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

2021-01-10 中國教育裝備網

  一、項目編號:BIECC-ZB9032(招標文件編號:BIECC-ZB9032)

  二、項目名稱: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服務項目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供應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號

  中標(成交)金額:189.0000000(萬元)

  四、主要標的信息

序號 供應商名稱 服務名稱 服務範圍 服務要求 服務時間 服務標準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地星學院-地幔對流與板塊構造運動並計算軟體開發服務項目 滿足招標文件要求… 子系統具有較完善的模塊,並與固體地球模式分系統分系統其他子系統模塊及模塊間的耦合接口和後處理系統。 從合同籤訂之日起30個月內交付使用 滿足招標文件要求…

  五、評審專家(單一來源採購人員)名單:

  張春曉、奉旭輝、廉得瑞、王文霞、張懷

  六、代理服務收費標準及金額:

  本項目代理費收費標準:根據項目屬性,並參照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招標代理服務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計價格[2002]1980號)文件,按中標金額向中標供應商收取招標代理服務費。

  本項目代理費總金額:2.2120000 萬元(人民幣)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1個工作日。

  八、其它補充事宜

  詳見附件下載

  九、凡對本次公告內容提出詢問,請按以下方式聯繫。

  1.採購人信息

  名 稱:中國科學院大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玉泉路19號(甲)(郵編:100 049)

  聯繫方式:崔老師,010-8825 6170

  2.採購代理機構信息

  名 稱:北京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0號科大天工大廈A座615室(郵編:100 083)

  聯繫方式:王女士、杜先生,010-8237 3532

  3.項目聯繫方式

  項目聯繫人:王女士、杜先生

  電 話:  010-8237 3532

相關焦點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凌研究員等從板塊運動驅動力這一基本問題入手,系統總結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與板塊構造和地幔對流相關的運動學、動力學系列研究,從不同時空尺度和動力學演化角度分析討論了兩者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及其對地球系統時空演化的影響,並論述了未來板塊運動驅動力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現在流行的所謂地幔對流假說,從它誕生的時候起就是假的!全球性板塊運動應該是地球翻轉運動過程中,地球表層的板塊對新狀態進行脈動性、調適性變動的過程和結果。目前,全球構造、固體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地球非對稱性和非穩態運動等,已成為地學界關注的最活躍的前沿領域。
  • 日科學家稱發現板塊運動新證據 地幔或為誘因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共同社3月30日報導,日本海洋結構研究開發團隊近日在英國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已發現確鑿證據,證明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運動是造成地球板塊運動的原因。此前,雖然地幔對流運動引起地錶板塊運動這一說法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但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實。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難道「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地殼-從蛋殼一樣的堅固外殼,到分解成巨大的構造板塊!生活在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地球的密度、質量和直徑都是最大的。而地殼、地幔和地核,便是我們這個地球的主要內部結構組成部分。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近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地幔混合對流的重要證據,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線索。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他們的新模型不但考慮了地震波速,而且考慮了波速穿過介質時的衰減情況,研究發現,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直接與軟流圈中熔體含量有關,軟流圈中少量熔體的存在可能會極大地促進板塊的運動。巖石圈位於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為80 km,由地殼和部分上地幔組成,它又被劃分成許多剛性的構造板塊,它們在下伏低粘度的軟流圈上運動。
  •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
    Nature:軟流圈熔體促進構造板塊運動摘要:來自法國裡昂大學CNRS/ENS實驗室的科學家把地震面波層析成像觀測結果和礦物物理實驗結果相結合,首次在全球尺度下對軟流圈內不同深度處的熔體含量進行了估算。
  • 地球的歷史丨認識板塊運動說
    在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1968年,眾多科學家聯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於軟流層之上,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板塊內部則較為穩定。從而較好地解釋了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以及不同地形單元的形成。
  • 什麼力量開啟了地球板塊構造運動?
    地球板塊模型圖:斷裂為黑色/陰影,顏色表示應力地球的巖石圈是由七個大的構造板塊和一些較小的板塊組成的。這種板塊構造理論出現已有約50年歷史,但人們從未真正了解這個系統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地球的外殼是如何分裂成獨立板塊並開始移動的。
  • 地球板塊運動之謎被破解 大陸出現致板塊運動
    參考消息網9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地殼漂浮在地幔之上,並分為幾大板塊,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塊相互擠壓或分離,由此出現了板塊構造學說。但幾十億年前,情況並非如此,那時大陸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科學家從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尋是什麼力量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板塊運動。
  • 隕石撞擊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嗎?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隕石撞擊可能形成了地球的板塊構造,並且增強了地球的磁場強度。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早期構造比較活躍,41 億年前的鋯石晶體顆粒可以作為證據。然而,另一些人更相信地球化學的數據,地化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形成過程中,被一個靜止的「蓋子」包裹著,活動的構造板塊是後來出現的。直到最近,人們才逐漸接受「地球板塊在太陽系內是獨一無二的」這一觀點。然而,2012 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觀察衛星圖像發現,火星也經歷過規模較小的板塊運動。
  • 板塊運動:創造地球生命所需的必要條件
    在板塊運動中形成的山巒會將大氣向上輸送,當大氣冷卻、凝結之後,又會形成雨滴,吸收大氣中的碳元素。火山也發揮著作用。"版塊運動使得火山長期保持活躍,"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地球物理學家布拉德·福利(Brad Foley)說道。"如果火山沒有將二氧化碳送回大氣中,那麼地球會變得非常冰冷,甚至封凍住。"
  • 板塊運動的動力
    地幔對流說是解釋大陸漂移動力來源的,板塊構造說承襲了這一看法。早先認為,地幔黏度太大,不能發生對流,因而主張對流只發生在地幔軟流圈之中,屬於淺對流。近20年,全球各地開展的地震層析成像結果表明。剛性俯衝板塊並不只是消減於軟流圈,而是至少可到上下地幔分界(670km),地幔對流可以發生在整個地幔中。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地球熱而粘稠的中心及其冰冷堅硬的外殼都是構造板塊爬行(有時是災難性的)運動的原因。但現在新研究揭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力量平衡,滲出的地幔創造了超級大陸,而地殼將它們撕裂開來。為了得出這個關於板塊構造過程的結論,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新的地球計算機模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無縫系統。
  • 板塊運動的動力就是液態物質的壓強傳遞原理與固態物質的不同所致
    這是地幔對流假說,應該是得到較多人認可的解釋板塊運動的動力理論。解釋板塊運動的假說還有地球自轉動力假說,地月相互作用假說等等。就是地幔對流假說也可以分成若干細節差異的分支假說。如圖所示,前三個圖是地幔對流假說的分支,下面的一個是板塊拉動假說。有了上面的這兩個圖,我們感覺如何?是不是好理解地幔對流假說了。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由於海底擴張的傳送帶模式,使得太平洋板塊發生北西方向運動,從而產生這些火山島。 圖2是地幔對流和地幔柱示意圖,其矛盾是:如果地幔對流速度快,必然衝斷衝散上升的地幔柱,使得地幔柱均勻散布,難以形成柱狀特徵;而如果地幔對流非常小,運動速度很小的地幔如何能帶動其上面速度較快的板塊漂移呢?因此,所謂的「地幔對流」不可能是大陸板塊運移的動力來源。
  • 沒有板塊構造,地球可能就無法維持生命
    在山脊處,巖石被迫從地球內部升起,形成新的海底,這有效地將較舊的層推開了。所有這些能量都從巖心向外推動,並在地殼或外層正下方的地幔上施加壓力,使其位於上方的巖石層上。當地球地幔的更多內部層變熱時,它們變得不那麼稠密,並且變得更靠近地球表面。在這裡,它們可以冷卻,然後以對流的方式再次向下移動。(這與烤箱中的空氣對流相同。)
  • 沒有板塊運動的地球會是怎樣的?科學家認為將會是真正的世界末日
    隨著地球的冷卻,地球進入了目前的層狀結構,有緻密內部鐵核,液態外部核,脆弱的上部地幔和地殼,下層地幔的塑料狀高溫巖石則被夾在中間。在6億到35億年前的某個時間段,由地殼和上地幔組成的板塊——統稱為巖石圈——變得寒冷而緻密,足以沉入下地幔,開啟了板塊構造的時代。巖石圈被分割成板塊拼圖,板塊不斷地在地球表面碰撞,推動著海洋上方和下方的地質活動。
  • 巖石圈板塊運動的底墊層
    巖石圈(Lithosphere)是固體地球的表層,即地球的剛性外殼層,由一些能夠相互獨立運動的離散型板塊構成。軟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裡的上地幔內部地震波的低速層,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軟流圈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巖石圈之下。軟流圈表現為地震傳播波速(P波、S波)明顯降低,是地幔內的低速層。
  • 難以捉摸的地幔動力地形
    動力地形是流體力學的一個概念:流體內部運動在表面產生黏性應力;當該表面應力存在非零的垂直分量時,就會導致表面形變,從而形成動力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變化在大尺度均衡作用之外,是否受動力地形影響?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劉麗軍博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撰文,介紹地幔動力地形的研究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