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發射
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長徵5號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箭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引發了全球的關注,美國人聲稱,這是中國一次大膽飛越:將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漫遊車一次性發射到火星。
中國是探測火星的後來者,亞洲另外一個大國印度在2013年就成功地發射了一個火星探測器,為什麼中國的火星任務更讓全球廣泛關注?
相對而言,雖然在此前,已經有多個國家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但是真正擁有獨立火星探測技術的只有中蘇兩國,蘇聯解體之後,繼承蘇聯大部分科技遺產的俄羅斯並沒有展現出在深空探測上的技術優勢。
而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遭到美國為首西方以及俄羅斯在航天航空領域的技術封鎖,獨闢蹊徑走出了自己的技術路線。毫無疑問,過去數十年,中國在探索太空的發展讓人矚目,載人航天、北鬥導航、史無前例的探測器登陸月背,以及這一次前所未有的方式探測火星,都讓更多的航天科學家為之驚嘆。
之所以稱中國這一次探測火星是「前所未有」的方式,是因為這一次長徵5號發射一次性攜帶了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漫遊車,飛行器將圍繞火星軌道飛行探測火星,並充當著陸器和漫遊車的中繼衛星與地球通訊。著陸器和漫遊車將在抵達火星軌道之後的數月內著陸火星表面,進行地質、輻射等星體科考工作。
一次性完成進入火星軌道、著陸並讓漫遊車在火星上前進,這樣的探測火星方式在人類過去探測火星的歷史中前所未有。這並不僅僅是將多次任務集中一次完成那麼簡單,這意味著重大的技術突破。
美國媒體在報導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時指出,雖然中國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是前所未有的技術方式,但相比美國宇航局(NASA)一向高調、大張旗鼓的方式不同的是,中國人的表現相對克制。這似乎是中國人的習慣,更喜歡用行動來說明,而非逞口舌之強。
美國人形容道: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計劃就像是打造一輛豪華轎車,花哨,奢華,不缺錢。而中國則是打造一輛實用型轎車,沒有什麼花裡胡哨的東西,但是高效實用。
但是毫無疑問,即使如此低調,中國人還是引發了全球的關注。美媒報導稱,中國在做的事情,是除了美國之外全球其他國家都做不到的事情。
萬衛星院士
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發射之際,美國人也注意到中國人的一個遺憾,那就是作為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的締造者之一,萬衛星院士在「天問一號」發射前的5月20日病逝,年僅62歲。
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備受歡興鼓舞之際,為萬院士逝去的悲傷也同時逆流成河。萬院士為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竭盡畢生全力,贏得中國在浩瀚宇宙中的砥礪前行。
為什麼中國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及俄羅斯全面技術封鎖下取得如此矚目的成績?正因為有了萬院士這樣許多的中國科學家在竭盡全力的探索和奉獻!(風聞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