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隅良典:做別人沒做過的工作—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出生於1945年的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今年71歲,10月3日接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通知時,他說:「我很驚訝,我在我的實驗室。」

大隅良典最知名的成就,是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之所以能走上這條科研之路,和他一直信奉的科研準則有直接關係——「做別人沒做過的工作」。

科研之路

1963年,大隅良典進入東京大學學習,隨後他果斷選擇分子生物學作為自己的未來之路。1974年年底,他進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師從197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在這裡,他開始了酵母的相關研究。

1977年底,大隅良典回到日本在東京大學理學院擔任研究助理。直到1988年成為助理教授之後,大隅良典終於可以建立自己的小型實驗室。在「做別人沒做過的工作」思想的指引下,他決定研究酵母液泡的分解功能。此後不久,大隅良典通過光鏡和電鏡發現了酵母的自噬現象。利用酵母系統,他對有自噬缺陷的突變體進行了遺傳篩選。當時,他的團隊在第一次篩選中獲得了對飢餓誘導的自噬來說至關重要的15個基因,並且開始克隆這些ATG基因。這是這些酵母自噬基因的發現打開了現代自噬研究的大門。

隨後,大隅良典先後在日本國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和東京工業大學工作,對自噬基因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由於大隅良典在「自噬」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他被稱為該領域的「教父」級人物。

這一點也可以從大隅良典所獲獎項中看出,在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之前,他已獲得過諸多大獎。2005~2008年,大隅良典先後被授予藤原獎、日本學院獎和朝日獎。2012年,他獲得稻盛和夫基金會創設的第28屆「京都獎」;2015年,獲得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

耐心的基礎研究者

自噬就像細胞的「清潔工」,清潔掉細胞中的垃圾,保持細胞的健康,而自噬異常則會導致多種疾病。大隅良典等人的工作旨在摸清自噬的分子機制,從而攻克疾病。

對於這樣美妙的基礎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夠多的耐心。回顧他的科研之路,絕非一條天才的 「速成」之路。

1977年大隅良典回國擔任研究助理,直到1986年才晉升為講師,兩年之後成為助理教授才得以開展獨立研究,此時他已43歲,但隨後很快即做出「諾獎級」工作。1996年大隅良典來到國立基礎生物研究所之後才成為正教授,距離他回國已將近20年。

鑑於在自噬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很多人紛紛猜測大隅良典終將獲得諾貝爾獎。對此,他曾向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宏表示,自己已經獲得過很多榮譽,不需要再通過諾貝爾獎證明自己,但這座獎盃對日本卻很重要,因為日本偏重轉化醫學,忽視基礎醫學,他希望自己得獎能夠喚起人們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其次,他希望改變日本追逐高影響因子論文的評價體系。

「他本人並不太在乎,很多文章都發在一般的雜誌。他告訴我,文章只要踏實不管發在哪裡,都會有人跟蹤的。」張宏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2年獲得「京都獎」後,大隅良典曾寄予年輕科學家:「現在的年輕人喜歡開展服務於人類的研究,這就需要研究人類本身而非酵母或小鼠。不過,通過研究酵母,你能回答關於生命本質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之所以我的研究能精確地解釋自噬現象,是因為我一直致力於酵母研究,並且能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它們。從根本上說,要定義什麼將服務於人類並非易事,核電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因此,大隅良典提出忠告:「做其他人沒有在做的事,並且做你發現真正有興趣的事。做研究並不容易。然而,如果你真的被一個課題吸引,並且對它感興趣,那麼你肯定會克服所有障礙,即便你的工作一時未獲得賞識。人只能活一次。在所有事情都說完了做好了之後,你終將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中國之緣

最近幾年,大隅良典幾乎每年都要來中國。除了參加他自己組織開展的「中日細胞自噬研討會」,還參加其他各種活動。2015年,大隅良典獲得中國生物物理學會頒發的貝時璋國際獎,以表彰他對中國科學的貢獻。

張宏認為,這同大隅良典看中中國科學發展並願意幫助年輕科學家有關。他舉例說,大隅良典在一次作報告時,特意留了一部分讓自己的博士後講,希望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劉偉也指出,在大隅良典的帶領下,他的許多學生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日本細胞自噬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對中國的青年研究者,大隅良典也幾乎是「有求必應」。「不僅經常提供資料,還經常幫忙指導文章,他性格非常開朗,經常在會議結束之後帶我們一邊喝酒一邊談科研。」劉偉回憶。

大隅良典愛酒也給張宏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愛喝酒,到現在都沒有駕照,不能開車。」

2012年獲得「京都獎」後,大隅良典用獎金釀了一桶威士忌,裝瓶後在酒瓶上寫下了「從酵母所學到的。」清華大學教授俞立獲得了其中一瓶。這瓶酒也一直被許多國內學者「惦記」。

最近幾年,鑑於自噬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其研究呈爆發式增長,我國也湧現出一批年輕科學家,他們普遍對大隅良典滿懷敬意。

「他對中國細胞自噬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贏得了中國科學家們的尊敬。」劉偉說。

相關焦點

  • 我所認識的自噬之父 - 大隅良典先生
    早晨醒來習慣性用iPhone查看信息,發現一位做自噬研究的同仁從香港發來的郵件驚呼Ohsumi(大隅)得了諾獎! 我趕快查詢證實了新聞,心裡一陣興奮。這一天總算來了!儘管猜測大隅良典先生遲早會得諾獎,並且在過去的幾年裡一直寄予希望但沒有實現,今天諾獎終於給了大隅良典先生,雖有些突然,但更多的是激動!
  • 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全球癌症研究或有大突破!
    不管是大隅良典的弟子們,還是世界上其他的細胞自噬學者,大家都愛用「grandfather(祖父)」稱呼大隅良典,因為他是這個領域的宗師級人物,另外,他的標籤之一就是「慈祥」。     劉偉和大隅良典第一次見面在2004年,那時候劉偉正在美國讀博士後,大隅良典被邀請到劉偉所在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做交流。「他的話不多,說話的時候慢悠悠的。」
  • 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獎 浙大教授介紹其研究意義
    還記得2010年他到杭州來時,還邀請我去日本的時候別忘了找他一起喝酒。」1992年至2001年,劉偉雖然曾在日本學習、工作,但和大隅良典並沒有交集。直到2001年至2007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其間,他才通過導師認識了大隅良典。「他真的是個十分和藹的老人。」多年來,作為細胞自噬研究領域的專家,兩人在學術交流上互有來往。
  • 2016諾貝爾生理學獎|大隅良典和「吃掉自己」的細胞
    研究這種現象困難重重,人們對其一直所知甚少,直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大隅良典做了一系列精妙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利用麵包酵母定位了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之後,他進一步闡釋了酵母細胞自噬背後的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遵循類似的巧妙機制。大隅良典的發現是人類理解細胞如何循環利用自身物質的典範。
  • 讓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作用是什麼?
    直到20世紀90年代,大隅良典利用釀酒酵母確認了編碼自噬作用的關鍵基因。然後他進一步闡明了釀酒酵母中自噬作用的機制,並進一步指明,我們的細胞裡也有類似的複雜機制。大隅良典的發現讓我們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細胞是如何回收自身的組分的。這一發現為我們理解在多種生理過程,比如忍耐飢餓或是對抗感染中自噬的重要作用指明了道路。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疾病,在一些癌症或精神疾病中都有自噬過程的身影。
  • 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獲獎
    &nbsp&nbsp&nbsp&nbsp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10月3日消息,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該獎項。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是日本京都工業大學教授,世界著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  大隅良典發現並闡明了細胞自噬作用的機理,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前綴「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醫學獎
    (大隅良典) DoNews10月3日消息(記者 邱慧)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榮譽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於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
  •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福岡。1974年從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4年至1977年,他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後,隨後返回日本,任職於東京大學。2009年起,為東京工業大學教授。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並闡明了細胞自噬的機制——這是細胞成分降解和循環利用的一個基本過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感謝科學網建立11年來為國內外從事科研工作人員的交流提供了這樣一個優秀場所,正如我在一個博文裡分析所發現的,科學網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我在《自然》雜誌上發的讀者來信。近年來,科學網在融合這幾個媒體工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增加了微信版和微信推送,值得稱道。希望報社能夠在繼續保持自由風格的基礎上,更加開放和包容。 ◆劉全慧(湖南大學教授) 王國維先生言,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能寫之。2007年起,我開始把點滴思緒,置於科學網博客之中。未成想,這些隻言片語,把我帶到知名科學博文寫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