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未來「方法論」|《十問張昭》萬字實錄純乾貨總結

2020-12-05 娛樂資本論

1月15日,樂視與融創的戰略投資發布會刷爆了朋友圈。

在融創對樂視的投資中,樂視影業成為了其投資的重要版塊,融資額10.5億元。 發布會上,樂視影業CEO張昭指出,2016年影視行業的增長率是3.73%,而樂視影業獲得了71.5%的增長。獲得投資說明樂視影業穩定高速增長的業績及商業模式被資本認可。

「全年超70%的增速」、「片片過億」,如果在影視行業分水嶺時代一定要找到一家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企業,樂視影業當屬其一。那麼,這背後究意有什麼樣的方法論?

不久前,其他媒體以《十問張昭》為主題對樂視影業CEO張昭進行了系列的深度訪談。這十問的答案其實就是樂視影業的方法論。

在2016年,電影產業「拐點」出現,票補退潮、院線分散、移動網際網路觀眾時間進一步碎片化、大眾娛樂進入多元化時代。面對行業的風雲變幻,張昭以前瞻的戰略布局和務實的落地實踐給出了應對拐點的答案。

一問:在中國電影票房增速低至3.73%的現實下,樂視影業憑什麼取得71.5%的增速?

張昭:分眾化、場景化、網際網路化是樂視影業高速增長的秘訣。

「碎片化的時間加上Location Based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用戶的選擇,分眾就顯得更加重要。」

今年電影產業增長僅3.73%,如果考慮過去三年的複合增長率的話,產業仍在高速增長。不過也反映了資本冷卻,移動網際網路營銷風口效應的消失。

樂視影業從成立初始我們就說這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公司。樂視影業的核心的商業模式是分眾,分眾的產品定位,分眾的營銷模式,而營銷重要的是場景服務。

張昭早就預料到了整個Location Based(基於位置)的服務是一個行業大趨勢,放電影、看電影不再是大家湧向集中的電影院。電影觀影會越來越方便,從Location Based消費的這個消費服務的角度來講,觀眾一定會逐漸分散,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致力於地網的建設。

二問:用戶時間碎片化時代,電影行業面臨的革命性挑戰要如何應對?

張昭:紅利期已過,更具社群屬性的分眾化內容是內容供給側改革的核心。

「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接受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在時間非常碎片化的情況下,他就會選擇為『我』拍的電影。」

中國的銀幕數已經達到全球第一,但影院布局越來越分散。產業首先要解決放映空間格局的變化,堅持地面服務;同時,還要堅持內容的網際網路營銷,通過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去凝聚影片的觀影人群。

最重要的是產品分眾定位。從《熊出沒3》到《高跟鞋先生》、《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爵跡》,再到《28歲未成年》、《機械師》,這些電影都有非常精準的受眾,定位越來越窄。樂視影業超過50%以上的影片都是能夠有相對精準的定位。 在今天碎片化的時代,因為每一個人接受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在時間非常碎片化的情況下,他就會選擇為「我」拍的電影。 所以內容的相關性是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核心。

三問:行業對票房仍然非常依賴,何時能改觀?

張昭:影視產業多元化收入要以IP為軸、多屏為翼

「產業的核心問題還是電影的品牌價值沒有做起來。內容的品牌就是IP,最重要的是IP的文化價值打造。」

電影行業長期有一個問題,電影公司或者整個電影行業的產值對票房有很大的依賴。張昭認為,那是因為衍生、授權等產業沒做起來,電影產業的核心問題還是電影的品牌價值沒有做起來。內容的品牌就是IP,最重要的是IP的文化價值打造。

未來票房仍然很重要,票房代表了第一個窗口期。電影放映過程形成了群聚的氣場,這個對於品牌的形成、情感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好的商業模式是用好第一個窗口期,讓它變成IP的再一次凝聚。可以用這一集電影的影響力去和所有的衍生行業合作,能夠讓更多的其他領域合作方的用戶,變成這個IP的用戶。

隨著一個循環過後,IP用戶聚集的增長,電影的第二集應運而生,接著可以有更多的衍生品合作。

做電影的人,必須要站在一個IP行業或品牌行業的高度。今天,迪士尼通過商業模式的轉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IP運營公司,樂視影業希望未來五年能夠把自己定位成一個IP運營公司。

四問:2016年11部電影「片片過億」,這很難嗎?

張昭:「片片過億」背後的邏輯是規模化、穩定的ROI,這遵循了投資市場定律

「當資本退潮以後,影視行業的資本是有限的。企業自我循環好了,資本才會給你注資。」

今年樂視影業出品/發行電影11部,票房「片片過億」,產業中首次有公司取得這樣的成績。

張昭認為,一個公司或一個產業,經營上有ROI(投入產出比)的問題,需要尋找投資回報率的Sweet Spot(甜點部分)影視行業的資本是有限的,當資本退潮以後,企業自我循環好了,資本才會給你注資。如果整個公司的產品差不多都能到15%-20%的投資回報率的話,資本就會進來。

20%以上的投資回報率怎麼能夠規模化,這個就很重要。其實整個電影行業每年產量大概400多部,進入到前20%的差不多不到100部。每一年過億的影片也就是80-90部,那這個就是20%(註:此處的20%是指過億影片數佔全年總上映影片數的20%左右),這個就是電影市場的二八定律。「二八定律」之下,20%的頭部內容賺取了80%的利潤,能實現票房過億,是獲得較好ROI的重要條件。

張昭說,去年給樂視影業定了兩個要求,第一個就是要求要規模化運作,規模化意味著樂視影業不能減少投拍影片的數量,必須要在十部以上。第二個就是希望大部分能夠過億。今年樂視影業的實際成績,好於預期。

五問:樂視影業為什麼大量啟用年輕導演?

張昭:網生代導演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內容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生產力

「電影行業的新一代創作主力怎麼產生?我們致力於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去拍電影,而年輕導演本身就是網際網路原住民。」

今年樂視影業大量啟用了年輕導演、新人導演,如張琦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陸可的《高跟鞋先生》,張末的《28歲未成年》等。樂視影業已經成立了十個以上的年輕導演的工作室。

張昭指出,樂視影業雖然也有十億級的導演,但他們不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他們的作品更多是為泛用戶服務。電影行業新一代的創作主力,包括郭敬明等,他們也是網際網路原住民。樂視影業的根本使命,就是致力於為網際網路原住民去拍電影。

未來會有更多年輕導演湧現,中國電影未來三五年內主要是靠他們,因為他們更加懂得網民。網際網路產品,它的商業模式、風險和傳統電影的概念並不一樣。年輕導演作品的商業模式更多是基於分眾人群。產品的核心驅動在於產品有沒有給人群足夠的獨立性和文化價值認可。

六問:IP熱大熱過後又遇寒流,是IP錯了嗎?

張昭:IP品牌是亞文化人群的核心凝聚力

「何謂品牌?有細分人群即有品牌,我們通過細分受眾的電影作品來凝聚亞文化人群,這批人的黏性強,對品牌更具有忠誠度,在中國IP就是品牌。」

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來,電影產業在資本的助力下有些急功近利,大部分人仍舊在追求爆款,泛眾的作品一旦找不準人群定位,就會落得慘敗的下場。樂視影業過去幾年間,摒棄唯票房論的理念,轉而追求電影的精準目標受眾。

IP讓目標受眾更願意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選擇與其相關的品牌亞文化,誠如青少年喜愛的《爵跡》,輕熟女青睞的《28歲未成年》等。

另一方面,無論是《爵跡》版的樂視手機,還是《盜墓筆記》版的樂視電視,由IP品牌所衍生出來的智能終端產品都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意義。

甚至,對文化附加價值更渴望的其它大眾消費品牌們,同樣需要IP品牌賦予其特殊的文化價值達成品牌聯合營銷的效果。

七問:如何用分眾營銷的手段吸引觀眾進入影院?

張昭:如果沒有一個非常強的目標受眾驅動,受眾不會去擠出碎片化的時間,他不會去過遠的空間看電影,所以三位一體非常重要。

「《歸來》做得再精緻,它只能打動有感的人,你不能打動《小時代》的觀眾。《小時代》做得再嗨,你也不能打動《小時代》以外的這些觀眾。所以這個人群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人群、分眾的觀點,電影就具備了傳媒的性質。」

電影本質仍屬大眾媒介,張昭認為,具有媒介屬性的電影要向特定人群傳播特定的文化品牌,由此樂視影業建立了分眾概念,減少廣而告之的泛眾營銷,逐漸向目標人群的知曉度、興趣度、轉化度、好評率等轉移。此類數據,會轉變成IP本身的價值沉澱下來,降低下一次營銷的費效比。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除了常規的線上營銷之外,2017年線下場景化營銷或將成為尋求增量市場的好辦法。

樂視影業的地媒渠道也在婚戀、民生、親子、二次元等分眾渠道上形成高效的營銷方式。

八問:線上購票率都達80%了,地網發行還有用嗎?

張昭:地網發行是場景化營銷的入口

「樂視影業的地網團隊(B+BToU)我很慶幸沒有叫它發行團隊(ToB),因為發行是關於排片空間,樂視影業堅持的是場景化。」

當貓眼、淘票票等大量網際網路電商入局時,線上購票率接近80%,人們對電影的網際網路發行寄予厚望,然而一年下來,電商帶給場均人次的變化也並無進展。

屬於電影產業傳統的地網發行團隊也一直倍受關注,不一樣的是,人們覺得地網已經不如過去那樣重要。

但實際上,關於電影排片空間的問題已不再是問題,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增長的中國電影屏幕數,和遲遲不增的場均人次。

樂視影業所堅持的場景化營銷,要考慮如何從其它消費場景、就近原則進行轉化,電影消費並不能完全的通過網際網路進行轉化,要考慮時間、地點、消費場景等諸多因素,這讓未來的購票平臺需要具有落地的能力。

現在樂視影業地網團隊覆蓋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影院,佔了全國75%的票房市場,包括學區電影院、社區電影院、高檔辦公區電影院等,要利用好用戶碎片化的時間,就需要了解大部分影院的人群畫像,在分眾的終端市場花力氣進行營銷。

九問:2018年一大批「狼」要來了,中國影企如何守住本土市場?

張昭:國產電影要靠分眾化、本土化守住國內的市場

「我們的創作者應該是像雨後春筍一樣做很多的中小電影,各自找到各自的分眾,像樂視影業這幾年一直在嘗試和實踐的。」

2017年,中國就「是否全面開放中國電影市場」進入談判期,如果2018年放寬對好萊塢電影的配額,中國本土電影該如何競爭?

在張昭看來,中國電影想守住本土市場應當從兩方面入手:第一,以IP為核心影響力,從製作工藝上追趕好萊塢重工業,誠如《九層妖塔》《爵跡》《長城》等作品;第二,年輕的、尤其是網生代創作者,應該從分眾化內容入手,找準自己內容的定位,為用戶創造更具有粘性的、更多本土化的中小成本電影。

十問:中國影企該如何融入全球市場?

張昭:中國電影出海要有普世價值觀,使用全球通用語言

「我希望整個的影評行業也好,電影行業也好,文化行業也好,都能夠明白為什麼要做《長城》。」

雖然國產影片全球發行的業務一直有在嘗試,過去多年來表現最好的電影當屬《英雄》,時至今日,又是張藝謀的《長城》完成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次裡程碑式事件。

《長城》絕不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好萊塢重工業電影,也絕不僅僅是由張藝謀執導賦予更多中國元素那麼簡單。

試想當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全面對好萊塢放寬,國產電影難道不走出去嗎?要融入全球化市場,僅靠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程度或者敘事語言等,是遠遠不夠的。

而《長城》則提供了四點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第一,任何一部走出去的電影,都需要具有全人類的普世價值觀。第二,要用全球通用的敘事語言,全球觀眾被好萊塢教育了很多年,自己的敘事方式此刻便顯得不太重要。第三,要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全球主要的市場大部分觀眾是不看字幕的,所以中國需要能用英語演戲的演員。第四,要不忘中國文化的輸出,中國文化是電影在全世界有價值的基礎,當然,並非貼標籤那樣淺顯,而是真的把中國文化融入劇情。

不過全球化或許也需要分兩步走,中國電影產業應該學會將好的作品請進來,並在中國特定的網際網路情形下,完成高效的發行、營銷,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們日常生活消費,其次再真正走出去,借水行舟,無論是「六大」也好,還是其它對中國市場渴望的好萊塢公司們。

點擊關鍵詞查看往期相關精彩

||||||||李宇春王寶強離婚案引爆輿論王寶強離婚事件之前發生了什麼微博的復甦專訪好妹妹樂隊奧運「體育明TFBOYS三周年中影IPO《戰狼2》保底發行「限韓令」

相關焦點

  • 電影之子張昭的「青蛙與蝴蝶」
    一向精於長遠布局的張昭,曾在危機中把自己比作一隻青蛙,而他一手創辦的樂視影業最早的商業模式是一隻蝴蝶形象。青蛙的意思是深蹲後起跳,而蝴蝶象徵著這個輕資產的網際網路影視公司連接線上線下的商業模式。轉身離開一手創辦的樂視影業,這位中國影視產業中為數不多受過專業系統電影教育的掌門人,留下無數的唏噓。他曾被稱為「電影之子」,下一個階段的他,將在哪裡?
  • 張昭離職復星,發生了什麼?
    從復星離開後,張昭坦言目前有兩個最重要的工作:一是扶持青年創作者,完善中國電影急缺的監製體系;二是做產業梳理,通過自己親歷的產業發展來回顧之前20年中國電影發展的脈絡,從而找到疫情之後的「產業解決方案」。而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價值資本看到影視產業的希望。1、為什麼離開?「沒有一階段一階段,是一條直線。」
  • 想起了87年前的那篇《十問未來之中國》
    ★南政兩會評論團想起了87年前的那篇《十問未來之中國
  • 十年前馬德興因為《中國足球十問》而丟掉公職,到底是哪「十問」
    十年前馬德興因為《中國足球十問》而丟掉公職,到底是哪「十問」
  • 20世紀以來中國史家對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這三個前後相繼的階段正是中國學者在東亞實錄研究中所走過的學術路徑。中國學者對東亞實錄的研究特點,即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學者比較多,而世界史專業的相對較少,利用東亞實錄來研究中國問題以及中朝、中越關係的成果就比較多,利用這些實錄純粹研究李朝和阮朝歷史的相對要少。未來除了從事中國史研究的學者繼續進行東亞各國實錄的探索外,可能還會出現世界史學者投身其中,使東亞實錄的研究出現新的面貌。
  • 十問中國金融未來
    中國經濟進入「中年危機」了?經濟「硬著陸」是否會到來?  看全球金融波詭雲譎,問中國未來路在何方?  用通俗的語言,新穎的視角解讀當下經濟金融熱點。  編輯推薦  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無常。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特點能讓廣大讀者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以至於中國未來金融發展戰略問題的興趣和思考。  本書精彩觀點略舉一二:  正利率為什麼這麼難?利率市場化改革,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首先是CPI,其次是經濟增長,最後要保證不出現金融泡沫。  誰來為人民幣「出海」保駕護航?
  • 「羅漢堂」十問是未來與創新之問
    6月25日和26日,羅漢堂攜手達摩院和湖畔大學舉行2019數字經濟年會,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全球200多位業界翹楚受邀參加,集體票選商議出數字經濟時代最關乎人類未來的十大問題。 十大提問,涵蓋治理風險、技術鴻溝、創新邊界、科技倫理等數字經濟各個方面,幾乎囊括當下人們所關注的最主要議題。諸如,「我們是應該先控制風險,還是先迎接數位技術?」「數位技術會擴大鴻溝,還是會讓世界變平?」
  • 「知乎十問」 ,一部中國網際網路的進化史
    :ilieyun)】11月23日報導10 月 23 日,馬化騰以自己在知乎上名為「PonyMa」的 ID 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學科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馬化騰的提問迅速吸引了大量知乎用戶的圍觀,截至目前,該問題吸引了十萬的人的關注、千萬次的瀏覽和 3K+ 回答。
  • 中國早期電影裡的「空氣」說與「同化」論
    中國早期電影裡的"空氣"說與"同化"論,正是建立在中國影人固有的宇宙觀和生命意識之上,在主體覺醒和整體觀照的層面生發出來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國電影理論。、汪煦昌、孫師毅等在內的最早一批中國電影人,在觀摩舶來文本、學習各國經驗、摸索創作方法和探求本土方向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關電影的基本知識及獨特觀念,從總體上為中國無聲電影時代的電影理論奠定了基礎1。
  • 「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論壇為中國電影未來出謀劃策
    6日上午,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舉行「致敬搖籃」系列活動之「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論壇。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十餘位學者,與我省學者、編劇、作家,就多個議題展開研討,為中國電影未來出謀劃策。
  • 以韋伯權威理論,解析託孤之臣諸葛亮、張昭教育方式的利弊
    1、二人都與君主保持良好關係張昭被孫策以師友相待孫堅去世時,孫策差不多17歲,孫權只有10歲,因此在他的人生中,父輩角色一度是由孫策來充當。孫策對張昭是非常看重的,雖然是主臣之分,但卻以師友之禮對待,曾到張昭家拜會其母,孫策把文武之事全都委託張昭,曾有中原人士稱讚孫氏具有江東,皆張昭之功時,仍然對他保持信任,並以管仲類比張昭。
  • 民國「十問」:那些年的奢望,如今我們都做到了
    中國面貌日新月異!我恍然間想起一百年前的戰亂,國破山河,家破人亡,不知道那個時候人們活下去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並為之努力了一百年!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刊發以《未來之中國》為題的號外。其中,有一篇文章頗具新意,題為《十問未來之中國》。
  • 與大咖一起啟發「思想者洞見」 知乎用「十問」再叩未來之門
    2012 年,知乎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引發了無數中文網際網路網民飽含預見性的觀點和見解。
  • 新長徵路上「十問」振聾發聵 加速補齊西安發展「十大短板」
    會後,就加快補齊「工業經濟、民營經濟、軍民融合、開放經濟、區縣域經濟、文化產業、金融產業、創新轉化能力、生態環境、民生服務」十大短板,西安市連續推出「10+N」系列方案,層層傳導壓力,加快補齊短板,為西安加快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學員回應市委書記虢正貴「十問」心得...
    編者按在市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學習期間,市委書記虢正貴針對黨員領導幹部中存在的「躲、拖、推、繞」的庸政懶政思想,長期以來群眾反映最強烈、負面效應最廣、發作最快,在黨員領導幹部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等不良作風,歸納總結了10個方面的問題,意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一反三,標本兼治,引發了與會黨員領導幹部的深思與共鳴。
  • 知乎網際網路十問洞見科技未來,馬化騰首問引發網際網路思潮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0月24日,誰也沒有預料一場關於網際網路未來十年發展的大討論迅速被引爆。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線上活動,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率先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 乾貨總結 | 動態規劃十問十答
    今天給大家總結動態規劃十問十答,快速幫你掃盲動態規劃。答:動態規劃是一種通過「大而化小」的思路解決問題的算法。區別於一些固定形式的算法,如二分法,寬度優先搜索法,動態規劃沒有實際的步驟來規定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
  • 晶片還會缺貨嗎 | 2021新年策劃·十問中國經濟
    晶片還會缺貨嗎 | 2021新年策劃·十問中國經濟 2021-01-02 1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來源:新浪娛樂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12月28日,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在澳門美獅美高梅隆重舉行。本屆峰會活動主題為「大變局下,中美電影的未來」,十餘位中美著名影視學者、製片人和影評人圍繞著「後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中美關係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三大議題,通過澳門主會場和網上連線的方式同步對話,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 2015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2015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報告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後期資助項目「中國電影產業的改革與發展」成果。尹鴻孫儼斌尹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常務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孫儼斌,北京印刷學院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