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異鄉,心繫中華。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
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所長、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湯定元,於1948年3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學習,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並獲得碩士學位。
但在大洋彼岸求學的湯定元,無時無刻不在關心著祖國的發展。韓戰的爆發更讓他回國心切。為了避免因戰爭原因而被扣留,1951年春天,湯定元婉拒了導師的挽留,決定放棄博士學位,提前回國。
擺脫美國移民局的無理刁難後,湯定元乘船經過20多天行程,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他也成了新中國成立後在美留學生第一批回國的11人之一。是年8月,美國政府下令禁止中國留學生回中國,已經乘船到檀香山的人也被送返。
曾擔任實驗室第一、二屆主任的沈學礎,在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留學人員,獲得了去德國馬普學會固體研究所留學的機會。
初到馬普學會固體所,沈學礎選擇了難度非常大的「雙光束傅立葉變換光譜」課題。他沒日沒夜地撲在實驗室裡,連值夜班的保安都認得了沈學礎,並對這個長期加夜班的中國人照顧有加。
在德國期間,沈學礎從圖書館借閱了許多資料,從中學習大量知識的同時,還發現了書中的一些謬誤。德國同行驚訝地說,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像沈學礎這樣細緻看文獻。
正是在德國,沈學礎「趕上了國際上固體光譜研究熱的末班車」。在實驗中,沈學礎對偶然發現的新光譜信號「窮追不捨」,並與另一位中國訪問學者合作觀察到了固體中的輕雜質低頻振動新譜峰。
起初,沈學礎的指導老師——固體光譜學大師卡多納教授對實驗結果不以為然,只說了句「除非你足夠幸運」。但最終事實證明,沈學礎的執著是正確的,他觀察到的現象可以歸結為一類新的雜質振動模式。
實驗室第三、四屆主任褚君浩,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曾有機會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但導師湯定元建議褚君浩留在國內讀博士,在國內也一樣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績。
當時,到美國留學可以獲得3萬美元獎學金,而在國內讀研究生只有人民幣80多元的補貼,待遇差距很大。褚君浩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聽從湯定元的建議,留所讀博士。
1986年2月至1988年10月,褚君浩獲得德國洪堡基金,赴德國慕尼黑技術大學物理系從事半導體二維電子器件、遠紅外雷射器等領域的研究。那時,遠紅外雷射器很難調節,實驗室裡的許多人都調不穩,而只要褚君浩出手,就能把雷射器調得非常穩。
褚君浩說,導師湯定元先生的愛國精神一直在傳承,實驗室絕大多數出國求學的學子,都回國報效祖國。他們牢記出發時湯定元的殷殷囑託:學習結束後,有機會還是要回國發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