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真正的美?一起看看大哲人康德怎麼說

2020-12-03 文眼看世界

美是什麼?是美學的中心問題,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是一個直到今天大家都還在爭論的一個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咱們一起來看看德國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康德是如何理解的。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康德

康德作為德國古典美學的鼻祖,他對美的本質的追問與發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他在調和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派的對立的基礎上,糾正了美學的片面發展。

康德關於美的本質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判斷力批判》這本著作中。《判斷力批判》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他試圖調和《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所留下的隔膜,在二者之間其橋梁的作用。在《判斷力批判》中關係到美學的只是第一部,即審美判斷力批判,其中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審美判斷力分析」,第二部分是「審美判斷力辨證」,在第一部分中又分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我將分別說明康德在這兩大分析中的美學思想及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康德在其美學著作《判斷力批判》的第一部分「美的分析」中分別從「質」、「量」關係和「方式」四個方面來分析美的本質。從質的方面來看美康德認為美的特點或者說美的本質在於「無利害」,它不涉及慾念和概念。從量的方面來看美的本質,康德認為美不涉及概念但是會使人普遍感到愉悅,從關係方面來看,美沒有明確目的卻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進而從方式來看,康德替美下了如下定義:「凡是不平概念而被認為必然產生快感的對象就是美」。

在「崇高的分析」中康德著重討論了「藝術」、「天才」和「審美意象」即美的本質等問題。在對這三方面的討論中,影射了關於美的本質討論。在討論藝術時,康德康德首先指出藝術有別於自然,因為藝術設計創造,必須產生作品,而自然只是在運動中發生作用。康德指出了藝術與科學這兩種活動的分別,認為藝術作為人的科技本領也有利於科學,正如「能」有別於「知」,實踐功能有別於認識功能,但康德也同時指出「能」要以「知」為基礎。顯然,康德所理解的「知識」還僅限於書本的知識。康德指出藝術與手工藝的分別。在這裡,康德牽涉到藝術與遊戲的問題,他認為藝術是一種遊戲,是自由的,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愉快的事情。在這一點上,藝術與遊戲是相通的,而手工藝作為一種勞動,本身就是不愉快的,它只是通過報酬才有吸引力,因而是強迫的。康德把遊戲看成與勞動對立,因而也就把藝術看成與勞動對立,這在當時似乎是合理的,因為康德所處的社會是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實際情況的。

在討論「天才時,康德把天才總結為四點,分別是有獨創性、典範性、自然性以及天才限於藝術領域。後來在「審美意象」的美的本質探討中,康德又進一步分析了天才就是「表達審美意象的功能」,由此可見,康德的重點不在美形式而在美的表達,這種看法和後來克羅齊的「藝術活動在直覺而不在傳達」的看法是相反的。

關於美的意象,康德主要分別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成因來說,美是用想像力形成的一種形象顯現。想像分為兩種,一種是創造性的想像,一種是複線的想像。藝術的創作必須具備創造的想像而非復現的想像力,從自然中汲取素材進行「加工」創造。使之具備新的生命成為第二自然,這才是藝術。這種由創造的想像力所形成的形象顯現才是審美意象。第二個方面,就性質來說,審美意象是理性概念的感性形象。感性形象是主觀的、具體的。理性概念是普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由此體現康德的審美意象已經包含了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說的萌芽。第三,由於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美的作用能夠以有限把握無限,以有盡之言表無盡之意,這與中國美學範疇中的「意象」寓無限以有限之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康德關於美的本質討論是與邏輯概念相對立的,一個是形象思維,一個是抽象思維。康德在說明美之後,重新對美下了個定義,即美的本質是意象。這與在「美的分析」中所得出的結論:美在形式,不涉及目的概念,慾念是純粹的有著明顯的區別甚至前後矛盾。由此可見,康德在寫《判斷力批判》時的思想也是在不斷發展前進的。

康德在審美判斷力的批判中除了對美的本質的分析以外就是關於崇高的分析了。關於崇高與美的異同,就涉及的對象來說康德認為:美涉及形式,而崇高卻是「無形式」的。其次就主觀心理反應來說,美是單純的快感,而崇高是由痛感轉化成的快感。除了以上兩點康德認為:「美在對象,崇高在主體的心靈」,在這裡明顯顯示了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

關於崇高本身,康德認為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數量上的,另一種是在力量上的。數量的崇高特點在於對象體積的無限大,力量的崇高在於「引起恐懼又引起崇敬的那種巨大的力量或氣魄。」在這一點上康德對博克的崇高感起於恐懼的片面說法做了重要的糾正。

康德所說的崇高感像是自然的對象,實際上卻是人的理性勝過自然的意識,所以康德認為崇高不在自然而在人的心境,顯然這也沒有逃離康德的唯心主義哲學。康德的崇高說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崇高與美在他的認識中始終處於對立狀態,他沒有看到二者的統一,但是他的很多觀點卻成為後來一切關於崇高討論的基礎,對黑格爾、馬克思等人對崇高的觀點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首先康德是一位理科生,然後才是一位哲學家。理科生比較一根筋,以為堅實的邏輯和精確的分析一定會趨向真理。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
  • 康德美學:朱光潛
    康德把審美判斷和邏輯判斷嚴格分開,認為在肯定「這朵花是美的」這個審美判斷中,「花」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內容意義,所以不涉及概念,「美」也不是作為一種概念而聯繫到「花」的概念上去,如邏輯判斷那樣,而只是作為一種主觀的快感而與這快感的來源,即花的形式,聯繫在一起的,這朵花的形式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是從這個快感來判定花的美。所以審美判斷不是一種理智的判斷,而是一種情感的判斷。
  • [美學]康德《判斷力批判》:關於美的形式與內在
    而什麼是「美的形式」呢?隨意從書中舉一個例子,他在區分出「自由美」與「依附美」談到:在對一種自由的美(按照單純的形式)作評判時,那鑑賞判斷是純粹的。由上可知,康德所說的形式,指的就是物體對人所呈現的樣貌,然而這個形式取決於人的感性能力,在《判斷力批判》的第一編第一卷的「美的分析論」裡,他說「鑑賞判斷並不是認識判斷,因而不是邏輯上的,而是感性的(審美的)」。
  • 康德哲學的先驗邏輯是什麼?
    這種數理邏輯的運算能夠算真和假,但是絕對算不了善和惡,也算不了美和醜。電腦可以做出很多的計算,但是它在人類的社會科學、心理科學方面,價值有限,沒法算,它不能算。通過一系列相關的資料,我假設某個命題為真,經過一系列的運算之後,我把結果中真的東西留下來,把假的東西排除掉,真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計算,而且可以精確地計算,但善惡呢?沒法計算。
  • 哲學世界中存在一個「物自體」,看看哲學家康德、叔本華怎麼說
    叔本華唯意志主義哲學關於表象與意志的劃分,正是建基於康德關於現象與物自身的劃分之上的。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康德哲學對叔本華產生的重大影響。但是面對康德哲學中不可知的物自體,想要賦予其一個積極肯定的意義來回應黑格爾對物自體的否定。所以,首先必定要對康德哲學的物自身問題進行梳理。
  • 歐洲文明史:盧梭與康德
    盧梭雖然是個18世紀法語意義上的哲人,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系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制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卻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
  • 學術爭鳴應容得下「康德倫理學很爛」
    筆者對作者持贊同態度:空口指責不如用理性批駁,人們不妨藉機掀起一次「康德倫理學論辯潮」,用理性卸下道德審判,用辯論呼喚真理。  截至發稿前,該論文在知網的下載量僅為195次,不難判斷,網友們的批評大多停留在論文的標題,還有少數則通過轉載他人點評文章的截圖進行批評,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舉存在斷章取義之嫌。由此看來,很少有真正對文章內容邏輯進行全面批評的人。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康德美學(《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探討了美的問題(自然美、藝術美)。在康德看來,美的事物的性質很特殊,需要運用特殊的思想方法才能揭示真相。這是康德美學辨證法的來源。在西方文化中,辨證思維不是主流,西方主流思想方法是邏輯思維(又叫理性思維),或叫亞裡斯多德的三段論式思維。
  • 康德:世界總是充滿了矛盾
    德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中都有遵守秩序的認識,而康德則是遵守秩序的典範,他過著如太陽般精準的生活,就像時鐘一樣準確無誤,人們會把康德出現的時間設定為調整時鐘快慢的時間,有一次康德因為看盧梭寫的《愛彌兒》太專注,忘記了出門,結果所有人的時鐘都變得不準確了。
  • 150天閱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先驗知覺理論1
    首先,對康德進行了第一個定義。對這個句子的一個簡單分析就是告訴我們「直觀」是什麼。我們暫時不要考慮直覺。讓我們看看前面的幾點。首先是「知識」與「對象」有關係。在前面的閱讀中,我們會知道知識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對象相關的,另一類是與對象無關的。前者和許多經驗科學一樣,後者主要是形式邏輯。形式邏輯不關心對象是什麼,只有抽象出來後,才能按照邏輯本身的規則進行操作。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對康德來說,所有這些問題亦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問題 在嚴格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有沒有不同於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價值和尊嚴 康德之所以把問題集中在自由問題上,是因為在他看來自由才是促使形上學產生的源泉和動力。就此而論,康德所面臨的問題是形上學問題,也是我們稱之為「終極關懷」的問題。康德曾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1、我能認識什麼?2、我應該做什麼?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實踐理性批判——相當於倫理學,專門研究意志的功能,探討人應當以什麼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判斷力批判——前半部相當於美學,後半部是目的論,專門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討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感覺到美與完善。量、關係、方式等四方面對審美判斷進行分析:質:美是主觀的、無利害的快感。
  • 康德的「批判哲學」為什麼那麼牛?都講了些什麼?
    僅此一點,康德就堪稱偉大。三大批判的重點及所要回答的問題《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即經驗內的知識),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知識,並使其成為現實之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哲學家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
  • 鄧曉芒:康德和黑格爾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
    我們先看一段相聲,是劉寶瑞和郭啟儒講的有名的相聲《蛤蟆鼓》:甲:你這麼有學問,我請問你,蛤蟆那麼點小,叫聲為什麼那麼大?乙:蛤蟆叫聲大,是因為嘴大,脖子又憨。凡是嘴大脖子憨的叫聲都大。甲:我家的字紙簍也是嘴大脖子憨,怎麼不響呢?乙:那它是竹子編的,竹子編的它都不響。
  • 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是什麼
    問:試述康德關於法與道德的關係學說。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倫理學是康德政治思想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是道德法則、法律法則和自由法則,特別是道德法則。他把道德法則概括為一個公式:你應該這樣做,以便使你的行為準則永遠能夠成為普遍立法原則。
  • 「跟著歌一起唱」用英語怎麼說?「Sing什麼」呢?
    你是那種喜歡一個人霸著Mic消掉背景音唱,還是更喜歡跟著原聲歌手一起唱呢?本期的表達就和唱歌有關,我們都知道唱歌叫做sing,那「跟著歌一起唱」用英語怎麼說?「Sing什麼」呢?01「跟著歌一起唱」英語可以怎麼說?「跟著歌一起唱」的英文表達其實很簡單,叫做sing along。
  • 康德、莊子、量子力學:康德為什麼是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哲學家康德無疑屬於第一種人物。康德去世後,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西方近現代哲學的發展,如新康德主義。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康德和黑格爾的對照。和康德類似,黑格爾也是德國古典哲學大師,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思想家。但兩人後來的名聲和影響卻差別甚大。
  •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這就促使人們從自然和人的對立中發掘出真正本質的對立,即客體和主體兩大原則的對立。客體與主體的關係和自然與人的關係的區別在於,它不是僅僅著眼於外在呈現的靜止的兩種現象、兩件事物(自然界和人)的劃分,而是著眼於自然和人、精神和物質在行動中的相對關係,即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制約性的關係。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現在是一個哲學沒落的時代,我們對哲學的態度只能採取一種審美的姿態,凝視哲學之美。比如,現在我們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來解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經典問題。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既不是雞生蛋,也不是蛋生雞,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時空為基礎,時空又是主觀認知的「有色眼鏡」,所以無論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都是錯覺。
  • 「康德先驗哲學及其歷史效應」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它不僅以哲學的方式完成了對「兩希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基本問題的匯通,展示出了哲學從未有過的複雜性與系統性,而且以學理的方式完成了對現代性原則的論證,真正確立起了足以幫助人類告別古代社會的現代性原則。他認為,康德哲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哲學的典範,一是它不僅為科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同時也為科學劃定了界限;二是康德在哲學史上真正完成了對自由意志的論證,從而為罪責、義務、權利與美德確立了真正的基礎,化解了希臘哲學在實踐哲學領域留下的一系列困境。此次,康德哲學專題討論,既是繼續接受康德哲學的洗禮,也是檢閱我們接受康德哲學洗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