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羅丹的雕塑往往會讓人想起米開朗基羅,因為西方的雕塑藝術起初都受到了古希臘藝術的影響。在我們瀏覽羅丹的作品時,可以讀到雕塑強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作品《思想者》正是通過了現實主義的精確手法,來傳達了一種複雜的精神世界。
這尊作品到底長什麼樣的呢?看上圖你就知道,一位智者坐在一塊石頭上,右手託腮,左手置於左膝上,低著頭,似乎在沉思著什麼。這張照片是從仰視的角度去拍攝的,為什麼要將其置於一定的高度?
因為這尊作品是出自於《地獄之門》,是羅丹為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這個作品包含著186件雕塑,因官方阻撓,未能按計劃實施。《思想者》是部分完成作品之一,本來是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
為什麼要置於門頂上呢?因為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中描寫了很多在愛的狂熱或死的絕望中痛苦掙扎的靈魂,羅丹希望但丁居高臨下俯視這些靈魂。思想者的周圍被一些浮雕圍繞著,浮雕上的人扭曲的肢體正在表達著他們在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這些浮雕也是根據但丁的《神曲》創作的,《思想者》是後來才從《地獄之門》獨立出來,放大3倍。最初羅丹將其命名為《詩人》,象徵著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靈魂的思考。
從《思想者》那沉重低垂的頭顱,緊張蜷縮的腳趾,和渾身緊張的肌肉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人類對惡的掙扎。人類的靈魂束縛於肉體中,他們在極力擺脫獸性的欲望,讀到了從獸類變成思想者的困苦。
羅丹用傳統古典的精確手法,將人體骨骼和肌肉的起伏表現得逼真而有力。羅丹在面部表情的刻畫上,將思想者的前額和眉弓突出,雙目凹陷,隱沒在暗影之中,增強了苦悶沉思感。在動態上,緊緊收縮的小腿肌腱和痙攣般彎曲的腳趾,也傳達了痛苦的情感。
羅丹的《思想者》遵從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主要是受了米開朗基羅的影響。人物那若有所思的表情,是受了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的聖羅倫佐教堂中的羅倫佐坐像的啟發。還有整個結構和左手等某些局部有西斯廷小教堂天頂畫中預言者耶利米形象的影子,右肘支在左腿上所造成的扭曲移植於朱利亞諾陵墓上《夜》的姿勢。
在羅丹看來,詩人應當是保持著矛盾的心情的。在苦苦思索中,其內心的鬱結始終得不到舒展,實際上他的作品在圍繞著一個主題:人類扭曲地生活在悲劇世界中。
雕塑成了羅丹抒發個人情感和表達思想的工具,他一再強調藝術要真實,要忠於自然,可是他的作品並不是自然的複製品,有時甚至會違背自然。但我們所說的真實,並不是一板一眼平凡的準確,這樣還不如用照相機去拍攝。這裡所說的真實是作品內在的真實,是一種思想情感的真實,作品的形、色,甚至於每一個動態都在傳達著情感,這才是所謂的真實。在寫實中尋找真實的力量,這份力量便是一種藝術的生命。
羅丹所說的「真實」是一種忠於自然本質的真實,忠於自己眼中的自然,其實不過就是忠於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忠於人類共通的情感。抓住人類生命中共同的東西,這種真實比表面的相似更加的動人。羅丹將自己的內心賦予了雕刻,他用作品與受眾溝通,《思想者》並不是供人瞻仰和膜拜的偶像,他是會用真情實感去引導人們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