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2020-07-24 郭哥聊科學

好消息:7月23日中午12時40分左右,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意味著,從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於發射升空,具備了擺脫地球引力的能力之後50年,終於踏上了火星探索之路。對比美蘇當年幾乎是在50年代末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在60年代初就立刻開始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什麼我們要等這麼久?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為什麼要去火星?

地球上凡是具備了獨立發射人造衛星能力的國家,都會第一時間把行星探測器的下一個目標對準火星。這是因為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大小處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平均赤道半徑為3398km,約為地球的1/2。而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與地球最為相近。

和地球一樣,火星也擁有高山、平原、峽谷,最神奇的是,它甚至連晝夜長短和四季變化也與地球一樣。這樣接近的環境,使得機器人或人類駐/住火星成為可能。所以,火星是否有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未來,都成為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

此外,在以往的探測中,科學家還曾發現過火星存在水的證據。正是由於火星的這些特點,不斷地吸引著有能力的國家開展火星探測活動,中國當然也不例外,現在,火星,我們來了。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美蘇早年不計成本發射火星探測器

1960年10月10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枚探測器。緊接著就在四天以後,即1960年10月14日第二枚火星探測器升空。然而這兩枚火星探測的先行者卻連地球軌道都沒能到達。

1962年10月24日,當火星又一次運行到合適的位置時,前蘇聯的第三枚火星探測器升空了,然而這次它也是僅僅到達了環繞地球軌道而已。

1962年11月1日,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火星1號,這枚探測器成功進入了前往火星的軌道,並且計劃於1963年6月19日到達火星,然而當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千米的距離時,卻與地面永遠失去了通信聯繫。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三天以後,即1963年3月24日前蘇聯的又一枚探測器升空,這枚探測器同樣面臨著失敗的命運,僅僅到達環繞地球軌道,此後火箭未能再次成功點火,兩個月後墮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1964年,美國也先後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水手3號和水手4號。水手3號於12月5日發射升空,是美國發射的第一枚火星探測器,然而探測器的保護外殼未能按預定計劃成功與探測器分離,導致探測器偏離軌道,最終導致發射失敗。

水手4號於12月28日發射升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的探測器,水手4號於1965年7月14日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過火星,向地球發回了21張照片,此後又在環繞太陽軌道上花費三年時間對太陽風進行探測。水手4號發回的數據表明火星的大氣密度遠比此前人們認為的稀薄。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前蘇聯也於1964年11月30日再次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但是這枚探測器再次以失敗告終,它雖然最終到達了火星附近,但是卻沒有能夠向地球發回任何數據。

1969年美國向火星發射了水手6號和水手7號。前者於2月24日發射升空,7月31日抵達火星。後者於3月27日發射升空,8月5日抵達火星。這兩枚探測器攜帶有更先進的儀器和通訊設備,它們成功掠過火星,對火星大氣成分進行分析,並發回了大量照片。

前蘇聯也於1969年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然而這次甚至比此前的情況更加糟糕,第一枚探測器在發射後7分鐘因發動機故障發生爆炸,而另一枚探測器發射後不到1分鐘就墜向了地面。

從這些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在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的10年之內,只有5個火星探測的窗口期,美蘇兩國就執行了12次火星探測計劃,只有2次向地球發送回了數據和照片,其它的都以徹底失敗而告終。這完全是不計代價的比拼。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中國穩健的火星探測之路

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時候,美蘇兩國瘋狂探火比拼的時代背景過去了,中國由於經濟實力的問題,當年也不具備探索火星的經濟基礎。相比於探索火星,中國當時更重要的是夯實自己的實力,得以在美蘇爭霸的冷戰背景下更好地保存自己。

隨著改革開放,如今我們國家所積累的經濟實力和科研實力逐步提高,在成功完成多次月球無人探測任務之後,咱們自己的火星探測計劃終於擺到了桌面上,這次咱們是認真的,這也符合中國人做事一項是謀定而後動的風格。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火星計劃出爐之前的消息。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出了火星探測環繞器。2014年11月9號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展示的火星探測系統火星巡視器原尺寸模型,即俗稱的「火星車」 。2015年11月報導,中國計劃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探尋生命跡象。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2016年1月11日,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獲批准立項。2019年1月14日,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2019年10月11日,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暫命名為「火星一號」,並計劃於2020年發射。

2019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赴河北懷來觀摩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並參觀相關試驗設施。這是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也是中國務實開展航天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舉措。

2020年3月10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無線聯試,充分驗證了探測器與地面系統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對各類方案、技術狀態、軟硬體系統進行了全面測試,為任務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與美蘇早期為了發射而發射不同,我們的探火計劃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即能夠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成功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進行巡視勘測。此次任務的科學目標是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等方面的科學探測。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這段歷程之後是什麼感覺,和美蘇當年的瘋狂不同,中國火星探測所有的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我們要的是「穩穩的幸福」。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火星探測難度大,仍要做好失敗的準備

儘管我國的航空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但航空本來就是一種高風險的項目,永遠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可能性,對於火星探索來說仍然是個難題。而火星探測的難點在哪裡呢?

首先就是地球距離火星太過遙遠,火星距離地球在5600萬—4億千米之間,且變化區間大。目前,人類探測器飛往火星耗時大約要7個月。由於距離問題,地火之間信號傳輸時延達到23分鐘,但火星著陸過程時間僅7分鐘左右,意味著探測器的著陸過程須靠自主完成。

其次就是窗口難得,根據地火在太陽系的相對運動關係,約26個月出現一次從地球發射探測器到火星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窗口期」,一旦錯過就需要等待兩年多。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第三,需要強力運載火箭。前往火星,不僅需要擺脫地球引力,還需要擺脫太陽的強大引力,這意味著更強力的運載火箭是探測火星的先決條件。

第四,著陸難度大。火星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1%左右,減速過程中,會產生高達2000攝氏度的熱量。著陸過程中,探測器還需要反推發動機進行減速,實現懸停、避障、降落。

第五,著陸區域與時機的選擇。火星表面溝壑縱橫,砂礫遍布,對著陸點的選擇和火星車的路徑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由於火星表面風力強勁,經常出現沙塵暴,這也導致著陸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不過,即使是再多的困難也不能阻擋「天問一號」的腳步,期待7個月後,「天問一號」能夠從火星發來好消息。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結束語——我們要穩穩的幸福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已經明白了,為什麼我們在具備了擺脫地球引力的能力之後50年,才踏上了通往火星的徵程吧。因為早期咱們沒錢、沒實力,如今我們萬事俱備,但我們更需要穩紮穩打,納稅人的錢一分都不能浪費,更何況,我們也需要這個項目來提振國人的士氣,所以要盡全力提升項目的成功率,我們想要的是穩穩的幸福。

對此,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歷經70年探索,火星移民已不再是夢
    目前,開展過或正在開展火星探測項目的國家主要有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直接或間接參與各類火星計劃的商業巨頭主要有亞馬遜,谷歌,微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中國的百度。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登陸火星還有多遠的路要走,我們怎麼去,如何在火星生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這時,很多人可能會問:行星探索的第一站,為什麼是火星?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目前,人類對火星實施了40餘次探測任務,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從地球說起。從太空看,這顆藍色星球是如此特別,甚至是一個很孤獨的存在。一直以來,人類都被這個終極問題所困擾: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也可以另一種形式來表述:地球是如何演變的?
  • 每晚講書給你聽《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今天為您解讀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怎樣移民到火星。那麼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就帶你一起討論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本書的作者史蒂芬比德拉內克曾是全球權威科技雜誌發現的總編輯,目前擔任突破性技術警報雜誌編輯,具有40餘年的出版界從業經驗,獲得眾多獎項。他的首個t e d 演講世界末日倒計時,廣受好評,觀看次數超過了百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去火星的路不好走,但我們選擇星辰大海
    有個成語叫「熒惑守心」,古籍中常有記載,它指的是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火星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角速度不同,有時出現超車,從地球上看,火星轉到天蠍座附近時,一會兒出現逆行,一會兒出現順行,古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預示著皇帝駕崩,丞相下臺。《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有一句話:「三十六年,熒惑守心」。始皇帝去世前,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文異象。火星為什麼引起人類探索的好奇心?
  • 美國宣布2024年重返月球!為什麼近50年美國人從未踏足月球
    那麼,擁有載人登月能力的美國,為什麼在1972年後就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呢?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爭霸的巔峰時期,美國和蘇聯這兩股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力量在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等領域展開了不同形式的競賽。
  • 為什麼不去金星去火星?
    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答案可能有點讓人意外:因為火星比金星條件優越。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從內到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要在八大行星尋找生命,單憑位置,就可以判斷個八九不離十:水星離太陽太近,一切都被烤焦了;木星以及更外圈的離太陽太遠,一切都被凍僵了。
  • 為什麼要費力去探索火星?
    中國已經成功啟動了首次對火星的重大行星際飛行任務。發射開始了漫長的七個月,穿越深空的旅程,一旦任務到達紅色星球,中國可能會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在火星表面著陸並運行流動站的國家。然而我們為什麼要費力去探索火星? 1. 火星很有可能曾經是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可能因為失去磁場的原因,導致大氣丟失,氧氣被鐵元素耗盡(從而造成了紅色),因此研究它也利於我們更好的保護地球。
  • 50年前人類就登過月球,為什麼至今為止都沒登陸過火星?
    最近,胖五一舉將嫦娥五號託舉到了太空中,對於嫦娥五號來說,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去月球執行挖土任務,是中國航天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讓我們距離登月時間節點越來越近,一幅雄心勃勃太空計劃由此展開。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解密這場「英雄之旅」
    飛往火星【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解密這場「英雄之旅」】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
  • 美蘇當年太空爭霸火熱,半個世紀後,美國為什麼想重返月球
    ,耗費巨大的國力來進行探月pk,緊緊只是讓人看到了月球背面大致的樣子,居然沒有對外公布多少振奮人心的重大發現,似乎一切都是在例行公事,小編覺得這個現象就相當奇怪了。這裡不是否認這兩個大國去過月球,而是說此事確實聽起來有些蹊蹺而已。
  • 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50年後,中國航天科技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鬥列陣……一代代運載火箭載著我們的航天夢升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中國人早已許下雄心壯志:下一站,火星!▲中國深空探測已拉開帷幕,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后,探月工程五戰五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完成將標誌我國深空探測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攝影CFP火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
  • 火星,中國非去不可
    攝影©CFP火星,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去?從科學探索看,火星探測,是太空強國的重要標誌,登陸火星,中國將躋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隊。中國人,非去不可。製圖©時差島為什麼要登珠峰?因為它在那裡。為什麼要去火星?因為它在那裡。鐫刻於人類基因中的好奇心,驅動著我們一次次奔赴星辰大海,而今又踏上茫茫宇宙的未知徵途。中國人有能力飛得更遠,我們也應該飛得更遠。
  •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因此,「為什麼中國要大力發展航天事業?」成為了長期討論的話題。人們常將眼光收得很近,以至於只關注到自身周圍事物。是的,探索宇宙,看上去對當下我們來說,毫無意義。但為了自存自衛,中國要想擁有更強的科學技術和軍事實力,就不能不發展航天。
  • 地球的近親「兄弟」,為什麼人類不去探索,反而要去火星?
    今日話題金星距離地球最近,為什麼人類不登陸金星,反而要去火星?我們都知道金星是太陽系的一顆類地行星,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位於地球軌道內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40050千米和火星距離地球大約5500千米。
  • 伊對: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一時之間,這個問題引發無數網友熱議。伊對認為,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太空,是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首先發現了彗星是會周期性回歸的天文現象,並且他成功預測哈雷彗星下一次要在1759年又出現在地球上空。有人說,哈雷彗星76年一次的回歸,是它與我們之間一個浪漫的約定。而相愛的兩個人,此生一起看一次哈雷彗星,他們的愛情將會得以永恆。
  • 中國還有500萬貧困人口,為什麼要花錢去火星
    據數據統計,到2019年末,我國還有550萬貧困人口,現在經濟那麼困難,為什麼不把去火星的錢數據沒公布,我們算它550億吧,這已經很多了哦。要是不去火星,這550億分給550萬貧困人口,每人分1萬,他們脫貧了嗎?
  • 中國人為什麼要去火星?我們錯過大航海,不能再錯過大航天時代
    這是需要更多方面的一些能力的,而現在不能夠上去不代表之後就不可能,而我國花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一直想要去火星,就是為了能夠在之後的發展過程當中佔據優勢。其他國家在擁有了一定的海軍實力之後,我們才逐漸意識到這些發展也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所以在之後的過程當中也花費了更多的一些時間來對這一領域進行改變。
  • 為什麼說嫦娥五號技術要比美蘇更加先進,甚至比載人登月更難?
    ,技術領先中國半個多世紀,但是為什麼卻說中國的嫦娥五號技術要比美蘇更加先進呢?上升級包括提供動力的發動機噴管,3個球形燃料箱和儀器艙,而位於儀器艙上方的是最終返回地面球形返回艙,返回艙直徑約50釐米。月球16號的設計在現在看來很單一,只有上升級和下降級兩部分,登月和返回過程也很單一。進入環月軌道後,總重5.8噸的月球16號在拋棄燃料箱和導航系統後以1.88噸的總質量軟著陸在月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