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下稱全會、公報)。作為處於「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召開的重大會議,今年的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文件不僅謀劃未來5年發展,還勾畫未來15年藍圖。在此之前,1995年召開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曾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公報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公報指出,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此前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曾作出論斷: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此次五中全會公報對於我國發展的階段表述新增了「重要」兩字,是十分重要的判斷。
此外,此次公報對於「發展」、「創新」、「人民」、「安全」等關鍵詞的高頻強調也值得關注。正在編制的「十四五」規劃有哪些重點?2035年遠景目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澎湃新聞梳理了公報中的一系列關鍵詞。
發展
「發展」一詞在公報中共出現了72次,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等。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事實上,無論是「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還是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等具體舉措,都傳遞出發展在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的重要意義。
公報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要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創新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此次公報中「創新」一詞共出現15次,可以說將創新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公報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可以預見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將會成為我國2035遠景目標的關鍵,同時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公報稱,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公報明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科技
「科技」一詞在公報中共出現10次。公報將建設科技強國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到了「戰略支撐」的高度,明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公報對我國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表述中首先提到了科技革命與變革的重要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
科技發展同樣出現在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第一句,即「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公報明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全會還指出了進一步提升科技水平在國防安全領域的重要作用。公報明確,在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方面,要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要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人民
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公報中「人民」一詞共出現23次。
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中央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單獨列出。
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公報也特別指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改革
「改革」一詞在公報中共出現17次,全會稱,「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同時著眼當下和未來一個時期,公報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全會總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經驗成果,規劃了產權制度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等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市場
「市場」一詞在公報中共出現了13次。自改革開放以來,堅持發展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此次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值得注意的是,全會對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作出了表述。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全會明確,「十四五」時期要做到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全會指出,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方面,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開放
「開放」一詞在公報中共出現了11次。
公報還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對於開放有以下表述: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恰恰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在10月30日的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對於公報解讀道,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他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深入參與國際循環,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準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全會對於對外開放的具體表述還包括,要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全面
全會強調,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公報中,「全面」一詞出現33次。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中,公報明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將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
公報還在深化改革、促進綠色發展等多個具體方面明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促進消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等。
高質量
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中央根據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的新變化而作出的一個新的重大判斷。
「高質量」一詞在公報中出現了9次,公報稱,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等。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我國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方面,全會明確,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等。
安全
「安全」一詞在公報中出現了22次,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中,公告明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
除發展安全外,公報還強調了自然生態安全、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
公報明確,要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