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曲折探火路執著為哪般 21世紀將屬於火星

2020-12-06 環球軍事

【環球軍事與《中國航天報•飛天科普周刊》聯合報導】在9月22日~24日的3天內,美國和印度的火星探測器前後腳抵達火星並順利入軌,使得這個9月成為人類的「火星月」。截至目前,火星表面的「好奇號」和「機遇號」兩輛火星車還在「摸爬滾打」,火星軌道上正在運行的還有5個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偵查軌道器」、「奧德賽」和「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歐空局的「火星快車」和印度的「曼加裡安」。

其實,發射探測器到火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人類的探火之路也充滿著荊棘、曲折。當然,相比探測火星背後的偉大的科學目標,即使前路再難,人類也會勇往直前,堅定地一直走下去。

充滿神秘:紅色星球誘惑大

自古以來,火星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國人們關注的目光。這顆星球獨特的顏色充滿神秘感,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在西方,這顆紅色的星球讓人想到戰爭和死亡,人們將其稱之為「戰神瑪爾斯」。而在東方,中國人同樣對其充滿好奇,因其「熒熒似火,捉摸不定」,將其稱作「熒火」。

然而,所有這些也都只是停留在用眼睛去觀察而已。17世紀初,天文望遠鏡在歐洲開始出現之後,人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觀察這顆行星,並隨之出現了各種美好的遐想和發自內心的恐懼。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了人類的航天時代。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已經累計執行了43次火星探測任務。其中成功和部分成功有19次,成功率大約44%。

大國爭霸:美蘇悲喜兩重天

上世紀的美蘇大國爭霸在火星探測上也同樣激烈上演著,但在這中間卻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在美國探火接二連三取得突破進展時,同樣作為航天大國的蘇聯,在金星和月球探測上攻勢凌厲的同時,在火星卻遭遇到高到離譜的失敗率。

美國宇航局一共向火星發射了21個探測器,其中15個幾乎取得了完全的或超出計劃的成功,成功率高達70%。

美國探火首次取得成功是在1964年,水手4號(Mariner 4)探測器飛越火星,傳回了21張模糊的火星表面圖。1971年,美國「水手9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器。

此外,還有「海盜1號」,「火星探路者」號釋放的第一輛火星車「索傑納」,壽命已超過13年的「火星奧德賽」飛船等等。

雖然美國探火活動有著如此之高的成功率,但實際上,讓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絕非易事,這一點蘇聯的體會尤為明顯。

到1991年解體為止,蘇聯一共向火星發射了17個探測器,但這些探測器幾乎全部失敗了,只有3個取得了成功或部分成功,而這3個目前已不再工作。

1996年,俄羅斯高調宣布實施該國獨立之後的首次火星探測計劃「火星96」,但由於發射時火箭爆炸而導致任務失敗。

後起之秀:亞歐多國奮起追

不甘心只做探火任務看客的幾個亞歐國家,也在積極籌劃著「到火星去看一看」。其中,最早的要數我們的近鄰日本了。

1998年7月4日,日本發射了該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該探測器本身質量為258公斤,並另外加載了282公斤的推進劑。由於閥門故障,「希望號」在地球彈弓借力軌道飛行中未能獲得足夠大的速度增量,消耗了過多燃料。雪上加霜的是,一次強大的太陽耀斑破壞了「希望號」的計算機系統。最終,「希望號」未能進入火星軌道。

2003年,歐空局發射了火星快車軌道器,並搭載了英國研製的著陸器獵兔犬2號。雖然「火星快車」成功入軌,並從2003年一直工作至今,但「獵兔犬2號」在降落火星之後便失蹤了。

2011年,中國將自主研製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在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號探測器上,由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執行發射,共同飛往火星實施探測。然而不幸的是,由於火箭故障,探測器聯合體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項目最終失敗。

2013年11月5日,印度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發射,今年9月24日,「曼加裡安」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由此,印度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發射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的國家。

科學目標:探火鋪設移民路

火星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移民「希望的土地」。火星擁有與地球類似的大氣層,希望到火星探險及移民的人甚至組成了一個火星協會。

火星協會負責人羅伯特•魯賓說:「說到宜居性,火星與月球就像是航海時代的北美與格陵蘭,顯然前者更佳。」「奧德賽」和「鳳凰號」火星車曾發現火星土壤含水,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火星是怎樣形成的?它的氣候系統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形成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否適合人類移民?

迄今為止,所有火星探測儀器傳來的數據都還不足以解答這些問題。或許正是因為人類還沒能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才會不斷地去嘗試,儘管有諸多困難。

目前,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火星曾經是一個溫暖溼潤的星球,它的地表有過河流、池塘和海洋。

這個世紀屬於火星。也許要不了多久,人類的足跡就能登上去。 (作者:常麗君)

相關焦點

  • 歷經半個多世紀,人類為什麼依舊執著於探測火星?
    火星究竟有什麼「寶藏」,使它成為各國太空探測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去過火星的太空旅者們都發現了什麼?火星還有哪些可能的驚喜亟待人類發掘?漫漫探火路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約53%。
  • 人類為什麼依舊執著於探測火星?
    火星究竟有什麼「寶藏」,使它成為各國太空探測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去過火星的太空旅者們都發現了什麼?火星還有哪些可能的驚喜亟待人類發掘?漫漫探火路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23次,成功率約53%。
  • 「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 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
    零距離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儘管此前的火星窗口期,基本都有人類的探測器飛向火星,但3個國家不約而同地選在今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個窗口同期「奔火」,仍引發諸多關注。今年火星為啥這麼「火」,各國的火星探測又分別有什麼特色?
  • 美國火星車也上路了 多國「探火」將同臺競技
    而在印度,儘管其今年並未明確火星探測計劃,但考慮到印度在2013年,就已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並成功進入火星軌道,未來,或將有更多國家加入到「探火」隊伍中。「好奇」號翻版?為探「火」鋪路,各國探測任務多2021年2月18日,「毅力」號將在歷經近7個月的漫長星際之旅後,降落到火星的傑澤羅隕石坑。屆時,它將開始一系列被賦予極大期待的探測任務。
  • 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2日電 題: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胡喆、王琳琳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
  • 全球迎來「探火季」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難點在哪裡?將執行哪些任務?「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業內有關專家。
  • 「墳場」求生,「探火路」步步驚心……
    在許多古老文化中,火星都與不祥的意象相聯繫。因螢光如火,時而順行、時而逆行,缺乏規律,古代中國稱火星為「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因此被陰陽家視為禁忌的兇神之一。火星異常為大兇之兆,預示著戰亂、衝突,甚至統治傾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17世紀天文望遠鏡的發明,人類開始更為科學地觀測火星。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從登月到探火,人類將以月球為中繼站前往火星?
    而火星有大氣,但非常稀薄,密度只有約地球的1%。火星赤道中午時可達20℃,兩極最低溫度-140℃,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55℃。巨大沙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幾乎在每個火星年裡都要發生一次,最大可達地球12級颱風的幾倍,而且一旦刮起來可持續3個多月。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一樣,都是一個恆星月(27日7時43分11秒),所以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背向地球的一面永遠看不見。
  • 金昌:火星1號基地雙語直播 世界青年共議"探火"熱點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24日電 7月23日,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屬於中國的「火星時代」,近百位世界青年代表齊聚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進行了一場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探火體驗活動。
  • 探火要邁幾道坎?——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
    中新社文昌7月23日電 題:探火要邁幾道坎?——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作者 郭超凱 龐丹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天問一號任務將一次實現『繞、著、巡』三大目標,此前世界上還沒哪個國家可以一次同時實現,任務難度非常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如是說。
  • 探火之路不簡單——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中美阿探火三國演義拉開帷幕,首顆火星氣象衛星開始4億公裡徵途
    今年5月21日,日本最強火箭H-2B,搭載最後一艘白鸛號貨運飛船雙雙謝幕飛,未來將由H-3火箭+HTV-X新組合取代。如無意外,之後二期探測任務將延長至2025年。希望號探測器預計將探測火星新數據超過1000 GB,阿聯將與全球200多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免費分享這些數據。這將為科學家全面研究火星大氣,探究火星氣候變化,低空天氣變化,沙塵暴預報,為人類構建火星大氣全息模型提供第一手數據。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旅行「天問」源自屈原長詩
    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也在啟動儀式上公布。據國家航天局介紹,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
  • 卞毓麟: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認識和探索火星的?
    天問一號軌道器將環繞火星運行,作為火星的人造衛星在空間執行探測任務;它施放的著陸器將降落到火星表面,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固定工作平臺;自著陸器駛出的火星車隨著天文望遠鏡的問世和進步,人們測出了火星的距離,發現了兩顆小小的火衛,看清火星真面目的欲望也與日俱增。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由疑似的「火星運河」引發的火星生命之爭歷久不衰。
  • 探火到底難在哪?科普專家開講「天問一號火星徵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探測火星到底難在哪,關於火星有哪些已知和未知?在近日舉行的「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活動上,包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在內的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 探火路上要邁過哪些坎兒
    那麼,在奔向火星的圓夢之旅上,「天問一號」究竟面臨哪些難點和風險點呢?讓我們來細細盤點一下這些溝溝坎坎吧。第一道難關:任務起點高,技術跨度大截至2020年6月底,世界各國舉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但任務成功率只有50%左右。由此可見,火星探測任務本身固有的風險非常大。
  • 你好,火星!中國探火工程和天貓新文創啟動「火星暢想計劃」
    來自火星的你,可以在地球體驗1萬種火星生活了。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帶著地球人的好奇出發去火星了!如果有機會,你敢「移民」火星嗎?日前,天貓和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啟動「火星暢想計劃」,向廣大網友徵集在「火星生活的1萬種可能」,天貓將和品牌來為你一一實現!從地球跨到火星,這可能是迄今為止跨界最遠的一次聯名了。跑得最快的是美食。
  • 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探火之路究竟有多難?
    本期熱點「天問一號」向火星進發!隨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天問一號」正在向著火星進發。它將在浩瀚的太空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極其遙遠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人類為什麼要向火星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