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溫室氣體控制能力比預想更大

2020-12-0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大氣網訊:甲烷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在100年的時間跨度裡,這種溫室氣體的吸熱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在過去的3個世紀裡,排放到大氣中的甲烷增加了大約150%,但是研究人員很難確定這些排放的源頭。

而且隨著全球變暖,科學家擔心大量甲烷將從北極永久凍土層和深海釋放出來,使地球進一步變暖。

但兩項新研究似乎給人們帶來了希望:首先,遠古時代的大量甲烷被快速釋放是不太可能的。第二,人類似乎是現代甲烷排放的一個更大的來源,這意味著人們對大氣中有多少溫室氣體有更大控制權。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古甲烷研究負責人、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地球化學家Michael Dyonisius說。

「釋放多少甲烷、以什麼速度釋放、釋放多長時間,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冰芯形成之前的地質年代,甲烷對全球氣候波動的重要性是一個謎。」英國利物浦大學環境學家Joshua F. Dean在《科學》同期發表的觀點文章中寫道。該新研究顯示,甲烷水合物和永久凍土帶的甲烷排放量或許不如現代來源。

沉睡的「魔咒」

甲烷有兩種主要來源:生物和地質。生物甲烷可以從腐爛的植物和打嗝的牛身上釋放出來,而地質來源包括化石燃料的自然滲漏,以及天然氣和煤礦作業的洩漏。土壤中的永久凍土層和海洋深處的甲烷水合物是古代碳的大型儲藏庫。隨著土壤和海洋溫度的升高,這些倉庫有可能被破壞,從而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但是這些甲烷真的會進入大氣層嗎?

當植物死亡時,它們在土壤中分解成碳基有機物。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有機物中的碳會凍結並被捕獲,而不是釋放到大氣中。這就形成了永久凍土層,這些土壤即使在夏天也會持續凍結。永久凍土層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

除了有機碳外,永凍層中還有大量的冰。當永凍層在不斷上升的溫度下融化時,底層的土壤被浸滿了水,這有助於創造低氧條件,這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消耗碳和產生甲烷的完美環境。

另一方面,甲烷水合物主要存在於大陸邊緣的海洋沉積物中。在甲烷水合物中,水分子籠把甲烷分子困在裡面。甲烷水合物只能在高壓和低溫下形成,所以它們主要存在於海洋深處。如果海洋溫度升高,那麼甲烷水合物所在的海洋沉積物的溫度也會升高。水合物會不穩定,進而分解並釋放出甲烷氣體。

「即便其中的一小部分迅速不穩定,在甲烷被轉移到大氣中後,就會產生巨大的溫室效應,因為甲烷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溫室氣體。」羅徹斯特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教授Vasilii Petrenko說,「人們真正擔心的是,隨著氣候持續變暖,大量的碳從這些儲存地釋放到大氣中。」

《中國科學報》從羅徹斯特大學獲悉,Dyonisius和同事研究了上一個時期的甲烷排放,該時期部分類似於今天的地球變暖。結果表明,即使這些巨大的天然儲存庫釋放出甲烷造成了氣候變暖,但實際上只有很少的甲烷進入了大氣中。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古老的時間膠囊

為了確定在變暖的條件下,從古代碳沉積物中釋放了多少甲烷到大氣中,Dyonisius和同事從南極洲泰勒冰川鑽取冰芯。這些冰芯樣本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它們含有微小的氣泡,氣泡中含有少量的古代空氣。研究人員從氣泡中提取出古代空氣,然後研究其化學成分。

該研究測量了地球末冰期(15000至8000年前)以來的空氣成分。Dyonisius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段時間與今天地球從寒冷狀態進入溫暖狀態的時間類似。但在最後一次冰川消退期間,這種變化是自然的。現在,這種變化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我們正從一個溫暖的狀態走向一個更溫暖的狀態。」

通過分析樣本中甲烷的碳—14同位素,研究小組發現,古代碳庫的甲烷排放量很小。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今天,這些舊的碳儲藏庫不穩定並讓氣候迅速變暖的可能性也很低。而且,由於自然「緩衝」,釋放的甲烷不會大量進入大氣。

以甲烷水合物為例,如果被釋放到深海中,大部分甲烷在到達大氣之前就被海洋微生物溶解和氧化。如果永久凍土中的甲烷在土壤中足夠深的地方形成,它可能被以甲烷為食的細菌氧化,而永久凍土中的碳可能永遠不會變成甲烷,而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出來。

不過,數據還顯示,在末次冰川消退期間,溼地的甲烷排放隨著氣候變化而增加,而且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溼地的甲烷排放很可能會繼續增加。

即便如此,Petrenko表示,「目前人為排放的甲烷比溼地排放的多出兩倍,我們的數據顯示,為了應對未來的氣候變暖,不需要擔心古老碳庫會釋放大量甲烷,而應更加關注人類活動釋放的甲烷。」

「我們的結論之一是,需要更多地關注人為甲烷排放,而不是自然的『饋贈』。」 Dyonisius說。

人類甲烷排放被低估

Petrenko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Hmiel及同事,通過測量古代空氣樣本中的甲烷含量發現,科學家大大低估了人類通過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控制氣候變化的一個關鍵目標。

「對化石燃料行業實施更嚴格的甲烷排放法規,將有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減輕未來的全球變暖,其程度超出此前的預期。」Hmiel說。

甲烷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第二大人為因素,僅次於二氧化碳。但是,與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吸熱氣體相比,甲烷的「壽命」相對較短——平均只有9年,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約為一個世紀。

「如果我們今天停止排放所有的二氧化碳,大氣中的高二氧化碳水平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如果我們改變目前的甲烷排放,效果將更快反映出來。」Hmiel說。

研究人員從格陵蘭島收集了冰,以估計現代大氣中的甲烷有多少來自於開採作業和管道洩漏,又有多少來自於地球的自然地質滲漏。由於這兩種類型的甲烷都不含碳—14,科學家將19世紀70年代的甲烷含量與化石燃料時代的甲烷含量進行了比較。

數據顯示,19世紀70年代,不含碳—14的甲烷水平要低得多。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現代甲烷的地質來源比以前估計的要小得多,而且甲烷的大量增加來自人類。他們估計每年地質甲烷排放量約為160萬噸,大大低於最近估計的每年3000萬至6000萬噸。

「從長遠來看,甲烷水合物和永久凍土帶是向大氣排放甲烷的巨大潛在來源,不受限制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它們不穩定。這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推動古老甲烷持續排放到大氣中,導致進一步的變暖。」Dean告訴《中國科學報》。

無論如何,Hmiel認為這是個好消息。「數據確實有積極的含義:大部分甲烷排放是人為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減少排放,就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並未下降,反而還在增加,自2000年來已經增加了約20%。如果各國不採取有效行動,排放量有可能在2020年達到580億噸。報告稱,即使所有國家都依照最為嚴格的規則,到2020年仍將有80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差距,這比去年的評估多出了20億噸。
  • 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方案建議
    這些工作為開展和實施協同控制政策提供了依據。一是開展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效應的機理研究。相關科學研究發現,溫室氣體與傳統汙染物在大氣中存在相互作用的關係。比如,根據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的相關研究報告,地球氣候變化歸因於過去的150年中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中的積聚,而平均溫室效應氣體造成的潛在熱效應的40%被某些氣溶膠(或氣溶膠與雲的混合體)抵消。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真的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並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提高到能源消耗量的15%左右。它還確定了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但事實上,中國仍將嚴重依賴煤和其他礦物燃料,為迅猛增長的經濟提供能源。煤仍佔中國主要能源消耗的70%左右。目前在全國,一周就建成超過一家燒煤的電站。
  • 人類不背鍋!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溫室氣體增加與人類的關係
    大氣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嗎?   是的,工業化時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的升高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事實上,觀測到的大氣CO2濃度的升高並不代表人類活動的所有排放量,它只佔1959年以來人類活動排放的CO2的55%。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現將《「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我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任務,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具有重要意義。低碳試驗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園區,推廣一批具有良好減排效果的低碳技術和產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3.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綜合運用規劃、立項、環評、能評、要素控制等手段,完善項目審核聯運機制,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汙染行業過快增長。
  • 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全文)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北極星節能環保網獲悉,《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已經印發。全文如下: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現將《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對人類發展高度負責—解讀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對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解讀中國出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劉錚、江國成、張辛欣)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在即,中國政府26日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溫室氣體也是一種氣體,它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最常見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水蒸氣、甲烷、一氧化氮和臭氧。一些溫室氣體天然地存在在大氣中,但是一些溫室氣體則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而被排放到大氣中的。人類向大氣排放最多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比如,開車、燒飯都會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許許多多的工廠更是二氧化碳最大的來源。
  • 我國初步具備主要溫室氣體含量全球監測能力
    李昌興表示,各站溫室氣體濃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黑龍江龍鳳山站地處東北平原,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最低;北京上甸子和浙江臨安分別處於京津冀、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其中浙江臨安站因受到農業排放、工業排放等雙重影響,甲烷濃度最高。李昌興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總量排放最大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 ...天水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貫徹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6〕61號)、《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甘肅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發〔2017〕15號),確保完成「十三五」天水市低碳發展目標任務,有效控制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根據《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相關專項規劃及我市實際,制訂天水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 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知識
    ,還有其他5種溫室氣體。學者表明:在大氣中任何能吸收和釋放紅外線輻射給地球保溫,並使地球變暖的氣體,統稱為溫室氣體。氫氟碳化合物(HCF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也是溫室氣體,而且引起溫室效應的能力非常強,但由於管控得當,如今它們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 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對2019年度未完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評價...
    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對2019年度未完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地區進行約談 作者:汪永為    編輯:李晴    來源:本臺全媒體資訊中心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12月25日,北京大學發布《中國汽車空調HFCs製冷劑減排綠皮書》,明確了我國汽車空調行業製冷劑的減排潛力和可供選擇的替代方案,為我國儘早開展HFCs控制提供了決策支持。  HFCs是目前唯一一類世界各國都設定了減排時間表的溫室氣體。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為什麼溫室氣體會使地球變暖
    【學員問題】為什麼溫室氣體會使地球變暖?  【解答】地球變暖是由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的。溫室氣體之所以能夠使地球產生溫室效應,是因為不同波長的熱輻射通過溫室氣體時,其吸收程度大不相同。  地球的熱量來自太陽。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系短波輻射,而地球表面向宇宙發出的熱輻射系長波輻射。
  • 英國專家警告:溫室氣體「正反饋」啟動!
    現在來自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的新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溼地和永久凍土正帶來巨量的天然溫室氣體排放,這使得人類需要更努力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夠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2015年,世界近200個國家共同籤署了巴黎氣候協議,旨在使「全球平均溫度升高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2°C以下,並努力將溫度升高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
  • 溫室氣體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海洋?
    海洋佔據整個地球的三分之二,製造了接近一半人類呼吸所需要的氧氣,調節著我們的氣候,同時來自海洋的「美味食物」貢獻了人類20%的蛋白質需求量。人類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海洋發生的一切我們似乎並不那麼關心。相較於渺小的人類,海洋浩瀚無垠,所以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活動並不能影響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