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2020-07-27 杭州檢察


2020年7月23日下午,肩負著為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天問計劃」發射第一組探測設備的中國重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舉國歡慶。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七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就將抵達火星,擇機著陸、巡視,為中國航天事業再續新的光輝。


也是在這一年,美國和阿聯也先後表達了探索火星的意願。


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腳步越來越快,但為什麼大家都把火星當成了如此重要的一站呢?


為什麼是火星?


在太陽系大家庭中,火星最突出的特點,要數它的外觀。由於表面上布滿了氧化鐵,這讓火星看上去是鮮亮的橘紅色,比其他行星都具有更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對於古代的天文學家和佔星家來說,火星這顆行星幾乎是沒有辦法忽略的,因此古人也很喜歡給這樣一顆特別的行星冠以有趣的名字。


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

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

(圖片:Wikipedi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在西方文化中,火星被成為馬爾斯(Mars),這是古羅馬神話中戰神的名字,它的前身則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Ares)。戰神保佑戰士,而屬於戰士們的顏色,是鋼鐵的黑與鮮血的紅,將火星比作戰神看上去是再合適不過。


人類獲得的第一張火星表面彩照

(美國維京一號探測器 1976-07-21)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JPL)▼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在中國傳統天文中,火星則被成為「熒惑」,其中的「熒」字形容的就是火星如火的外觀,簡稱就是「火」。這也是當代天文中它被成為「火星」的原因。至於「惑」字,則和火星令人捉摸不定的走向有關係。


由於火星的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都和地球相當,公轉周期卻是地球的兩倍,在相同中又蘊藏著劇烈的變化,因此從地球的角度觀察,火星的運動軌跡十分詭異,亮度也是時明時暗,常常讓古代的觀星家感到迷惑。這一點,在中外天文典籍中都有所體現。


在只能藉助肉眼觀測的古代,

火星的行蹤可以說是很神秘了

(藍色的點為地球,粉色軌道為火星對地球的相對位置)

(圖片來自Wikipedia@Phoenix7777)▼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種種特質,讓火星成為了自古以來天文觀察中都不可或缺的對象,與金星一起佔據了行星類觀察的C位。


然而促使人類前赴後繼地登陸火星的原因,則不是因為火星奇妙的外觀,而是因為它的另一些獨特的性質。


火星是太陽系中的第四顆行星,比地球離太陽稍遠,因此比起水星和金星,火星因為太陽照射而產生的溫度變化相對可接受。這無論是對於無人探測器還是未來的人類登陸火星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


火星南極的冰蓋約8米厚,是冬季時凝華而成

但即使是夏季,南極的乾冰也並不會完全升華消失

(2000年-南極仲夏的冰蓋)

(圖片:Wikipedia / NAS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同時,由於構成火星的基本物質是矽酸鹽巖石,成分上和地球很相近,甚至被推測有過和地球一樣的地質板塊運動,因此可以成為宇宙地質考察的重點對象。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火星上的四個地質年代,還發現了火星北半球和南半球在形成年代與地質結構方面的巨大差異,是一個令人饒有興趣的課題。


火星上一處疑似冰河的地形

(圖片:Wikipedia / NAS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關於火星上水冰,甚至液態水、微生物的發現與猜測,更是刺激著人們對地外生命的探索。我們在宇宙中是不是孑然一身的獨特存在?或許火星能給出一個參考答案。


有人猜測這張照片裡的是蠕蟲化石

但也可能是地質構造而已

(2018-火星-大風火山口)

(圖片:Wikipedia / NAS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為火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人類對宇宙深空的認知,就像是孩子的蹣跚學步,總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遠處走。當人類的足跡踏上了月球,那下一個目標就得是距離自己最近的行星,只有當我們徵服了火星,才能奢談向太陽系外進軍。


前赴後繼地奔向火星


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幾乎是和奔向宇宙同時就出現了。1960年代,當美蘇兩國的火箭技術第一次能讓太空飛行器擺脫地球引力的時候,第一批火星探測器就已經奔向了火星。


為了在太空競賽中獲得儘可能大的優勢,蘇聯率先出手,在1960年和1962年分別向火星發射了5顆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的任務並不複雜,無非是在火星軌道上搜集數據,但遺憾的是,它們沒有一個能完成任務,甚至連到達火星周邊的都沒有。


蘇聯的火星計劃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火星1號

可惜探測器在進入深空一年半後

由於導航設備故障失聯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眼見蘇聯的敗績,美國一度認為自己掌握了後發優勢,從1964年開始不斷向火星發起衝擊,然而第一次嘗試也以失敗告終。無數的失敗背後,是巨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種種嘗試也讓人們感到有些灰心喪氣。


美國的初次嘗試——水手3號

因為電池板無法展開而錯過了寶貴的觀測時機

變成了一塊太空垃圾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直到美國的第二次嘗試、全人類的第7次嘗試,水手4號才向地球發來了第一批來自火星的遙感信號。人類這時才第一次得以近距離觀察火星上的實際情況,真正進入了火星時代。


水手4號有史以來第一枚掠過火星

並發回探測數據的探測器

(圖為由水手4號所拍攝的法厄同區的水手坑)

(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但此後的火星探險仍然是流年不利,失敗的嘗試多,成功的嘗試少。直到今天,人類的火星探測計劃總成功率還是徘徊在一半左右。美國科學家們甚至編了一個科學笑話,說地-火之間怕不是有一隻「深空食屍鬼」,專門吞噬人類向火星發出的探測器?


讓人類感到壓力的成功率……▼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從科學上來說,這隻「深空食屍鬼」倒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它代表的不是一隻真的有吞食天地能力的怪獸,而是地-火深空探索中的種種難點。


火星不同於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太遠,地球上的電磁信號抵達火星需要幾十分鐘,換言之地面指揮中心完全無法在瞬息萬變的降落階段為探測器提供實質性的指揮幫助,它想平安著陸只能靠自己。而當時的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水平根本無法支撐這麼複雜的工作。


火星奧德賽號 2001.10.24至2002.10.24日圍繞火星的軌跡,過程中但凡出一點差錯,就前功盡棄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Phoenix7777)▼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此外遙遠的距離也意味著地球和火星之間受到的太陽影響無遮無攔,無論是探測器的物理裝置還是電磁信號,都容易受到宇宙物質和輻射的幹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探測器即使抵達了指定位置也沒辦法傳回有效的信號。


時過境遷,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不斷提高,火星探測的成功率也越來越高,能參與其中的玩家也越來越多了。在蘇聯解體之後,如今有能力、有意願探索火星的國家包括了中美日歐印甚至阿聯。


美國的旅居者探測器

正在對火星上的巖石進行X射線光譜儀測量

(圖片:Wikipedia / NASA)▼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而中國在其中的表現則是尤其值得一提的。


作為這場競逐的後來者,中國航天事業的起步很晚,起點也不高,還曾有過與俄羅斯合作的「螢火一號」的失敗經歷。但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說,所有殺不死他們的挫折,都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強。在吸收前人經驗、總結自身教訓的基礎上,「天問一號」成為了中國航天最新的希望。


2020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五個航天日

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也在這天被公開

(圖片來自微博@央視新聞)▼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天問一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沒有按照常規的探火路徑,而是一步到位地力求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是各國火星探索計劃中一次性進展最快的一個。


中國航天人已經實現了月球背面登陸,探索火星還會遠嗎?


天問的中國夢


中國的火星計劃叫天問,來自屈原的名作。在新華社的報導中,也引用了這首楚辭長詩中的句子:「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是啊,九重高天裡充滿了秘密,應該由誰來度量探測呢?


中國航天人用實際行動,回答了兩千多年前這位先賢提出的靈魂拷問。


而通過這個名字,「天問」兩個字也已經成為了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中國夢的具象化表現,和「嫦娥」、「長徵」、「悟空」這些充滿浪漫氣息的名字一樣,被永遠銘刻在航天史冊上。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這種共情,或許不需要真的參與航天開發。當長徵五號搭載著「天問一號」升入天空時,中國人一定都會有一種圓夢的暢快感。因為「天問」所代表的中國夢,是所有中國人所共享的。


這其中就包括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夢之藍M6+邀請的60位「航天合伙人」。他們代表著全國的夢之藍消費者們來到現場,為天問一號注入屬於他們的藍色航天夢。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今年4月,夢之藍M6+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發起了一項「百萬航天合伙人活動」,邀請消費者掃描夢之藍M6+紅包二維碼領取紅包,並將紅包捐獻給中國航天基金會,助力航天事業。捐款成功的消費者,就能成為「百萬航天合伙人」,還有機會受邀前往海南觀禮。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來自江蘇淮安的徐明就是其中一位。火箭升空的那一刻,他一邊用手機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一邊包含著熱淚高喊「火星!我們來了!」相信彼時彼刻,無論是現場還是直播屏幕前的觀眾,都和他有著一樣的內心吶喊。


事實上,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的直播間內,觀眾們的彈幕也已經遮擋了整個畫面。這其中包含著的是億萬中國人共同的夢想。


夢之藍M6+一直以公益為紐帶,拉近航天夢與每一個人的距離,引領並帶動每個人共築航天夢。


從攜手央視新聞客戶端,通過直播向消費者傳遞航天精彩瞬間;再到牽手中國航天基金會,通過活動向消費者普及航天知識;發起百萬航天合伙人計劃,讓消費者深度參與到航天事業中去,如今更是在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及中國科協科普部的指導下,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航天基金會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起火星著陸點徵名活動,讓普通人直接參與命名,共同紀念這歷史性時刻。


航天事業需要國人的支持、祝福和參與,越多的普通人與天問中蘊含的中國夢產生連結,中國的航天事業才能發展得越快、越好。


真誠祝福天問一號能在七個月後順利登陸火星,匯聚著國人的熱情,與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問好。

來源:地球知識局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一定要上火星?
    七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就將抵達火星,擇機著陸、巡視,為中國航天事業再續新的光輝。也是在這一年,美國和阿聯也先後表達了探索火星的意願。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腳步越來越快,但為什麼大家都把火星當成了如此重要的一站呢?
  • 火星上有什麼?為何人類一定要移民火星?這些因素讓人類不死心!
    為了防止地球在某一天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也在不斷尋找第二家園,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不斷探索外太空,希望能夠找到「第二地球」,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要想找到另外一顆和地球一樣環境溫和,並且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還是非常難的。
  • 為什麼火星是人類移住的不二之選?人類為什麼要移住火星?
    ,所有我們在火星上是不能夠呼吸的。那麼人類又為什麼要移住火星呢?難道地球待不下去了嗎?其實這跟在地球上待不待的下去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除非地球被毀了,人類再也無法待在地球上了,那肯定得往地球之外想辦法。
  • 人類是否可以移民火星?首先,我們要在火星上找到生命
    中,曾提到地球生命可能是乘著「火星開往地球的隕石列車」來到地球的,這意味著我們人類可能是「火星人」。而當下人類文明發展快速,認知度已遠超地球範圍。那麼,就生存角度而言,人類可能脫離地球,跑到火星上居住嗎?即便是地球上最惡劣部分的環境,也比火星好一萬倍。
  • 答案|人類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我們認識到,看似強大的人類文明,盡然對小小病毒束手無策,一年過去了,疫情依然在肆虐,短期內看不到疫情將要終結的跡象,但我們相信,最終戰勝疫情一定是靠科技手段。在400年前,歐洲苦陷於黑死病的蔓延,歐洲某小鎮裡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病人用於治癒疾病。
  • 假如火星上發現生命,對人類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
    外星生命到目前為止對於人類來說都是未知的,而人類向來對未知充滿了好奇心,所以,如果是在火星上發現了生命,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那麼,綜合來說,如果在火星上發現了生命,對現在的人類來說是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我們不妨開一下腦洞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人類即將登陸火星?火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選擇移民火星?
    最近幾年科學家還發現了火星上有水的條件,2018年7月25日,義大利航天局宣布,在火星冰蓋之下發現一個直徑20公裡的冰下湖。這是太空科學家在火星上探測到的首個大型液態水體,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大家都對火星產生了移民信心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嘛!
  • 【常識積累】人類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溫度——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溫度最接近地球。地球表面溫度為最低零下89.2攝氏度,最高58.6攝氏度。火星的溫度則是零下133—零上27攝氏度。四季——與地球相似,火星上也有著四季更替。如果在火星上過日子的話,時間跟地球差不多,火星的一天是24小時39分35秒。
  • 為什麼一定要探測火星?我們和國家天文臺苟利軍研究員聊了聊
    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踏上的旅程,如果一切順利,這趟旅途的終點將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迄今為止,人類實施火星探測共40餘次,成功24次,也就是說,抵達的成功率大約只有一半——一粒小小的塵埃都有可能對探測器構成威脅。為什麼一定要探測火星?「也許可以看到地球的未來。」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這時,很多人可能會問:行星探索的第一站,為什麼是火星?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目前,人類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地球說起。從太空看,這顆藍色星球是如此特別,甚至是一個很孤獨的存在。一直以來,人類都被這個終極問題所困擾: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也可以另一種形式來表述:地球是如何演變的?
  • 人類為什麼要全力探索「火星」?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但是要說到對於宇宙認識的快速發展,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百年時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發射探測器,以及發射載人飛船。人類這所有的努力無非圍繞著兩個目的而展開,第一個目的是探尋地球之外的生命,研究生命的起源;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將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
  • 如果金星和火星一定要選一個,哪個更適合人類移民?
    人類一直都希望探索宇宙,尤其是在其它星球建立基地,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中,有兩個行星和地球非常的類似,與地球一樣處於宜居帶中,它們就是金星和火星,而且金星的相似度會更高一些,金星也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雖然現在的科學家目前都將火星作為人類未來移民的首要目標,但是在上世紀的首選行星,可是金星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人類對火星的發現與研究,自古時候就開始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是關於火星的記載,我古代叫火星稱為熒惑星,因為其熒熒如火,並且位置與亮度也讓人難以琢磨,在意義上也有國外的古文化一樣,都認為活火星是戰爭與災難的代表。
  • 中國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上到底存不存在生命?
    7月17日,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關於中國探測火星的計劃,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國家榮譽以及屈原天問代表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不過如果你對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有趣之處,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其它星球?
  • 中國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上到底存不存在生命?
    7月17日,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正式啟程。關於中國探測火星的計劃,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國家榮譽以及屈原天問代表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不過如果你對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有趣之處,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其它星球?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天問一號」的意義
    第一個就是由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馮·布勞恩在1948年寫的《火星計劃》一書,它詳細規劃了要如何將載人任務送上火星。他希望這個計劃能在1965年前完成,比成功登月還要早4年。火星計劃自從《火星計劃》出版後,接連出現了60多個計劃,由政府部門或者科學家制定,要送人類登陸火星表面。
  • 探索火星遇到的4個未解之謎,為什麼人類不能在火星上生存!
    顯然吸引人類注意力的是火星上乾涸的河谷和水流的痕跡,這些痕跡似乎在告訴人們不久之前火星上曾布滿了河流,而如今寒冷乾旱的現況是由於水分和大氣層消失導致的,但是從「好奇號」發回的火星天空照片看起來幾乎與地球上的無異,很難想像火星上會找不到水,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衛星(Mars Reconnaissance
  • 為什麼人類現在還無法登陸火星?科學家給出的答案,讓人不可思議
    為什麼人類現在還無法登陸火星?,或者是火星上面曾經有生命,只不過後來滅絕了,人類一直都在探索火星,但是為什麼人類現在還沒有辦法登陸火星呢?這也是人類為什麼一直都沒有登錄火星的原因,除非人類能夠有非常發達的科技,能夠有更強大的宇宙飛船,和太空衣,這樣我們才能夠保證太空人的安全!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