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我們認識到,看似強大的人類文明,盡然對小小病毒束手無策,一年過去了,疫情依然在肆虐,短期內看不到疫情將要終結的跡象,但我們相信,最終戰勝疫情一定是靠科技手段。
在400年前,歐洲苦陷於黑死病的蔓延,歐洲某小鎮裡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病人用於治癒疾病。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檯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裡,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裡,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
「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閒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儘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時期其他人的努力)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這個人就是列文·虎克,他的發明就是:顯微鏡。
火星探測雖然不能直接提供戰勝疫情的方法,但是堅定的支持科技事業卻是使人類變得強大的唯一途徑。我在之前講黑洞的一篇文章裡詳細闡述過這個觀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看。
附連結:寫在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發布之際
英國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還沒有出現蒸汽機,飛機、輪船更是沒有影子,如果有人設想智慧型手機的話,這個人要麼被認為是瘋子,要麼會因為妖言惑眾被殺死。工業革命以來的道路證明,只有不斷的進行科技創新,並且把科技產業化,才能邁上更高的技術臺階。
今天進行一次火星探索,幾千噸的化學火箭只能送上去幾百斤的有效載荷,路途遙遠最快需要運行7個月,而且每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窗口。但是回望一下當年哥倫布的帆船,對比一下今天的航母;回望一下卡爾·本茨的三輪汽車,對比一下今天的電動跑車;回望一下蒸汽火車,對比一下今天的高鐵...
只要心中有夢想的種子,早晚會開出豔麗的花朵,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某一天,在火星工作了一年的遊子,可以回地球陪家人過個年,順便帶回火星低重力環境下種出的幾百斤大西瓜當年貨。也許100年後,最熱門的旅遊線路就是去火星,坐火箭就像今天坐旅遊大巴一樣廉價方便,去水手大峽谷看個日出就像今天去天安門看個升旗一樣有儀式感,小夥伴要不要先找一張火星地圖,預習一下火星的熱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