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政兩會評論團
想起了87年前的那篇《十問未來之中國》
■ 郭曉航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國家建設目標,有媒體總結為「到2020年,國力大幅增強,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生態環境總體改善,城鄉差距縮小」等八個方面,擘畫了新的夢想圖。同過去相比,我們離強國夢從未如此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未來,就在我們眼前。
然而,撫今思昔,我們不由感慨萬千!
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十問未來之中國》,編者在按語中寫到,「此十問俱實現,則中國富強矣,國人安樂矣。」這十問,錐心泣血,滿腹心酸:
吾國之軍權何時歸一,分散之軍閥何時湮滅?
軍人治政之權何時盡除,吾國之行政權何時統於中央?
三十四國治外法權何時可廢,吾國之司法何時自主?
吾國何時可稻產自豐、谷產自足,不憂饑饉?
吾國何時可產巨量之鋼鐵、槍炮、艦船,供給吾國之邊防軍?
…………
看此十問,誰不痛心:多麼絕望的時代,才會有如此心酸的錐心扣問?才會對國家未來的期待如此之低?
如今,在這個停會兒電都會引起抱怨的時代,我們無法感受到1929年的冰冷黑暗。同樣,發出「未來十問」的國人再有想像力,也想不到中國強盛的國力,已經足以傲視群雄了。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情況下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後頭。」八年抗戰、三年內戰,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眼看就要握到手裡了,共產黨人卻把目光投向未來。越是接近夢想,越是心懷遠方。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根據中國建設發展的經驗,逐步提出了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繪製了那個年代的新夢想。無數已經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中國人,又帶著新的夢想踏上改革開放的徵程。
1929年充滿期待的國人,很多並沒有等到新中國成立那一天;心念香港回歸的小平同志,沒能看到香港飄揚的五星紅旗;一生力主建造航母的劉華清將軍,也沒能看到航母下水的那一刻。夢想雖然沒能在他們的時代實現,但正是因為他們執著於夢想,不停追求新的未來,才有了我們如今的生活。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我們也建設不成今天這樣的一個強大的中國。今天的兩會上,代表委員議論風生,場外國人目光如炬,所有的議題,都是為了一個更好的中國。我們有理由相信,寄託中華兒女無限希冀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莫道今日春色好,東風初綻第一枝」,春色雖好,但離新的未來還有時辰。永遠懷有新枝初綻的態度,才有夢想實現的春色滿園!
(策劃:王傳寶 伍正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