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成功率僅43% 人類「探火」為何步步驚心

2020-07-16 決策探索雜誌

成功率不足一半 人類「探火」為何步步驚心

當前,備受矚目的多國探測火星行動已經陸續拉開帷幕。受天氣狀況影響,阿聯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將發射任務推遲到7月17日進行。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目前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按預定計劃,發射將於7月23日左右進行。

事實上,相對於火星探測而言,人類對月球探測已經做了大量嘗試,成績斐然。1959年1月2日,蘇聯成功發射「月球一號」,拉開了人類探月的序幕;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月,他的一小步邁出了人類巨大的飛躍;1994年,美國發射的「克萊門汀」探測器,獲得了當時最詳細的月球表面圖像,並發現月球南極可能存在大量水冰;2011年和2013年,美國先後發射探測器,精確測量了月球重力場,並分析了月球稀薄的大氣組成等;2019年,我國「嫦娥四號」第一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探測。

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了50多年,而火星依舊人跡未至。那麼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究竟有哪些區別呢?

歷史上火星探測成功率僅43%

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從60年前,人類就開啟了對火星的探險之旅。

1960年10月,蘇聯向火星先後發射了兩枚探測器「火星1A」號和「火星1B」號,但可惜的是,「火星1A」號發射之後第3級火箭點火失敗,僅飛至地面120千米高就報廢了,「火星1B」號的火箭引擎直接爆炸,空中落下的碎片甚至汙染了整個拜科努爾發射場。

美國對火星的探索也是開端不利,1964年,剛剛成立不久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了「水手3號」火星探測器,當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探測器的一個保護盾未能推出,結果所有的探測儀器都沒能打開,美國的第一次嘗試也宣告失敗。

1964年10月,美國「火星4號」火星探測器向地球傳回了人類史上第一張有關火星表面的最近距離的圖像,同時回傳的還有500多萬個比特的科學信息,可以說這一次任務開啟了人類空間探索的新時代。

然而接下來的幾年,蘇聯向火星附近發射探測器又經歷了幾次失敗,研製的「火星2號」探測器具備了登陸軌道的能力,但是在著陸過程中正遇上火星表面發生大規模塵暴,「火星2號」一頭撞進火星上的盆地,本次行動以著陸器墜毀而告終。「火星3號」探測器登陸火星20秒後,就跟地球失去了聯繫。這與1992年NASA的經歷相似,「火星觀察者」號進入火星軌道後,也很快就失去了聯繫。

進入21世紀,用軌道器探測火星迎來了黃金時代。美國、歐洲航天局相繼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印度也加入到火星探索競賽中,發射了首顆「火星軌道任務」探測器。然而,人類探測火星

的徵程並未就此一帆風順。2011年,俄羅斯的「火衛一—土壤」星際探測器由於發動機出現故障,未能將其送入飛往火星的軌道,所搭載的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一同宣告「探火」失敗。

有數據顯示,自1960年以來,美國、蘇聯/俄羅斯、日本、歐洲和印度先後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項目,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3次,完全成功率是43%,其餘的項目都出現探測器撞毀、失靈或失蹤了。什麼是部分成功?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如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在降落火星後只發回20秒信號就失聯了,有專家說成功,也有人說不成功。」

也許有人會問,月球探測成功率是不是更高一些?對此,龐之浩表示,月球探測成功率也不算太高,完全成功率約53%,尤其是早期,失敗率也比較高。總體來講,比火星成功率稍微高一些,由於統計方式不同,如對成功和部分成功的理解差異,所以出現有的統計結果是60%左右,也有統計結果顯示為50%。

跟月球相比火星探測難在哪兒

在業界,火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其探測難度可想而知。

據龐之浩介紹,火星距離地球最遠約4億公裡,最近也要約5600萬公裡,探測器抵達火星需要飛行這麼長的距離,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電源、入軌、著陸等技術都有很高要求。

在發射方面,火箭的運載能力、入軌精度和可靠性是實現火星探測的重要前提。月球探測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速度為10.9千米/秒。而火星探測器要進入地火轉移軌道的速度必須達到至少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才行。因此,發射同等質量的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時,後者必須用推力更大的火箭,使探測器直接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否則就需要消耗探測器自身燃料和更長的飛行時間加速,這會影響到探測器壽命。

「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是在火星著陸,探測器要經歷入軌、下降與著陸過程,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恐怖7分鐘。」龐之浩說,在火星稀薄的大氣環境下需要用7分鐘將探測器速度從2萬千米/小時降低到零,這需要包括氣動減速、降落傘減速和反推減速等多種減速手段融合實現,每個環節都必須精準無誤,其難度不亞於「在巴黎打一個高爾夫球要落到東京的一個洞裡」。

龐之浩解釋說,雖然火星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但相比月球著陸,火星著陸時探測器多了一個進入大氣層和打開降落傘的環節。由於火星大氣層可以起到一定的減速作用,所以著陸減速需要控制得特別精準,何時進入,進入的姿態、角度等都不能有絲毫誤差。然而,現在人類對火星大氣層的了解還比較有限,再加上測控信號延時很長,進入火星大氣層前調整姿態、角度和速度必須靠探測器自主執行。在探測器切入火星軌道過程中,如果切入點離火星過遠,則不能被火星的引力捕獲而掠過火星;如果切入點離火星太近,則可能墜毀於火星大氣層。此外,進入火星大氣層後,探測器也要自主準時開傘減速、準時切傘、準時拋底、準時懸停避障、準時關機等,稍有閃失就會導致失敗。

由於距離遙遠,火星探測器飛抵火星軌道需要260—320天,通信也是個大問題。龐之浩說,從地球發送到火星的無線電信號,單程延時為20分鐘左右。同時,由於距離越遠,信號就會越弱,再加上宇宙中的噪聲幹擾,這對信號收發技術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為了應對信號衰減問題,探測器需要裝有高增益、高可靠通信設備,地面也要有直徑很大的深空測控天線,以免探測器因通信故障而「迷失」。

如果前面一切順利,探測器終於在火星上落了腳,但想要順利開展工作也並非易事。龐之浩表示,在月球表面工作,月球車需要度過一個長月夜,一個長月夜相當於地球上的14天,溫度最低可達到零下180攝氏度。而火星上溫差沒那麼大,一天也是24小時。但火星上的沙塵暴很大,是地球上12級颱風造成影響的6倍,這些飛沙會覆蓋火星車的太陽能電池板,致使其無法正常工作。歷史上,美國第一代和第二代火星車都是受沙塵暴影響而停止工作的。「這就需要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包括高效太陽能電池技術及高效蓄電池技術,提高能源系統功率質量比,如太陽能電池板儘量要大一些,光電轉換效率要更高。」龐之浩說。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付麗麗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成功率僅43% 人類「探火」為何步步驚心
    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了50多年,而火星依舊人跡未至。那麼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究竟有哪些區別呢?歷史上火星探測成功率僅43%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深空探測的熱點。從60年前,人類就開啟了對火星的探險之旅。
  • 「墳場」求生,「探火路」步步驚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17世紀天文望遠鏡的發明,人類開始更為科學地觀測火星。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稱在火星上發現了人為開掘的「運河」,後被證實為「視錯覺」,卻更激起人類對火星的好奇。上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了數枚火星探測器,雖然開局不利,但是並未阻礙人類叩響近距離探測火星的大門。
  • 8年了,為何劉詩詩的代表作還是《步步驚心》?
    這位娛樂圈中的「隱形人」難得發了一次脾氣——兩年來黑粉對她的造謠終於在官司的結束後畫上了句號。相比動輒百萬的賠償,這次維權劉詩詩僅要求10萬賠款。團隊更看重的是這件事對於造謠者的懲戒,低調不是隱忍,風言風語的質疑也終歸需要法律來證實與化解。微博下面的評論是清一色的支持與叫好,網友稱讚她的行為讓人看到了多年前若曦的勇敢,心頭的白月光一晃多年,卻仿若初見。
  • 劉詩詩兒子小名叫「步步」!源自《步步驚心》寓意深長,超浪漫!
    劉詩詩和吳奇隆就在高考來臨之際,劉詩詩很驚喜的在微博上曬出了兒子的正面照今日和這個新手奶爸吃飯聊天,初次見到他兒子「步步」,實在太可愛了,根本就是一個小奇隆」。吳奇隆好友的話向我們曝光了吳奇隆劉詩詩兒子小名叫「步步」,而且長相像爸爸,將來一定是個大帥哥。
  • 黃覺玩轉「潛伏」步步驚心
    由執導過《衝出亞馬遜》等多部經典影視作品的著名導演宋業明執導,雲集了黃覺、劉德凱、丁柳元等眾多實力明星的諜戰大戲《夜隼》於7月1日在新疆衛視「中視豐德熱播劇場」獨家上星播出。近日,該劇發布了精彩的諜戰版預告片,在預告片中實力男星黃覺化身諜報特工,在劇中玩轉「潛伏」,緊張情節步步驚心。
  • 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
    事實上,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可既然如此,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呢?其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任務成功率,本身一直都很低,甚至於僅僅只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的程度。而中國之所以堅持要去火星,原因很簡單,火星與地球之間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其內部結構大部分程度上都有非常大的研究意義。綜合勘測情況顯示,火星不僅僅有四季更替,還有與地球相似的大氣層。所以,總體上來看,火星有著跟地球相似的能夠保證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如果科學家們真的能夠有效針對火星的環境進行切實研究,那麼人類駐守火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的提高!
  • 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
    事實上,人類探火成功率不到一半,比月球低太多。可既然如此,為何中國還非要去火星呢?其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人類對於火星探測的任務成功率,本身一直都很低,甚至於僅僅只是達到了百分之四十的程度。而中國之所以堅持要去火星,原因很簡單,火星與地球之間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其內部結構大部分程度上都有非常大的研究意義。綜合勘測情況顯示,火星不僅僅有四季更替,還有與地球相似的大氣層。所以,總體上來看,火星有著跟地球相似的能夠保證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如果科學家們真的能夠有效針對火星的環境進行切實研究,那麼人類駐守火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的提高!
  • 《步步驚心》沒有皇位無法保護你,擁有皇位卻失去你,超虐心情節
    今天,望望給大家推薦一部劇《步步驚心:麗》,講述的是白雪公主iu和七個花美男的故事。看到這裡,小夥伴們是不是以為它是一部喜劇呢?其實不是,女主解樹和四王子的愛情故事實在是虐得望望心肝疼。這部劇改編自中國版的《步步驚心》,描述的是在日全食現象發生時,靈魂穿越到高麗時期的女主解樹和四王子王昭之間的虐戀,以及高麗時期皇位競爭的火熱局面的故事。
  • 步步驚心 《企鵝戰爭》睿智操縱的王者
    作為一款講究近戰的格鬥射擊遊戲,《企鵝戰爭》的遊戲過程中隨時可以遭遇敵人的近身攻擊,在遊戲中行進的每一步,都可謂步步驚心。如何面對突然出現的敵人,如何應對狹路相逢的局面,今天就來教你步步驚心中,遇敵保命的3大絕招。
  • 與《步步驚心》齊名的小說也被翻拍了!女主角卻被吐槽太胖太老氣
    《夢回大清》,清穿小說的鼻祖,與《步步驚心》《獨步天下》並稱為「清穿三座大山」,在書迷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小說在晉江文學城一經上線,就以其腦洞大開的劇情,輕鬆幽默的文風而受到廣大讀者喜愛,後被各文學網站競相轉載。
  • 成功率僅43%,火星探測到底為啥這麼難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總共實施了46次火星探測項目,但成功率只有43%左右。而「天問一號」計劃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在人類火星探測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下面我們通過一張圖看看「天問一號」為什麼是今年最難的火星任務。
  • 在史冊上留下姓名,清宮中最神秘的女人,是《步步驚心》主角原型
    古時候有種刑罰就是「割發」,就是現代的剪掉頭髮,放在現代算不上什麼懲罰,但是在古代因為頭髮是靠父母給的,剪掉了頭髮就相當於剝奪了一個人的最根本的自尊心,就也就是為什麼「割發」能成為刑罰的原因;同樣的,一個人的名字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因為是父母所給更因為是代表自己的一個符號。但是在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盛行,許多女子都是單只有姓氏沒有名字的,若是有名字的女性也得是大戶人家這類人。
  • 柳州303米高樓頂建玻璃棧道 遊客體驗步步驚心
    柳州303米高樓頂建玻璃棧道 遊客體驗步步驚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發布時間:2015-12-30 09:25:34 【編輯:李霈韻】 柳州303米高樓頂建玻璃棧道 遊客體驗步步驚心
  • 盤點近10文化輸出的國產劇,《步步驚心》堪比《來自星星的你》
    比如2011年的《步步驚心》,此劇算是10年代真正實現了文化輸出的代表之一了,當年不僅在國內掀起一片狂潮,使得劉詩詩躍升頂流,還在韓國、日本、泰國等整個東南亞地區,創造了許多收視奇蹟。彼時韓國的街頭播放的都是《步步驚心》的OST,大家就可以想像劇集在當地有多火,堪比《來自星星的你》在中國播出的盛況。
  • 火星探測步步驚心,不是探月的簡單「複製」和「粘貼」
    探火遠比探月更難實際上,探火和探月的區別非常大。從統計數字來看,人類對月球探測的成功率約為76%,而對火星探測的成功率僅為50%多,顯然,火星探測更為兇險、難測……從距離上來說,月球繞地球公轉,離地球時近時遠,最近時約36萬公裡,最遠時約40萬公裡,平均距離約為384400公裡。而火星以橢圓軌道繞太陽飛行,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
  • 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任務大盤點
    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火星探測取得的成果最為豐富,特別是水的發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熱情,成為近期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
  • 惜:《步步驚心》八爺的明珠,飛蛾撲火,無怨無恨
    一眼之念,一念執著註定就此飛蛾撲火,明知是禍為何還不知所措……《步步驚心》用不同於其他穿越劇的手法講述了康熙末年九王奪嫡的故事,如果硬生生的展現王爺之間爾虞我詐,就太沒人情味,加入了兒女情長才把本來血雨腥風、兄弟相殘的劇情委婉成愛情劇。
  • 歷史成功率僅五成,火星探測「恐怖7分鐘」有多難?
    近期,全球迎來「探火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如何「問天」?讓我們拭目以待。「登陸火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壯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曾這樣點評火星探測。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僅成功了24次。成功率僅五成的人類歷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公認的最大難點是「恐怖7分鐘」。
  • 各國曲折探火路執著為哪般 21世紀將屬於火星
    截至目前,火星表面的「好奇號」和「機遇號」兩輛火星車還在「摸爬滾打」,火星軌道上正在運行的還有5個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偵查軌道器」、「奧德賽」和「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歐空局的「火星快車」和印度的「曼加裡安」。其實,發射探測器到火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人類的探火之路也充滿著荊棘、曲折。
  • 關於「探火」你需要知道這些
    探測器為何叫「天問一號」?登陸火星有多難?各國又為何「扎堆」去火星?大家口中所說的著陸「恐怖7分鐘」又是怎麼回事呢?看新華社為你一一解惑。1為何叫「天問一號」?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其中「熒」代指火星由於土壤富含氧化鐵而發出的紅光;「惑」則出於古人對火星運行缺乏規律而感到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