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登月到探火,人類將以月球為中繼站前往火星?

2020-08-23 軍史解密

月球和火星旅行一直很多人的夢想!未來宇宙星際之旅 ,人類將要完成兩大世界性的大型航天工程——重返月球和實現載人火星航行。

兩個星球,兩個世界

月球和火星這兩個星球擁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作為地球唯一衛星,月球上沒有大氣,所以沒有風雨變幻。在月球上無法靠對流的方式來傳遞熱量,這使得月球的白天和夜晚的溫差高達310℃,月球白天最高溫度可達130℃,晚上溫度會下降到-180℃左右,且月球的白天和夜晚各自長達13.5天。而火星有大氣,但非常稀薄,密度只有約地球的1%。火星赤道中午時可達20℃,兩極最低溫度-140℃,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55℃。巨大沙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幾乎在每個火星年裡都要發生一次,最大可達地球12級颱風的幾倍,而且一旦刮起來可持續3個多月。

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一樣,都是一個恆星月(27日7時43分11秒),所以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背向地球的一面永遠看不見。而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即火星上的一天幾乎和地球上的一樣長。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即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在月球上,除懸崖峭壁外,幾乎所有月面都覆蓋著平均厚度為3~5米的月壤,它們主要是機械作用的產物。隕石的頻繁撞擊,撞擊濺射物的不斷堆積,宇宙射線的轟擊和劇烈的溫差促使月表巖石破裂和粉碎,這些機械作用最終形成月壤。月壤的粒度分布很廣,但絕大部分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起來跟麵粉一樣細膩。月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物質組成。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到處是遭隕星襲擊後因撞擊形成的坑坑窪窪。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點是乾涸的河床,多達數千條,蜿蜒曲折,縱橫交錯,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區域附近。

從上述對比可以看到,月球和火星大相逕庭,而這些差異直接影響到月球車和火星車的設計、研製、試驗、發射、著陸、巡視和探測等許多方面。

月球探測器基本每個月都有1次發射窗口。而火星距地球的距離比月球距地球的距離遠得多,每隔26個月才會相距較近,即每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窗口,所以在確定火星探測器的研製周期和發射時間方面要比月球探測器複雜。

由於距離遠,所以對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火箭要求也比較高。月球探測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速度為每秒10.9千米。而火星探測器要進入地火轉移軌道的速度必須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行,即每秒11.2千米,以脫離地球引力。因此,發射同等質量的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時,後者要用推力更大的火箭。

因為火星探測器飛往火星的時間和距離比月球探測器飛往月球的時間和距離長得多,前者最快一般需大約8個月,後者最快只需四五天就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對火星探測器的測控要比對月球探測器的測控通信複雜的多。

由於測控通信的信號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經過幾億千米的路程,火星探測器傳回地球的信號變得十分微弱,再加上宇宙空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噪聲,所以很容易把傳輸信號淹沒掉。測控火星探測器,對探測器本身以及地面測控站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火星探測器裝有高增益天線,也要求地面有天線直徑很大的深空測控站(天線的直徑和探測距離成正比,增大天線口徑可以增加探測距離)。

由於距離地球遠,火星探測器測控信號的傳輸延時很長,單向就達15~20分鐘,而月球探測器測控信號的傳輸延時單向僅為1秒多,所以對火星探測器的遙測遙控比月球探測器更為複雜,並要求火星探測器有更高的自主性。

由於路途漫漫,所以火星探測器在飛往火星的途中要進行比月球探測器次數更多、更精確的軌道修正才行,這樣才能準確地飛到火星。如果火星探測器的出發速度有每秒1米的誤差,探測器飛到火星附近時就會有10萬千米的偏差。

因為火星探測器遠離太陽,它所受到的太陽輻射強度大大減弱,所以火星探測器的太陽電池翼性能需更高。另外,火星車的太陽電池翼還要能經受火星巨大沙塵暴的考驗。

由於月球沒有大氣,所以落月探測器不能依靠降落傘來減速進行軟著陸,而只能靠自己的發動機反推來減小下降速度,在月表著陸比在有大氣的火星表面著陸更難。不過在火星上著陸也不容易,被稱為「恐怖的7分鐘」。由於無法依靠地面遙控,所以火星探測器切入火星軌道的難度相當於從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正好落到了日本東京的某個球洞裡。

在探測器切入火星軌道後,如果要在火星表面著陸,其過程類似於返回式衛星,但技術難度大得多,因為遙測和遙控信號十分微弱。另外,當探測器運動到火星背面時,地球無法準確地確定其軌道參數,這就給再入高度的選擇帶來困難,許多探測器都因此功虧一簣。

火星車在地外星球著陸後也不是萬事大吉。因為火星的重力比月球大許多,火星的氣候、表面的環境、行駛的路況也與月球千差萬別,所以在火星車的設計、研製和試驗等方面,都與月球車有許多不同,要經受火星沙塵暴以及遠距離測控通信、能源供給等方面的考驗。

總之,雖然月球車和火星車有一些相同之處,研製時可以進行一定的相互借鑑,但由於它們所探測的星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設計時差別很大,各有各的難處。總的來講,火星車的研製和運行更難,這也是一般國家都是「先探月、後探火」的原因吧。

未來月球基地,人類探火前哨站

隨著人類載人航空發展,未來人類將開發建造月球基地,以月球為中繼站、前哨站,前往火星,加速星際探測和開發。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將,成為人類進入深空的跳板和中轉站。由於月球沒有大氣、磁場等,因此從月球上發射大型太空飛行器,相較於地球容易得多,可以在月球上實現對太空飛行器的建造、組裝、維護和補給,並從月球或月球附近直接奔向深空。此外,月球也是「學會在另外一個世界生存的最好試驗場」,可以完成諸如生物再生式循環生態系統、宇宙長期航行心理學、低重力環境醫學和星體表面探測作業系統等的研究與實驗。

月球基地的發展過程通常是初級月球基地(也稱為月球前哨站、月球科考站)→中級月球基地→高級月球基地→月球工廠→月球移民區及中轉樞紐。由於人類到目前為止對月球的認識和理解還較為有限,因此基於現在的航天技術水平,月球基地的建設過程往往較為複雜,建設周期通常較長。從容納數人的初級月球基地建設成為可容納上百人的高級月球基地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如果最終建設成為月球移民區則需要近百年的時間。

——初級月球基地:最多可容納6~20人在基地內作短期停留(幾個月),使用壽命1~10年左右,為外空探測提供簡單的物資供應。

——中級月球基地:最多可容納20~50人,航天員可在基地內作長期停留,使用壽命在10年左右,具有可擴展、可維護的功能,可以進行遠距離大範圍的科學探測考察和物資輸送任務。

——高級月球基地:永久性月球基地,最多可容納50~100人,使用壽命可達30年左右。加較多,可以進行多種星球能源的開發,建設多種先進的地質科學實驗室。

——月球工廠:能容納100~250人左右,使用壽命30年左右,電力與能源全部自給自足,並經形成循環封閉的生態系統,並能供應對太陽系其他行星和天體的開發之用,作為人類深空探測的中轉站。

——月球移民區及中轉樞紐:各項生活、實驗、工作的設施和消耗品等均已實現自給自足,交通發達,可以輕鬆自如開展地月、月火間往返運輸。

相關焦點

  • 中國為什麼探火登月?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從天問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為什麼要探火登月?在美國航天局2019-2025年預算中,用於行星探測的預算由2019年的35%,上升到50%以上,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所以中國的探火登月,也是進一步讓民眾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意義,進而在內部也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未來自由進入空間,在地外天體的存在感,是一個國家是否具備新時代話語權的標誌。
  • 外媒:中國真的「反人類」,嫦五登月就算了,現在還要登火星了?
    中國真的「反人類」,嫦五登月就算了,現在還要登火星了? 嫦娥5號近期探月歸來,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雖然此次沒有攜帶足量得2千克月球土壤,但是也取來了,1700多克月球採樣,中國成為第3個具備完成此任務得國家,在嫦娥5號登月結束之後
  • 各國曲折探火路執著為哪般 21世紀將屬於火星
    截至目前,火星表面的「好奇號」和「機遇號」兩輛火星車還在「摸爬滾打」,火星軌道上正在運行的還有5個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偵查軌道器」、「奧德賽」和「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歐空局的「火星快車」和印度的「曼加裡安」。其實,發射探測器到火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人類的探火之路也充滿著荊棘、曲折。
  • 阿聯公布月球飛行器,將在2024年登月,2117年帶60萬人到火星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期的一篇報導,阿聯聯合酋長國宣布,在2024年,將發射一架名為「拉希德」的小型登月飛行器,它在抵達月球後,將進行月球探測、月球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拉希德」已經正式立項,將進行一系列的研發、建造等工作。
  • 假如一去不回,你願意前往火星嗎?
    無奈,受制於地球引力的束縛,這個夢人類做了很久。現而今,地球的引力已經無法牽絆人類的步伐,人類不僅可以將大量的人造天體送入地球軌道,更可以發射太空飛行器去探索地球以外的空間,不僅如此,人類還能夠通過載人航天技術親身踏足地球以外的土地。不過,迄今為止,人類真正踏足的地外星球還只有一個,那就是月球。
  • 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如何續寫?月球兩極將成為未來登月落腳點
    一晃,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再算算,人類最後一次登月也是47年前了。許多科學家都在心心念念這件事情,他們認為,是時候重新回到月球,續寫50年前的故事了。那麼,不久的將來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將怎樣繼續?
  • 到那個時候全世界都要羨慕中國,「探火計劃」啟程
    人類逐漸發展航天事業,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地球的生態環境不斷的惡化,尋求地方文明以及移居星球這一概念頻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目前世界上只要是有一定航天技術的國家都在不斷的探索宇宙中的那些未知事物。到那個時候全世界都要羨慕中國,「探火計劃」啟程,在距離地球1.3億公裡外,中國的天問1號此時正在奔向火星,天問1號是中國在去年7月23日的時候發射的第1顆探索火星的探測器,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探火計劃」就已經啟程。
  • 24名「地球壯士」前往火星只有單程票將成為人類首批外星居民
    計劃內容是在2020年實施重返月球,載人在月背登陸,並載人在月球軌道不間斷飛行超過一年,模擬前往火星旅途的各種狀況,還要在月球上建立星空之門月球基地。這次的載人登月,除了對月球進一步的探測以外,主要就是為載人登陸火星進行實戰演練,為2033年左右啟動載人登陸火星做準備。
  • 歷史上成功率僅43% 人類「探火」為何步步驚心
    成功率不足一半 人類「探火」為何步步驚心當前,備受矚目的多國探測火星行動已經陸續拉開帷幕。受天氣狀況影響,阿聯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將發射任務推遲到7月17日進行。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目前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按預定計劃,發射將於7月23日左右進行。事實上,相對於火星探測而言,人類對月球探測已經做了大量嘗試,成績斐然。
  • 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
    而「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科學家們都可以對火星的相關情況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事實上,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可既然如此,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呢?考慮到各種風險以及成本的問題,誰也無法保證火星探測器不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當中出現問題,因此,當「天問一號」真的發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任務成功率,本身一直都很低,甚至於僅僅只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的程度。
  • 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
    而「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科學家們都可以對火星的相關情況進行更進一步的了解。事實上,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可既然如此,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呢?考慮到各種風險以及成本的問題,誰也無法保證火星探測器不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當中出現問題,因此,當「天問一號」真的發射成功的那一刻,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任務成功率,本身一直都很低,甚至於僅僅只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的程度。
  • 在1969年登月前,為阿波羅繪製月球地圖,助力人類登月!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阿波羅登月計劃於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波羅11號成功地將人類太空人送到38萬公裡外的月球,尼爾·阿姆斯特朗左腳先踏上月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成為傳遍全球
  • NASA公布前往火星的詳細計劃,火星不再遙不可及
    關注這個不一樣的微信號:鈦媒體 ( ID:taimeiti )今年3月21號,美國總統川普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話,要在2033年之前讓人類真正觸及火星SLS火箭將負責運載深空空間站 Deep Space Gateway 的部件。Deep Space Gateway 空間站計劃建在月球附近,為太空人前往火星的一個中轉站。階段2 (2027-2029):將深空交通(Deep Space Transport)管道發射運送至月球基地,太空人將在深空交通管道中生活超過400天。
  • 「探火」「登月」 2020年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教師開課
    「探火」「登月」 2020年全國青少年航天科技教師開課 2020-11-07 15:10:39圖為主講者之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副研究員張曉靜。 中國宇航學會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張素)「老師,月球上有什麼其他生物嗎?」「中國什麼時候能實現載人登月呢?」「老師,要學習哪些知識才能以後從事向您一樣的小行星科研事業呢?」
  • 從月球軌道旅遊到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怎麼看?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題:從「月球軌道旅遊」到「載人登月」 中國航天人怎麼看?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近期「月球軌道旅遊」和「載人登月」成為熱議話題,正在北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代表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委員就此表達了看法。
  • 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騙局?俄羅斯將派太空人前往月球調查
    不少陰謀論者一直認為,登陸月球只是一場騙局。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署長羅戈津於上周六(24日)笑說,他們將派太空人前往月球,以核實美國人是否曾經登月。他以開玩笑的語氣回答:「我們已訂立這個任務,去月球以檢查他們有否曾在那裡。美國人說他們曾到月球,我們將核實此事。」他之後改以嚴肅的語氣表示,現時沒有國家可自行成功登月,俄方預計與美國合作探索月球。根據俄羅斯最近公布的月球任務計劃,該國太空人最快於2030年代初登月,俄方將在月球軌道建立太空站以實現此事。
  • 美計劃更改登月時間,將太空探索主要目標轉移到火星上
    1月24日周五,根據美國眾議院科學、航天和技術委員會提出的授權法案,美國宇航局(NASA)的登月目標時間應該是在2028年,而不是2024年,並明確實現這一目標,以保證在2030年代幫助人類探索火星。Artemis登月計劃這一法案希望其他主要項目包括將國際空間站(ISS)的運行時間延長到2024年至2028年;允許美國宇航局提議的網關空間站建在地球
  • 中國徵服月球!嫦娥五號登月採樣!載人登月就在眼前!
    不得不說,可以登陸月球的「玉兔」,是中國登月實力的最直接體現,我們只需將登月主體從探測器變為太空人即可;就載人飛行技術而言,從神舟五號開始,中國的載人航天已經實現七次。在一系列的飛行中,我們的太空人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試驗,太空飛行器生活體驗,艙外太空行走等。
  • 歷史上成功率僅43% 人類「探火」為何步步驚心
    當前,備受矚目的多國探測火星行動已經陸續拉開帷幕。受天氣狀況影響,阿聯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將發射任務推遲到7月17日進行。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目前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按預定計劃,發射將於7月23日左右進行。事實上,相對於火星探測而言,人類對月球探測已經做了大量嘗試,成績斐然。
  • 火星探測,那些你想了解的小知識
    科學界一般認為,探測火星對研究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問題有重大價值,從人類未來星際移民前景來看,火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顆行星。然而與探測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相比,火星探測的難度明顯大得多。由於地球與火星的公轉周期不同,兩個行星大約每兩年「相遇」一次,即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近,在此期間從地球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可以縮短抵達火星時間,節省燃料,降低「探火」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