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地核物質向地幔「洩漏」
內外核、上下地幔,最外面是地殼這樣的結構,內熱外冷,各層都有各自的環境。一份新研究發現,地球內核裡面的物質在過去25億年裡不斷「洩漏」到地幔層,有的甚至達到地殼表層。 地心與地幔交換物質嗎?
-
地幔條件下的鈣鈦礦科學家開始首次測量,地幔研究將進入新的時代
我們在研究宇宙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地球的研究,因為地球是我們生存的港灣,這裡的一系列秘密,人類應該徹底的掌握,這樣我們才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近幾年宇宙探索方面人類取得很多的進展,可是對於地球的研究,成果並沒太多,這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
科學家發現既是固體又是液體的物質!
世界並不是所我們看到的那樣,有板有眼,而是以一種不確定的概率幅存在,必須有我們人類意識的參與,世界才真正存在。好吧,越說越玄了,今天剛剛傳來的消息說,愛丁堡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安德烈亞斯·赫爾曼博士領導的最新研究,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物質狀態——薛丁格的鉀,它在一定的條件下,既是固體,也是液體,而且這樣的元素可能多達60多種。
-
稀有而極端的第六種物質狀態
你可能從很早之前就知道三種最常見的狀態——固體、液體和氣體。在地球表面,這三態隨處可見,巖石是固體,水是液體,而我們呼吸的空氣是氣體。三種狀態在溫度和壓力的作用下可以相互轉換。但這顯然不是故事的全貌。如果用足夠的能量轟擊原子,把它的電子踢開,就能創造出電離等離子體,這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詳見《神秘而強大的第四種物質狀態》。)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地幔位於地殼和熔融態鐵質地核之間,是厚厚的高溫固體巖石層,它是地球體積和質量都最大的一層,佔了地球體積的三分之二。地下30千米往下都屬於地幔,其厚度達2,900千米。 如果要真正做到了解地球的地幔,你就必須應該知道以下的6件事。1.
-
為什麼地幔物質會跑到地殼上來?
在軟流圈以上的一部分地幔,和地殼一起由剛性的巖石組成,叫做巖石圈。地幔中包含著許多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蛻變時,放出大量的熱能。假如這些放射性元素在地幔中是均勻分布的話,地幔各部分的熱景也就基本相等,地幔物質就不會產生流動。然而,放射性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地方較少,放射出來的能量較低;有的地方放射性元素較為集中,它所放出的熱量較大,就成了熱源中心。
-
世界十大極端物質 讓沙子燃燒的易燃物
    12月18日消息,「極端」一詞,指處於邊緣的物事或臨界狀態,這些事物以其極端性撼動著我們的三觀,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比自然界玉米糖漿糖分高三倍,或具有自然界找不出的顏色。下面,是世界十大極端物質,一起來看看吧!
-
地幔運動是怎麼回事?會形成些什麼物質?
地幔示意圖 構造 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加快的層(莫霍面),巖石圈(巖石圈指地殼和上層地幔頂部)以下稱為軟流層(Asthenosphere),推測軟流層是由於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放熱,使巖石高溫軟化,並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巖漿(Magma)的發源地
-
極端條件磁共振用戶交流會召開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召開2018年度極端條件磁共振用戶交流會。本次會議旨在依託強磁場中心獨有的「極端條件磁共振」平臺,加強同外部用戶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在高場、多頻、低溫等極端條件下電子自旋共振(ESR)和核磁共振(NMR)的方法發展和應用。
-
Nature:克拉通地幔物質遷移引發的大陸裂谷帶深部碳聚集
然而,近年來人們愈發認識到大陸裂谷和大陸巖石圈是地球深部碳循環中不可忽視的一環(Foley and Fischer, 2017):經過地幔柱物質或富碳熔體(與俯衝、地幔對流等過程有關)的長期交代,大量的碳被封存於大陸巖石圈地幔中,使其成為地球重要的深部碳儲庫;而在大陸裂谷期(continental rifting),貯存在大陸巖石圈中的碳可通過在火山和張性斷裂附近發生的去氣作用(degassing)
-
中國科大在地球深內部物質和結構異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孫道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合作,發現俯衝至下地幔的洋殼物質具有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異常依賴於深度,能夠很好地解釋地震學觀測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體和大尺度高速異常體,表明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
-
美國斷層冒出氦物質,科學家:來自地幔
在科學中,美國沿岸的地震斷層十分的多,小地震的規模也是在不斷的增加,根據地質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位於洛杉磯盆地,驚奇的發現了神秘物質,地幔洩漏的氦氣現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地區,一些比較深的地點顯示出了高水平的氦-3 (氦-3)物質。
-
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長650公裡,深度地幔物質爆發出來!
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長650公裡,深度地幔物質爆發出來!最近,科學家們在火山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他們第一次發現地下650公裡深的地幔層中的熔融物質也可以從地表噴發,目前它噴射的熔巖管道有650公裡長目前地質學家在百慕達群島的一座死火山上發現了第一個證據,即地球兩極深處也存在熔融物質,距離地球表面約400至650公裡。位於地幔與下地幔之間的過渡區。
-
研究證實:鑽石含有遠古海水鹽類沉積物質
之所以這樣認為或許是因為鑽石是具有10億多年歷史的突變體巖石,它們在地球深層地幔經受了多次擠壓壓力和灼熱溫度的考驗,但事實上鑽石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神奇。不管怎樣,一大塊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結晶形成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事實上鑽石形成時間太長了,以至於科學家對其如何形成的並不確定。一種流行理論認為,當海床板塊層(海洋板塊的一部分)在大陸板塊之下研磨,期間會形成鑽石。
-
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巖石圈對青藏高原東南向深部弱物質流阻擋作用的大地電磁證據作為物質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夾持於四川盆地和東喜馬拉雅構造結之間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地區既是檢驗和理解陸內巖石圈變形機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側向生長過程、研究高原與鄰區相互作用的關鍵地區(圖1)。
-
中子星中的夸克物質
中子星內部的「細胞核」是一種不尋常的物質,由稱為夸克的亞原子粒子組成。 物理學家通過分析2017年8月中子星碰撞期間形成的引力波(符號GW170817)收集了新數據。數據顯示,中子星的核心密度非常高,以至於原子核不再存在,而是集中在夸克物質上。這是認識極端分子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除了固體,液體,氣體,還有5種物質形態
物質的物理狀態有許多種,最基本的是固體、液體和氣體。但除此之外,您還聽說過其它哪些物理狀態?小編在這裡介紹一些大多數人可能不太熟悉的物理狀態。固體在固體中,基本粒子的動能很小,只有微弱的振動,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緊密地堆積在一起,並保持著固定的空間關係。根據基本粒子排列是否有序,固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晶體和非晶體。舉例來說,冰和金屬都是有序的晶體固體;玻璃、大部分聚合物和煤炭是無定形固體。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物質的溶解性》說課稿
本節課主在前兩節的基礎上,定量研究溶質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節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線兩個方面的內容。在「溶解度」部分介紹了物質的溶解度與溶劑和溫度的關係說明了物質在一定溶劑和溫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並以此得出了固體溶解度的概念。
-
管道650公裡長,深埋地幔物質從地表噴發出來,科學家第一次發現
當地底下含揮發性氣體的矽酸鹽被高溫高壓成熔融狀態後,它就會通過薄弱地面衝出來形成噴發的火山。有資料顯示,全球有2500多座火山,死火山有2000座,活火山有500多座,大多活火山都集中在環太平洋火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