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生】
對於恆星質量的統計分析,在銀河系裡面質量越小的恆星數量是越多的,質量越大的數量越少,在小質量恆星周圍產生宜居帶的概率應該更高,但是比質量更大的恆星一般來講不去考慮產生生命的可能性,一方面大質量恆星的輻射太強了,另一方面由於質量比較大,恆星的壽命相對來講比較短,可能根本來不及讓生命有長時間進化的過程,但是小質量的恆星壽命可以長到跟宇宙相同。
比太陽質量更小的恆星光度和太陽光度相比,它的光度會更小,所以這就意味著它們的宜居帶在範圍上更靠近恆星。
比如說地球距離太陽是1.5億千米,對於一個0.5倍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這個半徑就會顯著地減小,這會造成兩個不利的後果:
第一個:由於行星和恆星的距離過近,這會使得雙方引力的作用加強導致長期潮汐鎖定,行星始終以同一面面向恆星。
第二個:對於質量很小的恆星,它們表面的活動反而更強,類似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等等,這些高能事件可能對生命產生非常嚴重的威脅,由於行星被母親潮汐鎖定了,所以在它的內部就很難形成磁場來保護自己。
從上面的因素可以看出小質量恆星並不比太陽具有更多產生生命的優勢,只有和太陽質量相仿的恆星才更可能是宜居的。
在系裡面質量最大的兩顆行星是木星和土星,木星在地球軌道之外,木星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由於它的引力特別強,所以在太陽系裡面那些小天體在落向太陽系內部區域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可能是木星的引力,所以木星可以俘獲小天體或者把小天體彈射走,使得地球免於遭受到小行星的撞擊。
1994年著名的彗木相撞,這次事件是一面雙刃劍,在地球上哺乳動物的興起也可能是由於一次小行星的撞擊而導致的,但是在對系外行星的觀測發現,太陽系在這一點上其實是很不尋常的,在很多情形下,系外行星裡面具有木星大小的行星的,它們離恆星的距離比木星離太陽的距離要近很多,所以把這些天體稱為『熱木星』,太陽系是不是具有一個獨特性質的行星系統現在還很難說。
圖解:熱木星·HD 189733b
月亮的形成有可能是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和地球相互的撞擊拋出來的一團物質,最後形成了月球,由於這次的撞擊或者說由於月球的形成,地球的自轉被加速了,所以地球自轉的周期遠遠的短於它的公轉周期,其中影響是它會使得地球表面的溫度相對來講均勻化,另一方面這次撞擊也使得地球的自轉軸和它的公轉軸不再同向,這個交角稱為『黃赤交角』,也就是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大約是23.26度,不同向的後果是地球上就會春、夏、秋、冬四季。
23.26度這個交角是一個非常適宜的大小,如果夾角過大的話,在地球上季節變化導致的溫度變化就會過大,那麼地球就會經歷酷暑和嚴寒,,如果夾角過小的話,在地球上四季的差別就不那麼明顯,所以它對於生物進化的刺激就不那麼嚴重。
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其實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也有非常大的不確定的因素,但是總體上來講地球是一個具有獨特性質的星球。
在1968年12月24日阿波羅飛船從月球的背面飛過,給地球拍了一張照片,從照片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地球擁有陸地、海洋和雲層,使得地球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景象,而顯得生機勃勃,它和月球上荒蕪貧瘠的圖像的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所以地球對於我們來說是最為特殊的天體。
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僅限於天文學或者自然科學的研究,它還涉及到哲學和社會科學、心理學、生物學等等,但是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地外的文明存在與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我們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未知的期待,是為了充實我們的生活讓它變得更加的美好,地球對我們來說永遠是獨一無二的,是人類命運與共的家人,所以在回答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回答在地球這個家園上,我們每個人自身是不是感到孤獨。
【作者:餘生】
【編輯:太空生物學·黃媂】
【旁述:天體生物學·黃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