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窗口
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科學界一般認為,探測火星對研究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問題有重大價值,從人類未來星際移民前景來看,火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顆行星。然而與探測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相比,火星探測的難度明顯大得多。
由於地球與火星的公轉周期不同,兩個行星大約每兩年「相遇」一次,即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近,在此期間從地球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可以縮短抵達火星時間,節省燃料,降低「探火」成本。
*探火*成功率
其實人類對月球和火星的探測幾乎是同步開始的。1959年1月2日,蘇聯成功發射「月球一號」,拉開了人類探月的序幕。1960年10月,蘇聯向火星先後發射了「火星1A」和「火星1B」兩枚探測器(這裡還是要讚嘆一句:蘇聯當時真牛),但與探月任務的開門紅不同,探火任務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火星1A」發射後,三級火箭點火失敗,僅飛至地面120千米就報廢了;「火星1B」的火星引擎直接爆炸,汙染了整個拜科努爾發射場。
蘇聯在太空的探索搶先一步,其對手美國自然也不甘落後。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月,他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與蘇聯一樣,美國的火星探測也是開局不利,1964年,成立不久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水手三號」火星探測器,當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探測器的一個保護盾未能推出,造成所以儀器都不能打開,最終第一次火星探測以失敗告終。
數據顯示,自1960年以來,人類共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完全成功率約43%。相比而言月球探測的完全成功率約53%,似乎聽起來也不是太高,這是由於統計方式不同,比如對成功和部分成功的理解不同。但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和我一樣,認為月球的探測成功率高一點。畢竟從最直觀的距離來判斷,火星到地球的距離遠大於月球到地球的距離。
*探火*難點
火星探測的難點就是遠。火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飛行這麼長的距離,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入軌、著陸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對於火箭,遠距離飛行需要火箭有大的運載能力,高精度的入軌能力以及高可靠性。之前由於沒有大運載能力的火箭,我國沒有能力進行火星探測,現在有了長徵五號火箭,我國的火星探測也將拉開序幕。入軌精度也十分重要,近八個月的飛行,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對於通信控制,5500萬公裡的距離,用無線電通信,單程延時有二十分鐘。同時,距離越遠,信號衰減就越嚴重,因此探測器要裝有高增益、高可靠通信設備,地面要有大直徑的深空探測天線,以保持對探測器的通信控制。
對應著陸系統,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是火星著陸。「恐怖七分鐘」說的就是火星探測器的入軌、下降和著陸過程,在七分鐘內,探測器速度從2萬千米每小時降到零。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準確無誤,關鍵是要探測器自主控制,因為距離太遠,延時太大,人工控制來不及。其難度不亞於「在上海打一個高爾夫球落到太平洋對面舊金山的一個洞裡」。
(螢火一號)
再分享一個小知識點,中國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是「螢火一號」,2011年搭載於俄羅斯的「火衛——土壤」星際探測器。但由於該星際探測器發動機出現故障,未能將其送入火星軌道,「螢火一號」也一同宣布探火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