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07-24 光明網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行星探測的序幕。探月之後,中國深空探測的步伐將邁向更遙遠的星球。

這時,很多人可能會問:行星探索的第一站,為什麼是火星?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目前,人類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

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地球說起。

從太空看,這顆藍色星球是如此特別,甚至是一個很孤獨的存在。一直以來,人類都被這個終極問題所困擾: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也可以另一種形式來表述:地球是如何演變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我們在宇宙中是否還有同伴?

「我們雖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僅僅在地球上去認識地球,肯定還是不夠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指出,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

為什麼?因為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最「像」地球的那一個,環境與地球最為相似。

「有人認為,火星是地球的過去,地球過去就是火星的樣子。也有人認為,火星是地球的未來,地球在朝著火星的方向演變。」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工程總體部部長耿言向記者解釋。

太陽系中有四個類地行星:水星、地球、火星、金星。它們與地球一樣,主要成分都是矽酸鹽,有固體表面。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它四大行星,主要成分是氣體,是否有固體表面現在還不確定。

根據目前對太陽系各個行星的探測,火星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22秒,也就是說,火星上的一天與地球上的一天非常接近。而且,火星也是傾斜著身子自轉,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與地球(約23度)十分接近。由於自轉軸傾角和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火星的晝夜長短及四季變化與地球也幾乎一樣。「在火星過日子與地球差不多。」耿言說。

此外,火星的表面溫度大約在零下133攝氏度到零上27攝氏度之間,在四個類地行星中,與地球最為接近。其他幾個類地行星,更熱或更冷,溫差能達到幾百攝氏度。火星的地貌特徵與地球也很像,擁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等多種地形,南方充滿隕石撞擊的高地和峽谷,北方則多是被熔巖填平的平原。

「還有一個關鍵是,有明確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水。」耿言說,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過去還是地球未來,成為火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

除了科學研究上的考慮,選擇火星也是一種現實考慮,量力而行。

「從工程實施角度來看,去火星也相對更容易些。」耿言說,在太陽系各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鄰近。基於現有航天能力,太空飛行器飛行約7個月可到達火星。去水星等其他行星,至少需要數年的飛行時間。因此,相比更遠的行星,火星探測的任務周期較合適。

儘管如此,火星探測任務的難度仍然很大。由於火星相對地球距離較為遙遠,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和電源等技術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慮到風險、成本等因素,地球太空飛行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線為1925年提出的「霍曼軌道」。由於該軌道每26個月才能出現一次,且最近「霍曼軌道」形成時間為2020年夏天,所以近期各國火星探測計劃均集中在該時間段。

據國家航天局透露,目前,多個國家或地區具備探測火星的技術能力,有的項目已在準備中,未來一段時間火星探測的「朋友圈」將更加壯大。而且,火星與地球有最接近的環境,使得機器人或人類進入火星成為可能。因此,在載人登月之後,火星成為人類登陸行星的首選目標。

「人類終將會長大,離開自己的搖籃。」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如此詩意地表達對人類與火星未來的暢想——我們要將火星這顆紅色星球,改造為綠色星球,最後變成藍色星球。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海波)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歷經70年探索,火星移民已不再是夢
    目前,開展過或正在開展火星探測項目的國家主要有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直接或間接參與各類火星計劃的商業巨頭主要有亞馬遜,谷歌,微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中國的百度。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登陸火星還有多遠的路要走,我們怎麼去,如何在火星生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為什麼要費力去探索火星?
    中國已經成功啟動了首次對火星的重大行星際飛行任務。發射開始了漫長的七個月,穿越深空的旅程,一旦任務到達紅色星球,中國可能會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在火星表面著陸並運行流動站的國家。然而我們為什麼要費力去探索火星? 1. 火星很有可能曾經是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可能因為失去磁場的原因,導致大氣丟失,氧氣被鐵元素耗盡(從而造成了紅色),因此研究它也利於我們更好的保護地球。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解密這場「英雄之旅」
    飛往火星【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解密這場「英雄之旅」】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
  • 每晚講書給你聽《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今天為您解讀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怎樣移民到火星。那麼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就帶你一起討論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比德拉內克曾是全球權威科技雜誌發現的總編輯,目前擔任突破性技術警報雜誌編輯,具有40餘年的出版界從業經驗,獲得眾多獎項。他的首個t e d 演講世界末日倒計時,廣受好評,觀看次數超過了百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伊對: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一時之間,這個問題引發無數網友熱議。伊對認為,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太空,是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首先發現了彗星是會周期性回歸的天文現象,並且他成功預測哈雷彗星下一次要在1759年又出現在地球上空。有人說,哈雷彗星76年一次的回歸,是它與我們之間一個浪漫的約定。而相愛的兩個人,此生一起看一次哈雷彗星,他們的愛情將會得以永恆。
  •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好消息:7月23日中午12時40分左右,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意味著,從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於發射升空,具備了擺脫地球引力的能力之後50年,終於踏上了火星探索之路。對比美蘇當年幾乎是在50年代末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在60年代初就立刻開始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什麼我們要等這麼久?
  • 中國人為什麼要去火星?我們錯過大航海,不能再錯過大航天時代
    這是需要更多方面的一些能力的,而現在不能夠上去不代表之後就不可能,而我國花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一直想要去火星,就是為了能夠在之後的發展過程當中佔據優勢。其他國家在擁有了一定的海軍實力之後,我們才逐漸意識到這些發展也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所以在之後的過程當中也花費了更多的一些時間來對這一領域進行改變。
  • 答案|人類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我們認識到,看似強大的人類文明,盡然對小小病毒束手無策,一年過去了,疫情依然在肆虐,短期內看不到疫情將要終結的跡象,但我們相信,最終戰勝疫情一定是靠科技手段。在400年前,歐洲苦陷於黑死病的蔓延,歐洲某小鎮裡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病人用於治癒疾病。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開啟,我們為什麼要太空移民火星
    今天看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的新聞,相信很多朋友不太理解這個計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我在這裡就說一下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各位看官指教。目前,美國俄羅斯和我們國家都要去探測火星,就連印度之前都發射了探測衛星去火星(雖然是失敗了)。我們去了解火星的各種情況,就是為下一步的火星移民計劃做前提準備。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聊點科技【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工程總體部部長耿言:因為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是最「像」地球的那一個,環境與地球最為相似。有明確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存在水。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過去還是地球未來,成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 除了科學研究上的考慮,選擇火星也是一種現實考慮,量力而行。
  • 為什麼火星是人類移住的不二之選?人類為什麼要移住火星?
    ,所有我們在火星上是不能夠呼吸的。再一個就是火星離我們足夠近,其它的星球再好,即使我們想去,那也太遠了。所以,目前火星是人類移住的不二之選。那麼人類又為什麼要移住火星呢?難道地球待不下去了嗎?就感覺人類就像是為了宇宙而生的,為什麼要探索宇宙不太知道,反正就是想往宇宙去。
  • 為什麼最近非要「扎堆」去火星?八大問題帶你揭示火星探測的奧秘
    人類為何要探測火星?這次去火星想幹什麼?火星探測難點在哪裡?火星上究竟是什麼樣子?多個問題帶你揭示火星探測的奧秘。為什麼最近「扎堆」去火星?最近火星檔期有點滿。阿聯的「希望」最先啟程,中國7月23日發出「天問」,美國則把「毅力」留到了7月底。要不是疫情耽擱了,歐空局和俄羅斯合作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原本也會在這個時間出徵。為什麼去火星要扎堆?
  • 火星離我們那麼近,為什麼飛過去要大半年?
    既然火星離地球只有 5.6千萬到 9.6千萬公裡,為什麼要飛行6-8個月才能抵達呢?地球、月亮、火星距離比較,登月用時在三天左右(圖片來源見水印)為了找到從地球到火星的飛行速度,我去搜查了很多資料。據美國宇航局(NASA)所說,一枚速度為40,234千米每小時的普通火箭需要2.5個月就能到達火星。那為什麼當我們讀到關於未來載人火星計劃的時候,都說需要6到8個月才能到達火星呢?
  •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為什麼我們要探測火星?此外,還封存有大量冷凍狀態的水(有關火星水資源的情況,下文有專門部分介紹)。因此,在未來,火星幾乎是唯一存在移民可能性的行星。另外,火星還可能存在像微生物這種低等生命的可能性。這也是世界各國熱衷探索火星的重要原因。為什麼必須要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
  • 為什麼不去金星去火星?
    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答案可能有點讓人意外:因為火星比金星條件優越。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從內到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要在八大行星尋找生命,單憑位置,就可以判斷個八九不離十:水星離太陽太近,一切都被烤焦了;木星以及更外圈的離太陽太遠,一切都被凍僵了。
  • 地球的近親「兄弟」,為什麼人類不去探索,反而要去火星?
    今日話題金星距離地球最近,為什麼人類不登陸金星,反而要去火星?我們都知道金星是太陽系的一顆類地行星,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40050千米和火星距離地球大約5500千米。
  • 中國為什麼非要去火星?
    之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已經丟失了2013年的窗口,也失去了2015年的窗口,也不可能在2018年探測火星,絕對不能夠再失去2020年的窗口。其中離軌著陸被認為是技術難度最大,同時也是失敗概率最高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探測器要經歷入軌、下降與著陸過程。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介紹,火星探測器在飛向火星的途中一直處於高速飛行狀態,所以在著陸之前,需要先將速度降下來。
  • 埃隆馬斯克為什麼執著要送人去火星?
    為什麼埃隆馬斯克如此執著送人類去火星呢?我想大概火星提供了我們地球上沒有的兩件事:備用基地和全新生態空間。地球的生物圈(尤其是人類)可以生存很多。甚至是一顆像山一樣大小的小行星。但是如果我們在火星上擁有備案(例如,有數千人和一個包含來自地球Internet的所有信息的火星伺服器)就沒有了;那麼我們就不會失去這些人類積累數萬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