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員乘深海潛水器,從北極點下潛至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並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鈦合金製造的俄羅斯國旗——此舉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引起了強烈震動。
俄羅斯插旗之舉背後的深意是什麼?豐饒的北冰洋海底礦藏究竟該歸屬誰?就此問題,本刊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俄羅斯問題專家盛世良教授。
在洋底安插一面國旗,是不是就意味著對這片資源擁有主權?
盛世良:這只是俄羅斯向外界宣布它的願望而已。早在上世紀就有過公約,世界大洋及其底土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且在上面也不準布設任何武器。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大洋底土,特別是近海大陸架部分,如果是這個國家地貌的直接延伸,那這塊地方就是專屬經濟區,另外還有一定的寬度。而這次俄羅斯北極考察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證明俄羅斯的大陸架向北極自然延伸。
俄羅斯這一舉措的動機是什麼?
盛世良:這次考察是俄羅斯「國際極地年」國家計劃中的一項,旨在進一步強化俄羅斯所主張的對北極地區的主權權利。不管怎麼說,這個行動確實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北冰洋直接沿岸國家的警惕,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也都在關注。因為北冰洋的資源不是屬於某一個國家具體所有,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北極爭奪戰,最主要爭奪的還是這塊海底資源。
盛世良:不完全是這樣。當然,北極地區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吸引人,總量估計佔全世界四分之一,遠遠比現在的沙特(石油最大蘊藏國)和俄羅斯(天然氣最大蘊藏國)還要多得多,這麼大一片資源,據說價值已經達到了兩萬億美元,接近中國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了,如此一筆財富,大家當然都很有興趣。不過這得根據相關的國際法和有關國家協商解決,不能由任何一個國家自己說了算。至於在海底插個旗,不過就是個象徵性的舉動。
您的意思是說,北極的價值還不僅僅在北冰洋自然資源這塊,還有其他更重要的?
盛世良:對,還包括更大範圍的東西,比如交通,航海通道,還有地緣的戰略位置等。如果地球變暖的趨勢繼續下去,北冰洋地區夏天可能有好幾個月都沒有冰,那麼北半球北冰洋沿岸的國家,直接的交通將會比現在方便得多。其實跟中國也有關係,中國到美國,特別是到加拿大,也包括到北歐地區,如果能從北冰洋走的話,將會非常近。所以,這個航海通道到底誰控制,這很重要。是不是就是這些沿岸國家說了算?顯然不是。
劃分北極地區,等於是世界重新分配的一次開始?
盛世良:可以這麼說,而且不只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比如,要是一些大國在北冰洋設立基地,長駐艦隊,都會涉及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益,涉及到全球的穩定。所以北極地區牽涉到的面很大,不限於資源。
俄羅斯的插旗舉動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反應,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回應說:「我無法確定他們在北冰洋洋底放了一面金屬旗,一面橡膠旗還是一條床單。」
盛世良:必然是這樣的,因為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本來對於俄羅斯還要繼續擴大領土、擴大勢力範圍就是非常警惕的。再加上最近幾年,雙方的關係又進一步冷卻,對俄羅斯的任何行動他們都會用放大的眼光去看。這個行動當然更是直接牽涉到西方國家特別是沿岸國家的利益。
那中國方面目前對此事是什麼樣的態度?
盛世良:中國肯定是很關注這個事件的。可我們不是周邊的沿岸國家,而且我們目前北極的資源考察和利用能力還遠遠達不到俄羅斯那個地步。但進行科學考察,不光是沿岸國家有的權利,其他國家也都有。
我國對北極的科學考察工作進展如何?
盛世良:這方面情況並不太清楚。但我想,既然中國連南極都設了考察站,北冰洋離中國更近,考察的氣候因素、困難程度都要小一些。隨著中國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是有這個能力到北極去從事科學考察,調查資源的。
這次俄羅斯的行動會不會導致國際關係出現新的走向?
盛世良:會引起有關國家的警惕,會引起國際關係某種程度的緊張,但說現在就資源爭奪爆發戰爭衝突,我想還遠遠沒到這個地步。因為目前北冰洋海底的資源畢竟還只是預測、估計的資源,尚未探明,更沒到實際開採的程度。
這是否意味著,以北極為對象的地緣政治爭鬥從此將成為國際關係新的組成部分?
盛世良:對。其實現在世界強國的地緣政治爭鬥早已經不限於陸地,甚至都已經涉及到了太空。北極、北冰洋顯然比太空要近多了,那麼當然是不會放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