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獎選擇對抗衰老!去年大熱門終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20-11-27 搜狐網

原標題:今年諾獎選擇對抗衰老!去年大熱門終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附生理學或醫學獎往屆全盤點)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籤署了他的遺囑,將他的大部分財產用於獎勵表彰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諾貝爾獎。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從2016年10月3日起,本年度諾貝爾獎究竟花落誰家將逐一揭曉。

北京時間10月3日下午5點30分,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授予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表彰他在發現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的傑出成就。

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生於1945年2月9日,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1974年獲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擔任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名譽教授、基礎生物學研究所名譽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前言研究機構特任教授。他以對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的研究而聞名。

他曾於2006年獲日本學士院獎、2008年獲朝日獎。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揭曉,大隅良典單獨榮獲該獎項。

早在2013年湯森路透在9月的預測中就提出了來自東京工業大學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可能會由於其在細胞自噬研究中的貢獻而獲獎。

湯森路透指出,他闡述了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大隅良典是首批撰寫酵母中自噬信號通路相關蛋白名單的研究人員之一。

從概念上說,細胞自噬(Autophagy)指的是真核生物中對細胞內物質進行周轉的一種進化上保守的重要過程,其實這就是存在於真核生物中一種高度保守的代謝過程,參與了調節細胞物質的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間的代謝平衡,影響到了生物生命過程的方方面面。

細胞自噬近年來受到熱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於其與疾病的關聯,首當其衝是衰老。細胞自噬的典型特徵是形成自噬體並呈遞給溶酶體,這一過程在蛋白質和細胞器質量控制中起基礎作用並維持了細胞能量的穩態。一些研究表明,自噬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參與蛋白酶和自噬相關調節的BAG蛋白家族中BAG3/BAG1比值在複製性衰老時增高,且BAG3在細胞衰老時能介導自噬的激活。研究還發現在Ras誘導的細胞衰老進程中亦可觀察到較高的自噬活性。

另外一大類就是與腫瘤的關係,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噬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許多調節自噬的藥物被用於臨床腫瘤治療的研究中。

雖然到目前為止激活細胞自噬來預防腫瘤發生的直接臨床依據稍顯不足,但自噬在腫瘤早期發生過程中的抑制作用已被廣泛證實,因此適當地提高基礎自噬水平可能成為未來腫瘤預防的重要措施。

從1901年到2015年間,諾貝爾獎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共頒發了573次。

諾貝爾獎項

頒獎次數

諾貝爾獎得主

授予單個獲獎人

授予兩個獲獎人

授予三個獲獎人

物理

109

201

47

32

30

化學

107

172

63

22

22

醫藥

106

210

38

31

37

文學

108

112

104

4

-

和平

96

103+26

65

29

2

經濟學

47

76

24

17

6

總計

573

900

341

135

97

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規定:「如果有兩項工作都被認為應該獲獎,那麼這兩項工作將平分獎金。如果其中一項工作是由兩到三個人共同完成,那麼獎金將一起授予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獎金得主不得超過三人。」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共有三位得獎者:中國大陸的屠呦呦、愛爾蘭的坎貝爾以及日本的大村智。屠呦呦分得了該獎項一半的獎金,而另外一半由另外兩位獲獎者均分。

在1901年到2015年之間,一共有874人次與26個組織榮獲諾貝爾獎。其中,76人獲得了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另外,少數個人與組織多次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一共有870人與23個組織曾獲得過諾貝爾獎。

從1901年開始,有部分年份並未頒發諾貝爾獎,其中大部分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年-1945年),總計有49次。諾貝爾基金會的章程中規定,「如果提名的成就未達到諾貝爾獎標準,獎金將被保留到下一年。如果到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規定的獲獎者,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

在每年12月10日諾貝獎頒獎典禮上,諾貝爾獎得主將得到三樣東西:一份諾貝爾獎獲獎證書,一枚諾貝爾獎獎章,和一份獎金證書。每一份諾貝爾獎證書都是由瑞典和挪威最為卓越的藝術家和書法家創作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諾貝爾獎獎章則由18K綠金,外鍍24K黃金鑄成,每一枚獎章都是手工打造。

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或醫學以及文學獎章從正面看完全一致:它上面刻有諾貝爾的頭像以及他的生卒年份(1833年到1896年)。諾貝爾的頭像也同樣出現在諾貝爾和平獎與經濟學獎的獎章上,但是設計略有不同。而獎章的背面則根據頒獎機構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將他絕大多數財產(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今日價值大約為17億瑞典克朗)轉成了基金,並用於投資「可靠的證券」。投資中獲得的收益將「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裡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

2016年諾貝爾獎單項全額獎金約為8百萬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幣約620萬元。

1901年-2015年最受歡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伊萬·彼得羅維奇·巴普洛夫

(Ivan Petrovich Pavlov)

生於:1849年9月14日,俄羅斯梁贊

卒於:1936年2月27日,俄羅斯列寧格勒

獲獎時工作機構:聖彼得堡軍事醫學院

領域:消化生理學

獲獎情況:單獨獲獎

獲獎評語:「他在消化生理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擴展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

主要工作

人體通過消化過程從食物中獲取營養和能量。伊萬·巴甫洛夫通過對犬類的腸道手術來研究各類消化過程。在1890年代,他發現了在神經系統影響下,身體不同部位如何影響腸道的運動,以及胃液和其他體液的分泌。他還指出了一些心理因素的影響,比如飢餓會激活胃液分泌。此外,他證實了胃黏膜對不同化學物質的敏感程度

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

(Sir Alexander Fleming)

生於:1881年8月6日,蘇格蘭洛克菲爾德

卒於:1955年英國倫敦

獲獎時工作機構:英國倫敦大學

領域:抗菌藥物、細菌學、生物化學

獲獎情況: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發現了青黴素及其對各類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主要工作

在微生物視角下,生命意味著對生存權的不停爭奪。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對此非常著迷,他的工作檯上總是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細菌培養皿。1928年,他發現一個培養皿中黴菌的生長開始阻礙附近細菌的生長。他由此得出結論,黴菌中包含了某種物質,可以有效阻礙細菌生長。這種物質後來被命名為青黴素(盤尼西林),成為藥物治療細菌感染的基礎。

詹姆斯·杜威·沃森

(James Dewey Watson)

生於:1928年4月6日,美國芝加哥

獲獎時工作機構:美國哈佛大學

領域: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獲獎情況: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在遺傳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工作

1944年,奧斯瓦爾德·艾弗裡(Oswald Avery)證明了DNA是遺傳密碼的載體。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發現了DNA分子結構,為艾弗裡的理論提供了進一步解釋。這種雙螺旋結構包含了遺傳代碼,並解釋了如何進行自我複製。

羅伯特·科赫

(Robert Koch)

生於:1843年12月11日,德國克勞斯塔爾

卒於:1910年5月27日,德國巴登巴登

獲獎時工作機構:德國柏林傳染性疾病研究院

領域:細菌學、疾病傳播

獲獎情況:單獨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其在結核病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

主要工作

結核病是一種會對身體組織造成嚴重影響的疾病,特別是在肺部。羅伯特•科赫曾在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方面,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研,並在1882年發現了結核菌。他後來深入研究結核菌素,這是一種由結合細菌形成的物質,希望其可以用來治療結核病,但被證明無效。羅伯特•科赫不認為人類結核病與動物結核病之間存在關聯,這一點上,他並非完全正確。

屠呦呦

(Youyou Tu)

生於:1930年12月30日,中國寧波

獲獎時工作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北京

獲獎情況:與另兩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她所發現的治療瘧疾的全新療法。」

主要工作

許多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都是由昆蟲傳播的寄生蟲引起的。瘧疾是一種單細胞寄生蟲造成的,會導致嚴重的發燒。傳統中醫使用青蒿治療發燒。在20世紀70年代,在深入研究傳統的草藥後,屠呦呦提取除了抑制瘧原蟲的青蒿素。基於青蒿素髮展處的藥物拯救了了數百萬人的生存。

卡爾·蘭德施泰納

(Karl Landsteiner)

生於:1868年6月14日,奧地利維也納

卒於:1943年6月26日,美國紐約

獲獎時工作機構: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美國紐約

領域:血液學

獲獎情況:單獨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其發現人類血型系統。」

主要工作

當一個人由於事故或疾病流失大量的血液後,必須得到及時補充。那時,從一個人身上往另一個人身上輸血的後果經常是災難性的。卡爾·蘭德斯泰納最終發現了原因:不同人的血液在混合時,有時會產生凝結的血液細胞。他在1901年解釋道,人們有不同的類型的血液細胞,即不同血型。這一發現使得人們開始按照血型是否匹配為原則來進行輸血。

威廉姆·C·坎貝爾

(William C. Campbell)

生於:1930年6月28日,愛爾蘭拉梅爾頓

獲獎時工作機構:德魯大學,美國紐約麥迪遜

獲獎情況:與其他三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其發現蛔蟲寄生感染的全新療法。」

主要工作

許多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都是由昆蟲傳播的寄生蟲引起的。河盲症是由小蠕蟲病毒感染眼角膜所引起的致盲。淋巴絲蟲病,或者叫做象皮病,也是由一種蠕蟲造成的,會產生慢性腫脹。大村智(Satoshi Omura)通過培養細菌產生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長的物質。1978年,威廉·C·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一種名為阿維菌素的新藥,其衍生物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象皮病的發病率。

塞韋羅·奧喬亞

(Severo Ochoa)

生於:1905年9月24日,西班牙盧阿爾卡

卒於:1993年11月1日,西班牙馬德裡

獲獎時工作機構:紐約大學醫學院,美國紐約

領域: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獲獎情況:與另一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了生物合成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機制。」

主要工作

DNA和RNA承載了生物遺傳密碼,並決定了其傳遞的過程。塞韋羅·奧喬亞研究了DNA和RNA的形成過程,以及是那些酶在控制著這一過程。通過研究細菌,奧喬亞Marianne Grunberg-Manago在1955年發現的一種聚合酶。最初,人們認為這種酶基於DNA包含的信息來合成RNA,但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雖然這種酶也被證明確實有其他重要的功能。

弗朗西斯·哈裡·康普頓·克裡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生於:1916年6月8日,英國北安普頓

卒於:2004年7月28日,美國加州聖地牙哥

獲獎時工作機構:生物分子學實驗室,英國劍橋

論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獲獎情況: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在遺傳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工作

1944年,奧斯瓦爾德·艾弗裡(Oswald Avery)證明了DNA是遺傳密碼的載體。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發現了DNA分子結構,為艾弗裡的理論提供了進一步解釋。這種雙螺旋結構包含了遺傳代碼,並解釋了如何進行自我複製。

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生於:1891年11月14日,加拿大阿里斯頓

卒於:1941年2月21日,加拿大紐芬蘭

獲獎時工作機構:多倫多大學,加拿大多倫多

領域:內分泌學、代謝學

獲獎情況:與另一位科學家共同獲獎

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了胰島素。」

主要工作

糖尿病是一種人體無法正常代謝糖分的疾病。醫生意識到糖尿病可能是由於胰腺產生的胰島素缺乏造成的,但又無法證明這一點。弗雷德裡克·班廷懷疑胰腺中產生的另一種物質胰蛋白酶,造成了胰島素的不正常分泌。在1921年,弗雷德裡克·班廷和查爾斯·貝斯特(Charles Best)對犬類進行了治療,並使它們不再產生胰蛋白酶。胰島素由此開始被用於治療糖尿病。

該榜單來自諾貝爾獎官網:http://www.nobelprize.org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盤點

在諾貝爾獎體系中,有一部分是頒布給那些在生理學界或醫學界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這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屆獲獎人中不乏改變醫學世界的牛人,例如發明青黴素的弗萊明,還有我國傑出科研工作者發現青蒿素的屠呦呦教授。

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頒布是在1901年,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下1901年到2015年間環繞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生的事情吧。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數量

從1901年開始計算,一共有106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頒發。其中有九年沒有頒發相關獎項:1915, 1916,1917, 1918, 1921, 1925, 1940, 1941 以及 1942。

那麼為什麼這些年都沒有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呢?在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上寫道:如果在考慮範圍內的所有科學發現沒有足夠的重要性,獎金將被保存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不能頒發獎項,那麼獎金將納入諾貝爾基金的受限資金中。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貝爾獎沒有頒發。

共同分享和獨享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題

為什麼諾獎可以共享呢?原因就寫在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上:如果兩項科學發現都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那麼諾貝爾獎的獎金可以平均分為兩等分。如果兩位或者兩位以上的科學家參與了一項能獲獎的科學發現,那麼諾貝爾獎可以同時頒發給他們。但是,一屆諾貝爾獎不能分給三位以上的獲獎者。

獲獎者的數量

據統計,1901年至2015年間,前後共有210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

獲獎者的生日

獲獎者中,最常見的生日是5月21日和2月28日

獲獎者的平均年齡

據統計,1901年至2015年間全部獲獎者的獲獎平均年齡為58歲

最年輕的獲獎者:迄今為止,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弗雷德裡克·G·班廷(如上圖),他和他的助手於1923年因成功分離胰島素而得獎,獲獎的時候年僅32歲。

最年長的獲獎者:佩頓·勞斯,他發現了病毒在某些癌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獲得196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的時候已經87歲了。

女性獲獎者

全部210位獲獎者中,只有12名是女性。而在這12人中,只有巴巴拉·麥克林託克(如下圖)是獨享諾獎,其餘均和他人分享當年的諾獎。

1947 - 格蒂·特蕾莎·科裡

1977 -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1983 - 巴巴拉·麥克林託克

1986 -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1988 - 格特魯德·B·埃利恩

1995 - 克裡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2004 - 琳達·巴克

2008 -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2009 -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以及卡羅爾·格雷德

2014 - 梅·布萊特·莫索爾

2015 – 屠呦呦

多次獲獎者

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獲得兩次或以上次數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沒準下一個就是你。

死後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者

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主中,沒有人是在死後才獲獎的。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已經明確表示,諾貝爾獎不能頒布給已經過世的科學工作者,而在宣布獲獎後獲獎人才去世的情況不在其列。

在1974年之前,諾貝爾獎頒發給已故科學工作者的案例也只有兩例: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Dag Hammarskjöld)達格·哈馬舍爾德以及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Erik AxelKarlfeldt)。

而在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如上圖)在獲獎前三天已經去世。但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還是決定將獎項頒發給他,因為在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召開的諾貝爾大會上,委員會頒布獎項的時候並不知道斯坦曼教授已經離世。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的家庭樹

科學伉儷:

卡爾·科裡和格蒂·科裡夫婦(Gerty Cori and Carl Cori,如上圖)因發現糖原的催化轉化原因同時獲得194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夫婦(May-Britt Moser and Edvard I. Moser)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同時獲得201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父子兵: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n,化學獎)和烏爾夫·馮·奧伊勒-切爾平(Ulf vonEuler,醫學獎);

阿瑟·科恩伯格(ArthurKornberg,醫學獎)和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化學獎);

龍兄虎弟:

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經濟學獎)和尼克拉斯·丁伯根(Nikolaas Tinbergen,醫學獎);

強制放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只有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獲獎者所在國當權者強制要求放棄領獎。二戰期間,阿道夫·希特勒駁回三位德國科學家接受諾貝爾獎的請求,其中就有193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哈德·多馬克(如上圖)。

另外兩位科學家分別是193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察·庫恩以及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布特南特。不過,他們之後還是接收了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章,沒有獎金。

獲獎者以及他們的專業領域

獲獎者涉足領域最普遍的是基因科學,共有48位科學家獲獎。

獲獎者的無間合作

科學研究往往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偉大的發現更需要科學家之間無間的合作,就像多名諾貝爾獲獎者之間都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係:

諾貝爾獎項

頒獎次數

諾貝爾獎得主

麥可·布朗和約瑟夫·戈爾茨坦(如上圖)

40

1972-至

卡爾·科裡和格蒂·科裡

34

1922-56

威廉·霍華德·斯坦和斯坦福·摩爾

33

1939-72

安德烈·考南德和迪金森·理查茲

30

1932-62

喬治·希青斯和格特魯德·B·埃利恩

23

1944-67

大衛·休伯爾和託斯坦·維厄瑟爾

20

1958-78

麥可·畢曉普和哈羅德·瓦慕斯

19

1971-90

菲利普·S·亨奇和愛德華·C·肯德爾

16

1934-50

埃德蒙·費希爾和埃德溫·克雷布斯

11

1953-64

方斯華·賈克柏和賈克·莫諾

9

1957-66

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

2

1951-5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提名

在提名資料庫中,你可以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奧地利神經學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如上圖),同時也是精神分析學界的奠基者,曾經先後32次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卻從來沒有獲獎。

1929年,一位專家進入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中,他表示佛洛伊德的工作沒有進一步研討的必要,因為他覺得這樣的工作沒有科學價值。也許佛洛伊德的工作就是這樣不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所接受。在1936年,佛洛伊德甚至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是他的相識,諾獎得主羅曼·羅蘭。

諾貝爾獎的提名數據被塵封了50年之久,才展現在世人面前。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是由瑞典雕塑和雕刻藝術家埃裡克·林德伯格設計,圖案描繪了一位醫學天才正伸出手用碗收集從石縫中流出的水,嘗試給懷中罹患疾病的少女解渴的畫面。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十分精美,可以說每一本證書都是一件藝術品。它們都是由瑞典或者挪威最頂尖的藝術家和書法家製作而成。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用他大部分的資產——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折合現在17億2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單詞「Laureates(獲獎者)」的來源

單詞「Laureate(獲獎者)」本義是戴著桂冠的人。在希臘神學中,阿波羅就是這樣一個戴著桂冠出場的人。桂冠則是由月桂樹(拉丁語:Laurusnobilis)的枝條和樹葉編織成的圓形王冠。在古希臘,桂冠一般授予體育競技的勝利者或是文學領域的佼佼者,是榮譽的象徵。

招聘

編輯、視覺設計、運營助理、實習生(編譯)

地點:北京

聯繫:hr@mittrchina.com

IEEE中國是DeepTech深科技的戰略合作夥伴,想要獲得最新的科技資訊和會議信息,敬請關注IEEE中國。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國唯一版權合作方,任何機構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及翻譯。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義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大隅良典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榮譽教授;1996-2009年曾任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於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意義何在?
    導語 今年的任何一個諾獎,都可能蘊含著抗擊新冠病毒的希望! 2020年諾貝爾獎近期陸續頒布,受新冠疫情影響,傳統的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轉播頒獎典禮。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意義何在?
    今年的任何一個諾獎,都可能蘊含著抗擊新冠病毒的希望!2020年諾貝爾獎近期陸續頒布,受新冠疫情影響,傳統的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轉播頒獎典禮。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獲獎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近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
  •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3日17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去年此時,屠呦呦因為發現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
    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早在新冠疫情初期,2019年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斯巴什就與多名科學家成立研究小組,並發布建議報告,內容涉及安全恢復經濟等。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史」
    由此,2020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 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日本科學獨攬殊榮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3日電 (記者 李玫憶 實習記者 劉靜 劉歌)10月3日是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的日子,作為第一個揭曉的諾貝爾獎項,它拉開2016年諾貝爾周的帷幕。上午11時30分,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為何如此特殊……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為何如此特殊…… 2020-10-05 19: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諾獎的幾宗「最」、諾貝爾獎概念股有...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2017年諾貝爾獎首個獎項已經頒發,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以表彰他們在「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本庶是德國醫學最高獎羅伯·柯霍獎的「科霍獎」得主,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   2014年與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2016年9月21日,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名單。2016年9月25日,首屆唐獎生醫獎得主本庶佑獲獎。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諾貝爾獎得獎人數也常被用來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每年10月就進入了諾貝爾獎的開獎月份,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會投向瑞典,矚目著到底會是誰摘得桂冠。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
  • 秒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760萬元,屠呦呦曾獲獎,今年誰最熱門?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於瑞典時間10月5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30)公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每年頒發一次,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1、110次: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   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百年獎項,記錄對抗傳染病的「戰鬥史」   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在其獲獎名單中,似乎能發現一部人類與傳染病的「戰鬥史」。瘧疾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如何降低肺結核死亡率?B肝疫苗是誰發現的?諾獎得主在其中的貢獻,不可小覷。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時報駐瑞典特派記者 黃雲迪 甄翔】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媒體7日報導,當地時間10月7日午時,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由此,2020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步履不停,諾獎得主投身新冠研究多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對抗疾病和死亡。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他們亦未停下「戰鬥」。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由此,2020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6年12月10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一部「百年醫學發展史」】青黴素是誰發現的?「試管嬰兒之父」是誰?為啥老馬能識途、飛鴿可傳書?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因發現C肝病毒,這三位分享760萬元獎金;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摘要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以來的一些歷史數據(1901-2018):109次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頒發了109次。期間有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9年沒有頒發。
  • 3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今年的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2萬元)。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是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她因發現青蒿素,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時她也是女性獲獎者中年齡最高的,獲獎年齡為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