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山飛渡》為例淺析紀錄片的美學特徵

2021-01-10 人民網

摘 要:紀錄片是傳遞人類間信息和感情的基本方式之一。近年來,中國的電視紀錄片正在飛速的向前發展,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隨著對紀錄片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界對電視紀錄片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因此,研究電視紀錄片的美學特徵及審美,對於提高紀錄片的質量和人們的審美度,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將通過對電視紀錄片《關山飛渡》的分析來闡釋紀錄片的美學特徵及其審美。

關鍵詞:紀錄片;美學特徵;審美

紀錄片是從真實的生活中採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態來闡釋生活、抒發情感。「升華哲理的紀錄片表現的總是真實生活中的一個存在、一個流程、一個片段。[1]」紀錄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感在於呈現人生真實的一面,給予受眾一種真實的人生體驗和一個評價生活的基點。本文以紀錄片《關山飛渡》為例(該紀錄片講述一位越野圈的獨行俠,駕駛單車行駛一千多公裡,無後援穿越五千米海拔的藏北羌塘和新疆阿爾金山兩大無人區的故事)從不同方面對電視紀錄片的美學特徵以及審美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歷史

1.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軌跡

中國電視紀錄片自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以來,總體分為起步期、發展期、繁榮期和拓展期四個階段。我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受到眾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體可歸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即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外部環境的制約以及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的影響;內因,也就是紀錄片的紀實本性和主觀表現的審美藝術特質,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成為我國電視紀錄片發展的兩個基本支點和重要的劃分依據。

中國電視紀錄片在起步期(1958~1978)由於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和發展環境的不成熟,作品寥寥;發展期(1979~1990)經歷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也給紀錄片的創作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短短十餘年,中國電視紀錄片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發展高潮;繁榮期(1991~1996)紀錄片發展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並第一次獲得國際獎項;拓展期(1996至今)中國電視紀錄片對各種新理念、新手法兼收並蓄,同時又注意展現個性,形成了新的多元化發展態勢。

2.中西方紀錄片對比

中國紀錄片較國外紀錄片起步較晚,需要借鑑國外紀錄片的表現手法,由此,製作思路和發展思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隨著中國電視的市場化運作,紀錄片製作人開始懂得關注紀錄片在大眾傳媒中所扮演的角色,某一主題大熱特別是獲獎,同類型影片一時間扎堆出現,使得中國紀錄片的題材過於單一。國外的紀錄片與中國的紀錄片相比都是大手筆、大製作。以法國拍攝的《鳥的遷徙》為例,總投資高達4000萬美元,共600人參與了拍攝。而中國的紀錄片卻是「快餐文化」,選取了非電影的運作模式,任其在電視媒體中泛濫成災,卻很少看到有經典之作。

二、電視紀錄片《關山飛渡》的美學特徵

1.選取題材的發現美

紀錄片是發現的藝術。紀錄片的魅力就在於超出拍攝內容的意外發現和事先無法預料和設置而直接進入鏡頭和現場的真實拍攝對象的價值。「對於紀錄片工作者來說,通過畫面和聲音去發現世界要比去創造一個世界更有意義。[2]」「發現」的意義涵蓋了帶給受眾的別樣感受與創作者的心理期待。一個大都市金融企業的高管放棄一切榮華富貴去探險的故事,足夠值得去發現和講述。開著一輛自己改裝的越野車,帶著幾箱八寶粥,幾袋幹餅和真空牛肉,帶著幾大桶汽油和一臺單反照相機,深入國內目前沒有人可以穿越的無人區,一路上的經歷普通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止是主人公發現一片新大陸,更是每個觀眾跟隨攝像一起飛渡了無人區,這種體會實為罕有。

2.復原現實的真實美

真實,是紀錄片的美學特質,也是紀錄片的美學原則。優秀的紀錄片拓展人的美好情感,讓人在修煉中日趨高尚和完善。所以說,「美感是對真的體驗,對善的領悟,對美的嚮往」[3]。從紀錄片創作的本質講,紀錄片首先是真實記錄的,其次是需要拍攝手法和技巧藝術加工的,它是創作者用鏡頭記錄下來的真實事件,又是創作者用藝術手法進行排列組合而製作的影片,它包含真實性的同時,也擁有藝術美感,具有審美價值。相較於單純敘述故事的影片,紀錄片的最大特點和價值在於它的「真實性」,真實性是紀錄片的本質,顯示著質樸和純粹的力量,紀錄片通過真實的記錄現實世界的一些瑣碎片段,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世界。

「紀錄片藉助現代的音響實錄技術,以最直觀的方式將物質現實訴諸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從而產生真實感,使人們產生仿佛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4]」在這一技術基礎之上來理解,嚴格遵守理性與邏輯,自然客觀地再現事件,最大限度的復原現實,很可能擴大事件本身的張力,超過事件原本表象,這也成為紀錄片追求真實與自然的始點。在《關山飛渡》中,創作者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將事件的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維持下來,儘可能弱化了拍攝與剪輯的技巧,真實的呈現出無人區的荒蕪與飛渡的險要。

3.線性敘事的過程美

紀錄片相較於單純記敘事件事實的新聞片而言,更注重刻畫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具體的過程。它的變化性和故事性也都體現在這一過程裡,過程中展示出的完整的起承轉合和線性的敘事是紀錄片的原動力。紀錄片要重點呈現的是相對完整的事件經過,可以說沒有過程就沒有紀錄片。

《關山飛渡》的隨行攝像跟隨主人公從城市中的準備開始,到藏區補給站,到進入無人區,穿越無人區。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被捕捉,每一個事件都有交代,使得紀錄片十分完整,觀感極佳。

4.妙筆生花的即興美

即興美是紀錄片創作的即興狀態,是編導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一種投緣的「機遇」,即興即事先毫無準備,僅就當時創作感受而隨性發揮的拍攝。創作者深入事件第一線,被現場觸動而捕捉到原始的真實影像,這一過程不可預測更不可編排,記錄下的真實瞬間往往成為影片的神來之筆,成為歷史的鮮活證明。拍攝中的即興發揮具有「最接近紀錄片本性的元素就是創作者的在場,而不是現場缺席後的搬演或歷史影像的後期佐證。[5]」例如在穿越無人區第二天時,由於失誤,越野車陷入了大面積凍土,如果無法排除這一險難,主人公和隨行攝像都將面臨生命危險,攝像拍攝了一段時間後,把攝像機放在一個可以拍到全景的地方,幫助主人公一起採取營救汽車的措施,這一段畫面後來被放到紀錄片裡,顯得尤為真實,更突出了此次路程的險峻。

三、以《關山飛渡》為例淺析對紀錄片的審美

從審美的層次上說,屬於創造性勞動的紀錄片,就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創作者要拍出既「深刻」、又「好看」的紀錄片,就要了解紀錄片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角度。以這個來劃分,紀錄片可以從三種角度進行審美,即崇高美、和諧美和悲劇美。下面以紀錄片《關山飛渡》如何發現並實現作品崇高美、和諧美和悲劇美的例子來作些具體的分析。

1.紀錄片的崇高美

人類突破極限,探索大自然的崇高。人類能力有限,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鮮有人可以探索到神秘大自然的腹地,在五千米海拔的凍土上馳騁,在神秘的藏區穿越無人區,挑戰自己的極限,看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美景。紀錄片無疑是崇高的,崇高之處不僅在於它真實的敘述一個故事,更在於它成為了每一個未曾經曆紀錄片內容的受眾的眼睛。

2.紀錄片的和諧美

所謂紀錄片的和諧,並不是要求剪輯的手法或拍攝的取景要達到某一美學的高度,而是指紀錄片要運用現在已有的一些常規設置,儘可能的在現代審美和技術需求範圍內,儘量拍攝製作出符合當代社會受眾心理需求的,相對和諧而不是生僻的影片。紀錄的對象是由過程的不和諧,最終到達結果的和諧。《關山飛渡》正是按照由不和諧最終達到和諧這個過程層層闡釋的。主人公原本是一個中國一線城市金融公司的高管,捨棄一切選擇去冒險,途中經歷艱難險阻,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去為了找尋沒有人踏過的土地。這種從追求物質到物質的極大化,又追求精神到精神的極大化的過程,體現了一種從不和諧到和諧的真實過程,這個過程才是和諧美的真正體現,更加感染人心,更具說服力。

3.紀錄片的悲劇美

魯迅說,「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悲劇性的。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有關悲劇的美被敘述和展示的不計其數,悲劇中的人、事、景解構再重構,具有了一個「目的」,這一目的就是為了讓受眾可以在紀錄片的悲劇中達到精神上感悟、驚醒、透徹而引起一種共鳴,這一目的達成,紀錄片便有了悲劇美。《關山飛渡》這部紀錄片是將一個個悲劇悄無聲息的安插入影片之中,途中偶遇稀少的野生藏羚羊,主人公感慨每年數量都在減少,並在其中插入幾年前在無人區拍攝的野生藏羚羊照片;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無人區氣候異常,凍土結層變薄導致汽車深陷。這些悲劇雖然細小,但潤物無聲,敲打著每一個觀看影片的觀眾,呈現並警示著每一個人。

綜上所述,無論是崇高美、和諧美還是悲劇美,都需要創作者用心去發現並精心的編排,以觀眾欣賞的角度來再現或表現真實的事件才是一個紀錄片創作者創作紀錄片要達到的目標。從而使廣大觀眾獲取豐富的審美感受,培育自己美好的生命啟示、生命導向,並使自己的人生通過奮鬥,走向美好的明天。

四、結 語

一部好的紀錄片是可以延伸受眾美好情感的,讓人在觀賞中寓教於樂,既能感受到真實記錄的美妙,亦能欣賞到藝術的美感貫穿始終,這一感受是對真實的追求和對美的神往。「紀錄片的美感是觀眾對作者運用美的形式真實地紀錄美的內容而感知、聯想、認識、評判的審美過程所產生的愉悅心情和美的情感,是人的高尚精神情感。[6]」近年來,我國紀錄片的研究漸成氣候,有關紀錄片的文字著作也層出不窮,但是這些論述文字大多是依附於西方紀錄片的觀念形態,關於電視紀錄片的論著仍然較為貧弱。紀錄片生長環境的變化和新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都需要不斷的反思。

參考文獻:

[1] (美)拉畢格(Rabiger Michael)著.何蘇六等譯.紀錄片完全手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 林旭東.影視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 王麗.談紀錄片的藝術魅力[J].新聞愛好者,2006(1).

[4] 埃倫.羅森史爾.Writing,Directing,and Producing Docomenty Films and Videos電影、電視紀錄片編導與製作[M].南伊利諾州大學出版社(修訂版),1997.

[5] 陶濤.電視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4.

[6] 朱景和.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相關焦點

  • 《只狼》飛渡輕舟技能如何使用 飛渡輕舟技能使用技巧
    導 讀 只狼遊戲中飛渡輕舟技能怎麼用,很多小夥伴可能都不太了解,下面九遊小編就為你們帶來了《只狼》飛渡輕舟技能使用方法介紹
  • 紀錄片《中國》片花上線!共赴一場中國傳統美學盛宴
    那些偉大的人,偉大的思想;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幸福;那些閃亮的智慧,坦蕩的君子;那些昂揚的氣質,相知的靈魂……歷史長卷上,曾留下一張張生動的面容;現在,穿過歷史的霧靄森林,紀錄片《中國》將以宏大格局、獨特敘事以及頂級製作,牽引你往回看、向前探,共赴一場中國傳統美學的盛宴。
  • 解讀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徵,如果喜歡,不妨一看!
    1、我國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分析   1.1自然美   自然為人類提供著空氣、陽光、植被等環境藝術設計所必須的各類基礎元素,所以自然是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實踐以及審美的重要基礎,而自然美也是我國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首要美學特徵。
  • 《斑羚飛渡》:死亡的彩虹橋,生命的擺渡船。
    「每一隻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著有一隻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年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橋墩」,為年輕一代架起了生命的橋梁。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倘使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允許你高尚地活著,那麼世上就沒有一樣東西會阻攔你高尚地去死。」好像這些事,只有人類這種高等生物才做得出。
  • 中華美學:樂道為美
    《中華美學概論》運用現代美學理論對中華美學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將其「潛體系」性凸顯出來,使中華美學獲得現代闡釋。楊春時教授長期從事美學、文學理論研究,建立了 「主體間性—超越論美學」,為後實踐美學主要代表。
  • 《航拍中國》:讓紀錄片騰空飛行
    近年來興起的小巧靈活的無人機為航空攝影打開來敘事空間——電影美學的每一次發展幾乎都伴隨著技術革新。《航拍中國》充分發揮無人機的靈活性,逼近拍攝對象,將大風景與小細節熔接一處,展示了技術美學的力量。海南獼猴、江西白鶴、秦嶺朱䴉和棕色熊貓等動物影像成為影片裡趣味盎然的鏡頭,而東北虎追逐無人機的場景更是令人興奮。   《航拍中國》成功的重要元素是品牌理念與工業化製作模式。
  • 盤點央視精品紀錄片二十五部
    電視紀錄片《崑曲六百年》以再現、記實、動畫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經典的崑曲與滄海桑田的崑曲史,還原其歷史與現實的真實處境。在崑曲的前世今生裡,探尋民族藝術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在崑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重樹中華民族傳統自信。
  • 塔溝小子江蘇舞「龍舟」 90面大鼓疊羅漢震撼演繹《飛渡》
    特別是作為整個展演活動中難度最大、最具原創性、最具震撼力的《飛渡》節目,學員們以90面大鼓和8架雲梯相互配合,為江蘇人民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視覺盛宴,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節目創意源自龍舟,90面大鼓展現江蘇特色  據節目組導演介紹,《飛渡》節目是以江南水鄉特色龍舟為題材,主要展現「中國運河第一城」揚州及江蘇的文化底蘊,經過開幕導演組和塔溝武校的精心編排,660名學員用90面大鼓組成了一座巨型龍舟,象徵著船帆的8架雲梯指揮著龍舟在驚濤駭浪中堅定前行。
  • 跟斑羚飛渡一樣,都是假的
    那麼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另一篇流傳度甚廣的世紀謠言——旅鼠自殺。(下圖為北美棕旅鼠Lemmus trimucronatus)在寫文章之前我特意在群裡問了朋友,大多數都表示自己在網上看過這篇文章,甚至某些版本的中小學語文課內外教材中還摘錄過這篇名為《浩蕩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約》的文章,不少人還被老師要求寫過讀後感。
  • 大師級團隊首度集結只為《中國》,湖南衛視最新紀錄片有點驚豔
    中國值得,紀錄片《中國》同樣值得。紀錄片《中國》的導演李東珅曾擔任超高分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製作人。這部作品一直被譽為國產歷史紀錄片的標杆之作,很多歷史和紀錄片愛好者都將它比作心中的白月光,甚至被各大平臺評為「中國最好的紀錄片」。豆瓣近四萬網友也給了這部紀錄片接近滿分的超高評價。
  • 生活美學:環境美學的新拓展
    卡爾松從環境的功能美發展為建築和生活用品的功能美,柏林特從參與的環境美發展為社會生活美,齋藤百合子從自然美發展為生活審美經驗和生活用品的道德-審美判斷。三位學者探討了生活美的應用性、情境性、連續性和道德性,涉及生活美的審美判斷標準、審美模式和審美價值,推動了環境美學走向生活美學。環境美學應將生態觀和環境保護意識滲透進生活美,最終達成環境美與生活美的圓融,在美學的指引下建設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
  • Antoni Tàpies丨材料美學
    談到材料美學,必然談到塔皮埃斯,談到塔皮埃斯,也必然涉及到材料美學。在很多人眼裡,塔皮埃斯是材料美學的集大成者。構成了新的宇宙塔皮埃斯對如何更好的運用「垃圾」展開瘋狂的實驗,發掘各種新的作畫材料成為他最大的渴望。一次又一次的新想法出現在他的實踐裡,他無數次將各種小顆粒混在一起,彩色土、沙子、頭髮、布片,仿佛數百種元素構成了新的宇宙。
  • 石籠景觀技術的核心美學特徵
    石籠網景觀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其靈活性,雖然工程上使用的石籠網最小單位是一平方米,但理論上講,石籠網景觀最小單位可以是任意大小,形狀不限於正方形,同時,石籠網之間可以建立任何連接,這為在石籠網景觀中形成豐富的點、線、面提供了有利條件。
  • 課本中的《羚羊飛渡》壯烈感人,得知真相後,卻感覺童年被欺騙了
    而這一篇《羚羊飛渡》同時包含以上兩種姿態,更加震撼人心。《羚羊飛渡》又名《生命橋》,連續多年被選入語文課本,在老師的精心傳授下,感染了無數學子,成為很多人童年歲月裡一抹幽藍色的回憶。讀完之後,有多少人曾振臂高呼:羚羊的愛太偉大了!然而你是否思考過故事的真實程度?
  • 紀錄片《大地私宴》深度挖掘美食背後的人生百態
    突如其來的造訪者打破了寧靜,紀錄片《大地私宴》的故事也就此展開。《大地私宴》讓鏡頭對準了造訪者——頂級大廚,讓觀眾跟隨他們的腳步,去丈量中國的萬裡山河,去體味豐饒多樣的物產,去講述食物背後的成長故事。圖說:紀錄片《大地私宴》 官方圖碰撞,中西美食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深度挖掘美食背後的人生百態,是美食紀錄片漸成大勢的殺手鐧。
  • 6部適合孩子看的BBC經典藝術紀錄片,為你精選!
    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 —— 巴勃羅·畢卡索當下,無論是全人教育還是通識教育,美學藝術素養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紀錄片配音要為紀錄片的主旨服務
    電視紀錄片配音在影視行業和紀錄片創作中發揮著一個相當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紀錄片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可以體現出真人真事作為一個紀錄片的素材,那麼怎麼才能把握好電視紀錄片配音的技巧。一,配音員不會把握配音的語言表達同時並將這一種能力及時發揮到嗓音上,這是一個對於紀錄片配音員的入門級要求。配音員掌握的基本配音風格比如說用通俗的話去直接解說一部政治片那麼配音員所表達的方式一是訓練,二是模仿。
  • 攝影專業絕不能錯過的9部紀錄片
    影像的意義不僅僅是記錄它反映了時代的特徵暗含了快門背後隱藏的情緒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攝影專業必看的9部紀錄片吧~該系列通過提出關於視覺圖像中隱藏的意識形態的問題來批判西方傳統文化美學。該系列作品部分是對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文明》(Civilization)系列的回應,後者代表了西方藝術和文化經典的一種更傳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