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2020-07-25 風雲雜談

一直以來,網際網路上存在著一類聲音,認為航天事業勞民傷財,應該把發展航天的經費用來扶持貧困地區。


因此,「為什麼中國要大力發展航天事業?」成為了長期討論的話題。


人們常將眼光收得很近,以至於只關注到自身周圍事物。


是的,探索宇宙,看上去對當下我們來說,毫無意義。


但為了自存自衛,中國要想擁有更強的科學技術和軍事實力,就不能不發展航天。


另一方面,航天計劃的背後,更承託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是對子孫後代的一種負責。


自然的意義,不在於以它的偉大震撼來襯託人類的渺小孱弱,而是以其豐富且深刻的生命力激發著人類進步。


星空的意義也不在於縹緲毫無希望,而是當你迷茫時能讓你保留一絲好奇,探索無限可能。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事實上,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人類自古以來,就對浩瀚星空充滿了好奇與想像,從千奇百怪的神話故事中,我們祖先們對宇宙就有著獨特理解。


到14世紀末,明朝士大夫陶成道,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發起衝擊的人。


他把自製火箭綁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並坐在椅子上,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如此瘋狂大膽的行為,註定了他飛天計劃的失敗,甚至還獻出生命。


對那時的人們來說,他的所作所為,同樣是毫無意義。


只是這段被記載在歷史的經歷,卻見證了航天事業的踽踽獨行,也鼓舞了更多人在飛天事業上鑽研。


步入20世紀後,美蘇爭霸,人類在探索航天事業上更為激進。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於1956年成立,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就此展開中國航天事業。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錢學森等人發起了攻克航天科技的號角。


在火箭研製初期,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我們只能自主研發,一步步在試錯前行。


老一輩航天科學家,耗盡無數心血,在經歷漫長的自主摸索後,終於在1970年,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並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技術。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如今50年過去了,這顆老衛星依然在空間軌道兢兢業業工作著。


而當年參與開發的科學家,大多已經不在了,但「東方紅1號」承載著他們鑽研精神,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讓錢學森倍感信心:「中國要搞載人航天」。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然而這個計劃,一搞就是三十多年,以當時中國的航天實力,難度非常大,714工程直接被擱置。


到了1992年,中國政府才批准載人航天工程,命名為「921工程」,在複雜交錯的歷史環境下,中國在艱難中堅持穩定打基礎,朝載人航天之路一步步努力。


好在經過四次的無人試驗飛船之後,我們迎來了振奮國人的「神五」。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著「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在軌運行了14圈,歷經21小時後順利回到地球。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蘇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意義重大。


有了良好開頭,我國的載人航天研究腳步明顯加快。


2005年的「神六」、2008年的「神七」、2012年的「神九」,再到2013年的「神十」,我們見證著每一位航天英雄在宇宙中的高光時刻,更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日趨成熟。


儘管如此,當載人航天全面發展的時候,我們也從未忘記過奔月的夢想。


2007年,「嫦娥一號」從地球出發,飛向了38萬公裡外的月球。


歷經13天,經過8次變軌,進入月球極月軌道,開始了探月工作。


2019年,「嫦娥四號」帶著「月兔二號」實現了月背軟著陸,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登陸月背的國家,至此又開啟新裡程碑。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這代表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就在昨天,伴隨著巨大轟鳴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可以說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次重磅出擊。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火星探測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後,火星車將會駛離著陸平臺,開始火星的表面巡視探測。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


航天專家表示,這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很多人稱火星是「探測器墳場」,因為迄今為止,人類共執行過44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率只有43%。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如今,「天問一號」的闖關之旅才剛剛開始,需要飛行約7個月才能抵達火星。


「我們敢於問天,踏及前人未涉足的領域,就已經足夠勇敢了!」


從一無所有、到某些地方領先於人,中國航天的發展史,也是中國成長的一個縮影。


任何成績都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前輩們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的青春。


他們見證了中國航天前行的每一步,為了徵服星辰大海,永不放棄、扛鼎前行,正是這份精神,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影響了許多中國企業。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我們來了
    據新華社報導,7月23日,承擔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不過,雖然天問一號才初露鋒芒,但中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早就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的關注。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星,我們來了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芯級直徑達5米,捆綁4個3.35米助推器,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肩負著我國火星探測工程、探月三期工程和載人空間站工程等大型載荷和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任務。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報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
  • 從熒惑守心到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發射升空,隨後它會把「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也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中國古人觀測火星的歷史相當久遠,而這一次,火星,我們真的來了。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火星 我們來了
    剛剛,我國首顆自主打造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天問一號是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名稱,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徵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 「天問一號,我們在火星等著你!」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載著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奔向火星!此時此刻,火星上有哪些小夥伴在等著「天問一號」呢?大名鼎鼎的「好奇號」也曾在火星上度過一段孤獨的時光呢……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火星,我們來了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張高翔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 7 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一號將實現對火星「繞」「著」「巡」三合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行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任務)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針對火星的「繞」「著」「巡」三合一壯舉。
  • 我們要上火星,中國天問一號,加油
    文/M叔圖侵刪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3日發射,預計明年2月會到達火星軌道。7月15日,天問一號經過各方調試完畢,已按計劃到達海南文昌發射場就緒。天問一號揚帆起航天問一號名字的由來非常具有意義
  •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開啟深空探測新局面
    本次負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與過去的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相比,具有多個突出優勢,其一,飛行速度快達到每秒11.2千米,即第二宇宙速度,幫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順利飛往火星。
  •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已飛行1.55億公裡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透露,截至9月18日8時30分,「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已達1.55億公裡,。今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預計2021年2月被火星引力捕獲,進入環火軌道,著陸巡視器預計於2021年5月降落火星。
  • 「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
    我國即將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是我國太陽系行星探測的開端。我們就來聊一聊「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根據消息「天問一號」會在7月20日至7月25日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發射。「天問一號」將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進入太空。
  • 「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
    我國即將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是我國太陽系行星探測的開端。我們就來聊一聊「天問一號」如何到達火星。根據消息「天問一號」會在7月20日至7月25日從海南文昌發射基地發射。「天問一號」將由長徵五號發射,由於長徵五號的運載能力非常的大,可以直接將天問一號送入地球和火星的霍曼轉移軌道而不經過變軌。這樣可以節省不少探測器的燃料。
  • 天問一號與火星的對話
    」 與火星的對話 王遠華「火星,我來了,帶著中國人的聰慧與精明,踏上了奔你的5500萬公裡的徵程;風雪雨露算什麼?」;「火星,我來了,走向我們地球可愛的『友鄰』,我帶著環繞器,著陸器、火星車,會對你全方位觀察、測算與探尋,我們地球人理解你們火星的苦衷與環境,我們也想幫你治理瀰漫灰塵,我們也想讓你披上綠蔭,可我們總得把你們火星環境查清楚,總得弄清楚你們火星能否住人?
  • 「天問一號」咋到達火星?
    「天問一號」咋到達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多圖+視頻來啦!,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天問一號」的情況。本次「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整體重約5噸,目的地是遙遠的火星。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才剛好能夠滿足要求,因此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為什麼今年三個國家扎堆發射火星探測器?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火星,中國來了
    但駕長徵御天問,夢啟九州探穹宇!名為「天問」的中國火星探測之旅開啟了!航天專家表示,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此次任務的科學目標是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等方面的科學探測。預計將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按照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這三大任務
    據天問一號總指揮李振才介紹,天問一號到達火星總路程有4.7億千米。天文一號從2020年7月23日發射到今天,已經飛行了167天,截止到2021年1月3日,總飛行路程有4億千米,距火星還有830萬千米,預計2月10日前後會進入火星軌道。火星與地球最遠距離也是4億千米,為什麼天問一號飛行了4億千米還沒有到達火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根據目前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7月23日於海南文昌發射。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將是人類歷史是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1976年美國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次將探測器登陸火星表面。當然了,蘇聯也在1971年聲稱成功把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不過除了蘇聯以外,別的國家一般公認此次著陸是失敗的。
  •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距地球超1000萬公裡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距地球超1000萬公裡】正在奔火途中的天問一號,於8月25日22時45分,距離地球突破1000萬公裡,飛行裡程約9300萬公裡,探測器飛行正常。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