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北極冷戰再啟?大國爭奪北極地區控制權

2021-01-19 解放軍報
  「冰冷的北冰洋水面下,數艘潛艇潛伏待命,突然間,十餘枚飛彈衝破水面,騰空而起,向目標飛去……」冷戰時期,西方媒體曾無數次想像和描繪過蘇聯潛艇部隊從北冰洋發動飛彈打擊的情景。



近日,一則俄羅斯軍事演習的消息,使「北冰洋飛彈齊射」這一場景有了出現的可能。據俄羅斯媒體披露,俄正計劃在北極地區進行25年來最大規模的飛彈發射試驗,俄羅斯兩艘新型「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將同時發射16枚遠程核飛彈,演習目的是檢驗俄羅斯潛艇的戰鬥力。


與此同時,3月初,北極地區的另一個「大玩家」美國在北極地區進行為期5周的潛艇演習。美軍和北約部隊還在挪威進行一場名為「寒冷反應」的軍演,來自14個國家的1.5萬兵力投入其中。「這些演習凸顯北極成為關切之地,隨著北極冰蓋消融,這一地區可能成為美俄競爭的新閃點。」美國《星條旗報》如是報導。


「美國在北極加強軍備,美俄冷戰變得更『冰』了」,美國《赫芬頓郵報》以此為題稱,美俄等大國爭奪北極地區控制權,為此不惜把自己武裝到牙齒。


△各國近年來在北極地區組織的部分軍事演習



△資料圖片:俄羅斯在北極演習


長期以來,俄羅斯對北極就「情有獨鍾」。1728年,在彼得大帝的要求下,服役於俄羅斯海軍的維塔斯·白令成為第一個穿越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海峽的人,這個海峽也因此被命名為「白令海峽」。1732年,第三次北極大科考成功繪製出了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領土地圖。此後近200年時間裡,俄羅斯民間及官方再未停止過對北極的探索。


1920年3月,當時的蘇聯成立「北方研究及貿易考察隊」,後來又改組為「全聯盟北極研究院」,開始向北極派出科考隊。1926年4月15日,蘇聯宣稱東經32度04分35秒到西經168度49分30秒之間的所有北極陸地都屬於蘇聯。進入新世紀,俄羅斯對北極再度展現出極大的興趣。目前,俄羅斯在北極的科考站已有30餘座。2003年,俄羅斯議員阿圖爾·奇林加洛夫在北極圈內對天鳴槍,高喊:「這是我們的北極,這是俄羅斯的北極,俄羅斯的旗幟應當飄揚在這裡。」2007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員從北極點下潛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並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


俄羅斯不斷在北極進行地理探索的同時,也沒有停止在北極地區部署軍事力量的努力。冷戰時期,寒冷的北極地區就成為核武器試驗的「練兵場」,蘇聯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都部署在北極圈附近。冷戰後,俄羅斯經濟衰退,蘇聯時期的北極軍事基地一度被廢棄。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國、準盟國從東部和西部對俄羅斯形成戰略壓力,強度達到冷戰以來最高峰。向北突圍威脅美國本土,成為俄羅斯比較可行的一個戰略選擇,北極的重要地位再次凸顯。


2008年,俄羅斯在北極冰面下試射洲際飛彈。2009年,俄羅斯發布的《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將捍衛北極主權作為重點內容之一。俄2014年底通過的新版軍事學說中,首次出現了保證俄羅斯在北極地區國家利益的條款。同年12月1日,俄羅斯北極戰略司令部正式在北極開始運轉。這一司令部主要管轄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部署的所有部隊,涉及俄軍各個兵種,相當於俄羅斯除現有的中東西南四大軍區之外的第五軍區。據報導,俄北極戰略司令部組建有兩支針對北極地貌特點的陸上作戰部隊,一支部隊部署於摩爾曼斯克州的阿拉庫爾季居民點,另一支部署於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


與俄軍指揮體制調整相適應的是,俄羅斯近年不斷加強其在北極的軍事力量部署,恢復了蘇聯時期在新西伯利亞島的軍事基地和北極的其他哨所,逐步修復軍用機場等基礎設施,部署「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及防空武器,不斷在北極地區組織大型軍事演習。2015年底,俄國防部副部長布爾加科夫透露,俄羅斯當年在北極地區有437處軍事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按計劃,俄將於2018年前向北極地區派遣常駐部隊。


△資料圖:俄總統普京視察新建的破冰船。



19世紀中葉,美國國務卿威廉·西華德以720萬美元從俄羅斯手中買下阿拉斯加時,很多美國人都指責西華德愚蠢,可是西華德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西華德的遠見在一百多年後得到證實。阿拉斯加除了擁有豐富礦產外,還讓美國擁有了染指北極的重要跳板。


△資料圖:美軍核潛艇在北極地區上浮


二戰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北冰洋不再是人類不可逾越的禁區。冷戰爆發後,寒冷的北冰洋地區成了美俄「必爭之地」。與俄羅斯一樣,美國也是最早參與北極爭奪的國家之一,早在1941年,美國空軍就在格陵蘭島建立了空軍基地。由於北極是美蘇之間距離最短的地區,這裡一度成為全球洲際飛彈部署最密集的地區。水面之下,1958年8月,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首次穿越北極地區的冰層;1959年3月17日,美國「鰩魚」號核潛艇第一次在北極點破冰上浮,掀開了兩國潛艇在冰冷的北冰洋激烈暗戰的序幕。美國曾花費巨資在北極建起一個規模驚人的早期預警系統,以監控從阿拉斯加橫跨加拿大到格陵蘭的整個天空,旨在防止來自蘇聯的核攻擊。


隨著冷戰的結束,北極在美國戰略規劃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儘管美國先後於1994年、2009年發布《美國北極政策》等文件,但比起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美國對北極事務的重視程度和資源投入都「保持一種低姿態」。


2013年是美國政府實施北極戰略力度最大的一年。當年5月初,歐巴馬政府頒布了《北極地區國家戰略》;5月21日,美國海岸警衛隊發布了《海岸警衛隊北極戰略》;11月22日,美國國防部又頒布了《國防部北極戰略》。這一系列北極戰略計劃的出臺,表明歐巴馬政府在其第二任期內開始「向北看」戰略,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北極這個寒冷而又充滿希望的「新邊疆」。


美國潛艇部隊司令託法洛說:「北極環境在國防中發揮關鍵作用,有著上千英裡北極海岸線的美國在這一地區具有強烈的安全和國土防禦利益。」軍事實力是美國插手北極事務和實現戰略利益的重要抓手,在新戰略的指引下,美國計劃進一步增強投入以彌補所謂的「能力差距」。自2007年俄羅斯插旗事件以來,美國正有步驟地增強其在北極的軍事行動能力,包括試驗新裝備、加強人才儲備及情報搜集工作等。2016年,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動國會撥款支持破冰船領域的「關鍵投資」——投入30億美元建造3艘新船。與俄羅斯大刀闊斧加大在北極軍事投入不同的是,美國主要採取加強與加拿大、挪威等北極周邊國家的協調與合作,共同對抗來自俄羅斯的壓力。近年來,美國在北極地區參與的軍事演習頻度和規模不斷提升,包括聯合加拿大、挪威及其他北約國家共同開展的「聯合勇士」「冰點」「寒冷反應」等演習。




從地緣上看,北極地區涉及美國、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等國,誰控制了北極就意味著誰佔據了「北方制高點」。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預言,在未來10年或者20年內,北極冰川將逐步融化,北極豐富的能源和便利的航道越來越具「實際利用價值」,一個基本上沒有冰川的北冰洋將極大影響和改變亞歐大陸與北美大陸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


2013年,歐巴馬在宣布美國《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時,曾經稱這塊區域是「和平,穩定,沒有衝突」的地方。由於缺乏相關國際法、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國際協調機制,環北極國家紛紛加強在北極的軍事部署,北極地區長久以來形成的穩定正在改變。北極周邊的美國、加拿大、瑞典、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8國對北極虎視眈眈,相繼宣布對鄰近北極地區擁有主權,競爭向軍事層面展開。對此,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甚至推測,「第三次世界大戰有可能在北極開始」。


加拿大軍隊自2001年就開始對北極地區進行巡視,並在北極地區建立了兩個軍事基地。2007年,加拿大宣布組建一支北極陸軍兵團,以保衛加拿大在北極地區的領海與島嶼主權。丹麥於2009年宣布組建北極聯合指揮部,在格陵蘭島建立「圖拉」空軍基地,組建北極快速反應部隊。挪威緊隨其後,將軍事指揮部大本營移到北極圈,並從美國採購F-35戰機以加強在北極的軍事部署。另外,丹麥、挪威和瑞典3國還準備組建由3國海軍、空軍組成的聯合快速反應部隊,以監視和威懾各國在北極地區的活動。丹麥、挪威、英國、芬蘭、瑞典等北約國家每年都舉行代號「忠實之箭」的演習,為介入北極衝突做好準備,英國甚至派出攜帶核武器的航母參加演習。


可以想像,隨著北極戰略地位的進一步凸顯,未來各國對北極的爭奪也必將愈演愈烈,局面也會愈發複雜。不斷「發熱」的北冰洋,將成為影響未來世界格局走向的又一角力場。

北極冷戰再啟?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刁亞菲 戴 瑋,原標題《美俄競相發力,北極冷戰再啟?》;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角力北極 俄加強北極軍事建設
    早在二戰期間,盟軍首次開闢了北極航線,通過該航線向蘇聯運送戰略物資,其對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功不可沒。冷戰時期,北極又成為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穿越北冰洋上空,無論是戰略轟炸機還是遠程飛彈,都能以最近的距離向對方實施攻擊。北極地區也因此一度成為全球彈道飛彈部署最密集的區域。同時,北冰洋厚厚的冰蓋為潛艇的活動提供了天然屏障。雙方各型潛艇在浮冰下也是針鋒相對、來往如梭。
  • 俄羅斯北極跳傘,澳大利亞南極耍賴,金一南:兩極地區將成為新爭奪點
    其實,空降並非是一個新出現的作戰訓練科目,那麼,為何此前沒有國家能夠在北極地區實現高空傘降的突破?那麼,通過此次北極高空空降訓練,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它不僅檢驗了俄軍向北極地區投送特種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而且反映出在極端條件下,俄軍的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水平都相當過硬。
  • 「北極五國」爭北極 北極到底是誰的?
    據專家估計,目前全球待發現油氣資源1/4分布在北極地區。北極地區還擁有世界上9%的煤炭資源,大量的金剛石、金、鈾、鉬、鉭、銀、鉑等礦藏和漁業資源也沉睡在這一片冰封的大陸中。隨著世界能源的日漸緊缺,北極地區所蘊藏能源的重要性將逐漸凸顯。
  • 從「極寒之地」到「熱點地區」,北極地區軍事化加速
    美國空軍是繼美國海軍之後美軍第二個針對北極地區制定戰略規劃的軍種。此舉意味著,近年來,美國對北極地區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深,對北極地區展開的戰略經營將更加具體和深入落實。豐富的戰略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促使美國重新重視北極美國政府和軍隊對北極地區的重視由來已久。
  • 俄「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暗藏謀求復興大國雄心
    在東歐,北約歐盟雙重東擴,多國部隊對俄重兵壓境,持續部署反導系統,頻繁舉行聯合軍演,對俄羅斯步步緊逼;在中東,美國恩威並施使俄羅斯盟友所剩無幾,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又以所謂的化武襲擊為由下令襲擊敘利亞政府軍機場,欲與俄羅斯爭奪地區主導權的目的表露無遺;在東北亞,美國聯手日韓,對朝鮮不斷施壓製造事端,藉此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介入力度,推動「薩德」入韓,也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 俄羅斯強化北極地區力量部署
    2021年,俄將進一步在北極地區部署新型戰鬥機和直升機,並完善駐軍指揮系統和通信網絡部署,從而成為首個在北極地區部署空中力量的國家。從總體看,俄羅斯強化北極軍力是其目前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時期,蘇聯為了更好地與美國爭奪霸權,曾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蘇聯解體後,經濟低迷的俄羅斯無奈放棄了大部分的海外軍事基地。
  • 改變中的世界盡頭——北極故事(3)
    對比太平洋、大西洋等其他貿易航路的順利發現與運營,北極航道的開拓變得無足輕重。於是在地理發現時代的中後期,歐洲列強們的爭奪重點從海洋轉到了陸地,在北極地區,他們主要以擴大和爭奪新殖民地為主要目標。現代意義上的北極國家,加拿大、美國、俄羅斯以及北歐各國都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並確定了彼此的邊界。
  • 爭奪北極圖解——哪些國家聲稱有正在融化的北極部分主權
    北極資產過去認為北極幾乎是穿不透的,隨著氣候變化融化了北極冰蓋,北極逐漸具有了新的戰略意義,而且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財富也已經觸手可及。環繞該地區的8個國家都在匆忙竭力聲張和維護自己對北極的主權,儘管對部署兵力來說,北極仍然是全球最令人畏懼的地區之一。
  • 俄專家:北極上空是美國最有可能打擊俄羅斯的最短距離
    時至今日,隨著全球變暖,大國之間已不僅僅滿足於陸上、海洋之爭,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了北極圈這個資源非法寶庫,同時資源爭奪已日趨白熱化。此前,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發表報告稱,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可以滿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
  • 南極為何為沒有和北極一樣成為各國爭奪的領地?
    文/王凱迪繼俄羅斯宣布在北極地區深海插入俄羅斯國旗之後,加拿大與美國也相繼在靠近北極的領土地區增加軍事存在。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北極日漸成為各國爭奪的新疆界。那麼,為什麼資源豐富的南極地區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北極將成為戰場?美戰艦又要「自由巡航」,直逼俄羅斯家門口
    那麼這番話明顯是針對俄羅斯在今年1月1日將北方艦隊升格為軍區的這個舉動,也可以看出來美國接下來將加大在北極地區和俄羅斯的爭奪。圖為在北極航行的破冰船北極在這些年越來越成為戰略熱點,環北極圈的國家都對北極提出了主權要求,還有其它利益要求。那麼為什麼北極現在越來越受到關注,成為一個香餑餑呢?
  • 北極「新開發時代」
    這些商機主要包括北極航道的通航和商業化運營,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旅遊業的發展,北極海域的漁業捕撈等。北極域內國家逐漸將北極地區的經濟機遇納入到本國的發展戰略之中,推動北極進入「新開發時代」。  應指出的是,對北極地區的開發不僅僅是北極沿岸國家的「內部事務」,其影響早已超出北極區域,尤其在地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情況下,對於北極的開發和保護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參與。
  • 英媒:氣候變暖群雄逐鹿北極 中國亮牌「入局」
    北極白皮書則以政策文件形式歸納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基本主張和戰略目標。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13個正式觀察員之一。外媒認為,中國近年來在北極議題上爭取「入局」,主要從兩方面切入,一是北極航道,一是資源開發。報導稱,北極開發比南極更具戰略價值、各大國競爭態勢也更加激烈。
  • 金一南點評俄羅斯北極跳傘,澳大利亞南極耍賴
    這些就是今天《一南軍事論壇》要關注的話題。此次俄軍在北極地區的萬米高空進行傘降,就是要嘗試傘兵的極限,看看到底能從什麼樣的高度離機,開傘的最低和最高高度是多少,這都是軍事訓練的極限。而俄羅斯部隊在訓練時,毫無疑問,都達到了這兩個極限。未來在北極可能出現的爭奪中,它有很大的地緣優勢,因為其北部有大面積的領土接近北極。當然,這種地緣優勢能不能變成軍事行動的優勢,是另外一回事。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北極對中國的影響超過普通人想像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除了北極熊和愛斯基摩人,北極也許僅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畫面。然而,隨著北極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遺忘的北極地區又開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並非北冰洋沿岸國家,但北極卻是影響中國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之一。
  • 十問:盛世良俄羅斯為什麼在北極插旗?
    而這次俄羅斯北極考察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證明俄羅斯的大陸架向北極自然延伸。 俄羅斯這一舉措的動機是什麼?盛世良:這次考察是俄羅斯「國際極地年」國家計劃中的一項,旨在進一步強化俄羅斯所主張的對北極地區的主權權利。
  • 美俄在北極地區博弈加劇
    隨著北極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曾經的北極「寒地」也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熱土」。擁有儲量巨大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的北極地區,或將成為緩解全球資源危機的新基地。同時,北極位於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大洲北部的延伸交匯處,倘若在北極點及其附近地域部署射程達到一定範圍的武器裝備,那麼就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擊北半球各國的境內目標。
  • 破冰北極:北極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除化石燃料外,北極地區還有富饒的漁業資源、林業資源以及鎳、鉛、鋅、銅、鈷、金、銀、金剛石等礦產資源。據估計,北極地區煤炭儲量高達1萬億噸,佔全球煤炭儲量四分之一。北極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裡是地球上尚未大規模商業捕撈的少數海域之一。北極被厚厚的冰川覆蓋,這裡豐富的淡水資源對水資源日益匱乏的人類來說,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
    2020年11月6日上午,《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發布會暨「北極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辦。《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9卷)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極地研究中心承擔、法學院黨委書記劉惠榮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育項目「北極地區發展報告」的研究成果。極地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北極地區發展報告》是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的品牌成果之一,自2014卷發布之後,迄今為止已經連續出版五卷,2019卷是第六卷。
  • 中國積極參與北極公域治理的路徑與方法
    如在2006年北極理事會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報告《沙爾哈德宣言》中記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全球水銀合作關係領域與北極理事會有過協作,成功降低了俄羅斯北方地區氯鹼生產廠每年的水銀排放量;在北極環境汙染方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5年對北極監測與評估項目(AMAP)提出建議,要關注新化學品的擴散,關注在北極地區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