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用仰視的角度去看《思想者》?

2021-01-20 美教m記

看到羅丹的雕塑往往會讓人想起米開朗基羅,因為西方的雕塑藝術起初都受到了古希臘藝術的影響。在我們瀏覽羅丹的作品時,可以讀到雕塑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作品《思想者》正是通過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來傳達了一種複雜的精神世界。

這尊作品到底長什麼樣的呢?看上圖你就知道,一位智者坐在一塊石頭上,右手託腮,左手置於左膝上,低著頭,似乎在沉思著什麼。這張照片是從仰視的角度去拍攝的,為什麼要將其置於一定的高度?

因為這尊作品是出自於《地獄之門》,是羅丹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這個作品包含著186件雕塑,因官方阻撓,未能按計劃實施。《思想者》是部分完成作品之一,本來是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

為什麼要置於門頂上呢?因為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中描寫了很多在愛的狂熱或死的絕望中痛苦掙扎的靈魂,羅丹希望但丁居高臨下俯視這些靈魂。思想者的周圍被一些浮雕圍繞著,浮雕上的人扭曲的肢體正在表達著他們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這些浮雕也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創作的,《思想者》是後來才從《地獄之門》獨立出來,放大3倍。最初羅丹將其命名為《詩人》,象徵著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靈魂的思考。

從《思想者》那沉重低垂的頭顱,緊張蜷縮的腳趾,和渾身緊張的肌肉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人類對惡的掙扎。人類的靈魂束縛於肉體中,他們在極力擺脫獸性的欲望,讀到了從獸類變成思想者的困苦。

羅丹用傳統古典的精確手法,將人體骨骼和肌肉的起伏表現得逼真而有力。羅丹在面部表情的刻畫上,將思想者的前額和眉弓突出,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感。在動態上,緊緊收縮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也傳達了痛苦的情感。

羅丹的《思想者》遵從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主要是受了米開朗基羅的影響。人物那若有所思的表情,是受了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的聖羅倫佐教堂中的羅倫佐坐像的啟發。還有整個結構和左手等某些局部有西斯廷小教堂天頂畫中預言者耶利米形象的影子,右肘支在左腿上所造成的扭曲移植於朱利亞諾陵墓上《夜》的姿勢。

在羅丹看來,詩人應當是保持著矛盾的心情的。在苦苦思索中,其內心的鬱結始終得不到舒展,實際上他的作品在圍繞著一個主題:人類扭曲地生活在悲劇世界中。

雕塑成了羅丹抒發個人情感和表達思想的工具,他一再強調藝術要真實,要忠於自然,可是他的作品並不是自然的複製品,有時甚至會違背自然。但我們所說的真實,並不是一板一眼平凡的準確,這樣還不如用照相機去拍攝。這裡所說的真實是作品內在的真實,是一種思想情感的真實,作品的形、色,甚至於每一個動態都在傳達著情感,這才是所謂的真實。在寫實中尋找真實的力量,這份力量便是一種藝術的生命。

羅丹所說的「真實」是一種忠於自然本質的真實,忠於自己眼中的自然,其實不過就是忠於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忠於人類共通的情感。抓住人類生命中共同的東西,這種真實比表面的相似更加的動人。羅丹將自己的內心賦予了雕刻,他用作品與受眾溝通,《思想者》並不是供人瞻仰和膜拜的偶像,他是會用真情實感去引導人們去思考的。

相關焦點

  • 從仰視別人到被仰視,只做這一件事
    「哇,我也想有馬甲線」、「他的英語口語真好,真想像他那樣」、「好羨慕她能拍出這麼好看的照片」……我們似乎習慣了去羨慕仰視別人,然後給自己立下一個又一個
  • 與大咖一起啟發「思想者洞見」 知乎用「十問」再叩未來之門
    2012 年,知乎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引發了無數中文網際網路網民飽含預見性的觀點和見解。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這時,很多人可能會問:行星探索的第一站,為什麼是火星?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目前,人類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地球說起。從太空看,這顆藍色星球是如此特別,甚至是一個很孤獨的存在。一直以來,人類都被這個終極問題所困擾: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也可以另一種形式來表述:地球是如何演變的?
  • 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解析,移動視點、遠視距、俯視、平視、仰視
    這是講觀察景物的三種角度,即仰視、俯視與平視,所得到的三種畫面效果,即高遠、深遠與平遠。但這也不夠全面,如上面提到的《長江萬裡圖》、《清明上河圖》等等,單以「三遠」或「以大觀小」是不能完全解釋其透視方法的。還必須加上很重要的一條,也就是中國山水畫透視的核心—移動視點。這在歷代畫論中還沒有明確談到。
  • 用科學的角度去看「鬼擋牆」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當人們在黑暗中行走的時候,容易看不清周圍的環境,因此也找不著可以參照的標誌,只能憑藉著自己的感覺往前走。科學家發現,迷失方向之後,大多數人都會轉圈圈,因此科學家將這種,當你失去目標的時候,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打轉的現象,稱為螺旋趨勢。所以「鬼擋牆」是一種自然現象,和鬼沒有什麼關係。那麼為什麼對出現這種打轉的現象呢?
  • 平視、仰視、俯視這三種視角在實際中的應用(2)
    仰視仰視拍攝即相機鏡頭處於視平線以下,由下向上拍攝被攝體。2020.10.21廣西北海仰視拍攝有利於表現處在較高位置的對象,表現高大垂直的景物全貌,特別是當拍攝空間有限的時候,使用仰視拍攝能充分利用畫面的深度來包容景物的體積。
  • 從物理學角度去看命理學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力這個概念,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確實存在,物體的重力,彈力,摩擦力,磁力,電場力。天體之間的引力等等,從力的角度說,一個物體處於一個平面或者一個斜坡,都會收到力的作用,而這個力使得讓這個物體處於平衡或者運動狀態,那麼為什麼會平衡,就是物體所受的力量是平衡的,互相抵消的,所以才是平衡的。
  • 王石:我們對西方已經由仰視變成平視,希望能力再大變成俯視
    「由被動挨打,我們仰望著西方的文明、制度這樣一個物質社會,到現在我們真的可以平視,我們希望我們什麼時候能力再大就俯視(西方社會)。由仰視變平視,我們要珍惜」。王石強調,營商環境對於企業家來說非常重要。「如果讓企業家不安的心在這裡,這是非常不利於營造有信心的社會和未來的社會」。談及深圳,王石點讚了營商環境。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然而深入探究一下,兩者相比較的話,火星的條件要相對「優越」。如果人類的未來是宇宙的星辰大海,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探測火星!火星能告訴我們什麼?
  • 用化學的角度看世界
    化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也是初高中必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化學在生活中有著很多應用,比如我們穿的衣服,所用的燃料,甚至是我們所品嘗的美食,都與化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化學中卻不自知,如果你精通化學,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學好化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你想怎麼看?由我做主!
    因為,大家在開始下筆之前,腦海中一定要有一個印象:你要選擇一個什麼樣的視角?比如說,你看到一張大神的俯視視角的場景作品——那麼你除了會覺得「哇,好屌啊」之外,就要額外多「槓」一下:為什麼大神要選擇俯視,而偏偏不是仰視,或者是平視?這也是我們大家在開始下筆的時候需要想清楚的——你是純粹只是一時的喜好?
  • 為什麼時間和角度的單位用六十進位制
    時間的單位是小時,角度的單位是度,從表面上看,它們完全沒有關係。可是,為什麼它們都分成分、秒等名稱相同的小單位呢?為什麼又都用六十進位制呢?
  •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究竟神奇在哪?
    羅丹《思想者》的中國新家,究竟神奇在哪?看官莫急,跟隨我的鏡頭,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這座「長春世界雕塑園」。而在這樣嚴苛的審核下,羅丹的《思想者》一共複製了20尊,分布於美國、日本、德國等九個國家,而長春國際雕塑園中的這尊《思想者》是長春經過和法國方面三年的溝通,最終以一百多萬的價格購買的,是中國唯一的一尊《思想者》。
  • 玄奘:一個偷渡的思想者(下)
    只要來到龜茲,你就會發現,那是在大漠之中,綠洲之上,群山之間,盛開的一朵生生不息的洞天佛國之花,永動的一個綿綿不絕的佛法文藝舞臺,在天人之際,用自由的色彩和理想的造型,無言排開的一系列永無盡頭的畫廊。龜茲是西天佛法入東土的第一站,所以,儘可能展示佛法最美的那一面。那裡的歌舞、壁畫、石窟,都在向我們展示一個信仰與審美的國度。
  • 想拍出好照片,這個拍照角度必學不可!
    圖源:@Apple低角度讓我們在面對同一場景或者情況下,可以用更加獨特的視角去探索和發現事物新奇有趣的一面。圖源:@Apple2.@Josh L. | iPhone比如拍攝人物,我們習慣用平視角度去觀察身邊的人,當我們使用低角度仰拍一個人的時候,她看起來會比原來更加高大,並且帶來不一樣的氛圍和感覺。
  • 宇智波帶土和琳的感情,該用什麼角度去看——其實都輸了!
    為什麼《火影忍者》會吸引曾經還是天真爛漫的我們,這絕對離不開岸本齊史在劇情上下的功夫、人物上的刻畫,精彩的劇情、獨特的各色人物。當然其中夾雜的感情又同樣觸人心懸,那麼青九今天就分析一下——宇智波帶土和琳的感情,該用什麼角度去看?曾經的木葉最強小隊之一的波風班的三位成員原野琳、宇智波帶土、旗木卡卡西,說起這三位大家肯定覺得跟第七班的鳴人、佐助、小櫻有點像。
  • 研究生教育要培養善於思想者
    質言之,研究生教育要走向卓越境界,必須培養深具靈魂、善於思考的人才。這就需要在研究生教育的內容和過程中養成深沉的問題意識、堅定的探索精神和自覺的學術創新才能。喚醒問題意識當前,研究生教育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愈來愈趨同於「本科化」。無論是課程還是教學,研究生教育之過程被戲謔為「大五」「大六」;而艱深的博士生教育則存在日趨「碩士化」的傾向。
  • 我們為什麼要回家過年?(看哭了)
    新年總是寄託了我們太多感情和期盼。家,一個極具魔力的詞,吸引著中國人每年春節長途跋涉。01每到快要過年的時候,經常被人問:過年去哪兒?可最近很多人問的是:會不會回老家過年?也許有人說不會,因為老家破破爛爛的又沒有網,要怎麼活……但是只要踏上家鄉那塊土地,那種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時,一切疲憊都不在話下了。
  • 界面——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暨《2050:未來議程》發布會在京舉辦
    然而,「未來已來」也意味著一個巨大的疑問,即我們或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沒有終極答案的未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面對這個世界?讓我們一同深入未來的變化與未知,探索科技與人文的思想之源。2020年12月22日,「界面: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暨《2050:未來議程》發布會」在北京景山公園·觀德殿召開。
  • 仙道與輪迴的傳說,從人的角度看問題和世界
    01仙道和六道輪迴由來已久,人類對自身的周邊世界的認識還只存在於皮毛丁點,用科學可以解釋的東西就更加少之又少,科學以物質觀為走向,對於精神和意識、意念的領域卻很少有涉及。人們總是相信眼見為實,但是有些事物並不一定用我們的眼睛就可以發現,那麼能不能說明其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