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美學是美學超越藝術哲學、關注環境問題的重大突破。新世紀的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學,研究生活的器具美、關係美和行為美。卡爾松從環境的功能美發展為建築和生活用品的功能美,柏林特從參與的環境美發展為社會生活美,齋藤百合子從自然美發展為生活審美經驗和生活用品的道德-審美判斷。三位學者探討了生活美的應用性、情境性、連續性和道德性,涉及生活美的審美判斷標準、審美模式和審美價值,推動了環境美學走向生活美學。環境美學應將生態觀和環境保護意識滲透進生活美,最終達成環境美與生活美的圓融,在美學的指引下建設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
關鍵詞:環境美學;生活美學;功能美;審美價值
作者簡介:廖建榮,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廣東省教育廳創新特色項目「環境美學的論理追求研究」(項目號2018WTSCX023)的階段性成果。
環境美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在審美領域、哲學基礎、審美模式、美善關係等方面重構美學,展開環境保護實踐探索,是美學超越藝術哲學、關注環境問題的重大突破。新世紀以來,環境美學更是將美學的研究領域拓展至日常生活,誕生了生活美學。卡爾松、柏林特和齋藤百合子等重要學者分別研究生活的器具美、關係美和行為美。卡爾松從環境的認知和功能美發展為建築和人工製品的功能之美,柏林特從參與的環境美發展為社會生活美,齋藤百合子從自然美發展為生活美的審美經驗以及人工製品的道德-審美判斷。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也是美學的新趨勢和新階段。
一、 卡爾松:從環境功能美到日常生活功能美
作為環境美學主要開創者、科學認知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松研究自然環境和建築的功能美,以環境功能性的實用功利為審美判斷的標準。卡爾松的自然環境功能美與生物生存的生機美——有利於生物維持自身生存及其物種延續發展的美——緊密相關。功能美可以幫助人們關注自然環境的審醜,如溼地或沼澤有亂草、苔蘚、死水等不美觀的景象,掌握了溼地和沼澤對生態維護重要性的知識後,能夠正確地對其展開審醜欣賞。功能美還有助於與時俱進地認識和欣賞建築,如馬德裡大廣場原先是皇家庭院,後世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轉變為滿足公眾集會和交易的公共空間。
卡爾松以功能美切入生活美學的研究,指出功能是生活審美的普遍性標準,是判斷日常生活器具和行為是否屬於審美的依據。卡爾松批評近代美學的非功利性、藝術的自治等原則,而審美的功能性原則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的「美即有用」;比起自然和藝術,功能性本來就是人工製品的根本屬性。
卡爾松認為杜威的《藝術即經驗》是生活美學的主要理論資源:杜威的審美經驗克服了傳統美學的藝術崇拜,消解了審美的非功利性,將審美重點從對象轉移到了主體,審美領域由此擴大至日常生活,並涉及到人的各種感官。「杜威的基本目的——通過在更廣泛意義上重釋傳統的審美概念,為日常生活美學開闢了道路」1。然而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生活美學的審美愉悅如何區別於感官快感?以審美主體為中心會消解審美的非功利性,運動、洗澡和品嘗食物得到的快感和審美愉悅沒有實質上的區分,只依靠「美」和「快感」的語言差異來進行區分。卡爾松由此提出生活美學應該放棄杜威的審美經驗中心論、打破「審美是一種愉悅」的傳統,將審美的判斷標準回歸審美對象,即審美對象的功能美:「如果我們根據自身去理解它,而不是通過審美的快感主義方法的角度審視之,我們將發現:這一概念為日常生活審美提供了一種新鮮且更有成效的方法。」1
以功能美作為生活審美判斷的標準,可以將審美愉悅和身體快感區分開來。首先,功能美需要相關的功能知識,而身體快感純粹是身體的感官感受,並沒有涉及功能知識。其次,功能美的相關知識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生活審美對象的功能性,促進人們對其展開審美欣賞。最後,功能美能夠使生活審美欣賞具有深度和本質:生活審美欣賞總是以藝術欣賞作為參照,缺少本質性的批評、知識和專業理論,「功能概念準確地提供了那種要求強調批評的知識資源。若日常生活對象的審美特徵是一種功能之美,那麼,恰當地欣賞那些對象就要求我們具備關於那些對象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實現其功能的知識。」1卡爾松的功能美為生活審美提供了判斷的標準、意義、展開評論和分析的理論體系,維護了康德的審美普遍性原則,同時也避免審美淪為個人主觀體驗,對生活美學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啟示。
二、柏林特:從參與的環境美到參與的社會生活美
柏林特與卡爾松並稱為環境美學的雙子星座,作為人文主義代表人物,提出了參與(engage)理論。參與理論以經驗為本體,美學領域不再以審美對象為界定準則,審美領域也不再是藝術至上,環境審美的合法性得到認可。於是審美經驗不僅包括了藝術審美經驗、自然審美經驗,還包括了環境審美經驗甚至社會活動審美經驗。參與理論挑戰了傳統美學對象化、靜觀和非功利性等美學原則,反對藝術審美的對象模式,認為環境審美屬於情境性:「當我們意識到美並非是對象性而是情境性的,於是美具有情境關係。」2因此情境性的環境審美需要人的參與,提倡主客合一,注重人的身體感知與個人經歷、歷史、文化的結合。參與理論強調人與環境融合的連續性和情境性,既有欣賞者的主動參與,也有環境的邀請性特徵;審美感官從視覺、聽覺拓寬至人所有的感官,環境和文化共同塑造人的感知;欣賞者個人情感參與的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
從參與審美的連續性和情境性出發,柏林特指出環境美學和生活美學具有關聯性:「與環境美學相關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可以將審美感知擴大到日常生活的情境和事物。」2而生活美學的情境性使參與成為核心:需要以一種開闊的心態融入藝術、環境或日常生活的審美中,由文化習俗、教育、個人生活實踐共同構成的知覺是審美的關鍵,欣賞者文化習俗、個人經驗等的參與成為審美的重要構成部分。生活美學與環境美學還具有許多相似的情境性要素:審美的參與性;由文化習俗、教育、個人生活實踐共同構成知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運動知覺共同構成的感官聯覺;每一次審美具有獨特的體驗和意義;審美體驗的多樣性等。
柏林特肯定環境美學參與理論對生活美學的意義,以情境性和連續性研究日常社會關係的審美。合適的社會禮儀是一種規則性的行為,如優雅的風度、文明的舉止,是服務於社會合作、使參與者感到愉悅的習俗和交流技巧,具有感知、連續性和參與性等要素,是社會的審美情境之一。某些特殊的社會具有審美意義的和諧,如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少數民族福伊的語言和種族的住處、活動緊密相通,福伊的吟唱詩歌將人們的身心、生死連結為一個連續性的統一體。普通社會中,人們與小孩子交往的關係常常成為審美情境:愉悅感和情感促進人的感知,並伴隨著獨特性、相互性、連續性和參與性等要素。柏林特還將「愛」和「美」聯繫起來,認為「愛」具有強烈審美情境的特徵:「然而,最深沉、最強烈的社會審美情境或許是以『愛』的方式所呈現的。」3愛也是一種參與:消除了一切障礙和邊界的在場感和融入感,具有相互交流的連續性,並且發展出親密的聯繫。愛的參與還體現在彼此的情感共鳴,喚起一種分享生活的感覺,這都是參與審美情境的典型特徵。
柏林特由此提出:「審美在個人或社會的人際關係中有著重要地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一種社會的審美不僅表現於友誼、家庭和愛情等關係中,還表現於教育和工作關係中。具有社會功能的日常環境設計和特徵應用,必然讓審美決定和審美體驗發揮作用:從服裝的選擇、設備的運用、物品的包裝、家庭的管理和護理以及日常生活的其它對象和因素,到人事政策和僱主-僱員的關係結構,即社會生產和貿易結構。」4柏林特試圖以審美的社會關係會發展出新的社會秩序:一種非專制、非等級性的社會制度,擯棄任何形式的暴力、不合理的權力訴求,以相互支持、促進合作的愛的模式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為一個更人道的社會提供基礎。柏林特的生活美學不僅推動日常生活和社會關係的審美化,更是建設美好社會宏願的理論根基。
三、齋藤百合子:從自然美到生活美
作為環境美學的重要學者,齋藤百合子早期研究知識、文化和神話在自然審美中的作用,近年投身於生活美學的開創。在《生活美學》一書中,齋藤百合子從環境美學理論出發思考了生活美學的領域、體驗、特點和功能,成為生活美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齋藤百合子分析了生活美學對環境美學審美領域的拓展。她承認環境美學衝破了藝術哲學的局限,使美學研究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即使美學的領域拓展至自然、環境和流行藝術,我總是覺得這個領域還沒有寬廣到涵蓋我們審美生活的每一個方面。」5齋藤百合子認為從工業產品、辦公室、住房到衣服、玩具等生活場所和用品都應該成為審美對象。她提出以活動為中心,關注審美的日常性、情境性和實用性:「就『美學』的領域而言,應該包括了我們對所有物體、現象和活動的感知和設計能力。」5從保持距離的靜觀轉變為人持續的活動,使生活美學可以超越特殊情境的藝術,研究生活的日常情境。因此家庭事務、工作、旅行和娛樂這些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活動,都屬於生活美學的研究領域。
齋藤百合子在生活審美經驗層面提出「審美氣氛」,如緊張、放鬆、快樂、憂鬱、邀請、拒絕、興奮、呆滯等等。齋藤百合子以紐約的感知豐富多樣為例:「有多少人曾經去過紐約,並感受過這個『感官之地』?當我們行走在街道上,穿梭在腳下的地鐵引發一陣陣顫動,的士的喇叭震耳欲聾,摩天大樓環繞四周,空氣中飄蕩著烤慄子和椒鹽卷餅的香味、街頭音樂家的薩克斯旋律。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城市的活力與瘋狂。」5齋藤百合子還指出婚禮的會場、鮮花、服裝、音樂、菜譜、座位安排和裝飾、演講致辭等,都屬於婚禮的「審美氣氛」。人們時常感受到生活中的「審美氣氛」,由於不能清晰地定義、缺乏明了的框架展開分析,所以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審美氣氛超出了愉悅和積極等審美經驗的局限,將審美體驗擴大至沮喪、憂愁、失望、枯燥等,美學涵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美學最大的特點是易逝性,事物或活動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無法一直保持原有狀態。生活美學的變化易逝與環境、事物自身尤其是時間的變化相關,反映了日常生活的屬性。審美趣味和審美態度決定了人們對事物與人生變化易逝的觀念。齋藤百合子由此思考「整齊」、「凌亂」、「清潔」、「骯髒」、「有序」和「混沌」等生活美學情境的力量。整理雜物、清潔家庭、收拾衣物、個人衛生等日常活動是日復一日、永無止境的審美實踐,切切實實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即清潔、整理生活起居物品和個人衛生除了實用目的,還有審美目的,而且這還關乎到個人的性格和道德品行。整潔是人為的結果,表現了人的努力,同時也使每個人都在這種審美實踐活動中成為專家,具有真正的普遍性。生活美學還包括了人的外貌——從面容到著裝:「比起個人擁有的態度、性格和價值觀,外表更容易獲得人們的關注。」5即外表是個人價值觀和態度的反映。於是個人衛生和外表等生活活動兼備審美功能與倫理功能。
齋藤百合子還以其最熟悉的設計為切入點,指出日常生活用品、環境與人的行為一樣,都具有倫理道德方面的判斷,她稱之為「道德-審美判斷」。如具有關懷、體諒、敏感、尊重等人性化觀念,或者缺少關懷和感知上的考慮。雖然說日常用品與環境離不開它們的功能考慮,但是在材料的選擇與組織上,應該關注物質、使用者和居住者的呈現、表達與反映。道德品質不僅反映在行動上,還可以反映在敏感、尊敬的設計物的創造與欣賞上。即日常用品和環境的感知考慮與實用功能都涉及道德評價,有助於道德的提升。如工廠的修建既要考慮生產的便利性,也要考慮工人工作的舒適、健康的保障;而破壞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的整潔,既是審美問題也是倫理問題。齋藤百合子最終目標是通過生活美學促進倫理的提升、社會的進步:「任何良好的社會,尤其是注重公正、自由、平等與福利的社會,必須創造充滿關懷的社會環境與用品,為人民提供好的生活、培養人民的美德。」5因此生活美學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日常審美活動,還可以幫助人們關注生活審美的深刻意義,激發負責的態度與行為,推動社會的進步。
四、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卡爾松的從環境功能美到日常生活功能美、柏林特的從參與環境審美到社會生活審美、齋藤百合子的生活審美「審美氣氛」和生活用品的道德-審美判斷,分別探討生活美的應用性、情境性、連續性和道德性,研究領域從生活器具、生活行為到社會關係,涉及生活美學的審美判斷標準、審美模式和審美價值,對生活審美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學,是美學學科發展的必然性。塔塔爾凱維奇在《西方六大觀念史》區分出三種美的範疇:一是最廣義的美,包括日常生活美、藝術美和道德美,是古希臘原始的美的概念;二是純粹審美意義上的美,只涉及引起美的體驗的東西,包括了色彩、聲音、以藝術為主的人造物品,是現代美學的核心;三是審美意義上的美,但是只局限於視覺,即只是線條和色彩。塔塔爾凱維奇總結西方審美領域兩千年的演進方向,是從廣義的美的概念到純審美的概念、從世界之美演變為藝術之美。因此從藝術美到環境美再到生活美,是美學回歸廣義美的傳統。杜威從藝術是一種生活經驗、舒斯特曼從藝術的實用性和身體審美意義的角度,呼籲美學回歸生活,是生活美學的先聲。然而只有環境美學的濫觴,才能推動生活美學的形成和興起。
首先,環境美學突破藝術審美的束縛,為生活進入美學的殿堂掃清了理論障礙。近代以來,「藝術哲學」幾乎就是「美學」的代名詞,美學的研究領域局限於藝術。17世紀鮑姆加登提出建立美學學科,就是以藝術為感性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美學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6黑格爾更是要以「藝術哲學」代替「美學」:「我們這門學科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7美學研究藝術是天經地義,研究生活看似天方夜譚。生活美學首先遭遇的理論難題就是「生活何以審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卡婭·曼德卡的《生活美學》將傳統美學的謬誤總結為三個拜物教、十個神話和四大恐懼。其中最重要的三個拜物教,第一個是美的拜物教,即認為美是獨立於主體的客觀存在物。第二個是藝術作品拜物教,以藝術作品為美的存在;第三個是審美對象拜物教,只有藝術作品是審美對象,日常生活不能成為審美對象。其實卡爾松和柏林特等學者在建立環境美學的時候,已經率先打破藝術作品對象化的拜物教、審美非功利和保持距離的神話,回答了「環境何以審美」的問題。卡爾松的「科學認知模式」是針對藝術的對象化審美所提出,以科學知識代替對象化的藝術作品和客觀化的美,成為審美判斷的標準。柏林特的參與理論指出,傳統美學的藝術是不涉及日常生活、利害關係的獨立自足王國,欣賞藝術要將其對象化,把藝術與周圍環境分離出來,顯出其與眾不同,採用一種有別於日常生活的審美態度加以欣賞。藝術對象不同於日常物品,必須要與周圍環境劃清界限,被設立為一件獨立自足而又完整的作品。這也使藝術成為獨立於現實生活之外的審美世界。藝術對象化以及靜觀、非功利性等審美原則已經不合時宜,遠遠落伍於審美實踐,既不適用於當代藝術,也無法適用於環境審美。正是環境美學提顛覆了傳統美學的主客二分,倡審美的功利性、參與性、科學性和生態性,動搖了美學即藝術哲學的理論根基。環境美學的科學認知和參與理論重構美學的哲學基礎、審美經驗、審美價值和實踐追求,張開雙臂迎接環境乃至整個人類世界,使生活能夠進入美學的領域。
其次,環境美與生活美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推動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學。無論是環境美還是生活美,都模糊了邊界,具有情境性、實用性、活動性和流逝性。這正是環境美和生活美與藝術作品的本質區別:無法對象化,不是一個無關日常的超然、獨立甚至永恆的世界,需要人參與其中,關於人的生活需求。此外,環境美既包括了注重生態的自然環境美,也包括了注重人性化的人造環境美。城市、鄉村、建築、園林和景觀等人造環境本來就是日常生活場所,這些環境的審美必然涉及人們生活的各種活動。梅爾喬恩·凱文將「生活美學」定義為:「生活審美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廣泛性、日常性和模式性,被賦予審美特徵。這種具有日常性和審美性的實踐有其限制,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飲食、服飾、寓所、歡宴和出行。幾乎包括我們每天的吃飯、穿衣、居住、社交和外出工作等日常活動。」8可見生活美學的衣、食、住、行、社交和工作等活動都離不開環境,當美學擺脫了藝術哲學的局限,從環境美必然會拓展至生活美:卡爾松的建築環境和人工製品並非涇渭分明,柏林特的社會活動在環境中展開,齋藤百合子的辦公室、住房、廣場和公園等環境屬於生活場所,審美延伸至生活用品也是順理成章。齋藤百合子指出了環境美和生活美的緊密關係:「今天的環境美學作為一個成熟的領域,可以告別以好藝術為中心的美學。不僅如此,無論自然環境還是人造環境都時刻環繞著我們,因此環境美學也不能脫離日常生活。」5另一位環境美學的主將艾米麗·布雷迪也認為「生活美學與環境美學有著特別重要的聯繫,而且它們的研究有著大量的重疊。」9
最後,美學的應用趨勢推動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學。環境美學是一門實用性學科,產生背景是西方風起雲湧的環境保護運動,兼顧自然環境審美和人造環境審美,有環境保護的現實追求和意義,對城市規劃、鄉村建設、景觀設計和評估管理、環境決策、環境美育等實踐指導成果顯著。生活美學也是以審美促進生活環境、生活器具和生活活動,有著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現實目標。卡爾松反對審美的非功利,以功能性作為環境和生活的審美準則。柏林特提倡審美與現實世界的連續性,日常關係的審美能夠促進先進的社會和政治秩序,藝術應該參與到生活的倫理建設。齋藤百合子從環境審美到生活美學的審美經驗以及人工製品(生活用品)的道德-審美判斷,最終目的是提高社會的道德水平、推動社會的進步,是美學應用性的新趨勢,也是環境美學統一美善、建設美好社會的新動態。
當然,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學,並非意味生活美學可以取代環境美學。環境美學的哲學根基是人文、科學與生態,理論資源包括了美學、倫理、藝術、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心理學和生態學等學科,注重環境設計與環境保護,環境美學與生活美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展望環境美學對生活美學的促進,是生態觀和環境保護意識滲透進生活美,最終達成環境美與生活美的相融,在美學的指引下建設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
注釋
1[加]艾倫·卡爾松:《功能之美——以善立美》,薛富興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32頁。
2Arnold Berleant,Aesthetics Beyond the Arts:New and Resent Essay.Aldershot:Ashgate,2012,p.205,p.210.
3Arnold Berleant,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Theme and Variation on Art and Culture.Aldershot::Ashgate,2005,p.155.
4Arnold Berleant,Sensibility and Sense:The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man World.Charlottesville:Imprint Academic,2010,p.95.
5(11)(12)(16)Yuriko Saito,Everyday Aesthe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9,p.9,p.123,p.161,p.8,p.3.
6(13)[德]鮑姆嘉登:《美學》,王曉旭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第13頁。
7(14)[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3頁。
8(15)Melchionne,Kevin.The Defini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s.Contemporary Aesthetics,vol.11,2013.
9(17)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Smith eds.,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