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中國、美國、阿聯都將展開新的火星之旅。今天,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已經踏上奔火徵程。
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
「火星探測取得的成果最為豐富,特別是水的發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熱情,成為近期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龐之浩說。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梳理了人類的探火史,尤其是1996年以來,幾乎每個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按技術水平和任務內容來劃分,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960-1970年為第一階段,彼時國際深空探測尚處研究初期,相關國家主要以火星飛越探測、傳送火星圖片與探測大氣參數為主,但探測任務成功率並不高,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務。
1960年10月,蘇聯向火星先後發射了兩個探測器「火星1A」號和「火星1B」號,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1964年10月,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才向地球傳回人類史上第一張有關火星表面的近距離圖像,開啟了火星探測的新篇章。
耿言說,到了60年代中後期,美國與蘇聯對火星的探測熱情有所減弱,轉而集中探測金星。
1970-1990年為第二階段,美蘇重新展開火星探測活動,以軌道環繞與著陸探測為主。
在此階段,探測任務成功率明顯提高,包括「水手6號」在內的多顆探測器順利完成任務,尤其是1971年發射的蘇聯「火星3號」,成功登陸火星成為首顆火星著陸器。1972年,美國「水手9號」到達火星,成為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
耿言說,進入冷戰後期,美蘇兩國對於深空探測的投入減小,僅蘇聯發射兩顆火星衛星探測器,且全部失敗。火星探測的主要方向由發射探測器轉為研究歷次發射所得資料數據。
20世紀90年代至今則是第三階段,火星探測重新成為深空探測的熱點。耿言說,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別開展火星探測活動,探測方式主要為著陸探測,主要目標是尋找火星水存在的證據和生命跡象。
這其中,就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多顆探測器,它們成功找到了火星水存在的證據。
「人類44次探火活動,其中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4次,成功率不到五成;能夠著陸火星並成功開展探測任務的僅為個位數。」龐之浩說。
龐之浩說,迄今為止,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有8個:海盜一號、海盜二號、探路者、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洞察號,均為美國研製。
截至目前,仍在工作的火星探測軌道器有6個、著陸巡視器2個。其中,軌道器包括美國的「火星奧德賽」「火星勘測軌道器」「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變」,歐洲的「火星快車」「微量氣體軌道器」和印度的「曼加裡安」。
「而還在工作的著陸巡視器,只有美國的『好奇號』火星車和『洞察號』火星著陸器。」龐之浩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