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科學家稱發現板塊運動新證據 地幔或為誘因

2020-11-25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3月30日報導,日本海洋結構研究開發團隊近日在英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已發現確鑿證據,證明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運動是造成地球板塊運動的原因。

此前,雖然地幔對流運動引起地錶板塊運動這一說法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但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而板塊自身的重力導致其深入地幔下側的說法也極具說服力。因此,地幔造成板塊運動的說法一直以來都僅僅是一種推測而已。近日,日本海洋結構研究開發團隊在北海道東南方向100到700千米的太平洋洋面上,通過觀測調查船發出的人工地震波以及反射波,來分析海底的板塊構造,終於發現證據,證實了地幔對流運動造成板塊移動這一學說。(實習編譯:王會曉 審稿:王琦、關超)

相關焦點

  • 新發現有助理解地球板塊運動
    新華社坎培拉3月16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的一項新研究說,地幔內一種礦物質出現結構缺陷時,能降低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速度,這一發現有助加深對地球板塊運動的理解。地球板塊構造是許多地質現象的基礎,包括大陸漂移、山脈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通常認為板塊在地幔之上漂移,由於地幔位於地下深處,研究人員常通過分析地震波的傳播特徵,來推斷地幔對板塊運動的影響。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同行合作,在實驗室內合成了與地幔上層成分相似的樣品。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簡而言之,宇宙中我們相對更為熟悉的地球,也存在著很多科學家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尤其是地球的內部組成。因為太多的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些組成物質本身,而新的研究也總是在完善之前的一些錯誤認知。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
  • 美科學家發現地幔內超級「蓄水池」 含水量是海洋3倍
    美國科學家在北美地殼410英裡(約660公裡)下的地幔巖石中發現隱藏水源,為迄今發現的最大地下水源,含水量足以填滿海洋3次。  主導此項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雅各布森(Steve Jacobsen)和新墨西哥大學地震學家施曼特(Brandon Schmandt)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論文,首次提供了地幔「過渡區」存在水的直接證據,今次發現或改寫「藍色星球」海洋的構成理論。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一派是基於「Bottom up」的認識,認為板塊運動受控於板塊之下的地幔對流系統,特別是起源於核幔邊界的地幔柱作用於板塊底部,促使大陸裂解,並驅動板塊運動(圖1左半部分)。這種觀點強調了地幔對流,尤其是地幔柱在驅動板塊運動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地幔柱構造觀點。
  • 菲律賓板塊向北擴展,形成板塊或地幔的推力
    日本東北部的以下存在的菲律賓海洋板塊已經成為主要的板塊運動,菲律賓板塊的邊緣部分和俯衝板塊成為重要的推力形成,這是因為在板塊與其他板塊或地幔相互作用的地區,預計會出現熱,地球化學和運動相互作用。地球是一個「活體」所以都是相互依存的。為了了解菲律賓板塊在日本中部過渡區的顯而易見變化,科學家們調查了區域火山巖的同位素分類。
  • 火山鏈60度彎曲向南移動,板塊運動可能改變方向
    對於這樣的地質災難來說,科學家們也關注了更多地球火山的爆發情況。在科學紀錄中,夏威夷的島鏈由幾個火山組成,存在一項熱供應現象。也就是我們說的柱狀流現象,它將熱物質從深地幔運輸到地表。並在地殼中燃燒最後形成火山。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這些熱點是靜止的。如果不是靜止,將會從地殼板塊穿過,發生一連串火山演變,這樣就誕生了新的和古老火山的形成。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據介紹,「地幔柱假說」近半個世紀前被提出,該假說假設一個來自上千公裡地幔深部的地幔上湧體,會出現類似原子彈爆炸一般的現象,以蘑菇雲狀上湧,形成大量巖漿,洋底高原就是「蘑菇雲」頂部,而海山鏈就是「蘑菇雲」尾部,由於板塊漂移,二者在地表體現為空間上的連接性。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現在流行的所謂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科學家面對更富有挑戰性的複雜難題,正在以地球整體系統的視角,審視和構築新的理念,捕捉新的發展機會。目前,全球構造、固體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地球非對稱性和非穩態運動等,已成為地學界關注的最活躍的前沿領域。
  • 研究發現32億年前地球板塊運動的證據
    大部分學者認為地球板塊的運動最早開始於28億年前,一份新研究找到了一個板塊在32億年前活動的證據,比科學家之前所知的又早了4億年。「這是把地球上最早的地殼板塊活動又往前推的一項證據。根據我們的發現,看起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有地殼板塊的活動了,也說明即使是早期的地球,和今天的地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超乎很多人的想像。」研究者之一哈佛大學的布倫納(Alec Brenner)說。研究者發現的證據是位於西澳的皮爾巴拉克拉通(Pilbara Craton)板塊。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板塊之一,上面存有地球上最早的一些生物的化石。
  • 美國斷層冒出氦物質,科學家:來自地幔
    在科學中,美國沿岸的地震斷層十分的多,小地震的規模也是在不斷的增加,根據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位於洛杉磯盆地,驚奇的發現了神秘物質,地幔洩漏的氦氣現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一些比較深的地點顯示出了高水平的氦-3 (氦-3)物質。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正是由於這項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板塊運動,我們才有了山脈和海洋,可怕的地震,熾熱的火山爆發,每一秒鐘都有新的陸地誕生。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最終,地幔會冷卻到某個的程度,以致於這個遍布全行星的傳送帶會逐漸停止運轉,在那時候,你就可以告別碳循環了,以及不斷重塑和重組的大陸塊(它們是千百年來進化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板塊漂移 現今大部分地質學家都同意,在若干年前各大洲的陸地是聚在一起的,稱為「泛大陸」。後來由於地殼板塊的活動和漂移,泛大陸才分離,各大洲大陸才逐漸移動到今天所在的位置。現在仍然能夠觀察到某些地殼板塊在緩慢地漂移(速度大約1cm~8cm/年),而且不同大洲上的地層、巖石和古生物的相關性,以及古地磁等證據都支持地殼板塊漂移的學說。
  •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
    同濟教授挑戰「地幔羽」假說  提出地球板塊邊界隆起新解釋,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3年前的冬天,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立於「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甲板上,雙眼緊盯著眼前的西南印度洋海面——那下面的幾千米深處,拖網已採到沉沉的海底巖石
  • 新證據顯示鑽石源自更深的地幔中
    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的證據表明,希望藍鑽(Hope Diamond)等令人印象深刻的鑽石起源可能來自於比此前認為更深的地幔中。大多數鑽石形成於上地幔,就在大陸地殼之下,深度在150至200公裡(93至124英裡)之間。而在一些罕見情況下,在更深地下也會形成鑽石,估計深度在360至750公裡(224至466英裡)之間。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 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南美中部斷層帶穩定,海溝與板塊運動方向一致
    在地球上,南美區域也算是地震比較多發的地帶,根據科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南美中部以下的大規模海溝區域,我們的地幔是處於正常流動狀態,從局部的地震狀態和遠處地震階段推斷出兩個水平的各向異性層。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該區域的局部斷層上地殼層出現各向異運動,並不是處於均勻下的同向運動,下層的快軸與絕對板運動是保持平行,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板塊下面的溝槽,有平行的地幔流動,所以目前斷定的是保持穩定的情況,地幔正常無異常變化。通過分析來自納斯卡板塊和局部地震的剪切波分裂,以及中心安第斯山脈邊緣前弧區域的各向異性特性。
  • 美洲西岸造山帶成型誘因新解
    但是,科迪勒拉山系地質考察表明,該造山帶地質年齡非常年輕,大多以中生代後期過渡到新生代(6500萬年前)為主,而其來源多為洋內物質(即上湧的「上地幔流」冷卻為新生洋殼)。而且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具有顯著的不同特徵,南美洲西岸的安第斯山脈明顯高瘦、骨感,而北美洲的落基山脈明顯矮胖、豐滿,這也不是板塊碰撞能解釋清楚的。所以,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型誘因另有它解。
  • 地幔中發現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的物體
    在地球深處,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大型的液滴狀結構,每個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這些大小與大陸相當的「液滴」位於地核之上,距離地表約2900公裡。研究者認為它們是由與地幔其他部分不同的物質所組成的。研究者稱,這些奇特的大型結構或許能揭示地球形成的過程,並幫助解釋驅動火山噴發甚至板塊構造運動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