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美國遺傳學家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4年前曾獲邵逸夫獎

2020-12-04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仁昌)當地時間2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率先揭曉。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希和麥可·楊三人分享了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三位獲獎者都是來自美國的遺傳學家。傑弗理·霍爾1945年出生於紐約,1974年起在布蘭迪斯大學(位於馬塞諸薩州波士頓的頂尖研究型大學)任教,後進入緬因州大學;麥可·羅斯巴希1944年出生於堪薩斯城,同樣於1974年開始在布蘭迪斯大學任教;三人中最年輕的麥可·楊1949年出生於邁阿密,1978年後在紐約洛克菲勒大學任教。

「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通俗來講,就是生物鐘研究。《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曾撰文介紹,目前研究生物鐘最重要的六位科學家都在美國,就包括今天獲獎的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希和麥可·楊。值得注意的是,三位科學獎曾獲得2013年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相關焦點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10-0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
  • 諾貝爾獎官方解讀最新生理醫學獎:睡覺和清醒背後的分子機制
    北京時間 10 月 2 日下午 5 點 30 分,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此獎項頒發給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麥可·楊( Michael W. Young)。
  • 3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諾貝爾化學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許仁昌)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雅克·杜伯謝1942年出生於瑞士,現在瑞士洛桑大學任教;約阿希姆·弗蘭克1940年出生於德國,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理察·亨德森1945年出生於蘇格蘭,現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這是2017年諾貝爾獎揭曉的第3個獎項。本月2日和3日,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和物理學獎相繼揭曉。
  • 重磅:202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出爐—附120年來醫學獎統計
    對於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最先出爐的是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在2020年10月5日的17:30,終於被宣布。今年的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病毒學」領域,分別授予3位學者,以表彰他們在"C肝病毒的發現"的突出性貢獻。另外,我們統計了120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網站介紹稱,彭羅斯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根澤爾與格茲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獎。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 6位重量級科學家獲2020年度邵逸夫獎
    今天(5月21日)下午,邵逸夫獎基金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邵逸夫獎獲獎者名單。格羅米森伯克等6位外國科學家分別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邵逸夫天文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科學獎三個獎項。2020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予格羅米森伯克、彼得黑格曼和格奧爾格內格爾,以表彰他們所研發的光遺傳學,這是一項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的技術。格羅米森伯克是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暨神經迴路與行為中心主任。彼得黑格曼是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格奧爾格內格爾是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前頒111次 207人獲獎自1901年至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已經頒發111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這6年未頒獎。在207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僅有2名女性。
  • 2017諾貝爾醫學獎公布,這三位科學家老厲害了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北京時間昨天(2日)下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以及麥可·楊,以表彰他們在晝夜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何為「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它又對人類生物或醫學研究帶來怎樣的應用與深遠影響?
  • 「邵逸夫獎」今年頒獎禮或延期至2021年舉行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和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一百萬美元。「邵逸夫獎」自2004年起每年頒獎一次,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和120萬美元獎金。楊綱凱近日,邵逸夫獎基金會公布了2020年度「邵逸夫獎」得獎者名單,6位科學家獲獎。
  • ...學或醫學獎公布:三位美國科學家通過果蠅帶你窺探「生物鐘的...
    有學者指出:「生物鐘及生理控制機制研究在八十年代前完全無人問津,沒人嘗試過。」霍爾曾表示,過去有些哺乳動物學家試圖找出哺乳動物生物鐘運作機制,但一無所獲。 事實證明,基因對生物行為影響巨大。在現有基礎上,他們的研究有望解決人們睡眠節奏遺傳病或需倒時差等問題。
  • 2019諾貝爾生理、物理學獎公布,獲獎科學家的背景是?
    這個國慶假期,引發全球關注的,除了祖國70周年誕辰,還有剛出爐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癌症學家威廉·凱林威廉·凱林1957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獲杜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美國達納
  • 著名華裔天文學家徐遐生獲2009年度邵逸夫天文獎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10月7日晚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本年度的頒獎典禮,5名來自英美重要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分別獲頒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大獎項。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徐遐生獲頒本年度天文學獎,他是獲得這一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
  • 16位華人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獎,4人來自北大數院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賴可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2020斯隆研究獎公布,北大數院成為最大閃光點。16位華人獲獎者中,4位來自北大數院。
  • 2019年度「邵逸夫獎」公布 三位科學家獲獎
    邵逸夫獎基金會於5月21日(星期二)在香港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屆共有三位科學家獲頒獎項,得獎者名單如下。
  • 解讀2014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三位獲獎者曾在同一實驗室工作       奧基夫1939年在美國紐約出生,擁有美國和英國雙重國籍。1967年,他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獲得生理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進行博士後訓練,留校後於1987年被任命為認知神經科學的教授。
  • 日美3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標題:日美3位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新社北京10月7日電 斯德哥爾摩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當地時間7日宣布,日本物理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糧食計劃署獲諾貝爾和平獎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關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伯魯奇獲邵逸夫天文學獎 致力探索太陽系外適居行星
    中新社香港9月29日電 (陳逸舟)太陽系外行星的無數可能性一直吸引著人類的無窮探索,獲得今年邵逸夫獎的科學家威廉·伯魯奇在香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找到12個行星與地球體積相似,且處於星系適宜居住帶中,將來有機會發現更多。他因在此領域的成就獲得了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