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宜居帶為何只有地球生機勃勃?因它「內秀」

2021-01-19 瀟湘晨報

受探測技術手段的限制,「深地」仍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切對於礦產能源的技術應用,僅限於地殼一層。一個更形象地比喻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萬米深鑽連雞蛋皮都沒鑽破!

「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

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地球科學家認為,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原因在於它的「內秀」。

挺進「深地」,探究地球演變機理,找到宜居的秘密,才能將地外行星收入囊中。

「深地」時常空降驚喜:

一座巴西火山噴發,「吐出」成堆鑽石,研究發現,鑽石來自地幔;

一塊地球同時期的隕石「露富」,有研究預測,地核中存儲了超過全球儲量99%的黃金;

……

相比寶藏,更令科學家心醉的是地球內部有它宜居的秘密,這將成為徵服宇宙的起點。

隨著科技實力的大幅躍升,探秘地心的計劃正在變成事實。各國雄心勃勃,世界主要大國均對「深地」探測與地球宜居性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

中國的地球科學家們也正在推進「深地」科學研究,他們通過對地幔、地幔過渡帶、核幔邊界甚至更深的地核研究,來深度解析地球,研究地球如何通過幾十億年的演變變得宜居。他們認為,只有懂得地球內部發生了什麼,才能在地外空間尋找到宜居星球。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地球是個「雙子座」

明麗的藍色,不慌不忙地旋轉……太空人眼裡,地球寧靜瑰麗;

沉穩山巒、斑斕靜秋、廣袤大地、無垠大海……地表居住者眼裡,地球固若金湯、沉穩矯健;

俯衝、跳變、噴薄、粘滯……在深地研究者眼裡,地球簡直是名「跑酷」選手,它的運動形態不僅多樣,還極具變化。

哪個是最真實的地球?地球其實是個「雙子座」,表面的沉穩是「假象」。

「它的動是與生俱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徐義剛研究員說,地球自形成之始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逐漸從相對均一、熾熱的行星演變成具有良好層圈結構、生機勃勃的宜居星球,其根源在於擁有活躍的地球內部。

「地球如果不動,它就死掉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李忠海說得更直接。

地球的動,帶來了活力,帶來了四季分明,但地球的動遠不止帶來了「風、花、雪、月」,在地表之下,地幔、地核的運動才是地球生機盎然的源泉。

最初的地球、火星、金星十分相似,到了40億年—35億年前它們開始分道揚鑣:

金星發生了失控的溫室效應,它的表面溫度高達470攝氏度;

火星發生了失控的冰室效應,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攝氏度,大氣密度相當於地球的1%;

而地球,最終擁有了充足的含氧大氣,和生物接受範圍內的相對恆定的表面溫度。

地球發生了哪些變化?徐義剛舉了個例子,在大約二三千萬年前,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00ppm下降到500ppm(人類在二氧化碳濃度為1000ppm時開始感覺睏倦)。

「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溫室氣體的大量減少本應導致全球溫度的下降,但事實上那時全球的溫度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徐義剛說。

「自相矛盾」的現象接二連三地出現。例如,現在普遍認為地球上的氧氣是由海洋微生物釋放而來,但從30億年前海洋中已經有藍細菌和產氧的光合作用,而大約25億年前地球大氣才開始出現可觀的氧氣。

「地球表層系統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但難以回答多個矛盾事實出現的原因。」徐義剛說,「探究未解之謎,我們不能忽略地球深部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元素儲庫!」

儲存、運轉、釋放、運轉、再儲存。地球內部在「跑酷」!跟著一起的,還有各種生命重要元素發生著流轉。或許,上述沒有帶走熱量的二氧化碳轉向了地球內部,而地球本身的反應維繫了整個溫度的平衡。

「『深地』與淺表的聯動機制正成為新的學科制高點,各國競相布局,均在爭取率先突破」

學術界開始意識到,地球內部碳、氫、氧、氮等生命元素的動力學過程,深刻參與了整個地球生命的循環。

「『深地』與淺表的聯動機制正成為新的學科制高點,各國競相布局,均在爭取率先突破。」徐義剛說。

2016年,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美國地質學會聯合發表的《21世紀的大地構造:一個宜居行星的動力學》白皮書中指出,「深地」過程及其與生物圈和大氣圈的相互作用在維持地球宜居性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美國Sloan基金會和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也先後啟動了「深部碳觀測」全球重大研究計劃和「揮發份、地球動力學和固體地球控制宜居地球」重大研究計劃。

在美國研究理事會發布的諮詢報告中,早期地球和地球內部動力及其與淺部的聯繫被列為重點關注方向。

全球起跑,中國也不甘落後——

2009年,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的《地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地球深部探測的「入地」計劃拉開序幕;

2016年,科技部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從資源勘探的角度提出深地探索目標,並在完成過程中發展了移動平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裝備等;

不久前,在中國科學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開展的「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2021—2035)」框架下,「深地科學前沿科學發展問題戰略研究」(2021—2035)獲批立項,研究將促進地球科學與生物、大氣、行星學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啟迪創新科學思想,孕育新的學科生長點,推動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從跟蹤前沿向開拓前沿的跨越式發展。

此外,科技創新2030國家深地探測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深地重大研究計劃也正在積極部署和組織相關論證工作。

除了鑽孔,科學家還有很多間接方法推算地球運動規律和物質循環路徑

英國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短篇作品《地心烈焰》中,描述了一種生活在「深地」的智慧生物,它們是壓縮態的高密度生命,可以在白熱的巖石間穿行。

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更是把地心世界描繪地栩栩如生、驚心動魄,並刻畫了一條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直達地心的通道。

走向「深地」,小說家發揮想像,想盡各種遁地方案。現實中,和深海探測以及深空探測不同,研究者們無法通過潛艇或者飛船觸達,又該如何研究?

我國科學家們曾提出大膽設想:在中國鑽若干口超過萬米的特深鑽孔。這將使我國的地球科學研究水平提升至國際先進水平。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有很多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地球的運動規律和物質循環路徑。

「地球要運動,誰推著它?」李忠海說,如果它內部沒有一點密度差異,不存在「東重西輕」或「頭重腳輕」的情況,那它是不會動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就像有千萬個「蹺蹺板」。這些「蹺蹺板」的不平衡給地球動力,而蹺蹺板的動力是因為地球內部各圈層之間特性不同、均勻性不同、萬有引力不同。

李忠海解釋說,如果地球流變強度非常強(「蹺蹺板」鏽住了),轉動的應力導致變形很慢,那麼地表的板塊運動基本上不動,沒有新陳代謝,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理解為「死」了。

如果流變強度非常弱,地球像個「散黃蛋」,那意味著地球在固定的驅動力下變形非常快,俯衝板塊呼呼地從地表下去,下地幔也很快跑上來,這樣的地球可能也不會變成現在宜居的狀態。

自上而下的巖石圈板片俯衝和自下而上的地幔柱運動貫穿和影響著整個地幔的各個圈層,這些運動之間的平衡和規律值得探究。

「峨眉山、夏威夷、冰島……都是公認的大地幔柱,它們很像從地幔延伸出來的『直梯』,它們曾經或者正在進行的噴發,會把『深地』的信息帶上來。」南京大學教授李高軍表示,人們通過對這些地區的巖石的採集分析,能夠對深部圈層相互作用的構造過程和動力學機制有所認識。此外,人們還利用地震波的探測,來「傾聽」來自地下的「動靜」。

「最佳論文」引爭議,了解「深地」需要更多探測手段

「做地球研究太複雜了,各個層圈都要涉及。目前掌握的方法和手段仍舊很有限。」徐義剛說,走進「深地」迫切需要技術創新。

我國科學家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較領先的進展。例如金屬穩定同位素示蹤的方法,讓追蹤地球深部「跑動」痕跡逐步可視化。

「我國科學家率先開創鎂—鋅同位素示蹤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曙光說,由於發現海底沉積的碳酸鹽巖與地幔巖石存在著巨大的鎂同位素差異,2012年,團隊率先提出利用鎂同位素揭示地球深部儲存的沉積碳酸鹽巖。

2017年,利用鎂同位素示蹤技術,李曙光團隊發現中國東部上地幔是一巨大的再循環碳庫。

「我們發現了我國東部地區出現了鎂同位素異常現象,異常區域恰好與地震層析成像所揭示的西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大陸下俯衝,在地幔過渡帶滯留的俯衝板片分布區完全重合。」李曙光說。

輕鎂(一種異常的鎂元素形態,與碳結合能形成碳酸鎂等物質)「高亮」指示出的一塊地幔猶如拼圖,正好與更深層的地幔俯衝邊緣圍構成的範圍吻合。

正所謂「雁過留痕」。團隊推測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海水,並以碳酸鹽形式沉積於海底,板塊的俯衝把海底的沉積碳酸鹽帶入進入地幔。

如果這是一種模式,那麼,將為「原始地球大氣的大量CO2去哪兒了」「地球走向宜居的減碳和增氧是怎麼做到的」等問題給出線索,並可能由此找到改造火星大氣的方法。

更現實的意義在於,「我們提出監測中國東部休眠火山(如長白山,五大連池等)和郯廬斷裂帶的現代二氧化碳排放量。」李曙光說,碳儲庫在底下,一旦火山爆發將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對溫室氣體含量和氣候產生較大影響。

相關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並獲得了該期刊評選的2019年度最佳論文獎。

這一論文隨後卻受到來自學界的挑戰,有人認為可能是「擴散」的結果,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原有尖晶石(主要成分為鎂鋁氧化物)再結晶的結果。

科學探索總是在爭論中越辯越明。「我們歡迎這樣的討論,推動更進一步的研究。」李曙光說,近期團隊又補做了很多實驗,例如通過鋅的示蹤發現,如果是「擴散說」,那麼鋅鎂應該同步擴散,但研究顯示並非如此。

受探測技術手段的限制,如果人類對深空、深海略知一二的話,那麼「深地」仍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切對於礦產能源的技術應用,僅限於地殼一層。一個更形象地比喻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萬米深鑽連雞蛋皮都沒鑽破!

學者們也在逐步探索用模擬的手段替代「親臨深地」的研究。

就在不久前,一個更讓人驚奇的研究發表。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高壓化學研究發現,在180萬米的地下,會發生與地表完全「逆向」的化學反應。當人類拼命在地表尋找製備氫氣的方法時,地下180萬米的環境,卻能夠讓水主動釋放氫氣,留下的氧負離子則進一步氧化氧化物(例如使氧化鐵變成過氧化鐵)。

「需要更強的技術創新,給地球科學家得心應手的手段。」徐義剛呼籲,對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的研究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啟迪創新科學思想,孕育新的學科生長點,在「深地」領域凝聚我國的核心科學研究力量,為國家「深地」和「深空」戰略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延伸閱讀

香山會議上的「深地」話題

9月21日,以「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等20多個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共同探討地球深處的科學問題,以及它與地球上萬千生命間的關係。為探討「深地過程與地球宜居性」未來發展方向和重點,會議聚焦地球宜居性的深部調控機制,解析地球宜居環境演變歷程,圍繞地球深部結構和深部引擎、地球物質循環與宜居地球、重大地質事件與宜居地球、地球內外系統的聯繫機制等4大中心議題進行深入討論,以期推動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從跟蹤前沿向開拓前沿的跨越式發展,力爭為國家「深地」戰略提供科學支撐。

氣候變暖是大趨勢還是小迂迴?

沈樹忠(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百年來,地球快速變暖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但由於人類觀察尺度有限,無法判斷當今全球變暖是一個長期變化趨勢還是晚新生代以來持續變冷過程中的一次短暫迂迴。

地球現代海、陸生態系統形成以來已有4億多年,在此期間發生了多次極熱和極冷氣候變化事件,並導致當時全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劇變,這些極端氣候發生的原因以及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是理解當今地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天然窗口」。通過重建高精度海陸生物多樣性、再現環境變化速率和過程,結合現代地球系統進行定量化模擬等方法將揭開極端氣候與生態系統演變之間關係的「窗紗」。

地磁倒轉、漂移,動力來自哪?

潘永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地磁場屏蔽了大量太陽風粒子和宇宙射線,影響著地表生物(蝙蝠、信鴿等)的習性,地磁場也與人類社會活動密切相關,如在全球定位導航、地球物理探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地磁場又是極具變化的,存在地磁倒轉、超靜磁期、地磁漂移、地磁突變等現象。它為什麼變化?變化的驅動力來自哪裡?人類都無從解答。

回答這些科學問題依賴於觀測儀器、技術方法和理論的發展。目前高解析度磁力儀的研製、地磁觀測衛星計劃、計算和數值模擬方法的進步等為探究上述問題提供了機遇。今後應結合實驗、觀測和數值模擬,融合地磁學、地震學、礦物物理學、地球化學、磁流體力學、計算技術等學科手段,研究地磁場起源、變化及其深部動力學信息和淺表環境效應等問題。

雪球事件始末與幕後推手

朱茂炎(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雪球事件是指發生在前寒武紀的多次超級寒冷氣候事件。雪球事件導致赤道附近海陸在內的地球表面完全或者幾乎完全被冰覆蓋。雪球事件的研究是近20年來地球科學最活躍和最具代表性的前沿交叉研究領域。

儘管雪球事件得到大量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和同位素年代學證據的支持,以及多種氣候模型的論證,但是我們對雪球事件的發生過程和發生機制還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是什麼觸發了雪球事件的發生和結束?不同雪球事件的觸發和結束機制是否一致?儘管有假說認為,銀河系星爆引起的星雲冬天可能引起地球雪球事件的發生,但是這一假說的論證目前還難以下手。我們認為,「低緯度超大陸」是雪球事件發生的前提,地球內部過程與雪球事件存在關聯性,例如,超大陸裂解和聚合有關的火山活動觸發新元古代兩次雪球事件起始和結束。(採 寫:記者 張佳星 策 劃:陳 磊)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閩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竟然是宜居的關鍵在太陽系之中,處於宜居帶的一共有3顆行星,其中孕育出生命的,卻只有地球一顆。
  • 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一個更形象地比喻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萬米深鑽連雞蛋皮都沒鑽破!  「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路上。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 月球也在太陽系的宜居地帶,為什麼沒有生命?
    按理說,月球應該和地球一樣,會有生命的存在,但是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研究,發現月球相對於地球來說卻是一片冷清,那為何月球沒有孕育出生命呢?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是太陽系唯一一顆宜居行星,但宇宙中的天體數量驚人,其中有大量的行星就和地球一樣,位於它們所在恆星系的宜居帶上,因此在太陽系之外,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有很多,但並不是所有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就都可以孕育出生命。
  • 火星已邁過太陽系宜居帶,人類為何還想移民火星?其實答案很簡單
    文/仗劍走天涯火星已邁過太陽系宜居帶,人類為何還想移居火星?其實答案很簡單人類如今的科學技術雖然能夠登上太空,但是對於太空的探索和了解依然是非常薄弱的,而太陽系中的行星就已經讓人類煩惱不已了。對於外部星球的探索是人類發展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畢竟人類只有一顆地球,這樣的風險性是人類不可以去冒的。火星是被科學家們公認的,曾經處在太陽系的生命宜居帶中的一顆星球。
  • 地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但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
    如果在某個母恆星附近存在這樣一個區域,它擁有滿足以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顆母恆星擁有一個宜居帶或宜居區。在這個宜居帶裡滿足以上條件的行星是宜居行星,它擁有產生生命的最基本前提。太陽系的宜居帶我們都說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這個宜居帶是以地球以及太陽的特徵為條件來進行基本判斷的。能量來源是對生命的絕對要求,在此基礎上,一顆行星的可居住性意味著它在產生生命之前,必須滿足許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天體物理學標準。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在恆星周圍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水有機會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所以每一顆恆星都有屬於它自己的行星宜居帶。自1995年開始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後,截止至去年的10月,科學家已經確認了4118顆系外行星。
  • 太陽系宜居帶內有三顆行星,為何只有地球有生命?這要感謝木星!
    我們知道,宇宙浩如煙海,茫茫無際,類似地球的行星可以說是以萬億計,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在這麼多的星體中,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並且進化出了人類,這種智慧的生物。到目前為止,這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這也使得地球成了一顆智慧星球,而太陽系也成了一顆有智慧的太陽系。
  • 火星變地球,解鎖地球宜居之謎是關鍵
    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地球科學家認為,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原因在於它的「內秀」。
  • 月球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中,為什麼沒有生命?
    在太陽系核心一點五億公裡處,有兩顆特殊而又普通的天體正在圍繞太陽旋轉,它們被稱作地球和月球。這是兩顆極為特殊的天體,他們在宇宙中,甚至在太陽系中都毫不起眼。然而在那顆蔚藍色的星球之上,卻有著其他天體上難以擁有的景色,那就是生命。地球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唯一擁有著生命的星球,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在漫長的四十六億年地球演化史中,生命已經誕生了至少三十億年。
  • 宜居帶對恆星質量的要求
    比太陽質量更小的恆星光度和太陽光度相比,它的光度會更小,所以這就意味著它們的宜居帶在範圍上更靠近恆星。第二個:對於質量很小的恆星,它們表面的活動反而更強,類似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等,這些高能事件可能對生命產生非常嚴重的威脅,由於行星被母親潮汐鎖定了,所以在它的內部就很難形成磁場來保護自己。從上面的因素可以看出小質量恆星並不比太陽具有更多產生生命的優勢,只有和太陽質量相仿的恆星才更可能是宜居的。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也許,46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這些外星文明就來過我們的星球,但那個時候的地球,剛剛形成,如同地獄一般,到處都是熔巖,你絕對想像不到,在未來的幾億年後,這個煉獄一般的星球,會變得如此生機盎然。相反,距離地球不遠的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金星,更有可能稱為「生命的天堂」,那時的金星,很可能有陸地、有海洋,甚至有生命。在金星最繁榮的時期,它正位於宜居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
  • 如果海王星與地球互換位置,它會變成宜居星球嗎?
    引言:海王星除溫度極低外,似乎無其他明顯缺點,若將它與地球互換位置,它會變成生命星球嗎?它是否也能如地球一般孕育眾多生命?太陽系內有多少顆行星?看到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會斬釘截鐵地回答,太陽系內有八顆行星。
  •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內側邊緣,為何只有它才適合居住?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宇宙是非常廣袤的,但是所有的天體都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遵循著一定的運動規律,一個套著一個的,如地球圍繞太陽系旋轉,太陽系又圍繞著銀河系旋轉,都是小天體圍繞著大天體旋轉的,所以我們是位於銀河系的,
  • 40億年前,地球和金星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根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最新的一篇報導,近日,來自瑞士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早期,地球曾經和金星一樣,大氣中充滿有毒氣體,是一顆擁有「地獄模式」的星球,不過後來伴隨著地球演化,地球又逐漸開始好轉了。
  • 月球也是位於宜居帶的星球,為何卻沒有生命?原來它少了這些
    在過去的數千年裡,它曾經被人類當作神來崇拜,還激發了無數代人的思考,它就是月球。而在我們太陽系核心1.5億公裡處,月球和地球這兩顆毫不起眼的天體,卻都有著其特殊性。地球是我們已知宇宙中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它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在漫長的46億年地球演變史中,生命已經誕生了至少30億年,而距離地球僅僅38萬公裡的月球卻是一片荒涼。
  • 火星宜居?關鍵是解鎖地球深地之謎,中外科學家已經開幹了
    人們對這一壯舉充滿期盼——邁向火星,人類將努力把它改造為宜居家園。  天文學家認為,行星的宜居性取決於它與恆星之間的距離。  但金星、火星和地球同樣位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只有地球生機勃勃?  地球科學家認為,地球成為太陽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原因在於它的「內秀」。挺進「深地」,探究地球演變機理,找到宜居的秘密,才能將地外行星收入囊中。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甚至無需用系外行星來舉例,太陽系內就讓這個夢破滅了!因為八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是肯定處於宜居帶內的,金星也許有些爭議,不過一般認為金星處於宜居帶的熱邊緣,假如地球處在和金星同樣的位置,理論上來看應該也能保持液態水的條件!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生命是宇宙的奇蹟,它的出現不僅對星球的各個屬性要求極高。到目前為止,不論是太陽系還是整個宇宙,人類都沒有在地球以外的世界發現生命的痕跡。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
  • 同樣處於太陽系宜居帶,為什麼金星和火星卻成了人間煉獄?
    在太陽系的幾大行星中,處在宜居帶中的行星就有三顆,分別是地球、火星和金星,而在這幾顆行星當中,目前只有地球適合人類生存和居住。很多朋友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都處於宜居帶中,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海洋和生命,而金星和火星上面卻是一片荒蕪呢?
  • 地球會不會因此離開太陽系的宜居帶呢?
    在上面質能方程中我們說到,質量和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太陽一直在往外釋放能量,也就意味著它在不停地虧損質量。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太陽對地球的引力F=GMm/r,當太陽質量(M)變小時,引力常量G與地球質量m都不會發生變化,所以引力F會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