疫情,印度登月計劃不會輸給中國」。這也表現出來印度一直將我國視為競爭對手,但卻慘遭打臉。
  • 中國地震帶分布
    從2004年開始,中國已經開始在人口集中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地層活動斷層帶的研究,並且將研究成果繪製成圖。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中國地震帶主要劃分為華北地震區、青藏高原地震區、新疆地震區、臺灣地震區、華南地震區。華北地震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
  • 印度,除了它的電影,你還了解什麼呢?
    小星,他的泰國之旅結束之後,他馬不停蹄的前往下一個地點,為什麼這麼急切呢?因為小星下一個旅遊地點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這很讓他感興趣,他很早就搜集了關於印度的相關信息。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它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中國相鄰,東部和緬甸相鄰,東南與斯裡蘭卡隔河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相鄰。印度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
  • 方舟子:象棋是印度發明,不是中國?因為中國沒大象,河南人笑了
    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說是燃燒犀牛角就能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東西,而這個行為被稱之為犀照。這話說起來比較讓人奇怪,現如今中國境內沒有生活著犀牛,古人哪來的犀照?其實在很早以前,中國境內是有著三種犀牛的,分別是印度犀、爪哇犀還有蘇門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