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網際網路上存在著一類聲音,認為航天事業勞民傷財,應該把發展航天的經費用來扶持貧困地區。
因此,「為什麼中國要大力發展航天事業?」成為了長期討論的話題。
人們常將眼光收得很近,以至於只關注到自身周圍事物。
是的,探索宇宙,看上去對當下我們來說,毫無意義。
但為了自存自衛,中國要想擁有更強的科學技術和軍事實力,就不能不發展航天。
另一方面,航天計劃的背後,更承託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是對子孫後代的一種負責。
自然的意義,不在於以它的偉大震撼來襯託人類的渺小孱弱,而是以其豐富且深刻的生命力激發著人類進步。
星空的意義也不在於縹緲毫無希望,而是當你迷茫時能讓你保留一絲好奇,探索無限可能。
事實上,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人類自古以來,就對浩瀚星空充滿了好奇與想像,從千奇百怪的神話故事中,我們祖先們對宇宙就有著獨特理解。
到14世紀末,明朝士大夫陶成道,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發起衝擊的人。
他把自製火箭綁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並坐在椅子上,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
如此瘋狂大膽的行為,註定了他飛天計劃的失敗,甚至還獻出生命。
對那時的人們來說,他的所作所為,同樣是毫無意義。
只是這段被記載在歷史的經歷,卻見證了航天事業的踽踽獨行,也鼓舞了更多人在飛天事業上鑽研。
步入20世紀後,美蘇爭霸,人類在探索航天事業上更為激進。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於1956年成立,由錢學森擔任院長,就此展開中國航天事業。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錢學森等人發起了攻克航天科技的號角。
在火箭研製初期,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我們只能自主研發,一步步在試錯前行。
老一輩航天科學家,耗盡無數心血,在經歷漫長的自主摸索後,終於在1970年,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並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技術。
如今50年過去了,這顆老衛星依然在空間軌道兢兢業業工作著。
而當年參與開發的科學家,大多已經不在了,但「東方紅1號」承載著他們鑽研精神,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讓錢學森倍感信心:「中國要搞載人航天」。
然而這個計劃,一搞就是三十多年,以當時中國的航天實力,難度非常大,714工程直接被擱置。
到了1992年,中國政府才批准載人航天工程,命名為「921工程」,在複雜交錯的歷史環境下,中國在艱難中堅持穩定打基礎,朝載人航天之路一步步努力。
好在經過四次的無人試驗飛船之後,我們迎來了振奮國人的「神五」。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著「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在軌運行了14圈,歷經21小時後順利回到地球。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蘇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意義重大。
有了良好開頭,我國的載人航天研究腳步明顯加快。
2005年的「神六」、2008年的「神七」、2012年的「神九」,再到2013年的「神十」,我們見證著每一位航天英雄在宇宙中的高光時刻,更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日趨成熟。
儘管如此,當載人航天全面發展的時候,我們也從未忘記過奔月的夢想。
2007年,「嫦娥一號」從地球出發,飛向了38萬公裡外的月球。
歷經13天,經過8次變軌,進入月球極月軌道,開始了探月工作。
2019年,「嫦娥四號」帶著「月兔二號」實現了月背軟著陸,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登陸月背的國家,至此又開啟新裡程碑。
這代表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就在昨天,伴隨著巨大轟鳴聲,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
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可以說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次重磅出擊。
火星探測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後,火星車將會駛離著陸平臺,開始火星的表面巡視探測。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
航天專家表示,這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很多人稱火星是「探測器墳場」,因為迄今為止,人類共執行過44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率只有43%。
如今,「天問一號」的闖關之旅才剛剛開始,需要飛行約7個月才能抵達火星。
「我們敢於問天,踏及前人未涉足的領域,就已經足夠勇敢了!」
從一無所有、到某些地方領先於人,中國航天的發展史,也是中國成長的一個縮影。
任何成績都來之不易,我們不能忘記前輩們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的青春。
他們見證了中國航天前行的每一步,為了徵服星辰大海,永不放棄、扛鼎前行,正是這份精神,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影響了許多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