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月球上建加氫站?

2020-09-05 氫能首席觀察

氫能首席觀察:「純化」和「壓縮」將是未來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月球氫能的關鍵技術。NASA與傑夫·貝索斯旗下Blue Origin,JAXA與豐田以及新進入的Skyre與Eta Space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鏈條。

8月初,總部位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清潔能源產品製造商Skyre宣布與太空低溫流體管理技術廠商Eta Space建立合作關係,以開發月球上的第一座加氫站。

「與從地球上獲得氫燃料相比,在月球幾乎不需要任何資源就能產生氫燃料,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可持續性。」——SKYRE執行長 TrentMolter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由近地空間、月球空間及其轉移空間構成的地月空間,將成為陸地和海洋之後,人類生存空間拓展的又一廣闊領域。

氫從哪裡來?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升空。在所有科學目標中,人們最感興趣的是火星上是否存在液態水,以便探尋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除了生命指徵外,水更是能量之源。

如果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然後液化就得到了火箭燃料。從太空運輸能量消耗的角度看,地球處於地月空間的「引力深井」底部,由地球表面進入地月空間時能量消耗極大——以每秒數噸燃料計算。如果人類可以在月球軌道或月球基地停下來加注燃料,則起飛時不再需要隨身攜帶所有推進劑,從而使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重量更輕且成本更低。

月球基地建設圖 圖片來源NASA

在太空中創造可持續的燃料來源可以減少因過載升空帶來的成本和危險。從歐洲航天局的「月球村」、中國的「嫦娥五號」乃至印度「月船」項目都肩負著尋找月球水冰的任務。2018年,正是通過分析印度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收集的數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才正式確認月球南極存在大量水冰。NASA估算,月球上可能有5.5億噸的水冰可供採集,樂觀情景下可能有10億噸。如果可以有效地開採,那麼月球將成為未來星際旅行的補給站,供人類前往火星和遠方。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開採月球上的水冰?低溫和輻射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並損壞敏感的設備。此外,月球土壤本身粗糙且參差不齊,容易粘在任何物體上,可能會破壞機器,並給穿著太空服的工作人員帶來安全問題。即使克服上述障礙,開採月球上的水冰也並不容易。月球上的水是以混合在土壤中的微小冰粒的形式存在的,大部分分布在兩極附近隕石坑內的永久陰影區域。在這裡,40k(-233.15℃)的溫度保持了水冰的穩定。

2009年,NASA檢測了LCROSS任務中的土壤樣品,除了5.6%的水冰(按重量計算)外,還有大量複雜的有機物和金屬元素。因此,月球水冰的開採過程中最大的技術瓶頸在於「純化」。雜質會使液態氧和液態氫燃料無法使用,甚至變得更糟,不穩定和易爆。

月球水冰採集器 圖片來源:GEORGE SOWERS

2018年,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George Sowers和其他十幾位科學家在《Reach》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一種提取月球水冰的方法。一個頂部有凹面鏡的大塔豎立在火山口邊緣,將陽光反射到極地的永久陰影區域——月球土壤被加熱到220 K(-53.15℃)後水冰升華為水蒸氣。覆蓋在土壤上的帳篷會捕獲這種水蒸氣,並將其移動到大型鋁製單元中凍結成冰。系統會將冰運送至淨化設施中分解為氫和氧,並最終液化。美國加利福尼亞的OffWorld太空機器人公司表示,水冰開採有望成為一個完全自主的過程,由一群人工智慧機器人來運行。

如何使用氫?

燃料電池已經成為實現月球和火星表面深度探測的最佳機動性解決方案。在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活動中,劍橋大學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系的教授曾談到,正是燃料電池技術的突破將人類送向了月球。

2019年5月,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辦的甘迺迪航天峰會上,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公司披露了登月計劃。其中就包了用月球上的水冰,為「藍色月亮」登月車提供燃料。與此同時,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聯合汽車巨頭豐田籤署了為期三年的聯合研究協議——下一代載人漫遊車先驅項目。

「藍色月亮」登月車

JAXA/豐田「漫遊者」月球車 圖片來源豐田

JAXA/豐田「漫遊者」優化了加壓艙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技術,它將比20世紀70年代NASA在阿波羅任務中使用的「登月車」更為先進。攜帶流動站的「漫遊者」長6米,寬5.2米,高3.8米,大小約為兩輛小型貨車。13立方米的機艙將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名太空人。此外,豐田的最新燃料電池可使「漫遊者」在一箱氫氣情況下行駛1,000公裡。

氫和太陽能都是能源。JAXA/豐田的工程師認為,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是最穩定的選擇,它結合了高能量密度和更輕的重量和緊湊的尺寸。尤其是燃料電池質量約為鋰離子電池的20%,體積小約25%。在月球上,發電產生的水可以作為冷卻劑或飲用水再利用。

未來月球基地暢想 圖片來源NASA

如何在月球建加氫站?

SKYRE基於一個專有的電化學平臺把冰水電解成氫和氧,進而利用H2RENEW™壓縮和液化氫成為燃料。這一過程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強大的製冷系統來液化氫氣,而這反過來又需要一個壓縮機來對氫氣進行壓縮。

Eta Space首席技術官William Notardonato表示,「通常情況下,壓縮氫這樣的小分子是非常困難的,這使得傳統的機械壓縮機在這項任務中效率非常低,也不可靠,最終無法產生綠色氫。」

圖片來源:SKYRE公司

H2RENEW是一種固態系統,需要很少或不依賴物流來高效運行,沒有移動部件,從而提高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它符合所有的要求,是月球液化氫的理想裝備。

5月15日, NASA發布Artemis Accords——一項關於在月球上採礦的法律框架,以Artemis 計劃命名,擬在2024年將太空人送回月球表面。該計劃是美國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的最重要一步。Artemis Accords允許美國在其他國家之前首先制定月球採礦的條款,並在不同的月球基地之間建立中立的「安全區」,以防止國家和公司之間的幹擾和衝突。

50年來月球從不寂寞,未來更不會。


相關焦點

  • 可規模生產氫氣 2020年將建100座加氫站
    現在講加氫站,加氫站現在不用說了,現在國內的一些加氫站的情況,這個是歐洲的一個規劃。這個裡面日本、歐洲、美國都參照政府的規劃來得出的數據。我們通常講運行的有16、17座,在建的也不少,當然這個裡面需要區分一下什麼呢?這些站裡面絕大部分和國外還是稍微不同,我們講說日本100座,95座,韓國有10座、20座,實際上大部分它的站按照我的了解是能夠對公眾開放的,如果你有這個車可以開過去加氫。
  • 何廣利:可規模生產氫氣 2020年將建100座加氫站
    現在講加氫站,加氫站現在不用說了,現在國內的一些加氫站的情況,這個是歐洲的一個規劃。這個裡面日本、歐洲、美國都參照政府的規劃來得出的數據。我們通常講運行的有16、17座,在建的也不少,當然這個裡面需要區分一下什麼呢?這些站裡面絕大部分和國外還是稍微不同,我們講說日本100座,95座,韓國有10座、20座,實際上大部分它的站按照我的了解是能夠對公眾開放的,如果你有這個車可以開過去加氫。
  • 為何人類不把空間站直接建在月球上,有多難?
    確實能夠在實體上建立空間站,理論上是比較不錯的,但是要做到困難就很大了,那我們就來看看空間站為什麼不直接建在月球 第一、人類技術存在局限性 從現有的發展技術來看,人類登月就只有美國上去過,就連一直與美國競爭較強的俄羅斯都無法達到這個要求,並且也是沒有成功載人登陸上月球的,那麼真的要建立「月球空間站」,那美國是最有可能實現的,但是美國當年實施阿波羅計劃之後,幾十年了再也沒有上過月球,在上過月球的時候只是帶來極少的一部分可利用的資源,所以根本沒有更多的可以支撐在月球上繼續下去的東西
  • 加氫站建設有望提速 相關裝備企業或率先受益(附股)
    上證報報導,與燃料電池發展相呼應,加氫站的建設也開始加速。國內關於加氫站與加油站、加氣站的合建技術規範已制定完畢,正待出臺和實施。廣東佛山等地已開始率先試點在加油站裡配建加氫站,以解決氫燃料汽車加氫的困難。
  • 加氫站建設有望提速 哪些公司有望優先受益
    在第二屆國際燃料汽車大會氫能燃料電池技術市場化應用分會上,新源動力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侯中軍博士表示,「燃料電池車、燃料電池電堆技術已進入產業導入期,馬上進入快速發展期。」  與燃料電池發展相呼應,加氫站的建設也開始加速。記者從會議上獲悉,國內關於加氫站與加油站、加氣站的合建技術規範已制定完畢,正待出臺和實施。而廣東佛山等地已開始率先試點在加油站裡配建加氫站,以解決氫燃料汽車加氫的困難。
  • 加氫站概念股票有哪些 2019加氫站概念股有哪些
    2019年以來,高層多次發話表示支持氫能源發展,並強調前端加氫站建設。有分析認為,積極規劃加氫站建設目標,相關上市公司有望迎來利好。那麼,加氫站概念股票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加氫站概念股一覽表吧。
  • 為什麼人類不把空間站建在月球上?美國曾計劃過,但最後放棄了
    人類建設國際空間站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各種太空實驗,但有人對此產生疑問,為什麼不把空間站建在月球上呢?從已經建成的空間站位置來看,它們一般位於地球近地軌道的附近,和地球表面大約有400公裡。對此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既然人類已經對月球的地表有了較多的了解,為什麼不把空間站建在月球上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加氫站防爆電氣安全設計探討
    加氫站的建設是發展氫能汽車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也是城鎮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內容。2019年6月5日,全球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在上海化工區正式落成。該加氫站的建設標誌著我國加氫站的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
  • 美國家用小型太陽能加氫站問世
    發表於:2010-02-05 10:05:59     作者:索比太陽能來源:Solarbe.com兩年前,美國已開始逐步普及加氫站,為氫燃料電池車提供燃料。其中太陽能加氫站是最為引人關注的,該加氫站的最大特點是:通過太陽能電池的電力,來電解水提取氫,並且在製造氫時不會產生CO2。
  • 日本JHyM宣布再建24個加氫站,東亞將成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中心
    日前,JHyM官員表示,日本H2 Mobility或JHyM計劃在2020-21財年在日本至少開設24座加氫站。截止上周五,日本共有127個加氫站,本財年達成累計160個加氫站的建設目標並不困難——JHyM完成24座新建加氫站任務後,僅剩9個任務指標。而根據H2station的數據,在2019年日本新建了11個加氫站,日本正在加快其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 為什麼天文學家想到月球上建天文觀測站?
    月球的背面是人類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理想場所。小學時候學的課文告訴你,星星會「眨眼」,一閃一閃的。星星的眨眼主要是由大氣的流動造成的,若是沒有大氣層,星星就不會眨眼了。月球上幾乎沒有空氣,在月球上觀察星空不會看到「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情景,這是在月球上進行天文觀測的一個優勢。同樣的道理,那些在太空中工作的望遠鏡能夠取得豐碩的成果,主要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 美國已成功部署43座加氫站和8,573輛氫燃料電池汽車
    但近兩年,加州的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站部署速度大幅放緩,尤其疊加COVID-19疫情影響,今年建成64座站和部署1.8萬輛燃料電池汽車幾無可能。為此,加州啟動了GFO-19-602計劃擬資助1.15億美元加快加氫網絡部署。
  • 日本加氫站開業 一公斤52塊錢
    就在聖誕節當天,日本能源公司吉坤日礦日石旗下的1號加氫站,正式開始了營業。這家名為Dr. Drive海老名中央店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海老名市。站內的每一臺加氫機,在每小時內,可為5-6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注氫氣,加注壓力與車內的儲氫罐壓力相同,都為70MPa,每輛車加注時間3分鐘。
  • 334批《機動車公告》,加氫站技術規範(意見稿)發布
    「熱點新聞」是氫雲鏈旗下的全新欄目,主要包含國內外上針對氫能、燃料電池等內容方面最新新聞信息,地方政策,技術革新等,每天一期。在這裡,你可以全面了解全球氫能發展的最新動態。
  • 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建在月球上,而建在地球高空?看完你就明白了
    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成功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打開了探索太空之門,也讓人類對月球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也意味著人類在探索太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人類文明邁出了一大步。
  • 家用小型太陽能加氫站問世 不會產生CO2氣體
    家用小型太陽能加氫站問世 不會產生CO2氣體 來源:人民網 2010年02月04日10:39   兩年前,美國已開始逐步普及加氫站,為氫燃料電池車提供燃料。
  • 美國加氫站再爆炸,60間房屋被毀,氫能安全刻不容緩
    加氫用氫的安全一直以來是行業重點關注的話題,任何一次加氫站爆炸事故都能引發行業對於氫安全的擔憂。  4月7日,美國北卡州朗維尤(Long View)一家氫燃料工廠發生爆炸引發海外媒體的廣泛報導,這次加氫站爆炸事故直接導致附近60處房屋受損,慶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 美國登月成功6次,月球上沒有建火箭發射站,人是怎麼回來的?
    月球上沒有建火箭發射站,美國阿波羅飛船是怎麼飛離表面的?不管當時的直播畫面有哪些疑點,又或是登月之後的腳印到底是誰留下的,其實都不及為什麼月球上沒有建設火箭發射站,但阿波羅飛船上的太空人們卻成功離開月球表面帶來的疑問更大。的確,阿波羅飛船從地球上起飛的時候藉助了大火箭的推力,然後才成功進入了設定好的運行軌道。
  • 上海計劃到2023年實現規模加氫站接近100座
    在近日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李駿表示,未來要繼續抓住國家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契機,推動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建明表示,上海計劃到2023年實現規模加氫站接近100座,建設運行30座,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突破1萬輛。
  • 寧可讓空間站在太空中運行,也不建在月球上,這是為什麼?
    以及現在運行在地球軌道上的國際空間站。空間站是人類邁向太空的前沿陣地,在空間站上,太空人可以進行長時間的工作和生活,可以進行大量太空實驗,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人類能夠建造在太空中運行的空間站,那麼為什麼不索性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基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