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火星!阿聯希望號發射升空,2020 火星探測大幕拉開

2021-01-14 雷鋒網

剛剛,本年度火星探測窗口期 1 號選手踏上旅途,阿拉伯世界史上首個火星任務順利開啟。

阿聯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1 時 58 分(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5 時 58 分),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搭乘日本 H-2A 火箭 42 號機發射升空。

火箭起飛、助推器分離、離地面越來越遠......

按計劃,希望號將在為期 7-9 個月的 6000 萬公裡星際航行之後,於 2021 年年初進入繞火星運行軌道,對火星大氣開展科學研究。可以說,阿聯將為世界航天史再添光輝一筆。

火星上的「氣象衛星」

自 1960 年 10 月 10 日前蘇聯向火星發射史上首枚探測器以來,利用探測器探索火星似乎已經貫穿了整個人類航天史。

顧名思義,火星探測器就是用來探測火星的人造太空飛行器。

不論是掠過火星的太空船、繞火星運行的人造衛星 、登陸火星表面的著陸器、在火星表面行駛的漫遊車,還是未來或將出現的載人火星飛船,都是火星探測器。

可以說,火星探測器的形式反映了探測任務的側重點。

此次,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並不會登陸火星表面,它將沿著軌道巡航,用 1 個火星年的時間(約為地球上的 1.88 年)觀測火星的地質地貌和氣象狀況,主要包括:

每日和季節性的氣象變化;

包括沙塵暴在內的低層大氣天氣事件;

不同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希望號的軌道設計——基於軌道,希望號可以實現對火星接近全時空的覆蓋,從而提供從火星表面到大氣層的「氣象衛星雲圖」。

實際上,火星雖為地球近鄰,但人類對其認知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憑藉以往的探索經歷,我們已經了解到,火星大氣中的氫氧會向太空逃逸、火星由原本的溫暖潮溼變得愈發寒冷乾燥等等,但個中緣由尚不完全明確。

而阿聯的火星探測任務將為回答這些科學問題尋找依據、為火星大氣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視野,希望號對於人類火星探索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希望號研究團隊將其視為火星上的第一顆「氣象衛星」。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一顆合格的「火星氣象衛星」,具體參數如何?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希望號由鋁製成,呈蜂窩結構,帶有複合面板,其質量(包括推進劑)約 1500 kg,寬 2.37 米,高 2.90 米,總體尺寸相當於一輛小型 SUV。

希望號配備有: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為實現研究火星大氣的核心目標,希望號搭載著三個核心科學儀器:

Emirates eXplation Imager(EXI):一臺多波段相機,可通過由 3 個 UV 波段、3 個可見(RGB)波段組成的選擇器輪機制對光譜區域進行採樣,從而拍攝空間解析度優於 8km 的彩色圖像,並測量火星大氣中水、冰、灰塵、氣溶膠和臭氧的性質。

Emirates Mars Infrared Spectrometer(EMIRS):一臺幹涉式熱紅外光譜儀,提供底層、中層大氣的景觀,並研究大氣溫度分布、冰、水蒸氣和塵埃。

Emirates Mars Ultraviolet Spectrometer(EMUS):一臺遠紫外成像光譜儀,提供上層大氣的景觀,測量熱層以及氫、氧層的特性。

阿拉伯世界的航天夢

2014 年 7 月 16 日,阿聯國家航天局成立。相比中美日俄歐,阿聯在航天方面自然是個入門級選手。

不過,阿聯有個火星夢,這個夢也已經有 6 年了。

2014 年 7 月,阿聯總統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 ( Khalifa Bin Zayed Al-Nahyan Sheikh)宣布開啟火星探測任務,旨在增強阿聯工程師的能力、增加人類對火星大氣的了解。

2015 年 4 月,阿聯副總統兼總理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向整個阿拉伯世界為將要創造航天史的探測器徵集名稱。

一個月後,火星探測器最終被命名為「希望號」,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對此的解釋是:

希望,就是在向數百萬阿拉伯青年傳遞樂觀精神。

當時,阿聯政府提了一個要求:火星探測器,要自己造,不能買!

鑑於航天技術較為薄弱,阿聯選擇了兩個強大助攻:美國和日本。

一方面,阿聯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同研製希望號。

據悉,參與這一任務的團隊包括 150 名阿聯工程師與 200 名來自美國合作機構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細分為 7 個小組,分別負責太空飛行器建設、物資、任務運營、流程管理、科學教育、地面站和運載火箭。

另一方面,執行航天任務火箭也是關鍵。為此,阿拉伯世界第一次探索火星,便選擇了航天實力不凡的日本——搭載希望號的火箭是日本 H-2A 火箭。

該火箭是由日本最大的軍工生產企業三菱重工牽頭研製的的捆綁式兩級火箭。作為日本航天工業的驕傲,截至 2020 年 2 月,H-2A 火箭已發射 41 次,其中含 35 次無故障飛行。日本最大宇航研究和航天發射中心——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三大發射場之一的吉信發射場正是 1985 年為適應該運載火箭的發射而專門興建的。

雷鋒網了解到,2018 年 2 月 27 日,一枚 H-2A 火箭曾搭載政府情報收集衛星「光學 6 號機」升空,可見 H-2A 火箭對日本航天有著不小的意義。

在科研資金(本次項目共花費超過 2 億美元)、時間成本的投入之後,終於,當地時間 2017 年 11 月 12 日,杜拜航空展上,阿拉伯世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當天,希望號探測器的原型亮相。同時,項目經理 Omran Sharaf 也公布了阿聯火星探測計劃的正式啟動時間——2020 年。

2019 年 4 月,希望號的建造工作已經完成了 85%。不過,2020 年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希望號的原定計劃,好在將探測器送往日本發射場之前,工程人員已經完成了所有關鍵部分的檢查工作。

2020 年 4 月 20 日,希望號探測器於阿聯啟程,4 天后到達位於日本九州地區的種子島航天中心。

至此,希望號就在發射場靜待升空。

2020 年 7 月 15 日-8 月 13 日,是阿聯火星飛行任務的發射窗口。按最初的計劃,希望號要在這一窗口的開啟日執行發射任務。

不過,由於天氣不佳,希望號發射節點不斷推遲,最終發射時間確定為阿聯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1 時 58 分(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5 時 58 分)。

如今,阿拉伯世界的「希望」已經開始了其 200 天的星際旅程,將於 2021 年初進入軌道。

2021 年,恰逢阿聯建國 50 周年。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如期推進,這必將是對阿聯這個年輕國家的絕佳獻禮。

實際上,早在 2017 年,阿聯還提出了一個百年火星戰略計劃:100 年後的 2117 年實現火星登陸,建立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從而推動人類火星移民。

除了對「紅色星球」的探索,阿聯也有著雄心勃勃的太空探索夢,比如:

2013 年,阿聯花費 9.1 億美元從法國訂購 2 顆鷹眼高解析度偵察衛星,並在法國的協助下建立地面控制站、培訓 20 名阿聯工程師。

2018 年 10 月,阿聯首顆自研衛星「哈利法」地球觀測衛星搭乘日本 H2A 火箭進入太空。

2019 年 9 月 26 日,阿聯太空人 Hazzaa al-Mansoori 乘坐俄羅斯「聯盟 MS-15」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成為第一個到達國際空間站的阿拉伯人,創造歷史。

六載努力,意義何在?

那麼,阿聯作為石油大國,豪擲資金奮鬥六載,意義何在?

或許,問題的答案,在阿聯國家航天局的牆上的一句話中就能找到:

一個可持續的、面向未來的經濟一定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此前,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曾指出了火星探測任務的三個使命:

對於世界:阿拉伯文明曾在促進人類社會知識傳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任務將再次發揮這種作用;

對於阿拉伯國家: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我們也能與大國競爭;

對於那些想要達到最高峰的人:不要給人生設限,可以的話,你甚至可以登上太空。

項目經理 Omran Sharif 也發表了阿聯版《後浪》演講:

冒風險是值得的,作為研發項目,允許失敗;但重要的是,不論成或敗,阿聯都能從中獲得能力和實力的提升,積累經驗和知識。這次任務的意義不僅在於阿聯,也在於整個阿拉伯世界,希望通過這次任務能夠激勵阿拉伯青年一代,向他們傳遞對於未來的希望。你們現在擁有著良好的物質基礎,未來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實際上,這一任務在點燃阿拉伯人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被認為有潛力為阿聯經濟做出持久的貢獻。

這裡所說的經濟,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由石油資源帶動的 GDP,阿聯政府希望能減少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依賴,轉向「後石油時代的知識型經濟」。

雷鋒網了解到,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最終得到的所有數據將提供給全球 200 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用於知識共享。而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吸引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一代選修科學技術課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任務中,阿聯籍員工中有 34% 為女性,各組負責人中有一半副職由女性擔任。

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現年 33 歲的阿聯國家科技部部長、項目首席科學家莎拉·阿爾-阿米利(Sarah Al-Amiri)。曾是一位軟體工程師的 Sarah Al-Amiri 也表示:

從小就對宇宙著迷,就因為它浩瀚、神秘,而人類對太空的認知還不夠。過去,我們無法想像探索宇宙這件事能發生在阿聯,希望希望號能為星際探索帶來新的機會。

共赴火星,三國角逐

阿拉伯人創造了歷史,也拉開了此次火星探測熱潮的序幕。

雷鋒網了解到,當前正值火星探測窗口期,即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佳時期。

由於地球與火星各自的公轉周期不同,兩顆星球距離最遠時可達 4 億公裡,最近相隔 5000 萬公裡左右。

而窗口期內,火星到地球的直線距離最短,探測火星所需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更加低廉。而這種機會每 26 個月出現一次,下一次窗口期將是 2022 年秋季。

此次窗口期還有兩位選手——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二者也已經蓄勢待發,即將發射升空。

暫定北京時間 7 月 23 日擇機發射的我國「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實現繞軌飛行、軟著陸、巡視三個步驟。這一任務對於從未探測過火星的中國來說,可謂是一次很大膽的嘗試。

而將於北京時間 7 月 30 日發射的美國「毅力號」,則是在美國發射了數十顆探測器後的最新動作。作為火星探索競賽中的領先者,美國也對「毅力號」寄予厚望,旨在尋找火星上古代生命的證據。

探索神秘的紅色星球,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不論三個國家的任務最終成功與否,都值得被我們記住。

向勇敢的探索者們致敬!

引用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mirates_Mars_Mission

https://www.emiratesmarsmission.ae/live/

https://twitter.com/HopeMarsMiss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IA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阿聯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發射升空,明年初抵達火星
    IT之家7月20日消息 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5 點 58 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 「希望」號於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根據該探測器軌道設計,其需經過約 200 天的旅程,計劃將於 2021 年 2 月份抵達火星。
  • 阿聯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日本種子島發射升空,曾兩次推遲發射
    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Hope),於日本南部的太空中心發射升空(網絡圖片)日前因為天候不佳兩度延後升空的阿聯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Hope),於日本當地時間上午6時58分已從日本南部的太空中心發射升空,預計將於2021年2月開始環繞火星軌道運行。
  • 多次推遲的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率先發射升空
    H-2A火箭將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視頻)7月20日05時58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運載火箭,成功將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計劃2021年阿聯成立50周年時進入火星軌道。阿拉伯世界的希望「希望號」是阿聯乃至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美國科研機構包辦了3個載荷和探測器的總裝,而探測器發射則選中了日本的H-2A火箭。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預計明年初抵達環火星軌道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預計明年初抵達環火星軌道 新華社東京7月20日消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由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成功發射升空。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耗資2億美元左右
    H-2A,發射部署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為2020火星發射季中國、美國、阿聯三大探火任務打頭陣。火箭升空不到兩分鐘,兩枚固體燃料助推器分離拋掉,再過兩分鐘整流罩分離拋棄。一、二級火箭分離後,二級發動機再經過兩次點火推進,將希望號探測器送入一個停車軌道,然後將希望號加速到34000公裡/小時。當火箭升空56分鐘56秒,處在434公裡高度時,箭星分離。 約5分鐘之後,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展開一對太陽能翅膀(原設計三組太陽能陣列),開始提供電力。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一個火星氣象衛星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5時58分,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搭乘H-2A運載火箭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點火一小時後,「希望號」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一個半小時後,於北京時間7點31分左右,「希望號」順利將太陽能帆板展開,與地面成功建立連接,並收到「希望號」回傳的信號,從而成功完成了此次發射任務。
  • 阿聯2117年移民火星計劃邁出第一步!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5時58分,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搭載日本三菱重工 H2A火箭發射升空,阿聯人的火星夢邁出第一步。「希望號」發射升空之後監測和操作以及信號回收工作將由美國宇航局(NASA)接管。如果探測器運行一切正常,「希望號」將耗時7個月,飛行4.93億公裡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
  • 發射成功!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先行一步
    7月20日05時58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運載火箭,成功將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實際上,原定於7月15日發射的「希望號」,因為天氣不佳推遲到7月17 日發射,隨後又將發射時間推遲到現在。那麼,「希望號」發射為何一推再推,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探測器,此行的任務又是什麼呢?
  • 阿聯「希望號」由日本發射升空,為建火星基地首次測大氣層全貌
    經過兩次發射時間推遲,當地時間7月20日6時58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阿聯成為首個進行行星間探索的阿拉伯國家。「希望號」將首次探測火星大氣層全貌,為阿聯於2117年建立火星移民基地做準備。
  • 阿聯參與火星探索,發射希望號繞火星飛行2年
    2020年7月20日05時58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運載火箭,成功將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計劃在2021年阿聯成立50周年之際進入火星軌道。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原計劃於2020年7月16日凌晨4時51分,從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升空。
  • 阿拉伯世界首枚火星探測衛星「希望號」升空
    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打造的火星探測衛星的「希望號」今日稍早由日本制的 H-IIA 火箭載送,從種子島火箭發射中心升空。這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枚前往其他行星的探測器,並且將在火星執行大氣與氣候的觀測,可以說是火星的第一枚「氣象衛星」。
  •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搭乘日本火箭,中美將相繼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5點58分,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由日本H-2A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開啟前往火星之旅,揭開2020年國際火星探測大幕。「希望」號將飛行約200天,在2021年2月抵達火星。任務周期為一個火星年(約為687天 )。
  • 2020全球火星探測唯一衛星全直播 直播地球APP全程實景呈現
    阿聯時間今日凌晨1時58分(北京時間今日凌晨5時58分),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搭載日本
  • 受天氣影響,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推遲發射
    杜拜當地時間7月14日,阿聯航天局和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太空中心聯合宣布,因發射場天氣原因,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將推遲發射,下一個發射時間將在數小時後宣布。△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資料圖)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原計劃於杜拜時間2020年7月16日凌晨0時51分(北京時間2020
  • 阿聯首枚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新一輪太空競賽拉開帷幕
    據《時代周刊》報導,周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一顆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踏上了為期7個月的火星之旅,開啟了阿拉伯世界的首次星際旅行。阿聯表示,希望號在發射後朝著火星運行。阿聯火星任務項目主管奧姆蘭·沙拉夫(Omran Sharaf)在發射約一個半小時後在杜拜告訴記者,探測器正在發送信號。沙拉夫說他的團隊正在檢查數據,但目前一切都很好。
  • 日本凌晨成功發射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這是2020年第一個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早上5點58分,日本三菱重工的H-2A火箭在日本種子島島宇宙中心順利點火,成功的將阿聯的首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TMI)!另外兩個火星探測任務一個是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也是中國首個自主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預計在7月23日發射;還有一個是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安排在7月30日發射。
  • 「探火」大軍又添新人:阿聯成功發射探測器,拉開火星探測序幕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凌晨5點58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由日本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日本的種子島航天中心。其主要的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氣候演變以及天氣狀況,例如沙塵暴等。希望號團隊表示,這是第一顆真正的火星氣象衛星。設計壽命為2年。
  • 火星競賽,中美決戰拉開序幕!阿聯夾在中間湊熱鬧
    利用這個每26個月出現一次發射窗口,為最大限度減少探測器的旅行時間和燃料消耗,阿聯、中國都已於前幾天發射了火星無人探測器,美國NASA也將於今天發射火星探測器。阿聯"希望號"(Al-Amal)火星探測器計劃於杜拜時間2020年7月15日從日本種子島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實際於2020年7月20日凌晨01:58分(北京時間05:58分)成功發射升空。
  • 中國拉開火星探測序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踏上「天問」之旅,中國人與火星的距離從未如此之近。 隨著火星探測序幕拉開,「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中國、美國、阿聯扎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探測任務有什麼不同
    中國、美國、阿聯扎堆向火星發射探測器,探測任務有什麼不同2020年火星地球相遇時間點在10月14日前後,所以今年夏天是火星發射窗口期,關於火星發射窗口期的問題,可以閱讀本人以前的文章:。世界各國都利用這個時間點向火星發射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