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演化及組織模式—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裴瑞敏 楊國梁

美國的國家實驗室系統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系統之一,美國能源部下屬17個國家實驗室,涉及海洋、能源、健康、信息、材料等多個領域。

一、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演化及戰略定位

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從一開始就體現國家意志,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戰略目標,完成聯邦政府賦予的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開始廣泛介入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從而推動了國家實驗室的大規模創建和發展。1940年6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成立國防研究委員會,Vannevar.Bush(萬尼瓦·布希)擔任主任,通過籤訂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學研究任務下放到大學或私營公司。1941年美國成立「政府科學研究與開發辦公室」,由萬尼瓦·布希領導,聯合加州伯克利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組織並成功實施了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通過實施這項計劃創建了一批著名的國家實驗室,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等。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進入軍事對峙狀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軍備競賽,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強科技研發工作,並把重點放到國防、原子能和航空航天領域,從而客觀上帶動了一批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比如,著名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阿貢實驗室等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蘇聯解體後,美國政府根據國家安全的需要,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和技術領域,柯林頓政府提出了依賴科學技術創新趨動的「新經濟政策」,進一步加大聯邦政府在民用科技研發領域的投入力度,以保持美國在世界科學技術中的領導地位,國家實驗室的工作重點也發生相應的調整。

美國聯邦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國家安全、能源開發、空間探索、海洋科學、資源環境、衛生健康、農林畜牧、交通運輸等,是美國在世界上保持科技、經濟領先地位的強大支撐,是政府履行國家職責和使命的重要基礎。以能源部為例,其下設17個國家實驗室和4個技術中心,它們是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等離子科學、高分子化學、金屬與冶金學、納米科學等領域全球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的科研機構群體之一,擁有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具體來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戰略定位幾經變革,但卻始終通過大科學裝置的研發和應用,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創建初期就是為了二戰中研製核武器而建立的,而目前其任務則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核試驗和對國家核武庫的管理;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最初用於探索原子能的和平應用,而目前則主要實施前沿科學領域長期和高風險的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研究項目,並根據美國能源部和國際科學界的需要,構思、設計、建造和運行複雜的、前沿的、面向用戶的實驗設施;阿貢國家實驗室建設初期應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要求,將民用原子能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阿貢的建設與運行始終體現國家意志,它承擔著美國政府賦予的歷史使命,服從服務於美國和時代的重大戰略需求,從事著美國和時代所需的前沿基礎研究、重大公益性研究和戰略高新技術的開發和轉移。

2005年發布的《聯邦採購條例》(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FAR)規定,「國家實驗室應該滿足政府特殊的長期性研發需求,這些需求政府目前的其他研究機構或私營研究機構不能有效滿足;國家實驗室追求公共利益,保持客觀性和獨立性,並向資助機構充分披露信息」。在該條例的基礎之上,美國國會又陸續通過了一系列補充條文,將國家實驗室主要定位在從事「長期性、戰略性、公共性、敏感性」的研究領域。

二、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組織模式

從宏觀上講,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管理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外部管理,即聯邦政府(或部門)對國家實驗室的管理;二是內部管理,即國家實驗室的內部組織體制。

從國家實驗室的外部管理來看,美國政府對國家實驗室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是GOGO(Government-Owned and Government-Operated),即政府所有、政府運營,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設施通常為聯邦政府所有,研究人員和管理者為政府僱員,這種類型的國家實驗室一般規模較小,研究領域相對單一。二是GOCO(Government-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即政府所有、合同管理,國家實驗室的設施由聯邦政府所有或租用,政府通過合同的方式委託大學、私營企業或非營利機構等負責實驗室的具體管理。目前,美國一些重要的國家實驗室大多採用GOCO的管理形式,具體來說是一種「國會—資助單位—運營單位(國家實驗室管理實體)—國家實驗室」四層次的決策治理體系。其中,國會是國家實驗室體系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國家實驗室的設立與終止、預算審批、外部評估等關鍵管理環節。資助單位主要是指能源部、國防部等聯邦部門。運營單位主要有三類,包括大學、工業企業組織和非盈利機構。資助單位通過與運營單位籤訂長期資助協議(通常為5年合約)的方式來規範和保證國家實驗室的發展。根據聯邦採購條例,資助單位決定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國家實驗室要依照資助單位的特殊要求或章程來執行研發任務。運營單位負責國家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包括實驗室主任等高級管理人員的選聘等。資助單位通過駐地辦公室對國家實驗室運行中存在的風險和績效進行評估,並根據評估的結果來確定國家實驗室的績效收入和補貼。

在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美國國家實驗室一般設有董事會、學術與諮詢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和運作管理委員會。實驗室有明確的宗旨和目標,根據不同的特點確定自己的服務對象和研究領域。實行主任負責制,主要根據宗旨和任務制定實驗室的年度計劃和預算;根據專家委員會的評議結果和經費情況決定項目的立項和投入;支持各類創新研究和合作研究等。國家實驗室一般都實行質量保障計劃,建立專門的機構,對實驗室的研究所涉及的環境、安全和健康問題進行嚴格管理。如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實施「運行與保障計劃」,通過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系統確保工作項目有效、安全地完成。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其採用的是主任負責制,實驗室下設小組,各小組負責人對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根據學科方向和國家戰略需要劃分為幾大研究領域,在各領域內建立研究小組,形成公共資源共享和科研人員的互動,便於進行交叉邊緣學科的研究。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此項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資助,特此感謝。)

《中國科學報》 (2018-05-14 第7版 觀點)

相關焦點

  • 美國國家實驗室經費管理及評估制度—新聞—科學網
    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經費絕大部分來源於聯邦資助單位,根據聯邦採購協議,國家實驗室接收的大部分資金(至少70%)必須來自聯邦政府。沒有主資助單位的同意,國家實驗室不能接受來自非聯邦部門的資助。目前,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經費90%以上來自於聯邦部門。一個國家實驗室往往有一個主資助單位,若干次資助單位。第二,美國國家實驗室普遍採取績效預算的管理辦法。
  • 學成歸來的三任實驗室「掌門」—新聞—科學網
    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湯定元,於1948年3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學習,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獲得碩士學位。 但在大洋彼岸求學的湯定元,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祖國的發展。韓戰的爆發更讓他回國心切。
  • 國家衛健委法醫學重點實驗室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法醫學重點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2020年度學術研討會
  • 羅琦委員:參考美國模式,加快布局核領域國家實驗室
    國外的核領域國家實驗室以美國最具代表性:為了確保核威懾力量優勢地位和核科技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創建並保持了龐大的核領域國家實驗室集群,已有70餘年歷史。美國能源部下屬17個核領域國家實驗室,均採取政府所有、企業運營的管理模式,主要在核武器、軍用核材料、艦船核動力、空間核動力、核能、基礎科研等領域,從事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任務,體現了國家意志,服務於國家戰略,聚集了一流的人才和設施,引領了科技創新發展。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以發展同位素及相關技術為核心,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蘭州理工大學共同建設,建設期為兩年。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光源夢」—新聞—科學網
    「剛開始,我們總共只有十幾個人,條件很艱苦,只有一間房子,大家都是從頭學起,拼命學、拼命幹。到預研和物理設計完成,也才五十幾個人。」何多慧說,這是一條充滿曲折和艱辛的道路,那時我國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大家完全憑著一種精神,為了國家而忘我奮鬥。 何多慧出生在四川儀隴,那是朱德的故鄉,也是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那篇文章中所悼念的紅軍戰士張思德的故鄉。
  • 德國馬普學會模式抑或美國國家實驗室模式?
    表面上看,中科院學部(由來自全國各單位的院士組成)和院屬研究所的二重傳統模式並未改變,但實際上研究所內部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已經悄然起了很大的變化。這種二重模式有人說是建國後「一邊倒」模仿蘇聯科學院模式的結果,毋寧說是中央研究院的遺產。
  • 科學網—美國國家實驗室的運行管理機制
    國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與實驗室實行合同管理模式,由於優秀的科研人員所產生的卓越的科研成果是保障國家實驗室獲得經費、維持運行的基本前提,並且不同國家實驗室之間存在項目競爭,因此,實驗室行政人員非常注重對於優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美國國家實驗室對優秀人才採取合同管理制度,在世界範圍內選拔和聘任人才,重點考察其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以此為基礎籤訂不同期限的聘用合同。
  • 生物起源和演化的求證者—新聞—科學網
    ——記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25位華人學者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聞—科學網
    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第二大物理學組織,是一個非牟利科教組織,致力通過學術刊物、會議及推廣活動,探究並弘揚物理學,在全球約有四萬多會員。 美國物理學會每年增選新會士,人數不超過其會員人數的千分之五。因其嚴格的遴選程序,其會士稱號被視為物理學界的較高榮譽。
  • 「剎車基因」亮相:穀子成為C4模式植物—新聞—科學網
    8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最新成果,他們闡釋了穀子DPY1基因作為油菜素內酯信號的「剎車基因」,調控葉片披垂與直立的分子機制,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伴隨著作物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們在穀子中已經可以很容易的敲除某一個特定基因,甚至可以像擬南芥那樣構建『雙突』突變體,這對基因功能研究及遺傳學通路確立是不可或缺的。」趙美丞說。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針對這一反常行為,金屬所科研人員利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散裂中子源(SNS)的衍射儀POWGEN、日本高能同步輻射裝置(SPring-8)的BL04B2譜儀、澳大利亞核科技組織(ANSTO)的飛行時間譜儀Pelican和熱中子三軸譜儀Taipan,系統研究了該晶體的晶格動力學,從原子層次揭示了這一反常行為來源於Cu原子對的弱鍵合局域振動模式(rattling振動模)。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科學家建立碳四禾穀類研究的模式植物體系—新聞—科學網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隋毅介紹,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在作物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們都是碳三(C3)植物,C4作物中還沒有理想的模式植物,一定程度上制約了C4植物基礎研究的發展。 穀子為二倍體,其基因組小,且自花授粉,又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禾穀類模式植物。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增生型造山帶的形成機制與造山模式一直以來是地球科學的熱門研究課題。中亞造山帶位於西伯利亞、東歐、塔裡木以及華北克拉通之間,是研究增生造山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多次立項研究中亞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提出了多島弧拼貼模式,有效解釋了多個巖漿弧、微陸塊並存的構造格局。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通過對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化石屬一級的統計和臼齒化程度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受到全球氣溫在「中始新世氣候適宜期」之後逐漸降低的影響,亞洲新生代奇蹄類多樣性在中始新世晚期(距今約39.9百萬年之前)發生了幅度最大的一次衰減,而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始新世/漸新世之交(33.9百萬年之前)。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