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中國人為何要前往火星?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導美國外交學者網站7月14日發表署名娜姆拉塔·戈斯瓦米的題為《中國為何要前往火星》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2020年是執行火星任務的理想年份,因為今年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比較近。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出現一次,使我們能以較少的時間和燃料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三個火星任務會在7月中旬至8月成行:美國「毅力」號探測器、阿聯「希望」號探測器和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為什麼要投資火星任務?火星任務與中國的長期太空戰略及目標有什麼關係?

首先,對中國來說,到達火星是檢驗任何太空強國的一大標準。一次成功的火星任務能夠立刻把一個國家帶入太空精英俱樂部。登陸火星是個令人垂涎的獎品。火星任務標誌著一國真正致力於研發使人類得以抵達、了解並有朝一日移居遙遠星球的能力。中國的太空科學家已經表達了移居目標。2019年,中國開放首個火星模擬基地。基地位於青海茫崖市,能讓人們在類似火星的環境中生活。

其次,火星是太陽系的類地行星。能夠登陸火星並制定火星太空發展戰略,意味著能夠增強中國的太空基礎設施。中國的火星戰略是其龐大太空後勤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新型基礎設施名單,希望指導政府工作重點和投資方向。中國正在建設真正獨立的太空基礎設施,包括獨立的北鬥衛星系統、月球部署能力、獨立的空間站以及眼下的火星探測任務。

一旦全部完成並對外展示,中國將向世界提供另一套可靠的太空基礎設施,進一步爭奪全球太空領導地位。

再次,登陸火星將提高中國的自動深空探索能力。由於火星上存在大氣層,因此著陸器需要配備隔熱罩、降落傘和推進器,以便在降落火星表面時減速,所有這些功能都必須實現自動化。此外,地球與火星進行一次通信需要等待約40分鐘,也就是說火星車將必須具備高超的自動化性能,必須具備自主決策能力。

假如中國成功實現火星著陸,著陸器成功釋放太陽能火星車,且火星車通信系統完好無損,能夠按計劃在90個火星日裡正常運轉,那麼中國將成為除美國外唯一完成這一系列壯舉的國家。

第四,中國相信,首次獨立嘗試火星任務就實現全部三大成就(包括環繞、著陸和巡視火星)將產生令人折服的效果,標誌著中國空間科學領域走向成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葉培建2016年接受採訪說:「雖然我們不是第一個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亞洲國家(印度2014年成為首個向火星發射軌道飛行器的亞洲國家),但我們希望從更高起點開始。」按照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說法,「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個任務」將是前所未有的壯舉。

第五,中國希望成為深空知識探索領域的有力競爭者。中國的火星車將攜帶總共6種載荷,其中包括可以描繪火星地下狀況、甚至探尋永久凍土跡象的探地雷達。「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將成為首批攜帶探地雷達執行任務的火星車。

中國的火星任務是其宏偉太空基礎設施計劃的一項內容,旨在到2049年獲得太空主導地位。火星任務既增強了中國的太空技術能力,又提高了中國太空計劃的威望、聲譽及信譽。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在同步投入月球探索與深空探索能力。

相關焦點

  • 美媒:中國人為何要前往火星?天問一號和美國毅力號將實現新壯舉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導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7月14日發表署名娜姆拉塔·戈斯瓦米的題為《中國為何要前往火星》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2020年是執行火星任務的理想年份,因為今年地球與火星的距離比較近。這樣的機會每26個月出現一次,使我們能以較少的時間和燃料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三個火星任務會在7月中旬至8月成行:美國「毅力」號探測器、阿聯「希望」號探測器和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國為什麼要投資火星任務?火星任務與中國的長期太空戰略及目標有什麼關係?首先,對中國來說,到達火星是檢驗任何太空強國的一大標準。
  • 中國為何要去火星?美媒: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7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為何正前往火星? 2020年是開展火星探測任務的最佳年份之一。那中國為何對此投資,這與其長期太空戰略和目標又有何關係?首先,對中國來說,前往火星是任何太空大國都要達到的全球太空基準之一。成功探測能令其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登陸火星是令人垂涎的獎品。若干國家夢寐以求,但成功者寥寥。其次,火星是太陽系內最類似地球的行星。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美媒:中美火星探索競賽打響,美憂心喪失領先地位
    本次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發射的探測器,要通過一次任務實現著陸,巡視以及火星環繞,雖說難度係數非常高,但幸運的是中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可就在我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的一個小時後,美國媒體卻報導出一則消息,聲稱中美火星探索競賽就此打響。美國媒體指出,在中國發射長徵五號火箭的前後數天內,美國也準備將太空飛行器運往火星。
  • 中國為何要去火星?美媒: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
    首先,對中國來說,前往火星是任何太空大國都要達到的全球太空基準之一。成功探測能令其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登陸火星是令人垂涎的獎品。若干國家夢寐以求,但成功者寥寥。其次,火星是太陽系內最類似地球的行星。
  • 美中火星探測器同月升空,美媒:火星探索將成為兩國競爭新舞臺
    【南方+7月26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在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也將在7月30日發射升空。美媒認為,美國和中國都在7月開始新的火星探索任務,為兩國間的競爭建立了新的舞臺。
  • 美媒稱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或是中國人
    今年的7月20日正值美國阿波羅登月50周年,近來的美國媒體除了圍繞紀念阿波羅登月計劃50周年大作文章、回味四五十年前美國登月的輝煌外,就是在感嘆美國太空人何時會再次登上月球,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會是哪國太空人等等。
  • 美媒:NASA「奧德賽」火星探測器捕捉到火衛一新圖像
    參考消息網6月11日報導 美媒稱,太陽系中有200多顆衛星,包括環繞火星飛行的火衛一和火衛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奧德賽」火星探測器日前捕捉到了火衛一的新照片,使人們對這顆天然衛星有了新的認識。
  • 中國人為啥要去火星?
    ▲路透社報導:美欲修改法規切斷華為晶片供應(圖片來自環球網)我們的歷史書上,這樣的教訓已經足夠多,足夠慘痛,中國錯過了過去,絕對不能錯過未來!我們現在抱怨祖先放棄海洋,絕對不能讓後代抱怨我們放棄太空。2中國人不會放棄太空,也從未放棄太空。
  • 美媒: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何是玉米而非大米?
    原標題:美媒: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何是玉米而非大米?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5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什麼是玉米,而不是大米?長期以來,大米都是中國飲食的一種文化符號。大米最早由亞洲農民於8000年前開始種植,目前它已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主食之一,並且是中國種植面積最廣的農作物。
  • 飛向火星,中國這樣的方式前所未有!美國人:中國人表現相對克制
    一次性完成進入火星軌道、著陸並讓漫遊車在火星上前進,這樣的探測火星方式在人類過去探測火星的歷史中前所未有。這並不僅僅是將多次任務集中一次完成那麼簡單,這意味著重大的技術突破。美國媒體在報導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時指出,雖然中國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方式,但相比美國宇航局(NASA)一向高調、大張旗鼓的方式不同的是,中國人的表現相對克制。
  • 評析美媒「涉港」文章——《有了安全法,誰來為香港民主而戰?》
    導語:評析美媒「涉港」文章——《有了安全法,誰來為香港民主而戰?》近日,中國香港「港獨」分子認罪坐牢、4名反對派議員被剝奪資格、15名反對派議員威脅政府不成,被剝奪議員資格等,和香港和「港獨」有關的事情,在國際上引來不少關注。其中,就有美國來湊熱鬧。
  • 熱點|美媒:為何紅色代表共和黨,藍色代表民主黨?
    熱點|美媒:為何紅色代表共和黨,藍色代表民主黨?新華社美媒稱,在所有2020年的選舉地圖上,顏色表徵方案很明確:紅色代表共和黨,藍色代表民主黨。但是這種關於色碼的普遍共識從何而來?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日報導,這相對來說是一種新情況。
  • 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  火星是人類可以探索的距離地球較近的行星之一,人類如果想要衝出地月系統到達下一個行星,理論上應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
  • 美媒稱長徵九號比肩土星五號 令獵鷹重型火箭相形見絀
    美媒稱長徵九號比肩土星五號 令獵鷹重型火箭相形見絀  核心提示:報導稱,長徵九號的研製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其設計方案也在不斷更新和修改,不過其最終目標是打造出一款比肩土星五號並將中國人送上月球的火箭。
  • 俄媒文章:中國以航天速度打造太空強國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12月18日發表了題為《下一步是火星——中國在太空領域挑戰美國》的文章,作者為俄羅斯《勞動報》觀察家米哈伊爾·莫羅佐夫,文章認為,莫斯科時間12月16日,攜帶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安全著陸。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
  • 日媒搞不懂,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
    據人民日報援引日《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學界正在探討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何日本不再吸引來自全球的科研人才,甚至連本國的優秀學子都留不住。日媒搞不懂的點在於,明明自身科技領域更優秀,為何人才更願意前往中國呢?可事實是,雖然我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勢頭很猛,但日本由於出發得早,仍具備一定優勢。
  • 俄媒文章:中國以航天速度打造太空強國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12月18日發表了題為《下一步是火星——中國在太空領域挑戰美國》的文章,作者為俄羅斯《勞動報》觀察家米哈伊爾·莫羅佐夫,文章認為,莫斯科時間12月16日,攜帶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安全著陸。
  • 美媒腦洞大開:中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會不會演變成載人火星飛船?
    《大眾機械》發表文章稱,中國上周成功試射了神秘的新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文章援引《南華早報》的報導稱,這次發射的信息極度保密,可能是為了隱藏其採用的尖端技術。文章稱,《南華早報》引用了一位消息人士的觀點,他認為新飛船有點像美國實驗性的X-37B太空梭。
  • 美媒:看不懂中國,90多國都無法阻攔,「沙漠新村」或將誕生!
    「文/牛奶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因為有夢,所以勇敢出發,選擇出發,便只顧風雨兼程。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一條條筆直的街道乾淨寬敞,附近的小河水清澈,柏油馬路又亮又長,孩子們打鬧的嬉笑聲迴蕩在耳旁。
  • 《中國火星紀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火星探索和科幻能力
    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行星。因為在現實中,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發射無人科考飛船前往火星。最終,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這三艘無人飛船成功升空,組成星際艦隊駛向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