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4月30日消息(記者周宇婷)4月26日,俄羅斯國防部發布消息,俄空降部隊首次在北極極端條件下,完成萬米高空傘降訓練。4月27日,澳大利亞一家智庫發表報告,瞄準南極煽動反華議題,宣稱中國在南極的地緣政治雄心變得越來越讓澳大利亞擔心。那麼,俄羅斯空降部隊為何要從北極萬米高空傘降?澳大利亞智庫瞄準南極煽動反華議題又有何意圖?各方圍繞兩極地區正展開怎樣的博弈?這些就是今天《一南軍事論壇》要關注的話題。
當地時間4月26日,俄空降兵部隊成功在俄羅斯北部的弗朗茲·約瑟夫群島上空開展了一次空降訓練
主持人:
最近,俄軍在北極地區舉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空空降演習,參訓人員從萬米高空,使用氧氣設備和特殊降落傘系統進行了集體降落,隨後執行了作戰訓練任務。俄羅斯媒體稱,這在世界空降兵歷史上尚屬首次。其實,空降並非是一個新出現的作戰訓練科目,那麼,為何此前沒有國家能夠在北極地區實現高空傘降的突破?
金一南:
人類跳傘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高度。比如我們平常乘坐飛機,飛行高度通常在8000米到12000米,艙外溫度一般在零下40度到零下50度,而且,艙外空氣非常稀薄。而傘兵離機之後,如果沒有特種裝備,比如保暖裝備、供氧裝備等等,那很快會被凍死,會窒息而死。此外,從一萬米高空往北冰洋方向傘降,以自由落體的形式落到地面,一般來說,偏差度是很大的。如果沒有比較準確的導航系統和地面保障系統,傘兵很容易出現偏離著陸點的情況,那就必須要及時救援,不然的話,落在北冰洋,會帶來很大的危險。
所以說,在北極地區進行萬米高空跳傘,對空降系統,包括制氧設備、導航設備等特種裝備,包括保暖服裝,包括地面的引導、空中的搜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對一個軍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2017年,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2周年閱兵式上,俄羅斯北極軍事裝備亮相
主持人:
我記得,在2017年俄羅斯舉行的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2周年閱兵式上,俄羅斯極地部隊的人員和裝備方陣首次亮相,讓外界看到了俄羅斯正積極加強北極軍事部署的信號。那麼,通過此次北極高空空降訓練,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它不僅檢驗了俄軍向北極地區投送特種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而且反映出在極端條件下,俄軍的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水平都相當過硬。
金一南:
對。俄羅斯軍隊這次能成功進行北極高空傘降,與他們的軍事訓練水平和作風養成,有很大的關係,他們貼近實戰的程度是很高的。2005年、2007年,俄舉行聯合軍演的時候,俄羅斯人高空跳傘表現很好,在低空開傘時也非常棒。他們開傘時的高度很低,一般都在700米以下,甚至600米。而且,單兵跳傘時,要攜帶全部的作戰裝備,還要攜帶一定的彈藥,所以,傘降時都是重裝。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700米左右跳傘時不能及時開傘的話,將對人員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
那麼,為什麼要進行這種科目訓練呢?就是考慮到,在打開傘與落到地面之間,時間差很小,受到地面火力襲擊的程度最小,是很貼近實戰的訓練。此次俄軍在北極地區的萬米高空進行傘降,就是要嘗試傘兵的極限,看看到底能從什麼樣的高度離機,開傘的最低和最高高度是多少,這都是軍事訓練的極限。而俄羅斯部隊在訓練時,毫無疑問,都達到了這兩個極限。未來在北極可能出現的爭奪中,它有很大的地緣優勢,因為其北部有大面積的領土接近北極。當然,這種地緣優勢能不能變成軍事行動的優勢,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俄羅斯在具有地緣優勢的情況下,現在正在積極地訓練提高自己的軍事能力,以提升將來在北冰洋爭奪過程中的控局能力。
美國海軍「漢普頓」號核潛艇(SSN767)在北極(資料圖)
主持人:
沒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冰蓋加速融化,其自然資源、航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對北極的爭奪,逐漸成為地緣政治競爭中的一個熱點。比如早在幾年前,美國的核潛艇就曾多次航行在北極海域,對俄羅斯形成軍事壓迫。而且從地理位置來看,美俄之間最近的空中航線就從北極上空穿過,所以,俄羅斯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考慮,北極地區是它必須把控住的一道重要關口。
金一南:
是的。因為美國對俄羅斯的核威懾,或者俄羅斯對美國的核威懾,陸基的彈道飛彈基本上都要從北極上空打過去,因為這是美國與俄羅斯之間最近的距離。如果將來北冰洋冰蓋大面積融化,戰略核潛艇可以在北冰洋潛航,那麼,打擊美國的距離也會非常短。當然,北冰洋如果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核動力潛艇雖然可以在冰層下長期潛航,但是它不能發射飛彈,因為飛彈拱不破冰層。但是,從國家戰略威懾角度來分析,如果北冰洋冰蓋的融化程度越來越高,核潛艇在北冰洋的活動範圍就會越來越大。從發展經濟的角度來說,冰蓋融化後,航運的路程大大縮短,包括很多能源的運輸會更加便捷。俄羅斯原本就是能源大國,美國也是能源大國,加拿大能源也不少,這些能源大國的運輸,以後就不一定非要走馬六甲海峽、荷姆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或者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將來北冰洋的航運如果能夠開發出來,會對世界很多地方的交流合作,比如經濟往來、能源運輸等等,起到非常大的便捷作用。所以,未來可能出現的前景就是,隨著北冰洋冰面的融化,航行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爭奪必然會越來越激烈。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將目光瞄準了在南極的中國科學考察站,渲染「澳大利亞地方政府一直為中國的南極科考提供支援和服務,但是中國在南極的地緣政治雄心變得越來越讓澳大利亞擔心」。《澳大利亞人報》在報導這一消息時,更是煽風點火說「這份新報告顯示,澳中在南極的40年關係在不信任程度上達到了新高點,北京方面通過阻撓關鍵的環境評價,破壞了達成共識的南極條約體系。」(環球網)
主持人:
說完北極,我們再聚焦地球的另一端——南極。4月27日,澳大利亞知名智庫——戰略政策研究所發表了一篇報告,聲稱澳大利亞應該重新考慮在南極的長期戰略,減少同中國的合作,以降低風險。報告中給出的所謂理由是中國在南極的地緣政治雄心越來越讓澳大利亞擔心。我們知道,中澳建立和發展的南極合作已經超過40年,一直穩固有效,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慰問中澳南極科考人員,2016年,中澳舉行南極合作聯委會首次會議,進一步推動了中澳雙方加強合作,開展世界一流科學研究,共同保護南極特有的生態環境。那麼為何現在澳大利亞智庫卻要拋出一個抹黑中國南極科考的結論呢?
金一南:
我認為,這次澳大利亞智庫拋出這樣的結論,不僅與澳大利亞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係,而且與澳大利亞特殊的思維方式也有關係。澳洲的位置,原本就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當然,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洲了。我們都知道,在世界七大洲中,澳洲是面積最小的,南極洲都比澳大利亞要大。
我們剛才講各國對北冰洋的爭奪,是因為北冰洋周圍國家很多,有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冰島。但是,你看一下南極,沒有國家靠近南極,距離南極最近的國家是智利、阿根廷,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叫烏斯懷亞,距南極有800公裡。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極的距離都在3000公裡以上,澳大利亞宣稱對南極大陸擁有42%的領土主權,那不是胡扯嗎?沒有一個國家承認這一點,聯合國根本不承認澳大利亞這個主權之說。南極有1400萬平方公裡,假如澳大利亞宣稱42%的南極大陸都是它的,那它所要求的南極領土面積,就幾乎與澳大利亞的國土一樣大。我們中國在南極,只有幾個科學考察站而已,我們的科學考察站主要研究什麼?地球的氣候變化、自然資源保護,我們根本沒對南極提出任何主權領土的要求,澳大利亞竟然說我們有這樣的領土野心,我覺得非常可笑。這些人自己本身心懷叵測,卻又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中國南極科考站,包括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以及於恩克斯堡島在建的第五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環球網)
主持人: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現在兩極地區已然成為相關國家新的利益爭奪目標,各國之間的博弈也越來越激烈,這說明什麼問題?
金一南:
各國之間之所以在兩極地區激烈博奕,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氣候變化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地球資源越來越少。隨著資源的枯竭,兩極所蘊含的資源就越來越被各方所關注。
北冰洋是全世界海洋中最淺的,因為常年冰層覆蓋,海洋底下是不是有石油呢?英國北海沿岸有那麼多的石油,北極是不是可能會儲有可燃冰、錳結殼礦呢?南極總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是1200多萬平方公裡,它有很大的陸源冰。人類未來可能會爭奪能飲用的潔淨水,南極大陸被巨大冰面所覆蓋,冰是很大的資源。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就曾經有這樣的設想:把南極一座幾億立方米的巨大冰山,想辦法推到沙特去,解決那邊的用水問題。此外,南極儲藏有大量的煤炭,因為南極洲以前並不是冰面,5600萬年以前,南極氣候是溫暖的,植被是豐富的,當地殼發生劇烈運動之後,地殼下沉,南極的植物壓到地底下變成煤炭。
所以,你看未來各國之間的這種爭奪,將會慢慢轉向資源。有時候,我就在想,澳大利亞難道真的是對荒蕪人煙、只有企鵝能住的南極感興趣嗎?實際上,他們盯著的是南極的資源,未來他們很可能會爭奪那裡的資源。
主持人:
其實,無論是北極也好、南極也好,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衝突,需要人類在真正和平、合理地利用資源方面,想出更好的辦法。
金一南:
對,這就需要聯合國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雖然聯合國通過了有關南極的條約,通過了類似的規定,但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細化,否則無法有效避免將來可能出現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