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變地球,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

2020-11-23 澎湃新聞

核心閱讀

「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

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地球科學家認為,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原因在於它的「內秀」。

挺進「深地」,探究地球演變機理,找到宜居的秘密,才能將地外行星收入囊中。

「深地」時常空降驚喜:

一座巴西火山噴發,「吐出」成堆鑽石,研究發現,鑽石來自地幔;

一塊地球同時期的隕石「露富」,有研究預測,地核中存儲了超過全球儲量99%的黃金;

……

相比寶藏,更令科學家心醉的是地球內部有它宜居的秘密,這將成為徵服宇宙的起點。

隨著科技實力的大幅躍升,探秘地心的計劃正在變成事實。各國雄心勃勃,世界主要大國均對「深地」探測與地球宜居性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

中國的地球科學家們也正在推進「深地」科學研究,他們通過對地幔、地幔過渡帶、核幔邊界甚至更深的地核研究,來深度解析地球,研究地球如何通過幾十億年的演變變得宜居。他們認為,只有懂得地球內部發生了什麼,才能在地外空間尋找到宜居星球。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地球是個「雙子座」

明麗的藍色,不慌不忙地旋轉……太空人眼裡,地球寧靜瑰麗;

沉穩山巒、斑斕靜秋、廣袤大地、無垠大海……地表居住者眼裡,地球固若金湯、沉穩矯健;

俯衝、跳變、噴薄、粘滯……在深地研究者眼裡,地球簡直是名「跑酷」選手,它的運動形態不僅多樣,還極具變化。

哪個是最真實的地球?地球其實是個「雙子座」,表面的沉穩是「假象」。

「它的動是與生俱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徐義剛研究員說,地球自形成之始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逐漸從相對均一、熾熱的行星演變成具有良好層圈結構、生機勃勃的宜居星球,其根源在於擁有活躍的地球內部。

「地球如果不動,它就死掉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李忠海說得更直接。

地球的動,帶來了活力,帶來了四季分明,但地球的動遠不止帶來了「風、花、雪、月」,在地表之下,地幔、地核的運動才是地球生機盎然的源泉。

最初的地球、火星、金星十分相似,到了40億年—35億年前它們開始分道揚鑣:

金星發生了失控的溫室效應,它的表面溫度高達470攝氏度;

火星發生了失控的冰室效應,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攝氏度,大氣密度相當於地球的1%;

而地球,最終擁有了充足的含氧大氣,和生物接受範圍內的相對恆定的表面溫度。

地球發生了哪些變化?徐義剛舉了個例子,在大約二三千萬年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00ppm下降到500ppm(人類在二氧化碳濃度為1000ppm時開始感覺睏倦)。

「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本應導致全球溫度的下降,但事實上那時全球的溫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徐義剛說。

「自相矛盾」的現象接二連三地出現。例如,現在普遍認為地球上的氧氣是由海洋微生物釋放而來,但從30億年前海洋中已經有藍細菌和產氧的光合作用,而大約25億年前地球大氣才開始出現可觀的氧氣。

「地球表層系統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但難以回答多個矛盾事實出現的原因。」徐義剛說,「探究未解之謎,我們不能忽略地球深部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元素儲庫!」

儲存、運轉、釋放、運轉、再儲存。地球內部在「跑酷」!跟著一起的,還有各種生命重要元素發生著流轉。或許,上述沒有帶走熱量的二氧化碳轉向了地球內部,而地球本身的反應維繫了整個溫度的平衡。

「『深地』與淺表的聯動機制正成為新的學科制高點,各國競相布局,均在爭取率先突破」

學術界開始意識到,地球內部碳、氫、氧、氮等生命元素的動力學過程,深刻參與了整個地球生命的循環。

「『深地』與淺表的聯動機制正成為新的學科制高點,各國競相布局,均在爭取率先突破。」徐義剛說。

2016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美國地質學會聯合發表的《21世紀的大地構造:一個宜居行星的動力學》白皮書中指出,「深地」過程及其與生物圈和大氣圈的相互作用在維持地球宜居性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美國Sloan基金會和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也先後啟動了「深部碳觀測」全球重大研究計劃和「揮發份、地球動力學和固體地球控制宜居地球」重大研究計劃。

在美國研究理事會發布的諮詢報告中,早期地球和地球內部動力及其與淺部的聯繫被列為重點關注方向。

全球起跑,中國也不甘落後——

2009年,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的《地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地球深部探測的「入地」計劃拉開序幕;

2016年,科技部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從資源勘探的角度提出深地探索目標,並在完成過程中發展了移動平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裝備等;

不久前,在中國科學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開展的「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框架下,「深地科學前沿科學發展問題戰略研究」(2021—2035)獲批立項,研究將促進地球科學與生物、大氣、行星學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啟迪創新科學思想,孕育新的學科生長點,推動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從跟蹤前沿向開拓前沿的跨越式發展。

此外,科技創新2030國家深地探測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深地重大研究計劃也正在積極部署和組織相關論證工作。

除了鑽孔,科學家還有很多間接方法推算地球運動規律和物質循環路徑

英國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短篇作品《地心烈焰》中,描述了一種生活在「深地」的智慧生物,它們是壓縮態的高密度生命,可以在白熱的巖石間穿行。

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更是把地心世界描繪地栩栩如生、驚心動魄,並刻畫了一條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直達地心的通道。

走向「深地」,小說家發揮想像,想盡各種遁地方案。現實中,和深海探測以及深空探測不同,研究者們無法通過潛艇或者飛船觸達,又該如何研究?

我國科學家們曾提出大膽設想:在中國鑽若干口超過萬米的特深鑽孔。這將使我國的地球科學研究水平提升至國際先進水平。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有很多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地球的運動規律和物質循環路徑。

「地球要運動,誰推著它?」李忠海說,如果它內部沒有一點密度差異,不存在「東重西輕」或「頭重腳輕」的情況,那它是不會動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就像有千萬個「蹺蹺板」。這些「蹺蹺板」的不平衡給地球動力,而蹺蹺板的動力是因為地球內部各圈層之間特性不同、均勻性不同、萬有引力不同。

李忠海解釋說,如果地球流變強度非常強(「蹺蹺板」鏽住了),轉動的應力導致變形很慢,那麼地表的板塊運動基本上不動,沒有新陳代謝,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理解為「死」了。

如果流變強度非常弱,地球像個「散黃蛋」,那意味著地球在固定的驅動力下變形非常快,俯衝板塊呼呼地從地表下去,下地幔也很快跑上來,這樣的地球可能也不會變成現在宜居的狀態。

自上而下的巖石圈板片俯衝和自下而上的地幔柱運動貫穿和影響著整個地幔的各個圈層,這些運動之間的平衡和規律值得探究。

「峨眉山、夏威夷、冰島……都是公認的大地幔柱,它們很像從地幔延伸出來的『直梯』,它們曾經或者正在進行的噴發,會把『深地』的信息帶上來。」南京大學教授李高軍表示,人們通過對這些地區的巖石的採集分析,能夠對深部圈層相互作用的構造過程和動力學機制有所認識。此外,人們還利用地震波的探測,來「傾聽」來自地下的「動靜」。

「最佳論文」引爭議,了解「深地」需要更多探測手段

「做地球研究太複雜了,各個層圈都要涉及。目前掌握的方法和手段仍舊很有限。」徐義剛說,走進「深地」迫切需要技術創新。

我國科學家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較領先的進展。例如金屬穩定同位素示蹤的方法,讓追蹤地球深部「跑動」痕跡逐步可視化。

「我國科學家率先開創鎂—鋅同位素示蹤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曙光說,由於發現海底沉積的碳酸鹽巖與地幔巖石存在著巨大的鎂同位素差異,2012年,團隊率先提出利用鎂同位素揭示地球深部儲存的沉積碳酸鹽巖。

2017年,利用鎂同位素示蹤技術,李曙光團隊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我們發現了我國東部地區出現了鎂同位素異常現象,異常區域恰好與地震層析成像所揭示的西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大陸下俯衝,在地幔過渡帶滯留的俯衝板片分布區完全重合。」李曙光說。

輕鎂(一種異常的鎂元素形態,與碳結合能形成碳酸鎂等物質)「高亮」指示出的一塊地幔猶如拼圖,正好與更深層的地幔俯衝邊緣圍構成的範圍吻合。

正所謂「雁過留痕」。團隊推測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板塊的俯衝把海底的沉積碳酸鹽帶入進入地幔。

如果這是一種模式,那麼,將為「原始地球大氣的大量CO2去哪兒了」「地球走向宜居的減碳和增氧是怎麼做到的」等問題給出線索,並可能由此找到改造火星大氣的方法。

更現實的意義在於,「我們提出監測中國東部休眠火山(如長白山,五大連池等)和郯廬斷裂帶的現代二氧化碳排放量。」李曙光說,碳儲庫在底下,一旦火山爆發將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對溫室氣體含量和氣候產生較大影響。

相關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並獲得了該期刊評選的2019年度最佳論文獎。

這一論文隨後卻受到來自學界的挑戰,有人認為可能是「擴散」的結果,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原有尖晶石(主要成分為鎂鋁氧化物)再結晶的結果。

科學探索總是在爭論中越辯越明。「我們歡迎這樣的討論,推動更進一步的研究。」李曙光說,近期團隊又補做了很多實驗,例如通過鋅的示蹤發現,如果是「擴散說」,那麼鋅鎂應該同步擴散,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

受探測技術手段的限制,如果人類對深空、深海略知一二的話,那麼「深地」仍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切對於礦產能源的技術應用,僅限於地殼一層。一個更形象地比喻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萬米深鑽連雞蛋皮都沒鑽破!

學者們也在逐步探索用模擬的手段替代「親臨深地」的研究。

就在不久前,一個更讓人驚奇的研究發表。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高壓化學研究發現,在180萬米的地下,會發生與地表完全「逆向」的化學反應。當人類拼命在地表尋找製備氫氣的方法時,地下180萬米的環境,卻能夠讓水主動釋放氫氣,留下的氧負離子則進一步氧化氧化物(例如使氧化鐵變成過氧化鐵)。

「需要更強的技術創新,給地球科學家得心應手的手段。」徐義剛呼籲,對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啟迪創新科學思想,孕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在「深地」領域凝聚我國的核心科學研究力量,為國家「深地」和「深空」戰略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原題為《火星變地球,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火星宜居?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  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地球科學家認為,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原因在於它的「內秀」。挺進「深地」,探究地球演變機理,找到宜居的秘密,才能將地外行星收入囊中。
  • 前沿 | 火星宜居?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引言「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竟然是宜居的關鍵在太陽系之中,處於宜居帶的一共有3顆行星,其中孕育出生命的,卻只有地球一顆。地球為何會脫穎而出呢?在過去的科學研究中,科研人員認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適中,才是地球孕育出生命的關鍵,不過,近年來伴隨著系外行星的研究,這個觀點其實也並不完全正確。在最新的觀點中,研究者認為,地球之所以成為生命星球,關鍵在於地球的「內秀」,這是什麼意思呢?地球內部的演化機制,是地球變成宜居行星的基礎。
  • 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一個更形象地比喻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萬米深鑽連雞蛋皮都沒鑽破!  「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 火星金星曾經也像地球一樣宜居嗎?土星木星將來會成為新地球嗎?
    金星比地球進入類地行星序列早上一代太陽時代,正是金星比地球進入類地行星早,所以金星在元素產生上,比地球上的元素周期表上要偏些,所以金星上的硫元素比例比較高,碳素雖然也比例高,但達不到地球碳基生命要求,所以金星從來不是生命的菜,也不會成為宜居星球。
  • 火星跟地球之間異同,成為「地球」的可能性
    火星跟地球都是太陽系之中的行星,而在太陽系之中,火星跟地球是相鄰的兩個星球,地球的兩面分布著金星跟火星,今天大家都知道是溫度比較高的星球,而火星則被稱之為類地行星,其主要原因是火星跟地球之間,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
  • 火星或存在生命?好奇號發現,火星湖泊與地球海洋有相似之處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尋找外星生命、宜居行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主要目標之一。雖然我們暫時還沒找到宜居的行星、外星生命,但是發現了一些疑似具備孕育生命潛力的天體,如離我們地球較近的火星,還有泰坦星、歐羅巴等。
  • 火星未來會變宜居?火星含氧量逐年增加,科學家卻開心不起來
    前段時間科學家從這些已知的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環境相對較好,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適,但由於這些「超宜居」行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超過100光年,現在的科技顯然是沒法到達的。雖然我們暫時還沒辦法抵達這些「超宜居」行星,但是這不會阻礙我們人類實現星際移民的目標,因為在我們太陽系內有一顆潛在的「宜居行星」。
  • 太陽系宜居帶為何只有地球生機勃勃?因它「內秀」
    一個更形象地比喻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萬米深鑽連雞蛋皮都沒鑽破!「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 新知| 金星是曾經的地球,火星是未來的地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金星和火星為什麼不宜居?  「宜居帶」也叫「可居住區域」。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在太陽系,這個地帶位於金星、地球、火星這三顆行星之間。  如何理解太陽系宜居帶?
  • 有關地球的十個未解之謎,實在令人太震撼!
    地球存在的時間遠遠超出了我們整個人類存在的時間,也正因為如此,有關於地球的諸多未解之謎也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儘管科學不斷發展,但畢竟發展水平仍然有限,很多的未解之謎以現有的科學水平並不能給出合力的解釋,下面這些有關地球的十大未解之謎你都知道是什麼嗎?1、地球核心是什麼?
  • 地球不完美了?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我們地球是唯一的宜居家園嗎?科學家認為,這些「超宜居」行星環繞的主恆星比太陽更溫和,所以太陽活動相對較弱,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面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適。看起來,地球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宜居家園了,這些「超宜居」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完美。現在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這是什麼星球呢?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宇宙十大未解之謎宇宙十大未解之謎
    宇宙十大未解之謎 宇宙有多少個銀河系?宇宙中存在地外生命嗎?宇宙之外還會有宇宙或者另外一個相同的地球嗎?人類由猿人進化至今已經有了1400萬年歷史,如今已經成為了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然而在太陽系裡就連太陽也只是銀河系中的一個普通的恆星,更別說地球了。
  • 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星球,地球已不再完美?
    近日,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關於什麼是「宜居星球」,科學家並沒有想去找地球的克隆版,而是確定了「超宜居」標準,以符合潛在的超級宜居性,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地球深處另類人種
    地球已經存在於茫茫宇宙46億年之久,而人類在地球這片神秘的領土上僅僅呆了500萬年的時間。 【第3謎】神秘天書之謎38歲的周永樂到酉陽宜居鎮收購舊貨,從一戶鄉下農家買了一堆古舊書籍。回到家進行整理時,他無意中發現一本線裝的古書十分特別。
  • 地球相似度指數最高的宜居星球,最近被發現了
    仰望星空,尋覓第二個地球,總是一部分人類的黃金夢想。這個夢想正在不斷逼近——天文學家最新發現迄今為止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就在12.5光年外,而且處在宜居帶。6月18日,PHL行星宜居實驗室發布最新成果:距離我們地球12.5光年外一顆紅矮星,圍繞著兩顆類地行星,不僅都處在宜居帶上,而且其中一顆ESI地球相似度指數高達0.94,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像地球的行星。
  • 你想過逃離地球嗎?宜居星球陸續被發現,星球移民計劃或將實現
    逃離地球,前往那片未知的星域一探究竟,或是尋找第二顆宜居星球,拋開在地球上的一切,開展全新的生活,這是20世紀後期鬧得沸沸騰騰的星球移民計劃。在當時,星球移民是一個值得憧憬、帶著人類無限希望的詞語,然而到了今天,這似乎成了人類未來唯一尋求生存的途徑。
  • 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但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
    太陽系的宜居帶我們都說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這個宜居帶是以地球以及太陽的特徵為條件來進行基本判斷的。能量來源是對生命的絕對要求,在此基礎上,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意味著它在產生生命之前,必須滿足許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天體物理學標準。
  • 火星和地球差不多,但地球的生命,能否幫助我們,找到火星生命?
    隨著一系列新的火星探索任務到來,新的線索或將開始浮出水面。在地球上,從撒哈拉沙漠到南極洲冰凍的冰川,生命在很大範圍內得以生存。火星表面與地球其中的一些地方有相似之處,所以如果我們能在地球上的這些地方找到生命,那麼它可能也適合在火星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