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跟地球同處宜居帶內的行星有三顆,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鄰居,從距離上來講,金星離地球更近,探測器前往僅需要100天左右。可是要前往火星即使是等到了窗口期,也需要300多天的時間。
另外從質量,體積等結構方面來講,金星跟地球也最像,人們親切稱呼金星和地球為姐妹行星。無論從距離還是相似度上來講,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最應該探索的應該是金星,可是真實的情況卻是,人類近半個世紀以來,主要的探索目標卻放在了火星上。
於是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科學家選擇捨近求遠,放棄金星而探索火星呢?難道火星上面有什麼對人類非常重要的東西?還是火星上面有生命?其實從近幾十年來對火星的探索,我們會發現,火星其實非常荒涼,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沙漠星球,直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的生命。
科學家放棄金星選擇了火星,必然是有背後原因的,而對於天體來說,科學家選擇還是放棄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原因哪一個星球對於人類的價值更高,我們會選擇它,另一個原因就是人類的科技實力無限對一顆行星進行探索,最後也只能無奈選擇放棄。
那麼金星和火星的放棄和選擇是屬於哪一種情況呢?可能很多人認為,火星比金星對於人類的價值更高,要知道科學家可是將火星當成是人類未來的第二顆宜居行星。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金星對於人類的價值並不高嗎?其實這種認知是不正確的。
前面我們說了,金星號稱地球的姐妹行星,它跟地球更像。所以金星應該也有一顆跟地球非常相似的內核。可是探測發現,金星是沒有磁場存在的,而且它的自轉方向跟其它行星也是相反的。正常情況之下,巖質行星不可能沒有磁場的存在,即使是火星這樣的荒涼星球,它也有微弱的磁場存在。
可是金星卻沒有任何磁場存在,而且沒有磁場的保護,一顆行星的大氣層就很難存在,比如火星只有非常微弱的磁場,所以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沒有強大的磁場就無法約束大氣層向宇宙流失。可是金星卻不同,磁場的消失絲毫沒有影響其大氣層的厚度。
金星的大氣層非常濃厚,一個濃厚的大氣層對於一顆星球來說太重要了,有大氣層存在的星球,就會有生態系統的形成。尤其是對於巖質行星,大氣層的厚度決定著星球表面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按照大氣層,生態系統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來說,金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火星更高。
不管是從哪一方面來講,金星都比火星更具有研究探索價值,可是,科學家最終還是放棄了它選擇了火星。從科學家的決定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是金星對於人類價值不高,也不是科學家不想研究探索金星。主要的原因還是金星的環境太惡劣了,以人類現在的科技的實力還無法對它進行探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金星也被稱為煉獄星球,它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以上。如此高的溫度,說明金星有非常嚴重的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是由二氧化碳帶來的,所以金星大氣層90%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碳。除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外,金星大氣還有一層酸雨層,經常會有酸雨降落到表面。
如果惡劣的金星環境,讓科學家對於金星的探索充滿了絕望,一般來說,我們要探測某一顆星球,首先就是通過軌道探測器進行一個大體的觀測。如果沒有厚厚大氣層的阻礙,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星球的大體外貌。比如,火星的大氣層非常薄,所以軌道探測器也可以看清表面一些結構和東西。
可是金星的大氣層太厚了,軌道探測器根本將視野突破大氣層,看到金星表面的情況。科學家曾經多次試圖讓探測器登陸金星表面,成功率非常低,即使探測器能夠勉強登陸,也生存不了多長時間。最成功的一次探測器登陸金星表面後,也只生存了2個小時就完蛋了。
厚厚的大氣層,表面高溫高壓環境再加上酸雨的破壞,讓探測器登陸金星的難度大幅提升。最後科學家一看,金星還不是人類現在可以探索的行星,只有當科技更進一步,才能夠在金星表面存活更長時間。只有漫長的探測器登陸探測,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金星表面的奧秘。
隨著人類太空科技的不斷進步,對火星的了解已經非常多了。在人們的認知裡,火星要成為人類的宜居星球,它有一些天然的劣勢,那就是大氣層太薄了。要知道沒有厚厚大氣層的保護,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就會長驅直入,嚴重損害人們的健康。
可是金星卻有厚厚的大氣層,這是它天然的優勢。只要我們能夠解決金星大氣二氧化碳太高的問題,那麼改造金星似乎比改造火星還要容易一些。而現在,科學家開始將探索金星的計劃又提上了日程。相信在不久的來來,人類的重點目標也將發生偏移,將探索目標放重點在金星上。或許金星在未來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