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如何續寫?月球兩極將成為未來登月落腳點

2020-12-04 澎湃新聞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再算算,人類最後一次登月也是47年前了。

許多科學家都在心心念念這件事情,他們認為,是時候重新回到月球,續寫50年前的故事了。那麼,不久的將來人類與月球的故事將怎樣繼續?

下一步率先登月的或仍是美國

半個世紀前,美國成功實施「阿波羅」計劃,在與蘇聯開展的月球競賽中大獲全勝。不過在載人登月活動停滯了40多年後,未來率先把航天員送上月球的會是誰?

其實沒啥懸念,大概率還是美國。

美國已經提出了明確的登月計劃和時間表。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美國原計劃在2028年重返月球,但美國總統川普有不同想法。他希望自己連任後,能在任期內看到載人登月,因而將計劃時間提前到2024年。

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將新的登月計劃正式命名為「阿爾忒彌斯(Artemis)」。在希臘神話中,阿爾忒彌斯是阿波羅的姐姐,也是月神。NASA以此命名,除了致敬「阿波羅」計劃,還希望將女航天員首次送上月球。

美國的登月計劃讓外界感覺不是很踏實,原因之一是運載火箭老掉鏈子。

龐之浩說,美國波音公司正在研製「太空發射系統」(SLS),其將成為有史以來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研製分兩步,初級構型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70噸,後續改進型則能達到130噸左右,可以滿足載人登月甚至登上火星的需求。

但SLS的研製進展緩慢,原計劃2017年首飛,目前已推遲到2020年。許多人對美國能否靠它如期實現載人登月表示擔憂。

不過,航天專家黃志澄對美國登月計劃有一定信心,認為2024年實現登月的可能性超過一半。他表示,由於受到俄羅斯、中國航天發展的壓力,美國加快載人登月腳步的決心很大。

早些時候有外媒報導,川普要求為NASA額外追加16億美元預算,這些資金將加快火箭和登月系統的研發進程。美國副總統邁·彭斯曾透露,川普下令在2024年將美國人送上月球。

同時黃志澄表示,NASA採用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聯合了許多民間力量,在著陸器、有效載荷等方面與多家民營公司籤訂了合同。「這樣的合作給美國帶來了一定優勢,不能低估美國的社會力量。」他說。

龐之浩認為,如果美國能夠堅持現有方案並持續投資,即使2024年不能實現載人登月,最晚到2028年應該也可以重返月球。而黃志澄認為,像SpaceX、藍色起源這樣的民營火箭公司,或將與NASA構成「雙保險」。SpaceX甚至有可能先於NASA實現載人登月。

當美國為重現登月壯舉大力「總動員」時,其他國家也在推行登月計劃。

今年2月,俄羅斯探月計劃流出,其中提到計劃於2031年完成首次載人登月,2034年著手建設月球基地。為此該國啟動了超級重型運載火箭項目。

龐之浩介紹,俄羅斯正在分兩步研製新型重型運載火箭「葉尼塞」與「頓河」,它們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能達到103噸和130噸。

從技術上說,俄羅斯在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領域至今獨步天下,他們的問題是錢。為此該國表態將與中國分享重型運載火箭信息,以期用技術換取資金回報。

此外,龐之浩介紹,歐洲、日本均提出過建立月球基地的構想,但尚無實質性進展。

至於小夥伴們關注的中國載人登月計劃,恐怕還得等等。黃志澄表示,一方面我國重型火箭研製還需時日,另一方面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面臨的最大航天項目是建設、運營載人空間站。從技術和資金角度考慮,將載人登月計劃安排在空間站運營成功之後更為恰當。

兩極將成為未來登月落腳點

1969年7月20日世界時20時17分,阿波羅11號飛船降落在月球靜海地區,位置在北緯0度40分26.69秒,東經23度28分22.69秒。

靜海位於月面中央的寧靜盆地內,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裡。此後,阿波羅16號、17號飛船也在該地區登陸。

龐之浩介紹,當年受技術能力制約,所有阿波羅飛船都是在月球正面赤道附近著陸。而如今,美國聲稱有能力落在月球任何一個地方。

雖然美國尚未公布未來登月的確切地點,但從近年國際探月活動發展趨勢來看,月球兩極已成主要目標。

例如,今年1月3日,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位於月球背面南極附近的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在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探月四期工程後續計劃中,嫦娥六號任務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要在月球南極對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也將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並開展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為以後各國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做前期探索。

龐之浩表示,月球兩極是人類建設月球基地的理想場所。月球兩極存在兩種特殊區域:一是永久光照區,可以獲得持續穩定的太陽能;二是永久陰影區,已有研究發現,這裡可能存在大量水冰。水可以用於航天員的生活,還能原位利用,分解成氫和氧作為飛船燃料。因此,在兩極建設月球基地,不僅有利於航天員駐留,還有助於把月球作為跳板進行載人火星探測。相比從地球出發,火星飛船從月球起飛,成本將大大降低。

月球資源的正確「打開方式」

「阿波羅」計劃雖然取得了許多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但主要還是服務於政治目的,為此付出了驚人的成本。如今,這種打雞血般不惜代價也要「到此一遊」的登月方式,顯然不再行得通。

經過多年「冷靜思考」,各國普遍認識到探月活動具有政治、社會、技術、科學和經濟等多方面意義。因此,未來人類探月的目標也轉變為將科學探索和經濟利益相結合,最終目的是開發月球資源,為我所用。前文提到建設月球基地即是為此。

那麼,月球上有哪些資源,如何開發?

早些年,月壤中氦-3的發現,讓科學家們十分興奮。

氦-3是被世界公認的高效、清潔、安全、廉價的核聚變發電燃料。據科學家計算,100噸氦-3所能創造的能源,相當於全世界一年消耗的能源總量。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少,全球已知且容易取用的只有500公斤左右,而早期探測結果表明,月球淺層的氦-3含量多達上百萬噸,足夠解決人類的能源之憂。實際上,隨著人類對月球認識的加深,科學家發現月球氦-3的總儲量很可能更多。

不過冷靜下來後人們發現,月球氦-3雖多,想用上卻不容易。其不僅提取過程複雜,要想大批量運輸回來,也面臨高昂的成本和許多技術難題。

也有人提出在月球永久光照區建設大規模太陽能電站,不過所需的設備和材料怎樣運上去,獲取的電能如何突破38萬公裡距離傳輸回來,這都是當前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

再多困難,也不能限制一些人對開發月球的想像力。2018年,日本一家名叫ispace的民營公司宣稱,將於2040年前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城市,並使其客流量達到每年萬人左右。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認為,這是異想天開。人類和月球的故事不是這麼發展的。

從月球在航天活動中的定位來看,它絕非人類的「太空家園」。楊宇光認為,早期月球基地開展一些科考活動,像國際空間站那樣住4到6人就夠了,如果發現大量水資源,需要擴大基地規模進行開採和燃料製備,也不需要太多人。「2050年代人類能開始開採月球資源,那就很不錯了。」楊宇光說。

所以,幾十年後,月球上的劇本可能是這樣:某一處大量採用月球原材料、利用3D列印技術建造的半地下式基地,憑藉月球發電站和水資源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幾名工程師和科學家住在裡面,管理著智能開採設備和生產廠房,偶爾迎接來自地球的飛船和太空人,再把他們送往火星。每隔一段時間,他們會收到來自地球的快遞,或是等來換班的人。有時候,他們會開著月球車四處探索、在乾淨的環境裡用天文設備仰望星空,或是琢磨怎麼把氦-3弄回地球。這是可以預期的開發月球的正確方式。

(原標題 人類登月的故事將在月球兩極續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未來將探訪月球兩極!那裡的水冰有多重要?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未來三年內,至少將有八艘來自俄羅斯、印度、中國、日本和美國的太空飛行器著陸在月球表面,並開始探索月球上最具科學吸引力但又最敏感的區域,比如月球兩極。
  • 研究發現月球兩極有水冰,未來可以移居月球了嗎?
    人類雖然已經成功登月,但是對月球上的資源還沒有詳盡的了解,水冰的發現將開啟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紀元,因為它不僅可以為太空人提供飲用水,
  • 登月工程花費巨額,為什麼人類依然如此熱衷於探索月球?
    4.月球的經濟價值不僅僅是科學,月球還具有技術和經濟價值。在過去的二十年中,NASA和ISRO太空飛行器在月球兩極發現了水冰。月球上未來的人類棲息地可能會出於消耗和燃料需求而利用這種水冰。月球上的氦3能源儲量是地球的200萬倍,氦3可以和氘疫情參與核聚變反應反應,釋放大量的能量。
  • 介紹了月球的歷史,介紹了月球啟發人類的想像力,終至登月成功
    寒冷、滿是巖石、沒有生命的小衛星,如何成為文化長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題,又是如何引領科學步入太空,直至更廣袤的星際?這本書是探討人與月亮關係的力作,講述人類幾千年來是如何在月亮的啟發下生活、思考、探索、創造的歷史。 從古人觀月的 想像和詮釋到現代科學的探索和驗證,科學、詩歌、神話等量齊觀,自然與文化兩大主線並肩而行。
  • 科學家解析阿波羅登月計劃 未來將建造月球基地
    人類未來將從國際空間站飛往月球未來的國際空間站將是組裝太空飛行器和執行深空飛行任務的一個航點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為人們解析了「阿波羅」飛船登月計劃之謎,人類未來將從國際空間站飛往月球,並建造月球基地。
  • 美國將在月球建4G網絡 諾基亞成為合作夥伴
    人類邁出地球的夢想從未停止,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2019年7月20日,正是阿姆斯特朗登月50周年,美國宇航局「阿爾忒彌斯計劃」浮出水面。該計劃提出在2024年以前美國實現載人登月,最終在月球表面建立一個長期生存基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航天局近日宣布,將在月球建4G網絡,這是「阿耳忒彌斯」計劃的一部分。
  • 阿波羅登月50周年:年輕科學家將改變未來月球研究
    阿波羅登月50周年:年輕一代月球科學家將改變未來月球研究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凌瑤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邁出人類歷史性的一大步,也標誌著人類第一次探月熱潮的到來。進入21世紀,人類第二次探月熱潮興起,除了原先的航天大國美國和俄羅斯外,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國也陸續加入了這一熱潮。
  • 滿足你的登月夢!月球冒險遊戲《飛向月球》將發售
    滿足你的登月夢!月球冒險遊戲《飛向月球》將發售 時間:2017-04-17 14:27:48 來源:gamereactor 作者:忽悠人傳火
  • 人類月球日|月球遺產如何保護?
    一名登月的「太空人」為了拍攝登月飛船上打出的橫幅,不慎踩到了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表面的第一個腳印。「人類在太空中的第一個腳印」這個月球遺產,就這麼被破壞了。這個讓人捧腹不禁的場景,出自某手機品牌的宣傳廣告。△(太空人:我在月球上攤上事兒了!
  • 如何在月球上建加氫站?
    ——SKYRE執行長 TrentMolter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由近地空間、月球空間及其轉移空間構成的地月空間,將成為陸地和海洋之後,人類生存空間拓展的又一廣闊領域。氫從哪裡來?如果可以有效地開採,那麼月球將成為未來星際旅行的補給站,供人類前往火星和遠方。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開採月球上的水冰?低溫和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並損壞敏感的設備。此外,月球土壤本身粗糙且參差不齊,容易粘在任何物體上,可能會破壞機器,並給穿著太空服的工作人員帶來安全問題。
  • 人類登月簡史 | 帶你去看月球背面
    ● 1959年至1976年,在蘇聯(U.S.S.R.)17次機器人探測月球計劃中,實現了多項第一,包括第一次拍攝到了月球背面(1959年),以及三次採樣返回。● 1961年至1968年,美國的徘徊者號(Ranger)月球軌道飛行器,以及勘測者號(Surveyor)任務,為阿波羅計劃中的人類登月鋪平了道路。
  • NASA最新發現,月球上存在著大量的水,可以供登月人類使用
    月球上的水可能比以前認為的多,包括日光照射下的水。這些水可以在即將執行的任務中用作資源,例如NASA通過Artemis計劃將人類送回月球表面。兩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周一的NASA新聞發布會上分享了他們的發現。
  • 未來,月球是否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天文觀測基地?
    要是把望遠鏡放到更高、更遠的軌道上去(如SST),殘餘大氣影響會大為降低,甚至完全不存在,觀測環境和效率將明顯改善,但對飛行器上的儀器進行維修就更困難了,或者根本不可能。未來的天文觀測基地——月球要想從根本上克服上述缺陷,需要為天又望遠鏡尋找比人造衛星更好的觀測平臺,於是人們想到了地球的近鄰——月球。
  • 月球最高氣溫127℃,最低零下173℃,阿波羅太空人如何登月的?
    月亮是唯一一個人類肉眼可及並且能夠直視的天體,所以月球就成為了人類第一個想要探索的行星。古人類沒有登月的科技實力,所以以各種神話故事來描述月亮上面的生活。後來人類的科技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登月也從「嫦娥奔月」到「人類一小步」。
  • 給未來的信,百年後的月球將會如何?
    而在我們登月時,我們看起來就像是最土氣的鄉巴佬——就像那種去巴黎遊玩,在那兒停留三晚的遊客(正好是80個小時,也就是是阿波羅號在月球上度過的時間)。但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我們會一直提起這件事情。我們會常常拿出相冊,回憶起當時有多幸福和這一切看起來多麼重要。以及當我們不那麼忙碌的時候,到底該如何再回到月球去。
  • NASA發現月球的太陽照射面存在水分子,或助力登月計劃
    NASA本周一正式宣布,其平流層紅外探測天文臺(簡稱SOFIA)首次探測到,月球的太陽光照射面存在分子水(H2O)。乍一看,你或許會覺得這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月球上不是早就發現過水了嗎?但其實一直以來,人類發現的月球上的水,都只是以冰的狀態存在於月球極寒陰暗的兩極地區,那裡永遠照射不到太陽光。
  • 第一隻登月表如何出道?月球表背後的辛酸故事!
    所謂下過大海的手錶千千萬萬,上過太空並登陸月球的手錶僅有一隻,那麼一款登月表需要經過多少輪嚴苛的選拔,才能「C」位出道。月球和地球的環境天壤之別。光是晝夜溫差就高達三百多度。到底是怎麼一塊表,才能出徵月球呢?今天斑點狗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登月表」的故事。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月球兩極存在水冰
    這一發現對於未來人類進行月球探測乃至太空探索都意義非凡。首次直接證明月球有水冰水冰是由水或融水在低溫下固結而成的冰。早在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就提出水冰可能存在於月球、水星和穀神星的永久陰影區域。人類雖然已經成功登月,但是對月球上的資源還沒有詳盡的了解,水冰的發現將開啟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紀元,因為它不僅可以為太空人提供飲用水,而且能製成火箭燃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秘書長楊宇光說,在太空中其他星球上找到氧是很容易的,因為巖石等都是金屬的氧化物,但是氫並不容易找到。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難道登月行為受到月球背面的外星人警告?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關係著我們的未來,每一代科學家都在這一方面努力,無論是哪個國家,都不會輕易放棄對太空的探索,總想要將太空的奧秘進一步挖掘出來。眾所周知,美國在太空事業的發展當中佔據了世界第一位置,曾經也是對月球進行探索的第1個國家,可是「阿波羅17 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艘曾經登月的載人飛船。
  • 在1969年登月前,為阿波羅繪製月球地圖,助力人類登月!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阿波羅登月計劃於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波羅11號成功地將人類太空人送到38萬公裡外的月球,尼爾·阿姆斯特朗左腳先踏上月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成為傳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