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Yoshinori Ohsumi

圖片來源:東京工業大學網站

Yoshinori Ohsumi今年三月在北京 張宏供圖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福岡。1974年從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4年至1977年,他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後,隨後返回日本,任職於東京大學。2009年起,為東京工業大學教授。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並闡明了細胞自噬的機制——這是細胞成分降解和循環利用的一個基本過程。

自噬(autophagy)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uto-,意為「自我」,和phagein,即「吞噬」。因此,autophagy便引申為「自噬」。這個定義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科研人員首次觀察到細胞能破壞自身成分,用膜將這些成分包裹,形成袋狀囊泡並轉移給溶酶體(lysosome)進行降解回收。此前人們對細胞自噬過程幾乎毫無了解,因而相關研究一直是困難重重,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在一系列實驗中,巧妙地利用麵包酵母(baker's yeast)找到了細胞自噬所需的基因。通過繼續研究,大隅良典闡明了酵母自身內自噬的基本原理,並證明類似的複雜機制也存在於人體細胞內。

大隅良典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細胞是如何循環利用自身成分,樹立了新典範。他的發現為我們了解並意識到細胞自噬在飢餓適應、感染反應等許多生理過程中的至關重要性開闢了新道路。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疾病的產生,自噬過程在包括癌症和神經性疾病在內的多種體內環境中充當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降解——存在於所有活體細胞中的重要功能

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觀察到一種特別的細胞微結構(這種微結構的學名又叫做「細胞器」),這種細胞器含有能夠消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酶。後來研究人員將這種細胞器稱為溶酶體,相當於降解細胞成分的工作站。比利時科學家Christian de Duve就因為發現這種溶酶體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到了60年代,科學家們在溶酶體中有時可以找到大量的細胞組成物質甚至是完整的細胞器。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細胞內存在著一種過程——將細胞內的「大型貨物」送到溶酶體那兒。進一步的生化和顯微分析也顯示,一種新的囊泡會將細胞成分打包送到溶酶體處進行降解(圖一)。發現溶酶體的Christian de Duve使用了「自噬」這個合成詞描述這一過程。這種囊泡則被稱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

圖一:我們的細胞有著各種特別的細胞器。溶酶體就是這樣的一種細胞器,它含有各種可以消化細胞成分的酶。細胞內還存在一種被稱為「自噬體」的新型囊泡。當自噬體形成時,它會包裹住某些細胞成分,比如那些被破壞的蛋白質和細胞器。最終,它與溶酶體相融合,這些細胞成分便會降解為更小成分。這一過程為細胞的更新提供了養分和構建基礎。

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科研人員將注意力放在了對另一種降解蛋白質的物質即「蛋白酶體」的研究上。在這個研究領域裡,就有Aaron Ciechanover, Avram Hershko和Irwin Rose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泛素調節蛋白的降解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蛋白酶體能夠有效地先後降解多個蛋白質,不過這種機制並沒有解釋細胞是如何處理更大的蛋白質複合物和破舊的細胞器的。那麼自噬過程能夠給出解釋嗎?如果可以,那其機制又是什麼呢?

一個突破性實驗

大隅良典曾活躍於多個研究領域,在1988年開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時,他將研究重點放在液泡中蛋白質的降解方面。酵母細胞相對比較容易研究,所以經常被用於人類細胞研究模型。對於研究在複雜細胞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來說,它們尤其有用。但是大隅良典面臨著一個主要的挑戰:酵母細胞很小,內部結構在顯微鏡下很難區分,所以他就難以確定酵母細胞中是否存在著自噬作用。怎麼辦呢?他就想著,在自噬過程激活時,如果他能打斷液泡中的降解過程,那麼自噬體就應當在液泡中聚集,並能在顯微鏡下可見。於是他培養了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細胞,並通過飢餓化細胞刺激自噬作用。結果是驚人的!幾個小時內,液泡內就充滿了未被降解的小囊泡(圖二).這些小囊泡就是自噬體,大隅良典的實驗證明了自噬存在於酵母細胞中。更重要的是,他現在能夠鑑別參與這一工程的關鍵基因了。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大隅良典於1992年發表了這項結果。

圖二:在酵母中(圖左),液泡相當於哺乳動物細胞中的溶酶體。大隅良典培育了缺乏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細胞。當這些細胞飢餓時,自噬體就會快速聚集在液泡中(圖中)。他的實驗證明了自噬存在於酵母細胞。下一步,大隅良典研究了數千種變異酵母細胞(圖右),並鑑別出了15個對自噬至關重要的基因。

自噬基因被發現

大隅良典利用改造過的酵母菌株,其中吞噬體因飢餓而聚集。如果自噬重要基因失活,這種聚集不應該發生。大隅良典將酵母細胞暴露於一種化學物質,可隨機在許多基因中誘發突變,隨後他誘導自噬。他的策略成功了!在發現酵母自噬一年內,他就鑑別出了第一個對於自噬至關重要的基因。他隨後的一系列精巧的研究發現,由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具有功能性。這些結果顯示,自噬由一組蛋白和蛋白複合體調控,各自調節自噬體形成的不同階段。(圖三)

圖三:大隅良典研究了由關鍵自噬基因編碼的蛋白的功能。他勾畫了壓力信號如何發動自噬,以及蛋白和蛋白複合體促進不同階段自噬體形成的機制。

細胞自噬——細胞中的關鍵機制

在發現了酵母中的細胞自噬機制後,仍有關鍵的問題待解。其他機體中是否存在著響應機制來調控這一過程?很快,科學家弄清了我們的細胞中也存在著完全一樣的機制。用於研究人類細胞自噬重要性的工具現在已經可得。

感謝大隅良典和其他跟進研究的人,我們現在知道自噬調控重要的生理功能,以便細胞組件得以降解和循環。自噬能夠快速提供能量燃料,及為細胞組件更新提供材料,從而對細胞響應飢餓或其他應激至關重要。在感染後,自噬能夠清除入侵的胞內細菌和病毒。自噬對於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也發揮作用。細胞還利用自噬清除受損蛋白和細胞器,這是一種質量控制機制,對於抵消衰老帶來的副作用至關重要。

中斷的自噬作用已被認為與帕金森症、2型糖尿病及其它老年易患病相關。自噬基因的變異能導致基因疾病。幹擾自噬作用被認為與癌症相關。目前相關研究正在緊密展開,以期開發相關藥物能在多種疾病中標靶自噬作用。

雖然自噬作用已為人所知超過50年,但直到大隅良典上世紀90年代顛覆性的研究之後,它的重要作用才得到確認。因為這一貢獻,大隅良典被授予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更多閱讀

諾貝爾獎網站官方公告(英文)

相關焦點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üdhof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德國3位科學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  James E.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作者|梅進 馮麗妃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2016年——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另外兩位獲獎科學家為愛爾蘭的William C.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一日一百科·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一日一百科·科學】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榮獲該獎項。他在有關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闡明細胞適應環境的機制、「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是他們仨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日本科學獨攬殊榮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3日電 (記者 李玫憶 實習記者 劉靜 劉歌)10月3日是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的日子,作為第一個揭曉的諾貝爾獎項,它拉開2016年諾貝爾周的帷幕。上午11時30分,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Blumberg因這項發現於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當時,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的 Harvey J. Alter正在研究輸血患者的肝炎發病率。儘管對新發現的B肝病毒的血液檢測減少了輸血相關肝炎的病例,Alter和同事令人擔憂地證明了大量病例仍然存在。在此期間,也發展了對A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檢測,很明顯,A型肝炎不是這些不明病例的原因。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免費訂閱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無以為醫「   每天正能量,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造就一代名醫~   就在剛剛,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最終結果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小知識——從1901年到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219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12位女性。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網快訊】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
  • 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日科學家大隅良典獲獎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10月3日消息,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該獎項。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由美國、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領域的貢獻。,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得主揭曉!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3位得主揭曉! 每經編輯 盧祥勇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如約而至,最先公布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傍晚揭曉。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2016年——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作者:梅進 馮麗妃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韓萌)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表彰那些對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的研究者。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成就
    中新網10月5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米歇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瑞斯(Charle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