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火星探測任務大盤點

2020-07-24 中國青年網

這個夏天,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中國、美國、阿聯都將展開新的火星之旅。今天,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已經踏上奔火徵程。

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人類火星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其中美國21次,蘇俄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

「火星探測取得的成果最為豐富,特別是水的發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熱情,成為近期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龐之浩說。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梳理了人類的探火史,尤其是1996年以來,幾乎每個發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測器發射,按技術水平和任務內容來劃分,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960-1970年為第一階段,彼時國際深空探測尚處研究初期,相關國家主要以火星飛越探測、傳送火星圖片與探測大氣參數為主,但探測任務成功率並不高,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務。

1960年10月,蘇聯向火星先後發射了兩個探測器「火星1A」號和「火星1B」號,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1964年10月,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才向地球傳回人類史上第一張有關火星表面的近距離圖像,開啟了火星探測的新篇章。

耿言說,到了60年代中後期,美國與蘇聯對火星的探測熱情有所減弱,轉而集中探測金星。

1970-1990年為第二階段,美蘇重新展開火星探測活動,以軌道環繞與著陸探測為主。

在此階段,探測任務成功率明顯提高,包括「水手6號」在內的多顆探測器順利完成任務,尤其是1971年發射的蘇聯「火星3號」,成功登陸火星成為首顆火星著陸器。1972年,美國「水手9號」到達火星,成為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

耿言說,進入冷戰後期,美蘇兩國對於深空探測的投入減小,僅蘇聯發射兩顆火星衛星探測器,且全部失敗。火星探測的主要方向由發射探測器轉為研究歷次發射所得資料數據。

20世紀90年代至今則是第三階段,火星探測重新成為深空探測的熱點。耿言說,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別開展火星探測活動,探測方式主要為著陸探測,主要目標是尋找火星水存在的證據和生命跡象。

這其中,就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勇氣號」「機遇號」和「好奇號」等多顆探測器,它們成功找到了火星水存在的證據。

「人類44次探火活動,其中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24次,成功率不到五成;能夠著陸火星並成功開展探測任務的僅為個位數。」龐之浩說。

龐之浩說,迄今為止,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有8個:海盜一號、海盜二號、探路者、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洞察號,均為美國研製。

截至目前,仍在工作的火星探測軌道器有6個、著陸巡視器2個。其中,軌道器包括美國的「火星奧德賽」「火星勘測軌道器」「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變」,歐洲的「火星快車」「微量氣體軌道器」和印度的「曼加裡安」。

「而還在工作的著陸巡視器,只有美國的『好奇號』火星車和『洞察號』火星著陸器。」龐之浩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人類火星探測歷史
    人類的火星探測起步於1960年,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測火星活動,美國21次,蘇聯及俄羅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其中完全成功的探測有19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探測有23次,成功率約43%。火星探測經歷了兩次高潮一次低潮。
  • 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
    大約在8月初,一艘新的肩負著火星探測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將被發射,在半年後,這艘探測器將在火星上降落,並開始對火星進行為期2年的探測任務。這就是&34;號火星漫遊車計劃,這個計劃是美國&34;的一部分,火星漫遊車將對火星進行長期的探索。&34;號的主要任務。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時機成熟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2013年9月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官方披露,我國將2030年前將進行火星探測、深空太陽觀測、小行星伴飛和著陸、金星探測、木星探測和火星取樣返回等多個深空探測項目。
  • 「天問一號」肩負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挑戰歐美未完成的火星任務
    直到2020年7月的一天,屈原的天問終於穿越歷史銘刻在火箭上了。我們中國人終於有能力去探索那顆神秘的螢惑,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到振奮的事情。這架火箭今天執行的任務是送一輛火星車和一架軌道飛行器組成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天。這意味著中國人4年前立項的靠自己登陸火星的計劃正式實施了。這次發射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技術難點。就是先繞火星軌道運行,然後降落在火星上,最後用火星車在火星上巡邏。
  • 天問·探路火星|回顧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前世今生
    人類為什麼要向火星進軍?探索火星將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天問一號」擔負著什麼歷史使命?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帶著一系列問題與思考,走近有著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國家隊、「天問一號」探測器誕生地之稱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一探究竟。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和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的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
  • 火星探測任務都是如何命名的?
    人類首次火星探測始於1960年的蘇聯「火星計劃」,經過60年發展,人類實現了對火星探測「飛掠」、「環繞」、「降落」和「巡視」等眾多研究類型的突破。對於具體任務,擁有一個容易識別、易於傳播的名字成為重點考量因素之一,各航天大國也出現了不同的命名風格。
  • 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五大看點
    ■ 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繞、著、巡」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目前,人類已對火星實施了44次探測任務,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是目前人類認識最深入的行星之一。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2300多年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厚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體現著跨越兩千多年的不懈求索。茫茫宇宙,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大小處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是一顆承載人類最多夢想的星球。這一橫貫千年的「天問」,既是真理之問、信念之問,更是人類之問。
  • 探測火星 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天問一號」發射為何難度大?1分鐘回顧人類火星探測史
    7月23日12時41分,咱們中國的首次完全自主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人火星探測的歷史。但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攜帶著「天問一號」要經歷7個月之久的太空之旅,才能最終在2021年2月份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並於4月完成最困難的火星著陸任務。所以,火箭發射成功只是完成了火星探測任務的第一步,是否能夠取得圓滿成功就得看來年2月份了。
  • 人類探測火星的簡要歷史
    人類對火星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探測始於20世紀六十年代,很大的動力來自於六十年前的美蘇爭霸格局。 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技術不成熟的前提下依舊進行了大量空前規模的火星探測計劃!(早期有能力探測火星也就只有這兩個國家。) 首先,蘇聯於1960年10月10日向火星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專為火星而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然而卻連地球軌道都沒到達就失敗了!
  • 歷數全球各個國家探測火星歷史,火星,中國來了
    水手3號為水手4好鋪平了道路,水手4號順利發射,在8個月後成為了人類第一個飛掠火星並傳回火星照片的探測器。讓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火星表面的樣子,水手4號的探測結果基本打破了人類對火星的幻想,火星上不存在任何存在過文明的跡象,沒有運河,沒有火星人臉像,大氣稀薄,沙塵肆虐,表面撞擊坑遍布,荒涼而沉寂。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程,「天問一號」發射
    剛剛,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記者為您帶來新鮮出爐的火星探測全解讀!
  • 我國火星探測將創歷史
    探測火星方式共有五種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且距離第二近的行星,因此成為目前除地球以外人類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類用空間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測的歷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航天史。探測火星對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變,了解火星的氣候、地質和資源,為今後在其上建立人類第二個家園做準備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資料圖: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探測火星!人類移居火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4日電(記者 上官雲)「出發,去火星!」7月23日,中國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移居到火星的想法,有可能實現嗎?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人類移居外星球是科幻作品最為流行的橋段之一,目前人類已進行了230多次太陽系探測,據已掌握的信息來看,整個太陽系的8大行星、5顆矮行星、165顆衛星當中,若人類想衝出地球,基本只能先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因為只有這兩個星球與地球同處太陽系內的宜居帶內,同屬於巖質行星,擁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昨日正式啟航,引發廣泛關注。火星探測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哪一步最難?火星移民還有多遠?火星與地球最大的區別是沒有全球性的磁場,它只有局部的磁場,這次獲得的結果應當是非常有意義的。6 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為期多久?何飛:根據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布的信息,此次火星探測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所以整個探測周期與三大任務相關。發射後,會經過一個非常漫長的飛行過程,然後到達火星。
  • 火星1號探測器:人類發射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人類火星探測
    從2013年末至今,便再也沒有其他國家曾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了,但2020年卻不同,就在今年,我國將在7、8月份發射自主研製並本國內發射的「問天一號」火星探測器,同時,美國也將在這一年重啟火星探測任務。1962年11月1日,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中,迎來了一個特殊的太空飛行器,這是繼月球之後,又一顆星球成為了世界航天探索的話題,這一天,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從此開啟了人類探索火星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