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細胞對氧耐受的感應機制研究領域的貢獻。他們是:
來自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William G. Kaelin、英國牛津大學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Peter J. Ratcliffe以及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Gregg Semenza。
獲獎官宣截圖(來源:諾獎官網)
獲獎者簡歷
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教授是國際知名癌症研究專家,於1982年獲得杜克大學醫學學位,2002年成為哈佛醫學院的醫學教授,2007年,他當選為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2010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獲得美國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長期致力於腫瘤抑制蛋白相關的抗腫瘤新療法研究,其在Von Hippel-Lindau(VHL)蛋白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發治療腎癌的VEGF抑制劑奠定基礎。凱林是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布裡格姆婦女醫院的醫學系教授。2012 年,他當選為禮來公司董事會成員。2016年,他榮獲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爵士畢業於劍橋貢維爾和考斯·科列格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並在倫敦聖巴塞洛繆醫院(St. Bartholomew’s Hospital)接受臨床培訓。1990年,他因「細胞對缺氧的反應」的研究獲得了Wellcome信託高級獎學金(Wellcome Trust Senior Fellowship),並創立了實驗室以研究癌症和循環系統疾病中的缺氧生物學。2003 年,他被任命為Nuffield 臨床醫學系主任。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和醫學科學院的院士,2016年,他榮獲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在得知獲獎消息後,彼得·拉特克利夫在自己的辦公桌前拍下了這張照片
格雷格·塞門扎
Gregg L. Semenza
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 博士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兒科、放射腫瘤學和分子輻射科學、生物化學、醫學和腫瘤學教授。塞門扎博士是當今關於氧調控分子機制的傑出研究人員之一,他領導了發現細胞如何適應氧水平變化的這一領域。1992年因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 而成為現代低氧研究的奠基人。因為低氧及氧化應激反應是許多重要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他的工作對腫瘤學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美國醫學遺傳學學院的創始研究員,2008年當選為美國醫師協會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分子與細胞生物學與癌症研究》(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and Cancer Research)等多本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並擔任《分子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主編。2012年,塞門扎博士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2016年,他榮獲阿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治療癌症從此有了新方案?
幾個世紀前,人類就已經了解氧氣的基本屬性,但對細胞如何適應氧氣變化並不清楚。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的發現揭示了細胞適應氧氣供應變化的分子機制。
氧感機制是治療許多疾病的核心,今年的這項發現對人體生理機能具有重要貢獻,並有望對治療貧血、癌症和其他疾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上帝的領域,人類已經插手了
癌症、腫瘤和衰老是造就長期關注的話題,此前我們曾邀請多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和科學家來到造就的舞臺進行演講。
解放軍117醫院再生醫學中心副主任陳霖告訴我們,越來越多的觀念認定,癌症其實是一種慢性病。我們要做的,不是把癌症完全殺滅掉,而是怎麼樣讓癌症作為一種慢性病,有效控制住它,起到一個帶瘤生存的效果。
是什麼讓我們衰老?| 陳霖
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院長錢其軍說,未來十年,希望60%的晚期腫瘤能夠消退,60%的中國人能夠用得起癌症治療的方法。
60%中國人都能用得起的癌症治療法,
將在十年之內出現 | 錢其軍
現在,我們又有了最新研究成果「氧氣感知通路」的助力。未來,全面治癒腫瘤和癌症將不再是個夢想。正如陳霖所說,這是上帝的領域,我們已經插手了!
編輯 | 黃一成、Lily;校對 | Lily
來源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版面 | 穎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