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自噬之父 - 大隅良典先生

2020-12-01 第一財經

早晨醒來習慣性用iPhone查看信息,發現一位做自噬研究的同仁從香港發來的郵件驚呼Ohsumi(大隅)得了諾獎! 我趕快查詢證實了新聞,心裡一陣興奮。這一天總算來了!儘管猜測大隅良典先生遲早會得諾獎,並且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寄予希望但沒有實現,今天諾獎終於給了大隅良典先生,雖有些突然,但更多的是激動!

就在十天前,大隅先生獲得「Paul Janssen」 獎, 儀式在我工作的西奈山醫學院附近的紐約醫學科學院裡舉行。有幸目睹大隅先生獲獎,並與大隅先生再次相見,分外高興! 第二天,大隅先生應我邀請專程來到我在西奈山的實驗室訪問。參觀期間大隅先生和我的學生和博士後們進行了座談。這次和大隅先生有機會暢談自噬科學、生活、家庭、紐約、東京、武漢、天南海北。更多的時間是聽老先生講故事,談他的科研生涯起伏跌宕。

我和大隅良典先生的淵源要從洛克菲勒大學談起。這個在紐約東河岸邊的研究型大學是細胞學的聖殿。最早發現自噬的比利時科學家de Duve 就是在此地發現溶酶體而獲得諾獎的。大隅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來到紐約的洛克菲勒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但他卻從師於Edelman教授。Edelman教授是著名的免疫學家,也是諾獎得主。大隅先生在Edelman教授實驗室的工作並不是很出色。他談到這段經歷時對我說,Edelman教授是一個性格強硬的人,沒有給大隅的研究提供足夠的自由度。遺憾的是大隅先生沒有和de Duve教授有過交流。但是我猜測大隅先生應該從此對de Duve教授發現的自噬現象有了興趣。大隅先生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在洛克菲勒大學度過了三年的早期科研生涯。大隅先生回到日本後,臥薪嘗膽二十多年後,用酵母遺傳開創了一個自噬分子細胞的全新世紀。

我是在大隅先生離開二十多年後來到來到洛克菲勒大學開始我的博士後學習。在Heintz教授實驗室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理時,發現了和自噬基因beclin1 的關聯。比大隅先生幸運的,Heintz教授給我了充分的自由去探索自噬在哺乳動物裡的功能。當時在閱讀有限的自噬文獻時,Ohsumi的名字反覆出現。大隅先生早期在酵母自噬的大作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些經典酵母的遺傳篩選到的自噬基因和揭示它們之間關聯的生化和細胞機制,在我當時看來展現一個全新的細胞學概念。意識到這將是一個研究人類疾病的敲門磚時,我決心沿著大隅先生研究的細胞學方向開展在哺乳動物的研究,並逐漸專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機理。可以說是在大隅先生細胞學基礎上鋪好的路上一路走來,順利完成了博士後,在西奈山醫學院拿到自己獨立實驗室,最終也成為終身教授。大隅先生為我和像我一樣的許許多多的年輕的自噬「信徒」開啟了一扇門,我們在這個全新的自噬研究領域探索,發現了一座座的「金礦」。

自噬是細胞的一種清理自身垃圾過程,同時也是細胞通過降解對自身代謝的重要平衡機制。自噬的研究對於衰老、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微生物感染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研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大隅先生開創的自噬領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更多的資助。在很多的自噬國際會議上,我幾乎總是可以看見大隅先生。他對每一個講座和牆板展示都是特別認真得傾聽和觀看。有一次我的博士後告訴我,大隅先生看了他的牆報後,問了很多問題並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議。原來我實驗室在哺乳動物方面的工作和大隅先生在酵母的結果相互映照,從而完全證實了一個特異自噬功能蛋白在進化上的保守性。我的博士後的牆報也獲得最佳牆報獎。最終大隅實驗室和我的實驗室幾乎同時發表了各自文章。

今年四月,大隅先生因為他在自噬研究的貢獻獲得了著名的「Wiley Prize」。 頒獎儀式在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的官邸裡舉行。我很榮幸受邀參加了大隅先生的儀式。闊別多年,大隅先生再次回到當年做博士後的洛克菲勒大學,非常感慨!是啊,從de Duve 教授到大隅先生,自噬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在洛克菲勒大學再見光芒!

大隅先生是一個非常安靜、謙虛、和藹的人。和他聊天你完全不用拘束,你也感覺不到你在和一個權威大科學家說話。可是當大隅先生拿起話筒唱起卡拉OK時,他完全變成另一個人。有一年在日本大津市開完自噬國際會,大隅先生和會議組織者帶領我們來到練歌廳。大隅先生幾首歌唱得如痴如醉,激情四溢!我仿佛間感覺到這才是真正的大隅先生:平時文儒,一旦來到自噬領域,便是一位豪情滿滿的漢子!正像他告訴我的學生和博士後,「做科研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成功的,但是一定要知道享受這個過程!」

再次祝賀大隅先生! 也祝賀自噬界的科學家!研究告訴我們,自噬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可是健康的朋友,也可是敵人。只有不懈的科學探索才能告訴個究竟。 Today is Autophagy day!(嶽振宇系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神經系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本文作於2016年10月3日晚紐約)

 

 

相關焦點

  • 讓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作用是什麼?
    在確定酵母的自噬機制後,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答。那就是其它生命體中是否也有相應的機制控制自噬過程?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今天決定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隅良典,以表彰他為「自噬作用」機理發現所作出的貢獻。
  • 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全球癌症研究或有大突破!
    圖片來源:微信號「蝌蚪五線譜」當組委會在現場連線大隅良典時,這位71歲的教授獲知得獎,意外之感透過電話傳來:「我很驚訝!我正在我的實驗室。」1997年後,大隅良典教授的團隊成功克隆出了ATG1基因(即autophagy related gene)。隨後,陸續又有30多個ATG基因被科學家找到。自此,科學界對細胞自噬的生物學分子機制才開始有了較為清晰和深入的認識。隨後, 大隅良典開始致力於闡明酵母菌體內自噬作用的背後機制,並發現與之相似的複雜過程也同樣存在於我們人類的細胞內。
  • 大隅良典:做別人沒做過的工作—新聞—科學網
    出生於1945年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今年71歲,10月3日接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通知時,他說:「我很驚訝,我在我的實驗室
  • 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獎 浙大教授介紹其研究意義
    【浙江新聞+】浙大學者劉偉: 他是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師「太好了!他是我最尊敬的老師之一!」電話那頭,得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大隅良典,浙江大學基礎醫學系教授劉偉激動萬分,「我們的關係亦師亦友。還記得2010年他到杭州來時,還邀請我去日本的時候別忘了找他一起喝酒。」
  • 2016諾貝爾生理學獎|大隅良典和「吃掉自己」的細胞
    研究這種現象困難重重,人們對其一直所知甚少,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大隅良典做了一系列精妙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利用麵包酵母定位了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之後,他進一步闡釋了酵母細胞自噬背後的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遵循類似的巧妙機制。大隅良典的發現是人類理解細胞如何循環利用自身物質的典範。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大隅良典是日本京都工業大學教授,世界著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  大隅良典發現並闡明了細胞自噬作用的機理,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前綴「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醫學獎
    (大隅良典) DoNews10月3日消息(記者 邱慧)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榮譽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於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 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是什麼?如此重要
    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獲獎者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獎勵他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據報導,當大隅良典接到得獎通知時感到很驚訝,他說:「我很驚訝,我正在我的實驗室。」朝日新聞報導,由於網絡直播聲音不太好,大隅良典沒能聽到頒獎的瞬間。細胞自噬是什麼?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大隅良典正是2013年「引文桂冠獎」獲得者。不過,同時提名的還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生命科學教授 Daniel Klionsky和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Noboru Mizushima,他們三人的研究推動了對自噬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以及自噬的生理功能的認識。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卻被大隅良典獨攬。 「細胞自噬」從字面上看並不難理解,就是細胞「自我吞噬」。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大隅良典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在今年7月份宣布,已經成功探明了細胞自噬的啟動機制,這一成果7月11日刊於知名科學雜誌《Developmental Cell》上。   一直是諾獎「大熱門」   獲知得獎時正在實驗室   據報導,當大隅良典接到得獎通知時感到很驚訝,他說:「我很驚訝,我正在我的實驗室。」他在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室接受採訪時說:「對於我這樣從事生物學這類基礎科學研究的人而言,獲得這樣的評價是光榮。」
  • 解讀:「自噬機制」帶來了對抗衰老的新希望
    本報記者 房琳琳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大隅良典,因為他發現了「自噬機制」。這是一種進化上的保守過程,即真核細胞可以通過輸送雙膜囊泡到溶酶體進行一部分再循環。與其他細胞退化機制不同,自噬能移除已經老化或損壞的蛋白質、大分子複合體和細胞器,留下空間用於參與新的生理過程。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原標題: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昨日,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今年獎項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 細胞自噬到底是什麼?
    細胞自噬,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的基本過程。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
  • 解讀諾獎「自噬作用」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獎勵他在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所做的開拓性研究。那麼,「自噬作用」,有啥用?癌症自噬在治療癌症的方面有很大前景,獲獎之後英國Cancer Research第一時間就發來了賀電。一方面,如果細胞的自噬系統出了問題的話,正常細胞可能會轉化成癌細胞。如果能夠保證正常細胞的自噬,那麼可以預防細胞癌變。
  • 每天一篇科普閱讀——細胞自噬作用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對細胞的自噬機制的發現和相關研究。所謂自噬作用,是真核生物中對細胞內物質進行周轉的重要過程。該過程中一些損壞的蛋白或細胞器被雙層膜結構的自噬小泡包裹後,送入溶酶體(動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進行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
  • 生科院舉行「諾獎解讀-細胞自噬」科普活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登文)近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天津市細胞生物學學會、南開大學科協主辦的解讀諾貝爾獎「細胞自噬」科普活動在生命科學學院舉行。來自清華大學的俞立教授帶來了主題為「細胞自噬」的報告。
  • 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獲獎
    &nbsp&nbsp&nbsp&nbsp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10月3日消息,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該獎項。
  • 那個得諾貝爾獎的「自噬作用」有啥用?它能救命
    (最上面那行小字~)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獎勵他在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所做的開拓性研究。(簡單解讀戳右邊:大隅良典,和「吃掉自己」的細胞)  那麼,「自噬作用」,有啥用?  問題:得2016諾獎的自噬現象,和哪些生理現象或疾病有關?我們能夠如何利用它?  看到有報導說,【自噬過程如果無法充分完成,會導致多鍾疾病,包括癌症、帕金森、阿茲海默症以及心臟病。】具體是咋關聯上的?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諾貝爾化學獎授予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