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極地區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擁有廣袤的陸地和漫長的海岸線。同時,俄也是最早向北極派出科考隊的國家,早在彼得大帝時期,沙俄海軍航海家維塔斯·白令曾於1728年穿越北極圈,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在此後200多年的時間裡,俄從未停止過對北極的探索。
冷地熱土,北極之地引人垂涎
北極地區擁有不可估量的地緣政治價值。早在二戰期間,盟軍首次開闢了北極航線,通過該航線向蘇聯運送戰略物資,其對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功不可沒。冷戰時期,北極又成為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穿越北冰洋上空,無論是戰略轟炸機還是遠程飛彈,都能以最近的距離向對方實施攻擊。北極地區也因此一度成為全球彈道飛彈部署最密集的區域。同時,北冰洋厚厚的冰蓋為潛艇的活動提供了天然屏障。雙方各型潛艇在浮冰下也是針鋒相對、來往如梭。
冷戰後,俄羅斯大規模收縮軍事力量,使北極地區美俄的緊張對峙逐漸降溫。進入新世紀以來,北極地區一度被世人所遺忘。但隨著北極冰川的融化和海底資源的不斷發現,其戰略地位愈顯重要,北極地區正由國際政治的邊緣地帶走向地緣政治的中心。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雪融化加速,北極在地緣戰略、自然資源、航運及科研方面的價值日益凸顯,北極「寒地」逐漸變為大國博弈的「熱土」。
經濟方面,北極地區冰層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據估計,這一地區的原油儲備和天然氣儲備分別佔全球未開發儲量的15%和30%。而目前全球能源緊缺、北極冰層變薄,正成為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勘探與開發的有力推手。此外,隨著冰川地融化,北極航道的開通也成為可能。這意味著北極航道將成為連通北美東部和亞洲之間的最短線路,同時也將是跨越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上捷徑,甚至還可能成為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的替代航線。北極資源的開發及北極航道的開通,將給環北極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世界航運體系帶來深刻變革,對全球經濟貿易格局也將產生巨大影響。
政治方面,目前關於北極地區如何開採利用,周邊國家各有盤算,國際上尚未達成有效共識,缺乏相關國際法,並且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國際協調機制。隨著北極地區戰略價值的日益凸顯,北極地區諸國已按捺不住,相繼宣布對鄰近北極地區擁有主權,並將北極納入本國的國家戰略規劃之中。對於俄羅斯來說,由於目前俄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隨著烏克蘭問題的久拖不決而降至冰點,北約及美國在政治經濟領域又不斷對俄施壓制裁,因此,北極地區對俄羅斯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政經突破口。
軍事方面,北極地區作為戰略制高點,既俯視著歐洲、亞洲、北美洲,又連通著大西洋、太平洋。因此,北極地區的軍事航道、飛彈彈道、通信信道具有極大的軍事價值。正是出於這一考慮,俄美等國紛紛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俄羅斯於2014年12月專門成立北極聯合戰略司令部,負責統一管理北極地區所有的軍事力量,被外界稱為「第五軍區」。此外,俄羅斯還採取了一系列配套舉措強化其在北極的軍事力量,如恢復了蘇聯時期在新西伯利亞島的軍事基地和北極的其他哨所,部署「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及防空武器,不斷在北極地區組織大型軍事演習等。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也不斷在北極「刷」軍事存在,軍事演習頻度和規模不斷提升,多次聯合極地諸國進行對抗演習。北極地區的軍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主動作為,大國雄心暗藏其中
近年來,俄羅斯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戰略擠壓。在東歐,北約歐盟雙重東擴,多國部隊對俄重兵壓境,持續部署反導系統,頻繁舉行聯合軍演,對俄羅斯步步緊逼;在中東,美國恩威並施使俄羅斯盟友所剩無幾,美國總統川普又以所謂的化武襲擊為由下令襲擊敘利亞政府軍機場,欲與俄羅斯爭奪地區主導權的目的表露無遺;在東北亞,美國聯手日韓,對朝鮮不斷施壓製造事端,藉此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介入力度,推動「薩德」入韓,也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地緣安全環境不斷惡化,烏克蘭危機後美歐持續對俄進行的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
在多重擠壓之下,北極熊主動出擊,種種舉措之下,暗藏謀求復興大國的雄心。
「三葉草」軍事基地暗藏雄心。在重重困境之下,俄羅斯選擇轉身一擊,充分發揮其作為北極國家的優勢,利用長久以來經略北極積累下的軍事、技術經驗,進一步加大對北極的投入和開發,化解軍事、政治、經濟上面臨的潛在危機。
「三葉草」軍事基地建設在亞歷山德拉島,該島隸屬於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一向被視為北極門戶,是開啟北極之旅唯一的登陸點。而北極被視為近年來新興戰略資源爭奪區域,存在著大量領土主權爭議、界限盲區等問題。而俄羅斯率先在搶佔國際法律制高點上打出重拳,提前規劃布局,產生了初步完善的北極法律體系,使其在北極規則制定權中佔據了主動地位。
首先是交通上的便利。隨著全球變暖、冰雪消融,北冰洋的冰層厚度開始逐漸變薄。現在西北航道每年大約有5個月的適航期。據專家預計,到21世紀中葉北冰洋將被海洋完全覆蓋。北冰洋航線將成為是連接亞洲、歐洲與美洲大陸和大西洋、太平洋的最短路。這條「最短路徑」,會給俄羅斯探索海洋、戰略部署提供更多選擇方案。近年來,俄羅斯政府高度重視對北極的戰略考量,並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北極戰略計劃」。包括以能源探索、開發、利用為主的北極能源戰略;建立「環北極經濟圈」和「冰上絲綢之路」的經濟戰略;以開拓北極航道、以利用和控制為主的海上通道戰略;建立「北極軍區」和維護北極安全的軍事戰略。這套戰略體系的規劃和塑造,展現俄羅斯政府沿著清晰而明確的戰略總目標。
其次是經濟上的突破。自2013年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持續面臨「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軍事打壓、輿論唱衰」等多重壓力。俄羅斯本為重大能源輸出國,石油和天然氣在俄羅斯經濟成分中佔據著主導地位,但因遭受西方經濟制裁,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出現了經濟衰退的現象。而北極之下儲備的豐厚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為俄羅斯大國復興注入了新的「血液」。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為當下俄政府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題。隨著北極冰雪的消融,經過環北極邊境地區的油氣管道失去阻礙,通往亞洲、歐洲和美洲的最短通道有望開闢,北極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將能加速開發,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通過北極資源的開發和挖掘,俄羅斯不僅能緩解飽受經濟制裁的燃眉之急,也為俄羅斯國家復興提供了長遠的戰略資源保障。
角力北極,冷土地上演「多國殺」
隨著北極熱土不斷出現在世人視線,北極周邊國家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丹麥、芬蘭、冰島和挪威相繼宣布了對北極地區的主權要求,展開了對於北極事務的參與權、管理權、主導權和話語權的爭奪,誰控制了北極就意味著誰佔據了「北方制高點」。為爭奪北極地區資源,各國「軟硬兼施」各顯神通。
北極寒地「熱點」不斷。早在20世紀50年代,加拿大就正式宣布對北極地區擁有主權。2008年,美國和加拿大還籤署了擱置領土爭議、建立聯盟共同應對北極挑戰的協議。2014年,丹麥申請北極點的正式主權要求,其主張的領土面積相當於20個丹麥的國土面積。此外,一些亞洲國家(諸如印度、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也紛紛開始編制自己的北極計劃。各國對於北極「虎視眈眈」,甚至不惜「劍拔弩張」。
目前北極地區軍事化持續加劇,對各國而言北極都是一個新的「軍事制高點」。俄羅斯不斷加強北極地區軍事力量建設,並屢屢開展海基遠程飛彈試驗;美國也不甘示弱,聯合加拿大及歐洲國家在北極地區進行多次軍事演習;英國也藉機向北極地區派遣攻擊型潛艇進行常備巡邏,強化地區存在。由於蘊含豐富的能源,具備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北極地區成為各國緊盯的「聚寶盆」。
北極是俄國家安全的重要方向,未來有可能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首要因素。北極戰略在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大戰略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無政府狀態下,北極正成為爭端的新發源地。雖然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航道開發領先美國與西方國家數十年,但北極重要的戰略價值與豐厚資源必然不會使美國與西方輕易放棄。冷地熱土,在此定將展開大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