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5時58分,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搭乘H-2A運載火箭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點火一小時後,「希望號」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一個半小時後,於北京時間7點31分左右,「希望號」順利將太陽能帆板展開,與地面成功建立連接,並收到「希望號」回傳的信號,從而成功完成了此次發射任務。
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發射成功,阿聯成為今年第一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希望阿聯火星探測器能圓滿完成其既定目標。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阿聯火星探測器。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任務花費近54億美元,遠超其它國家一次火星探測任務的費用。該火星探測器由阿聯和美國聯合研製。「希望號」重1.5噸計劃在軌工作4年,它的探測載荷均由美國包辦,探測器總裝製造也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LASP)負責,阿聯團隊深度參與了研製工作。「希望號」的監測操控和信號回收工作交也給了美國宇航局(NASA)。
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的科學勘測任務是繪製火星氣候和研究火星大氣層。「希望號」的探索多光譜相機解析度為8公裡,用於探測水、冰、沙塵暴、氣溶膠和火星大氣逃逸等現象,主要服務於火星大氣探測;紅外光譜儀解析度300公裡,一周能對火星進行60次觀測,用於觀測沙塵暴、水汽和冰雪,研究火星水循環和氣候問題;極紫外光譜儀工作波段100~170納米,主要用於測量火星熱層,以及氣態氫和氧從火星大氣逃離的情況。總的說來,「希望號」的探測載荷主要用於研究火星大氣氣候動力學數據,與地球氣象衛星較為相似。
「希望號」的軌道非常特別,它的軌道轉移時間為211天,隨後變軌插入火星軌道,在捕獲軌道上運行2個多月後,最終進入近地點2萬公裡、遠地點4.3萬公裡的橢圓軌道,軌道周期為55小時,傾角為25度。該探測器使用了前所未有的獨特軌道,其工作軌道的近地點甚至比插入火星軌道時的近地點還要高很多,高軌道有助於探測器居高臨下,更好地對火星大氣進行全面觀測和研究,可以全天監測大氣。
阿聯希望「希望號」火星探測任務的實施,能提升阿聯航空航天企業、高校等科研機構的空間科研能力及技術水平,帶動阿聯社會的轉型。
「希望號」著眼於火星大氣研究,獨特的軌道和載荷將得到前所未有的火星大氣數據,填補人類火星探測的空白。它將幫助科學家首次建立全面的火星大氣層模型,有助於解決諸如火星大氣如何逃逸等關鍵問題,加深人類對火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