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歸來的三任實驗室「掌門」—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身在異鄉,心繫中華。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湯定元,於1948年3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學習,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獲得碩士學位。

但在大洋彼岸求學的湯定元,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祖國的發展。韓戰的爆發更讓他回國心切。為了避免因戰爭原因而被扣留,1951年春天,湯定元婉拒了導師的挽留,決定放棄博士學位,提前回國。

擺脫美國移民局的無理刁難後,湯定元乘船經過20多天行程,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他也成了新中國成立後在美留學生第一批回國的11人之一。是年8月,美國政府下令禁止中國留學生回中國,已經乘船到檀香山的人也被送返。

曾擔任實驗室第一、二屆主任的沈學礎,在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留學人員,獲得了去德國馬普學會固體研究所留學的機會。

初到馬普學會固體所,沈學礎選擇了難度非常大的「雙光束傅立葉變換光譜」課題。他沒日沒夜地撲在實驗室裡,連值夜班的保安都認得了沈學礎,並對這個長期加夜班的中國人照顧有加。

在德國期間,沈學礎從圖書館借閱了許多資料,從中學習大量知識的同時,還發現了書中的一些謬誤。德國同行驚訝地說,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像沈學礎這樣細緻看文獻。

正是在德國,沈學礎「趕上了國際上固體光譜研究熱的末班車」。在實驗中,沈學礎對偶然發現的新光譜信號「窮追不捨」,並與另一位中國訪問學者合作觀察到了固體中的輕雜質低頻振動新譜峰。

起初,沈學礎的指導老師——固體光譜學大師卡多納教授對實驗結果不以為然,只說了句「除非你足夠幸運」。但最終事實證明,沈學礎的執著是正確的,他觀察到的現象可以歸結為一類新的雜質振動模式。

實驗室第三、四屆主任褚君浩,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曾有機會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但導師湯定元建議褚君浩留在國內讀博士,在國內也一樣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績。

當時,到美國留學可以獲得3萬美元獎學金,而在國內讀研究生只有人民幣80多元的補貼,待遇差距很大。褚君浩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聽從湯定元的建議,留所讀博士。

1986年2月至1988年10月,褚君浩獲得德國洪堡基金,赴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物理系從事半導體二維電子器件、遠紅外雷射器等領域的研究。那時,遠紅外雷射器很難調節,實驗室裡的許多人都調不穩,而只要褚君浩出手,就能把雷射器調得非常穩。

褚君浩說,導師湯定元先生的愛國精神一直在傳承,實驗室絕大多數出國求學的學子,都回國報效祖國。他們牢記出發時湯定元的殷殷囑託:學習結束後,有機會還是要回國發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學成歸來的三任院士「掌門」
    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湯定元,於1948年3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學習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該實驗室以發展同位素及相關技術為核心,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蘭州理工大學共同建設,建設期為兩年。 揭牌儀式現場,首任實驗室主任、近代物理所副所長趙紅衛介紹,該實驗室將主要聚焦三個研究方向,即面向世界科學前沿的超重元素合成研究和超重穩定島探索、面向國家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位素技術研發和面向甘肅省產業升級的同位素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光源夢」—新聞—科學網
    何多慧說,這是一條充滿曲折和艱辛的道路,那時我國科技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大家完全憑著一種精神,為了國家而忘我奮鬥。 何多慧出生在四川儀隴,那是朱德的故鄉,也是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那篇文章中所悼念的紅軍戰士張思德的故鄉。「新中國成立以後,家裡分了田地,我才得到繼續上學的機會。從中學到大學,全都靠的是助學金。到北京上學的大部分路費,也是國家和中學領導給的。」
  • 國家天文臺新「掌門」!
    國家天文臺新「掌門」!從泰興走出去的科學家常進10月22日出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此前他是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會上宣讀了中科院黨組關於國家天文臺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任免決定:常進任國家天文臺臺長;劉繼峰任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任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試用期一年);歐雲任國家天文臺紀委書記。
  • 國家衛健委法醫學重點實驗室學術研討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法醫學重點實驗室(西安交通大學)2020年度學術研討會
  • 掌門教育優秀學員張賽琪宸:物理提升20+,高考666分圓夢天津大學
    也是這個時候,他開始在掌門教育進行學習。「若沒有掌門相伴,我的高考成績不會達到現在的高度。」在採訪中,張賽琪宸告訴我們,他在高一暑假的時候加入掌門的大家庭,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除了英語和生物,其餘幾科均有補習過。尤其是進入高二後,導數、圓錐曲線、物理電學的連番轟炸,掌門老師們的幫助就顯得尤為可貴。
  • 他曾是北大數學領域學霸,學成歸來再次離開,3個原因值得深思
    他叫許晨陽,他曾是北大數學領域的學霸,他在學成歸來再次選擇離開,他的求職經歷讓我們唏噓不已。許晨陽祖籍重慶,他在數學領域有很強的學習天賦,中學階段他先後成為四川數學代表隊和國家數學集訓隊的成員,在各項比賽中他都取得相當優秀的成績。正因為他的數學天賦如此出眾,所以他成功被北大的數學科學學院「招安」。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方精雲任雲南大學校長—新聞—科學網
    省委決定:林文勳任雲南大學黨委書記;聘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任雲南大學校長。楊林同志另有任用。 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李小三宣讀省委任職文件並講話。他指出,省委省政府首次以聘任方式產生雲南大學校長,相信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必將為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帶來新的契機。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他實驗室發明的以糖基三氟乙醯亞胺酯為給體的糖苷化方法是目前複雜聚糖和糖綴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已被全球90家實驗室成功應用,被稱為催化糖苷化的三個裡程碑之一;以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為給體的金催化糖苷化方法實現了其他方法不能實現的特殊糖苷鍵的構建,被稱為俞氏糖苷化反應。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掌門修仙記靈根提升攻略
    掌門修仙記靈根怎麼提升?
  • 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劉禹也是該學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亞洲學者。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我國的科研史上,有很多如錢學森,華羅庚等在國外學成歸來,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科研專家,他們無一不是受國人尊敬的愛國學者。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見利忘義,接受了國家的幫助後留在國外建設別國的學者。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一位介於這兩者之間,擁有著外國國籍,卻回國就職於中科院,為祖國做貢獻的學者。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我國的科研史上,有很多如錢學森,華羅庚等在國外學成歸來,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科研專家,他們無一不是受國人尊敬的愛國學者。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見利忘義,接受了國家的幫助後留在國外建設別國的學者。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一位介於這兩者之間,擁有著外國國籍,卻回國就職於中科院,為祖國做貢獻的學者。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楊宏奇表示,實驗班將配備優秀專任教師,配置優勢資源,推行本科生全員進科研實驗室等制度,培養強基礎、高素質的計算機類人才。 該實驗班計劃設置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超級計算兩個專業方向。
  • 歷史政治學成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楊光斌表示,歷史政治學具有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的含義。在歷史社會學中,「歷史」主要是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上的。作為本體論意義上的歷史政治學,則具有政治功能,包含著歷史與當下政治的關聯性,即作為存在的歷史對當下政治價值、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的影響,或者說理解當下政治的歷史維度。
  • 海洋所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新聞—科學網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骨片特徵      海洋所紫柳珊瑚的外部形態   近日,《海洋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最新成果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新型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教授張昭宇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矽基光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可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的矽基三五族微納光子晶體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