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江蘇省第十九屆運動會在揚州拉開帷幕,開幕式文體展演活動中,塔溝武校660名學員參加了《鶴舞》、《飛渡》兩個節目的演出。特別是作為整個展演活動中難度最大、最具原創性、最具震撼力的《飛渡》節目,學員們以90面大鼓和8架雲梯相互配合,為江蘇人民帶來了一場全新的視覺盛宴,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節目創意源自龍舟,90面大鼓展現江蘇特色
據節目組導演介紹,《飛渡》節目是以江南水鄉特色龍舟為題材,主要展現「中國運河第一城」揚州及江蘇的文化底蘊,經過開幕導演組和塔溝武校的精心編排,660名學員用90面大鼓組成了一座巨型龍舟,象徵著船帆的8架雲梯指揮著龍舟在驚濤駭浪中堅定前行。
今年7月底,江蘇省第十九屆運動會開幕式導演組前往塔溝學校洽談節目合作,並就節目的排練不斷進行交流。經過導演組和塔溝武校歷時一個多月的奮戰,時長五分五十一秒的《飛渡》節目終於揭開神秘的面紗,在數次彩排中讓導演組和觀眾感到尤為震撼。
奧運團隊參演,總導演要為他們當劇務
2014年南京青奧會開幕式上,塔溝武校學員表演的《築夢》節目,在讓世界為之震撼的同時,也給江蘇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不斷追求表演創新的塔溝武校,在北京奧運會和15次央視春晚舞臺中,憑藉不怕吃苦、服從指揮、精益求精的精神,形成了獨特的管理模式和表演體系,得到了2018江蘇省運會開幕式總導演沈晨的青睞。
「啟用塔溝武校這個表演團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們之前有過多次合作,再難的任務只要交給他們,就會按時高質量完成,這點我很放心。這次,我把他們請到了揚州,並把開幕式中難度最大的節目《飛渡》交給了他們。」正如沈晨總導演所說,塔溝武校660名功夫小子在接到表演任務的一個多月裡,克服了重重困難,對節目進行了反覆的斟酌和修改後,如期來到了揚州。
8月16日晚到達揚州後,塔溝武校的這幫孩子們就直接來到體育館熟悉場地,看著他們驅車12小時後仍不顧勞累堅持在雨中排練,總導演沈晨是疼愛有加,「各部門必須滿足《飛渡》導演組的所有要求,這個節目,我來當劇務」。
演出難度高,諸多動作都充滿挑戰
《飛渡》節目中,有許多都是高空表演,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塔溝武校的這些少林小子們首先克服了恐高這一難題,並且在沒有威亞鋼絲保護的情況下,在8米的高空中表演走雲梯、鼓上後手翻等。
表演開始後,660名塔溝小子抬著90面大鼓氣勢登場,隨著陣型的不斷變換,鼓也分別組成大龍舟、滿天星、跑酷、飛渡、波浪、立鼓等場景,其中90名演員在大鼓上面做出側空翻、後空翻、側手翻等高難度武術動作,大鼓也從一層瞬間變為兩層,一群紅衣少年攀爬至鼓面上疾速飛奔。隨後,手執雲梯的少年奔向龍舟中心,8名伶俐的健兒快速攀爬至8米高的頂端,倒掛金鉤、盤龍亮相、徒手走雲梯等經典動作在梯子頂端再現。最後,三名年僅10歲的少林小子在5米多高的鼓面上,五秒之內完成十個後手翻。整個節目充滿了力量和氣勢,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排練一個多月,節目反覆修改數十次
塔溝武校總教練劉海科介紹,《飛渡》節目是在不斷的磨合中最終打磨成型。「沈晨總導演希望這次的節目能夠有所突破,給江蘇人民帶來全新的視覺震撼。我們從7月底開始編排到節目成型,大的框架前後修改了數十次,細節性的動作幾乎兩天一改,雖然導演和學生們都很累,但是能達到現在的效果,大家內心裡是十分高興的,前期的艱辛付出沒有白費」。
《飛渡》節目中,直徑1.5米、高2米、重75斤的大鼓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道具。大鼓雖然不重,但撐起鼓的架子是由鋼管焊接的,四個學生抬一面鼓不停地來回跑動,上面再架起一層鼓,必須做到穩妥不能晃動,半天下來肩膀就會被磨得腫痛。負責抬鼓的宋欣洋同學告訴我們:「堅持訓練了兩天,學校為我們發放護膝綁在肩膀接觸的鋼管上,這樣大大減輕了肩膀的磨損,我們訓練起來也更有勁頭了。」
由於時間緊張,每天9個小時的排練,對這些練武的孩子來說,體力消耗也是相當大的。「回到宿舍也感覺很疲憊,但是想到能在家鄉父老面前表演,我的力量就又來了,大家和我一樣,都是下定了決心,必須把節目做到精益求精」,家住揚州的徐碩同學高興地說到,「爸媽也來駐地看我了,但我不能耽誤排練,也沒有請假,他們很理解我,也非常支持我的決定。」
表演中,所有大鼓的編排是一個較大的難題。既要畫面好看,又要展現難度技巧,這可難壞了導演組和塔溝武校的教練員,一遍又一遍地嘗試,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單層鼓變成雙層鼓,雙層鼓上面再站立一個人,而搭建鼓的人員從二搭一、三搭二最終變成了五搭四。「90面鼔會在舞臺上由演員一層層搭起來,第一層站在地上,第二層由一幫人架著鼔站在第一層人的肩膀上,人的高度存在差異,且人在運動中會存在晃動,需要每個演員協調到位,否則會非常危險。」這些情況,讓地面上的教練特別擔心,但隨著一步步熟練起來後,在外人眼裡,一切都顯得那麼簡單。塔溝武校的孩子們在不斷提升表演難度的同時,成功將畫面的震撼程度打造出來,而高度也從一米增加到了六米。
60名演員手執古琴,擔當《鶴舞》節目重要角色
除了難度最大的《飛渡》節目外,塔溝武校還有60名學員參加了《鶴舞》節目的演出。他們身著白色古裝,手執濃鬱地方特色的廣陵古琴,伴隨著時快時慢的音樂,翻腰、滑步、跳躍,把少林與太極的精華,一招一式地展現在節目中,使其更具行雲流水之態,帶動了節目的整體效果。
但意想不到的是,距離開幕式還有五天的時候,沈晨總導演對動作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動比較大,之前的動作速度太快,不符合廣陵琴派悠揚婉轉的細膩質感,我們用一天的時間完成了動作的設計與排練,任務很艱巨,但是我們加班加點完成了,總導演也比較滿意」教練杜惠冬對於塔溝速度有著很深的理解,「關鍵時刻要能頂上去,想辦法去完美地解決問題,這就是塔溝速度,希望觀眾能從節目中感受到中華武術的震撼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