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紀念板塊構造理論進入我國45周年

2020-11-26 光明數字報

    本報北京5月13日電(記者胡其峰)為紀念板塊構造理論進入我國45周年和老一輩傑出地質學家李春昱誕辰110周年,主題為「板塊構造理論與中國大陸構造」的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

    板塊構造理論問世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進入我國則是在70年代初期。在其後的45年中,中國地質界逐漸接受板塊構造理論,並把其創造性地應用於中國大陸構造研究,獲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造就了眾多傑出地質學家。

相關焦點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03-27 22:20:50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板塊構造理論無法適用於30億年前的地球-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不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化石網/歆塬 編譯)來自哥本哈根大學所屬的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北歐地球演化中心的Tomas Næraa通過研究發現,雖然板塊構造理論對於解釋地史時期陸地演化進程很有幫助,但這一理論僅對30億年內的進程有效,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0億年前這一時期內的地球機制及地殼形成過程卻無法解釋。
  • 板塊構造理論先驅傑克·奧利弗逝世
    (圖片來源:康奈爾大學)美國地球學家、板塊構造理論先驅傑克
  • 中國地震局專家:我國大陸進入新地震活躍期
    今年以來,我國大陸地區發生5級以上地震已有9次。我國地震形勢究竟如何?為何我國地震頻發?全球地震活動是否已進入活躍期?昨日是汶川地震7周年紀念日,也是全國第七個防災減災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我國地震形勢如何?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最終,經過漫長的探索,大陸漂移理論以板塊構造說的新形勢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而以一種更清晰明快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了地球面貌基本輪廓的成因,並展示了大陸有分有合、海洋有生有滅的活躍的地球歷史圖景。所以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近這一段漫長曲折的探索歷程,也走進地球歷史的滄桑巨變。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三季第50集《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是板塊構造的基本問題,也是自20世紀60年代末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來地球科學界一直關注和爭論的焦點,分歧主要在於是地幔對流驅動的「Bottom up」機制還是板塊本身性質決定的俯衝驅動「Top down」機制(圖1)。
  • 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原標題:木衛二冰殼或存在類地球板塊構造活動 對研究其潛在地下海洋生命存活條件至關重要 一項最新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木衛二冰殼可能具有類似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俯衝活動,這對於研究木衛二上潛在地下海洋的生命存活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 介休市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宋暉 曹煒嚴)11月16日,是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享譽學術界的「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在張頷先生故裡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為了紀念這位享譽國內外的文博大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書法家,介休市委、市政府在介休市博物館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 全球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示意圖地球的外部部分是一個相對堅硬的層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四、地震的主要類型:按地震成因分為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按震源深淺分為淺源地震(0~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五、震感特徵: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 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
    馮康先生(1920 年9 月9 日—1993 年8 月17 日)紀念馮康先生誕辰100 周年他曾任我國四種計算數學雜誌的主編,先後擔任美國《計算物理》、日本《應用數學》、荷蘭《應用力學與工程的計算方法》、美國《科學與工程計算》以及《中國科學》等雜誌的編委,並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副主編。馮康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和非常傑出的。1957 年前他主要從事基礎數學研究,在拓撲群和廣義函數理論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四川大學舉行西南數學論壇暨劉應明院士誕辰80周年紀念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10月28-29日,四川大學舉行西南數學論壇暨劉應明院士誕辰80周年紀念會。紀念他為推動科教興國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尤其是西部數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劉應明是我國模糊數學領域的主要開拓者,在模糊數學及其應用方面作出了世界性的貢獻,出版了世界首部格上拓撲學專著,也是第一個榮獲國際模糊數學領域最高榮譽的中國科學家。劉先生在川大從教53年,曾擔任過四川大學副校長和首任研究生院院長,他的人品、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影響和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學者。北京大學張恭慶院士說,劉應明院士為我國西部地區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原標題:隕星撞擊事件與全球性造山運動和板塊構造誕生關係的思考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科學的新時代,東方人綜合思維的優勢,在21世紀將可以大放異彩。並從流變學觀點出發,指出上覆剛硬層構造受下伏軟弱層控制,把大陸巖石圈構造分成4個層次:受上地殼底部結晶基底頂界不整合面控制的蓋層構造為薄皮構造;受中地殼塑性層控制的上地殼構造為厚皮構造;受規模較小、分異不充分的異常地幔控制的地殼構造為過渡殼構造(優地幔);受軟流層控制的巖石圈構造為板塊構造。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雪球地球」可能是由板塊構造開始造成的
    科學家說大約7億年前地球在極端的冰雪覆蓋中,這個時期被科學家稱為「雪球地球」,多年來出現了許多理論來解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 地球板塊是怎麼形成的?
    大陸漂移說是板塊構造說的理論基礎,後者被稱為當代三大科學的進步之一。在大陸漂移理論提出之前,「收縮理論」(theory of contraction)是學術界的主流,人們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溫度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表面冷卻收縮,形成了山脈、海盆和大陸。但在20世紀初,收縮理論就受到了質疑,人們開始尋找其他促使地殼移動的驅動力。
  • 邊千韜:從南坡驗證板塊理論(組圖)
    ,研究範圍有大地構造、構造地質、巖石及礦床學等。  板塊理論 印度澳洲南極,上億年前是一家  「從二億年前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特提斯沉積地層,以及三億年到五億年前的印度板塊的蓋層沉積巖,這些特色都是喜馬拉雅北坡所沒有的。」邊千韜這樣描述南坡科考的收穫。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中國科學家已經在中國境內的喜馬拉雅山脈北坡地帶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工作。
  • NASA公布60周年紀念logo
    IT之家1月4日消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今日發布了一個新的logo,用於紀念該機構成立60周年。2018年10月1日,美國宇航局將迎來成立60周年紀念日。1958年7月29日,德懷特·d·艾森豪總統籤署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成立的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