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中的「基因」】
「基因」一詞最早由丹麥遺傳學家詹森於1909年正式提出,在此之前被稱為遺傳因子。基因的基本概念是指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也就是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部分病毒中為RNA片段)。
每種生物個體都攜帶有大量的基因,但在個體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並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會同時表達,而是根據機體需要調控部分相關基因進行表達。一些基因會因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變異,絕大多數可能會產生疾病,危害生命體健康,有的甚至會遺傳給下一代。例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家族中,在她以前沒有發現過血友病的病人,但是她的一個兒子患了血友病,之後在她的外孫中又出現了此病。顯然,這就是由於與血友病有關的基因發生了變異,並傳給了後代。此外,基因不正常表達還可能造成死胎、自然流產和出生後夭折等。
那麼,面對基因變異或不正常的表達,我們是否只能任其發展而束手無策?答案是否定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存在RNA(核糖核酸)幹擾現象,即可以人為地將特異性同源雙鏈RNA導入細胞,使目的基因發生沉默;換句話說,人類可以操縱特定基因使其不表達或表達水平下降,這為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帶來了福音。
為了表彰在RNA幹擾機制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20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發現RNA幹擾現象的兩名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此前,RNA幹擾機制研究被《科學》雜誌評為2001年的十大科學進展之一,併名列2002年十大科技成就之首;2003年,《自然》雜誌將小分子RNA幹擾的發現評為年度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得知獲獎時懷疑自己在做夢?
安德魯·法爾(Andrew Z. Fire),1959年生,198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斯坦福醫學院病理學和遺傳學教授;主要從事遺傳學和病理學研究。
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1960年生,1990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麻薩諸塞州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教授、RNA治療研究所聯合主任;主要從事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當諾貝爾獎組委會告知自己獲獎時,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都大呼「沒想到」。
法爾說道:「諾獎委員會半夜打來的電話使我感到很驚訝(懷疑自己在做夢),對自己的研究成果獲得認可感到極為高興。」不過,他表示:「獲獎後不想有什麼改變,我的人生追求仍很簡單,那就是研究、科學、教學和家庭。」此外,他也坦誠和感謝到:「我與梅洛合作所獲的成果,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的,因此榮譽也屬於他們。」
與法爾的反應不同,梅洛以另一種方式表達了相同的感受:「我有一種模糊的感覺,獲諾獎這件事可能會發生,但覺得不應該是現在,故而得知獲獎時也非常驚喜。」他在採訪中強調:「這個項目如同我們自身一樣都還很年輕,項目也未引起政府的重視,但是前景應該很好,因此政府也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發現RNA幹擾現象的克雷格·梅洛(左)和安德魯·法爾(右)
RNA幹擾現象的發現是偶然嗎?
重大科學現象的發現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離不開前期基礎知識的累積和鋪墊,以及多位科學家的辛勤付出。在RNA幹擾的發現和發展歷程中,同樣存在一些曲折且有趣的故事。儘管最終由法爾和梅洛證實並提出RNA幹擾現象,並斬獲至高榮譽,但我們亦不能遺忘此前為此奮鬥甚至奉獻一生的科學家們。
早在1984年,Izomt等在研究小鼠L細胞時就發現反義信使RNA會干擾與之同源的基因表達,但具體機制當時無法弄清。
1990年,Jorgensen等將紫色素合成基因插入矮牽牛花中,希望能使花朵的顏色變得更深,結果事與願違,不僅插入的基因沒有表達,而且自身的色素合成基因也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得到了白色花朵的矮牽牛花。
1992年,Romano和Macino在粗糙鏈孢黴的研究中,發現導入外源基因可以抑制具有同源序列的內源基因的表達。
1995年,Guo等用反義RNA技術阻斷線蟲中par-1基因的表達時,意外地發現正義和反義RNA都能抑制基因的表達,但遺憾的是當時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正義和反義RNA均能有效並特異性地抑制線蟲基因的表達
1998年,法爾和梅洛通過將體外轉錄得到的單鏈RNA和雙鏈RNA分別純化後注入線蟲體內,發現雙鏈RNA能夠比單鏈RNA更高效的特異性阻斷相應基因的表達,於是他們稱這種現象為RNA幹擾。該研究首次證明此過程屬轉錄後的「基因沉默」,並證明了小幹擾RNA分子是某些基因抑制現象的「幕後使者」,相關成果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隨後,2001年,Elbashir等率先用小分子RNA在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中誘導特異性基因沉默,從而開始了RNA幹擾技術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研究應用。2002年,Brummelkamp等首次成功構建了小髮夾RNA表達載體,並發現該載體可特異、有效地降低目的基因表達。2004年,Morris等用RNA幹擾技術實現了對人體中基因的抑制作用。
RNA幹擾有何意義及應用價值?
在生物界中,無論是動植物、人類都存在RNA幹擾現象,這對於調控基因表達、參與病毒感染的防護、控制活躍基因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RNA幹擾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療,外科整形,病毒性疾病、遺傳疾病、腫瘤病的治療等。例如,由於RNA幹擾技術可以利用小分子RNA快速、經濟、簡便的以序列特異方式抑制目的基因的表達,所以已經成為探索基因功能的重要研究手段。此外,利用RNA幹擾技術進行高通量篩選,對闡明信號轉導通路、發現新的藥物作用靶點有重要意義。在治療HIV-1、SARS等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時,小分子RNA在感染的早期階段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複製,阻斷病毒基因和相關宿主基因表達。在白血病等遺傳病的治療方面,可以通過RNA幹擾技術控制致病基因的表達,進而起到治療的效果。在腫瘤病治療中同樣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如Maen等應用RNA幹擾技術成功地阻斷了MCF7乳腺癌細胞中一種異常表達的與細胞增殖分化相關的基因Sp1的功能。
總之,科學家認為,RNA幹擾技術不僅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種強大工具,同時這種技術將來也許能直接從「根」上讓致病基因「沉默」,以治療愛滋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癌症等困擾人類的難題。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約蘭·漢松介紹說:「RNA幹擾機制開創了一個研究新領域,有望讓動植物和人體的特定基因受到抑制或進入休眠狀態,遏制有害病毒和基因變異的影響。簡言之,就人體而言,RNA幹擾或許有助於消除有害基因的作用,為愛滋病、癌症以及其他一些病症的治療開闢新途徑。」不過,他也指出,「RNA幹擾手段是否能對愛滋病病毒有效,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諾貝爾獎評委之一埃爾娜·默勒指出:「RNA幹擾迄今已對製藥業和生物技術工業產生巨大影響,例如,至少有一家美國製藥企業眼下完全是依據這一原理生產藥品。」此外,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委員陳潤生研究員評價說:「RNA幹擾的重大發現,為人類對生命的研究開闢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好像宇宙學中的暗能量,是生物研究的一個全新世界。因此,法爾和梅洛獲得諾貝爾獎是名副其實的。」(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楊錫福(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監製:中國農學會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